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啶类化合物论文_刘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萘啶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蝶啶,酪氨酸,抗肿瘤,联苯,类化合物,活性,麦角。

萘啶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19)在《2H-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的制备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氮杂环化合物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已成为医药、农药和有机功能材料的重要结构单元。因此,发展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新反应、新方法和新策略非常重要。2H-氮丙啶环不仅具有生物活性,并且它们还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合成砌块。由于其较高的环张力以及亚胺键的存在,2H-氮杂丙烯啶可以作为亲电试剂参与反应。当它们和亲核试剂反应时,反应大多发生在亚胺键。因此,2H-氮杂丙烯啶的2位取代反应是有机合成的难点和挑战。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发现2-酰氧基-2H-氮杂丙烯啶与羧酸能够发生分子内取代反应。基于此项工作,本课题研究2-酰氧基-2H-氮杂丙烯啶与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取代反应。最后,本课题还研究了2H-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本项目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碳酸钠介导下2-酰氧基-2H-氮杂丙烯啶和苯并叁氮唑的取代反应。该反应能够高效构筑2-苯并叁氮唑-2H-氮杂丙烯啶。反应的最优条件为:苯并叁氮唑、2-酰氧基-2H-氮丙啶和碳酸钠在DMF中室温下反应两个小时。该反应的优点为:条件温和、非金属参与以及后处理简单。2.研究了碱介导的2-酰氧基-2H-氮杂丙烯啶和其他含氮杂环的分子间取代扩环反应。反应的最优条件为:2-酰氧基-2H-氮杂丙烯啶,含氮亲核试剂和NaH在DMF中100℃下和氢化钠反应两个小时。该反应能够在非金属条件下直接合成多取代的恶唑环,并且还具有较好的底物适用性。3.研究了2-苯并叁氮唑-2H-氮杂丙烯啶的抗癌活性。测试了一系列的2-苯并叁氮唑-2H-氮杂丙烯啶衍生物对肝癌肿瘤细胞系HepG-2以及乳腺癌细胞系T-47D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甲基取代的化合物2b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代佳男,杨子祺,魏忠林,曹军刚,梁大鹏[2](2019)在《TBAC/TBHP体系下6-氨基甲酰基取代的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异氰基联苯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反应原料,在四丁基氯化铵(TBAC)、磷酸氢二钾(K2HPO4)和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组成的催化氧化体系作用下,通过一步构建2个C—C键,以较高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6-氨基甲酰基取代的啡啶类化合物(产率高达86%).同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一系列含有推电子和吸电子取代基的2-异氰基联苯衍生物的普适性,为具有药物活性的该类分子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林锦,朱文山,王艰,许秀枝,李柱来[3](2019)在《4-芳胺基-6-烷氧基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一系列4-(N-芳基)胺基-6-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并测试其对A549、VX-2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以3-氨基吡嗪-2-羧酸甲酯为起始底物,经氨化、卤代、合环、取代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系列波谱手段(IR、核磁共振氢谱、质谱)进行结构表征,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采用微波合成法进行芳胺化反应,合成16种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7p对VX-2细胞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值14. 28μmol·L~(-1)),活性与阳性对照物吉非替尼和伊马替尼相当。结论目标化合物7p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林锦,陈振东,王艰,许秀枝,李柱来[4](2018)在《含氟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一系列6-含氟烷氧基蝶啶类化合物并确证其化学结构。方法以3-氨基吡嗪-2-羧酸甲酯为起始底物,通过氨化、卤代、合环等六步反应合成一系列6-含氟烷氧基蝶啶类化合物。测定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技术(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以较高的产率(六步反应的总产率均大于24. 7%)制备多种6-含氟烷氧基蝶啶类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等多种波谱手段确证为目标化合物。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产率稳定,为未来的抗肿瘤活性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8年10期)

黄学洋[5](2018)在《6-芳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受体酪氨酸激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细胞的增殖、迁移、代谢、分化和存活等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与许多癌症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开发EGFR抑制剂对抗肿瘤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已有诸多药物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经分析发现,该类药物大多以喹唑啉为母环,鲜有与喹唑啉环同为电子等排体的蝶啶类化合物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吉非替尼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以蝶啶环替换喹唑啉环,设计出了一类新型蝶啶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内容包括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体外生物活性试验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分子模拟对接。