铁路客车通风研究

铁路客车通风研究

谭鲁志[1]2009年在《多区域网络模型在铁路卧铺车通风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铁路客车通风系统是列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通风系统设计对于维持客室舒适的空气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原型铁路卧铺车的通风系统设计为前提,根据铁路卧铺车的内部结构特点,完成通风系统的初步设计:进而运用网络图论的相关知识建立了该通风系统的多区域网络模型,引入哈代-克罗斯法的求解方法,对通风系统的多区域网络模型进行求解,并根据求解结果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对实验测试数据与模型求解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多区域网络模型的可靠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运用多区域网络模型得出的数据与实验测试数据吻合的较好,通风系统具有良好的送风均匀性,说明本文应用的多区域网络模型是准确可靠的。目前对于通风系统的设计主要还是应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半经验公式,铁路客车的通风以其区别于建筑通风的特点对通风系统设计阶段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应用的多区域网络模型研究方法对铁路客车通风系统具有优化设计的作用,对于铁路客车通风系统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张风琴[2]2004年在《铁路客车通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客越来越关注空调客车的舒适性。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己成为客车空调的重要课题。 本文作为研究对象的高速列车在我国即将迎来发展的高峰。由于高速列车密封性能更好,如何做好通风以保证空气质量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利用PHOENICS软件对目前的通风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认为模拟结果基本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送风用于高速列车空调的一种方案和构想,并对设计方案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典型断面的PMV值计算。 以上所做工作,旨在对客车空调设计人员及设计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借鉴民用空调的先进设计思路,尽早改进通风系统的设置,以期在空气质量上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郝桂珍[3]2008年在《列车软卧包厢诱导通风气流组织的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在铁路客车空调中,通风占有重要的地位。车内空气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风的气流组织的状况。传统的通风方式在客车空调中已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车内气流组织不均匀、存在送风死角、空气龄长等。而全空气诱导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优点:节省空间;提高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及人体的舒适性;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高;在相同的安装尺寸下设备安装位置低;系统适用范围大,且可以单独调节等。故本文引入了诱导通风方式,以铁路空调客车25T型车的软卧包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利用Icepak软件进行模拟,对包厢内的气流组织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软包厢内气流组织的模拟计算,掌握不同的诱导通风形式和送风参数下包厢内流场的变化情况,为软卧空调客车气流组织的良好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采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Icepak软件对客室内流场进行模拟,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模拟结果合理,Icepak软件可以应用于列车空调气流组织的评价。本课题所做工作,旨在为列车空调设计人员及设计管理人员改进通风系统的设置提供参考依据,以期在空气质量上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王小成, 陈焕新[4]2003年在《铁路客车通风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我国铁路客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阶段客车通风系统的特点,对其作了比较全面的比较。

孙相业, 王书傲, 谈越明[5]1999年在《浅析客车通风》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国内铁路客车和国外高速铁路客车的通风概况,指出我国铁路客车通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李顺[6]2004年在《铁路客车空气调节系统的智能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采用变频控制技术可实现制冷量的无级调节、降低系统耗电、提高车内舒适度。铁路客车空气调节系统变频控制可使压缩机的转速随着负荷的大小而改变,由于客室温度波动小从而提高了舒适性。此外,铁路客车空气调节变频控制系统还有启动电流小,快速制冷、制热,噪音小等优点。本文的研究目标有两个。第一是研究铁路空调客车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第二是研究铁路空调客车空气调节系统温度的控制方法。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现有铁路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概况。现有空调客车空调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铁路空调客车空调变频控制系统概况。 第二部分介绍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文章在分析铁路客车变频调速系统各部分负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铁路客车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法。 第叁部分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模糊控制技术采用模糊推理方法而且不需要系统的数学模型,具有其它控制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采用模糊控制将渐成为铁路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铁路客车客室内的温度传感器测得客室温度值和得出相应的温度变化率,运用模糊控制推理确定新风的温度,进而控制变频压缩机的转速、电磁阀的开度和冷凝风机的转速,达到最佳的运行状况和最佳的节能效果。 文中介绍了这种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得出了仿真结果。 第四部分介绍了铁路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该系统是由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控制器、外围电路、变频器组组成。 最后介绍了铁路客车空气调节控制系统软件系统设计。

