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冷却排污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水,滤池,反渗透,脱盐,冷却水,超滤,钢渣。
循环冷却排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马双忱,马岚,吴梅芳,刘亚争,孙尧[1](2018)在《电吸附脱盐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厂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含盐量高、水量大的特点,自主设计的一套板式活性炭纤维电极(ACF)电吸附装置进行模拟盐液和实际样液脱盐实验研究。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进料浓度、流速和电压脱盐率的影响;确定本系统最佳运行工况为:浓度800mg/L;流速40ml/min;电压1.5V;实际循环冷却水电导率平均去除率为63.01%,其中总硬度平均去除率为78.6%,氯离子的去除率为83.24%。显示出ACF电极在电吸附脱盐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电吸附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水脱盐提供了基础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8-08-03)
张怡[2](2017)在《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天津某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多种工艺去除有机物使其满足排放标准,最终对粉末活性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释。水质监测过程中发现该厂叁个来源废水的COD超标,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其中,循环冷却排污水的COD贡献率最高,是排放废水中主要的有机物污染来源,确定以此废水作为该热电厂有机物去除的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初步研究,COD抑制剂及Fenton试剂氧化工艺均不适合去除该废水中有机物,而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运行稳定,去除效果好,故对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去除有机物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烧杯试验中,PAC对循环冷却排污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以NPOC为表征,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平衡时间在60min以内。根据吸附等温式和累积吸附原则建立了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计算方法;小试试验中,当NPOC计算去除率定为50%左右时,实测去除率约为44%,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为12%。出水有机物浓度和PAC投量的误差较大。针对研究中存在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问题,设计一组较大PAC投量的小试试验,验证PAC吸附的极端情况,当PAC投加量为0.90g/L时,NPOC实测去除率与计算去除率分别为50.6%和80.8%,相对误差为37.4%。研究其原因,一是各级吸附等温常数相差较大,不能满足吸附等温常数不变的假设;二是PAC对该废水的有机物吸附存在极限,随着PAC投加量增多,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导致相对误差越大。同时,试验中发现较严重的膜污染现象,导致膜污染的原因可能是PAC及水中的悬浊物。采取降低出水通量、增加气水比的方式,在处理相同水量时,膜比通量由下降74.9%改善到下降59.2%,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膜污染。同时,上述措施使得膜比通量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潘正道[3](2016)在《复合生物滤池和活性砂滤池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冷却排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一直是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立足于国内外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复合生物滤池和活性砂滤池组合工艺,针对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进行以脱氮除磷为核心的深度处理,探讨工艺处理效能和优化运行参数,并指导工程应用。调研总结了北京10家燃气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排放和处理现状,得出了再生水为水源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水水量和水质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复合生物滤池进行循环冷却排污水生物脱氮中试研究,在进水TN负荷0.45~0.76 kg/m3·d(进水流量300 L/h,TN浓度35~60 mg/L,反应器容积0.65 m3)的条件下,TN出水浓度低于10 mg/L,TN去除率在71.4~83.3%之间;SS从进水9~18 mg/L降低到5 mg/L以下;通过CBF上段曝气可以去除多余碳源,保证出水CODCr低于20 mg/L。试验条件下,复合生物滤池运行的最佳C/N比为3.5:1,最适宜温度35℃,TN去除率随TN容积负荷增大而下降。复合生物滤池出水投加聚合氯化铝混凝,通过活性砂过滤,投加系数随进水TP浓度上升而增大,在3.85~6.50之间,砂滤出水TP小于0.2 mg/L稳定达标。将组合工艺应用于设计规模为10000 t/d的北京京西燃气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工程,在40 d内挂膜成功,通过数月调试、试运行,TN、TP、CODCr、SS等主要出水指标满足《北京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根据在线监测水质数据和其他运行参数,通过逻辑设计,实现碳源和絮凝剂在线投加智能控制。(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鸿涛,黄守斌,李荣毓,邓建平,张朝阳[4](2016)在《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及调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某燃气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排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采用复合生物滤池—混凝-活性砂微絮凝过滤工艺,结构形式为全封闭埋地式。介绍了工艺流程的原理及相关设计参数,通过工程调试运行,对TN、TP两项指标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针对实际进水水质,控制C/N为3∶1时可实现出水TN和COD达标排放;通过实验室对比试验,得出PAC最佳投药量为TP去除量的10倍。经调试和运行优化,出水TN、TP和COD指标能够稳定达到设计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05期)
陈石[5](2015)在《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回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厂循环冷却污水回收处理工作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采用超滤、反渗透等工艺对其进行更加有效的处理,在采用这种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可以使得水资源可以充分的满足低压锅炉补水的实际需要,同时,该工艺在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循环冷却水反复利用,所以其经济性和节能性都非常好。分析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回用,以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张竞杰,冯国柱,张智刚,吴琼[6](2015)在《火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污染减排与回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电力行业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现有的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结合北京京西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循环冷却排污水深度处理示范工程,针对电厂循环水排污水高盐、高氮低碳的水质特点,采用复合生物滤池+活性砂滤池工艺进行处理,对处理系统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和试验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将循环排污水处理工艺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用于电力行业循环系统排污水污染减排工艺,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力技术》期刊2015年S2期)