在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以3-氨基吡嗪-2-羧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氨解、溴化、闭环这叁步反应,之后通过芳烷氧基亲核取代引入给电子基团苄氧基以及苯乙氧基,氯化,再通过微波合成方式引入苯胺基,最终合成6-芳烷氧基-4-苯氨基蝶啶类化合物。共合成了20种芳烷氧基蝶啶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经过MS、~1H NMR、~(13)C NMR、IR等波谱分析确证为新化学实体,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在目标化合物体外生物活性实验中,采用MTT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实验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叁株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7b-4活性最高,IC_(50)为7.787μg/mL。蝶啶环4位苯胺基上的取代基为卤素或给电子基时对叁株细胞有较好抑制作用。蝶啶环6位取代基为苯乙氧基的化合物活性普遍优于苄氧基取代产物。在分子对接模拟中利用SYBYL-X 1.3结合PyMol软件对合成的20个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在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评分中,2个化合物得分大于9,18个化合物得分大于6。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能与氨基酸Met769形成氢键。不同蝶啶环4位苯胺基和6位取代基影响化合物在受体中的空间构象,进而影响活性。打分最高化合物7b-4在体外活性实验中表现出最好活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林锦,王旭,王艰,许秀枝,陈垚昊[6](2018)在《4-(N-芳基)胺基-6-长链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具有喹唑啉为母核的抗肿瘤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并合成一系列4-(N-芳基)胺基-6-长链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7a~7l,并利用MTT法测试其对A549、KG1a和HGC-27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3-氨基吡嗪-2-羧酸甲酯为起始底物,通过6步反应合成12种目标化合物(7a~7l)并确证其结构(~1H NMR、~(13)C NMR、MS)。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蝶啶4位为2-氯-5-硝基苯胺基取代时,其活性均高于其他苯胺基取代的产物。化合物7b对A549的活性(IC_(50)=11.55μmol/L)与阳性对照物吉非替尼(IC_(50)=5.95μmol/L)十分接近;化合物7k对3组细胞的IC_(50)均十分接近对照物吉非替尼。由于筛选出的化合物均有2-氯-5-硝基苯胺基片段,可以此结构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武小军,李婧婧,郝家金,王宇飞,赵萍萍[7](2017)在《吖啶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吖啶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具有π共轭体系平面结构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其特殊的结构使吖啶类化合物在医药、材料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吖啶类化合物在光电材料和医药领域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04期)

穆婉露[8](2017)在《吖啶类化合物及麦角醇重要中间体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吖啶类化合物是一类由蒽中间环系上的一个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而成的杂环化合物,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疗方面,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治疗艾滋病以及老年痴呆症等药效。本课题建立了一种以邻氨基二苯甲酮和环己酮为底物,通过钯催化氢转移法生成吖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麦角醇是从裂叶牵牛花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麦角生物碱。常被用作治疗低血压、精神镇痛、子宫和肠道刺激药物。同时也是合成麦角生物碱类化合物的重要前躯体,因而具有重要的药物合成价值。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和一定化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麦角醇全合成的方法。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吖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本文提出了“两步法”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邻氨基二苯甲酮和环己酮,通过Friedl?nder经典方法合成喹啉化合物,继而将喹啉化合物经过渡金属Pd脱氢氧化为吖啶化合物;提出“一锅法”合成吖啶类化合物方法,直接由原料邻氨基二苯甲酮和环己酮经过渡金属Pd一步反应得到吖啶类化合物;在已建立的“一锅法”合成吖啶类化合物方法优化条件的基础上,对不同取代基团的底物进行普适性研究;最后,在催化脱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另外发展了一种喹啉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生成吖啶化合物的方法。2.天然产物麦角醇的全合成。以3,4桥环化合物乌勒酮衍生物为重要中间体经过氨基烷基化反应、氨基缩合反应、关环、扩环、还原反应。根据实验的合成路径,通过对实验路线的探索及修正,预期得到天然产物麦角醇。本课题设计了两条路线来合成麦角醇重要中间体乌勒酮衍生物。路线一利用含有吲哚母核的L-色氨酸为原料经过甲酯化和氨基保护反应,在过渡金属Pd的作用下,通过正丁基锂实现区域选择性关环,构建麦角醇C环。路线二利用L-丝氨酸为原料经过甲酯化,氨基保护反应,羟基保护反应生成中间体产物12继而与4-溴吲哚-2-酮进行3-位偶联反应,再经过还原,关环,脱保护反应预期得到乌勒酮衍生物,为天然产物麦角醇合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琳琳[9](2017)在《吖啶类化合物A23抗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背景:化学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多药耐药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由于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及其他原因,最终导致化疗耐受性的提高。