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510630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体检心电图检查的应用意义。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健康体检的老年人群65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80-91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体检人群的心电图异常率为55.00%(44/80),心律失常人数占据百分比为46.25%(37/80),均明显高于年龄阶段在60-69岁与70-79岁的老年体检人群,P<0.05。结论定期对老年体检人群进行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重大,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心电图;检查;老年人群
目前心电图检查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类十分常见的无创检查方式,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情况具有十分显著的诊断价值[1]。本次研究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健康体检的650例老年人群纳入本次实验,均进行心电图检查,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数资料
择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健康体检的老年人群65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医护人员同所有体检老年人群及家属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获得其知情同意,同时将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排除。
650例老年人群中300例年龄在60-69岁之间,男180例,女120例,占据百分比为46.15%(300/650);70-79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群共有270例,男148例,女122例,占据百分比为41.54%(270/650);80-91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群共有80例,男48例,女32例,占据百分比为12.31%(80/650)。
1.2检查方法
所有老年人群均进行常规的内科检查,了解其详细病史,选择ECG-2000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于具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加做加长描记或者导联,依照《临床心电图》的内容作为诊断标准,同时将左室高电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ST-T改变为异常心电图情况等患者排除[2]。
1.3评价指标
对比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群心电图检查后的心电图异常情况与心律失常情况,比较组间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统计学资料纳入SPSS19.0的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心电图异常情况与心律失常情况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电图异常情况
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群心电图异常情况均差异显著,其中年龄在80-91岁之间的老年人群心电图异常情况占据百分比最高,P<0.05,详见下表1。
2.2心律失常情况
60-69岁:心电图异常人数共有98例,占据百分比为32.67%,心律失常人数共有64例,占据百分比为21.33%(64/300);70-79岁:心电图异常人数共有112例,占据百分比为41.48%,心律失常人数共有63例,占据百分比为23.33%(63/270);80-91岁:心电图异常人数共有44例,占据百分比为55.00%,心律失常人数共有37例,占据百分比为46.25%(37/80)。由此可知,年龄阶段在80-91岁的老年体检人群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体检人群,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目前心电图检查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类十分常见的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具有无创等优势,对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3]等疾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对于老年人群来说,随着自身年龄的逐渐增大,心脏功能、血管收缩功能与其他脏器的功能正在逐渐衰退,并累及心脏,容易引发多种心电图异常情况,导致心肌缺血情况的发生,使得患者出现心功能下降、血压增高等不良情况[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群进行心电图检查,分别为60-69岁、70-79岁、80-91岁的老年人群,结果显示,60-69岁人群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达到32.67%,70-79岁人群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达到41.48%,80-91岁人群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达到55.00%,说明80-91岁老年人群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另外,比较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群的心律失常情况可知,80-91岁年龄段的老年人群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
综上情况可知,定期对老年体检人群进行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重大,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侯海林.阆中市保宁社区1586例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254.
[2]程定超.农村1208例老年人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6):118-120.
[3]刘卫民,贾秀敏,支娜等.1098例离退休老年人心电图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9):837-838.
[4]郑晓艳,何冬梅,张湘萍等.中老年人定期体检动态心电图的意义[J].医疗装备,2015,28(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