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实践论文_林爱珺,陈瑞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交往实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互动,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际,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网络交往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林爱珺,陈瑞华[1](2018)在《微信谣言的再认识:社交网络中的交往实践与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谣言作为古老的传媒现象,在与媒介技术的共生过程中不断催生出新的传播特征与社会影响。作为新型生活方式,微信通过嵌入人们关系网络与融入日常生活习惯,成为指向社会交往实践的结构性场域。微信的出现为谣言传播创造了条件,并衍生出内容独特的微信谣言现象。在这些周而复始的谣言背后,实则隐喻着谣言的社交属性,生成与维系着社群关系,以及相应的情感动员功能。谣言已然成为微信交往中的"软文化",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构建微信谣言的治理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时延春,王可心[2](2018)在《网络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指出,交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网络交往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物质交往实践,从而带来精神交往实践的变化。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广泛性和依赖性,对网络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戚玉兰[3](2018)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逻辑起点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对象性活动和交往性活动共同构成交往实践的主要内涵,表现为物质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两种形式,并具有多元主体性与客体中介性、交往性与实践性以及“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双重建构与整合的基本特征。交往实践观着重强调具有主体性意识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追求交往的平等性、民主性和纯粹性,重视交往双方的实践性与参与性,以及中介客体的桥梁作用与其存于主体之间的底板意义。交往实践观适应具有交互性与共享性特质的互联网教育环境,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与心理诉求,交往实践结构模式的同构性、主体际性的一致性以及主体实践性与践行要求的谐调性等是交往实践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主要表征。互联网背景下,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权弱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意识泛化、主体间关系失衡以及主体间性交往缺乏、现实生活性交往匮乏、人文关怀性交往缺失等现实困境。建构以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本体价值教育和主流价值教育为内容要旨、以坚持人本、民主平等和回归生活世界等为实施原则、以推动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由话语制宰走向对话沟通和链接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性化世界为实践路径的主体间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鲁倩[4](2017)在《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动态和活化的表现,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交往的发展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共同进化的,人类的生存、进化时时都离不开交往。交往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形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人无法独立存在,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理论指出,固有的抽象物不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其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所面对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们交往的实践。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内容、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低头族"群体越来越庞大,面对面的交流的逐渐减少,人们交往方式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作为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大学生们成为了网络交往的主力军。随着网络交往的增多,难以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诸如浪费时间、荒废学业、言论失控、思想误导、网恋悲剧、心理疾病和过度消费、损害健康等负面问题和影响。如何让大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交往优点的同时扬长避短,从而正确而健康地运用网络交往等交往方式,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人们交往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人数急剧增加、方式多样,人际交往网络依赖性强和交往对象复杂化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点的理论知识分析造成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困境的原因,并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提出多点建议,希望能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困境建言献策。(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6)

王学俭[5](2016)在《探究人际交往实践新样态的开拓之作——评吴满意教授《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新的社会形态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模式、政治格局、意识形态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满意教授撰写的,2015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这部专着,以研究人类交往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进而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网络交往实践的本质、特征、结构、模式、功能、中介、价(本文来源于《思想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吴满意,景星维[6](2015)在《网络人际互动对人类交往实践样态的崭新形塑》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互动实践的出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路径与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与历史演进的有序化、层级化特征。其中,作为网缘式的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形态的出场,无疑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形态的顶层制序,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崭新格局。网络人际互动创制了人类交往实践新的技术规则与逻辑、新的人伦规则与逻辑、新的经济化规则与逻辑、新的网络习俗与逻辑。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着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型权力关系,建构了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崭新的"意义—权力"场域。(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韩丽红[7](2012)在《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之辩证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衡量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交往实践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交流、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实践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往实践日益成为人类交往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改变人的生活,对人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契机,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挑战,影响人的发展进程;而人自身的健康发展虽然有利于网络交往实践正常秩序的建立,但人的畸形发展却也或多或少影响着网络交往实践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积极调动政府、学校、家庭、人类自身等各方面因素,促进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发展的有机融合与共同进步,这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韩小荣[8](2009)在《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交往实践是信息时代交往实践发展的新阶段,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设了一个新的空间,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人们通过网络交往踏上了走向世界历史性存在之路,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正视网络交往实践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探寻人的发展的正确路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刘鑫铭,王红梅[9](2007)在《试论网络对人的交往实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网络为交往实践的发展提供了虚拟社会条件,促进了主体间性的发展,对交往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促进了文化交往全球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07年05期)

周成龙,邢云文[10](2007)在《网络交往实践:交往实践的新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的革命,导致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引发了交往实践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实践。网络交往实践是网络技术和交往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引起了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导致了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和新型的人类生存空间。所以,网络交往实践显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确立了人类文明新的里程碑。(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网络交往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指出,交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网络交往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物质交往实践,从而带来精神交往实践的变化。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广泛性和依赖性,对网络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交往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1].林爱珺,陈瑞华.微信谣言的再认识:社交网络中的交往实践与引导[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时延春,王可心.网络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

[3].戚玉兰.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鲁倩.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王学俭.探究人际交往实践新样态的开拓之作——评吴满意教授《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

[6].吴满意,景星维.网络人际互动对人类交往实践样态的崭新形塑[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韩丽红.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之辩证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韩小荣.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09

[9].刘鑫铭,王红梅.试论网络对人的交往实践的影响[J].理论观察.2007

[10].周成龙,邢云文.网络交往实践:交往实践的新形态[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

论文知识图

修订后的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索引索引一4“交往·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流程大举生气卜人学习环境”黄淮学院论文(12)黄淮学院论文(13)

标签:;  ;  ;  ;  ;  ;  ;  

网络交往实践论文_林爱珺,陈瑞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