张人梅[7]2018年在《青藏铁路客车冬季车内环境及新风与供氧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青藏线“低压、低温、低氧”等特殊的气候环境对冬季运行的青藏铁路客车空调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青藏铁路客车在高海拔运行时,需设置补氧系统并引入新风以满足车厢内氧分压和污染物浓度的控制要求,由于补氧量和新风量具有相互制约关系,因此须对新风系统和供氧系统进行联合调节。目前采用的是新风与供氧系统持续运行且通过反馈调节新风量和供氧量的模式,但该运行模式存在时滞、波动及不稳定性等问题,会造成补氧利用率的降低和能量的浪费。为实现节能与舒适并重的管理理念,本文采用实测调研、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季青藏铁路客车车厢内空气品质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新风与供氧系统联合运行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可行性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CO_2和O_2浓度对人体的影响,结合现有相关标准,以分压力作为控制指标给出青藏铁路客车车厢内CO_2和O_2含量的允许范围。然后,对冬季青藏铁路客车车厢内空气品质和乘客主观舒适度进行了跟车实测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受调查列车车厢内空气品质和乘客主观舒适度较差,反映了目前新风与供氧系统联合运行模式尚不能很好地满足车厢内的热环境条件、卫生标准以及氧分压要求。其次,采用FLUENT软件,应用RNG k-?模型,建立25T青藏高原型列车硬座车厢内热环境及空气品质数值计算模型,通过非稳态仿真计算,分析得到车厢内气流速度、温度、CO_2和O_2浓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各参数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新风与供氧系统持续恒定、间歇、变频等联合运行模式的能耗及车内空气品质计算结果,给出了将青藏线供氧区间分段并根据海拔高度主动调节新风量和供氧量以实现变频运行模式的建议,该模式在满足车厢内CO_2和O_2浓度要求的前提下,既可以避免机组频繁启停,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补氧利用率并降低系统能耗,对改善青藏铁路客车的通风和供氧效果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刘文华[8]2008年在《空调列车气流组织的数值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第六次提速,旅客对空调列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空调列车的空气品质与旅客的期望值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部位空气龄较长,PMV不达标,影响了旅客的舒适性,因此对改进列车空调系统的呼声愈来愈高。由于不同的通风方式及送排风口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气流组织,因此本文选取顶置混合通风、孔板送风、下送上排通风(准置换通风)进行仿真研究,以便对目前列车空调系统的改进提出理论依据。在模拟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根据铁标规定选取旅客坐姿、睡姿、站姿的高度进行气流组织研究。由于美国Fluent公司专门用于暖通空调领域的Airpak软件具有快速地建模功能,强大的求解器及后处理显示功能,又限于实验条件,因此本文采用该软件对25T型软卧空调车的不同通风方式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对模型进行简化,然后通过文献的实验数据和相同条件下Airpak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Airpak模拟方法的正确性。以此为基础,对软卧车混合通风、孔板通风、准置换通风方式建模,并进行了多种送风参数的模拟计算,对各种送风参数典型截面的PMV值及平均空气龄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较理想的送风参数。最后,将叁种通风方式在温度分布、速度分布、空气品质及节能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和评价车厢内气流组织是可行的;本文对叁种通风方式分别计算了不同送风参数组合,得到了每种送风方式的最佳参数组合;在达到相同舒适度的准置换通风比混合通风方式具有送风温度高,空气品质好,节能等优点;准置换通风在0.5m处空气龄值最小,刚好对应于下铺旅客睡姿位置,对旅客的最佳睡姿给出建议。

刘强[9]2016年在《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的现状及改进探讨》文中认为对目前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客车上采用空气制冷和诱导空调装置的相关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讨论。

谢一之[10]1989年在《提高客车通风器的检修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铁路客车,除空调车外,都在车顶设有自然通风器,其数量和位置布置基本能满足客室内旅客所需要的空气更换量。所以,在列车运行中,应将通风器打开,以保证客室空气清新。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无

参考文献:

[1]. 多区域网络模型在铁路卧铺车通风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谭鲁志. 青岛理工大学. 2009

[2]. 铁路客车通风研究[D]. 张风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3]. 列车软卧包厢诱导通风气流组织的仿真研究[D]. 郝桂珍.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铁路客车通风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 王小成, 陈焕新.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3

[5]. 浅析客车通风[J]. 孙相业, 王书傲, 谈越明. 铁道车辆. 1999

[6]. 铁路客车空气调节系统的智能控制[D]. 李顺.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7]. 青藏铁路客车冬季车内环境及新风与供氧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研究[D]. 张人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8]. 空调列车气流组织的数值分析[D]. 刘文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9]. 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的现状及改进探讨[J]. 刘强. 西部皮革. 2016

[10]. 提高客车通风器的检修质量[J]. 谢一之. 铁道车辆. 1989

标签:;  ;  ;  ;  ;  

铁路客车通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