周振,乔卫敏,沈雪莲,王一方,胡大龙[7](2015)在《钢渣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中的有机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泼渣和滚筒渣去除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中的有机膦,考察了粒径、搅拌速率及初始p H对两种钢渣除膦效果的影响,并对钢渣除膦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渣粒径会明显影响其除膦效率,钢渣粒径越小,其除膦速率越快,平衡吸附量越大。小粒径钢渣除膦更符合二级动力学,而一级动力学模型则适用于粒径大于1.25 mm的钢渣。搅拌有助于提高钢渣除膦效率,但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搅拌速率对除膦效率影响不大。酸性条件更有利于滚筒渣除膦,热泼渣的除膦速率随p H上升而升高,但其平衡吸附量则呈下降趋势。两种钢渣除膦的最佳p H均为5.0。(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陈媛媛,潘爱萍,陆祺[8](2015)在《膜技术在循环冷却排污水回用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极其的缺乏。通过采用超滤和反渗透的联合工艺处理冷却排污水,能够将排污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本文主要对循环冷却污水中应用膜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企业提供一些帮助。(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5年04期)
王丹,童富良,王滟,杨晓娇[9](2014)在《电渗析技术处理LNG工厂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LNG工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每日排污量高达1 200m3,直接排放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下游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产生较大冲击。为提高该部分废水的重复利用率,设计采用"多级连续式电渗析除盐系统"对其进行脱盐处理后回用于循环水系统。经计算,50m3/h的电渗析装置设计流速采用V=5.0cm/s,设计总脱盐率ε=75%~80%,产水电导率300~350μs/cm。装置建成后调试结果表明,最佳操作电压为110V,最适宜进水流量为50m3/h,产水各项指标满足预期设计要求。每年可减少新鲜水消耗和废水排放各30×104 t,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60万元。(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4年06期)
付正辉,孙冠中,黄奎,包哲,周婷婷[10](2014)在《基于超滤—反渗透技术的核电站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成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通过超滤—反渗透技术应用于核电站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中成本模型的构建,以桃花江核电站为例,分析计算回用水价格,并与当地工业用水成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超滤—反渗透技术对循环冷却排污水进行处理并回用,经济适用性良好,可为解决我国内陆核电站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09期)
循环冷却排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天津某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多种工艺去除有机物使其满足排放标准,最终对粉末活性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释。水质监测过程中发现该厂叁个来源废水的COD超标,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其中,循环冷却排污水的COD贡献率最高,是排放废水中主要的有机物污染来源,确定以此废水作为该热电厂有机物去除的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初步研究,COD抑制剂及Fenton试剂氧化工艺均不适合去除该废水中有机物,而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运行稳定,去除效果好,故对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去除有机物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烧杯试验中,PAC对循环冷却排污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以NPOC为表征,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平衡时间在60min以内。根据吸附等温式和累积吸附原则建立了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计算方法;小试试验中,当NPOC计算去除率定为50%左右时,实测去除率约为44%,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为12%。出水有机物浓度和PAC投量的误差较大。针对研究中存在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问题,设计一组较大PAC投量的小试试验,验证PAC吸附的极端情况,当PAC投加量为0.90g/L时,NPOC实测去除率与计算去除率分别为50.6%和80.8%,相对误差为37.4%。研究其原因,一是各级吸附等温常数相差较大,不能满足吸附等温常数不变的假设;二是PAC对该废水的有机物吸附存在极限,随着PAC投加量增多,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导致相对误差越大。同时,试验中发现较严重的膜污染现象,导致膜污染的原因可能是PAC及水中的悬浊物。采取降低出水通量、增加气水比的方式,在处理相同水量时,膜比通量由下降74.9%改善到下降59.2%,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膜污染。同时,上述措施使得膜比通量更加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冷却排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1].马双忱,马岚,吴梅芳,刘亚争,孙尧.电吸附脱盐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实验研究[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8
[2].张怡.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潘正道.复合生物滤池和活性砂滤池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研究[D].清华大学.2016
[4].张鸿涛,黄守斌,李荣毓,邓建平,张朝阳.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及调试[J].给水排水.2016
[5].陈石.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回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5
[6].张竞杰,冯国柱,张智刚,吴琼.火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污染减排与回用技术[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5
[7].周振,乔卫敏,沈雪莲,王一方,胡大龙.钢渣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中的有机膦[J].环境工程学报.2015
[8].陈媛媛,潘爱萍,陆祺.膜技术在循环冷却排污水回用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5
[9].王丹,童富良,王滟,杨晓娇.电渗析技术处理LNG工厂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4
[10].付正辉,孙冠中,黄奎,包哲,周婷婷.基于超滤—反渗透技术的核电站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成本分析[J].给水排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