吖啶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特性,可以与双链DNA发生反应,因此已经广泛用于多种适应症。近年来,吖啶类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实验目的:本文对吖啶类化合物A23抗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DM活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方法:采用MTT法实验检测K562/ADM细胞耐药倍数,检测A23对K562/ADM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3-MA、NAC、GSH对A23抑制的K562/ADM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以及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A23对K562/ADM细胞明场下形态学方面的影响及暗场下细胞核的形态学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ITC Annexin V/PI、Rh 123、MDC、Lyso-Tracker Red荧光染色下,A23对K562/ADM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自噬方面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ITC Annexin V/PI、MDC、Lyso-Tracker Red荧光染色下,3-MA、NAC、GSH对A23诱导的K562/ADM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采用高内涵活细胞成像系统检测Rh 123/Hoechst 33342,MDC、Lyso-Tracker Red/Hoechst 33342、DCFH-DA/Hoechst 33342、DHE/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下,A23对K562/ADM细胞P-gp功能、自噬和活性氧方面的影响。采用高内涵活细胞成像系统检测DCFH-DA/Hoechst 33342、DHE/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下,3-MA、NAC、GSH对A23诱导的K562/ADM细胞活性氧水平升高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23对K562/ADM细胞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Beclin-1、LC3)、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Bcl-2、XIAP)、细胞色素c的影响以及3-MA、NAC、GSH对A23引起的上述蛋白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1、K562/ADM细胞具有良好的耐药性。A23对K562/ADM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A23并未对K562/ADM细胞P-gp的功能产生影响。2、A23促使K562/ADM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细胞核固缩、碎裂,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A23诱导K562/ADM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3、A23促使K562/ADM细胞发生自噬,与自噬相关的蛋白表达发生改变,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自噬后,凋亡比率降低,凋亡促进蛋白表达降低,凋亡抑制蛋白表达升高。即A23诱导K562/ADM细胞产生的自噬对于凋亡起促进作用。4、A23促使K562/ADM细胞中活性氧水平升高,呈剂量依赖性。抗氧化剂清除活性氧后,凋亡比率降低,促凋亡蛋白表达降低,凋亡抑制蛋白表达升高。即活性氧对于凋亡起促进作用。5、A23诱导K562/ADM细胞产生的活性氧被清除后,自噬比率降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降低。即活性氧对于自噬起促进作用。6、A23诱导K562/ADM细胞发生的自噬被抑制后,活性氧水平降低。即自噬对活性氧的产生起促进作用。实验结论:吖啶类化合物A23对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DM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这是通过促进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升高,进而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而发挥其抗多药耐药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黄微微[10](2017)在《吖啶类化合物T19对H_2O_2诱发rBMECs上P-gp功能与表达变化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吖啶类化合物T19对H_2O_2诱发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上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功能与表达变化的调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原代培养rBMECs和神经胶质细胞;用MTT法检测吖啶类化合物T19对rBMECs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技术建立共培养体系,通过测定外室荧光素钠(fluorescein sodium,NaF)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app)反映T19对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影响;分别测定内室、外室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123)的Papp值以反映T19对rBMECs上P-gp功能的影响;通过共培养体系,在内室加入100、150、200μM H_2O_2,测定外室NaF以及内外室Rh123的Papp值以筛选建立氧化应激模型的条件;在共培养体系条件下,内室加入H_2O_2和T19后测外室NaF以及内外室Rh123的Papp值,反映T19对H_2O_2诱发rBMECs上P-gp功能变化的调节;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19对H_2O_2诱发后ROS含量变化的影响;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T19对H_2O_2诱发后Nrf2的影响;通过在共培养体系内室加入ERK抑制剂PD98059和NF-B抑制剂PDTC测定外室NaF以及内外室Rh123的Papp值,反映PD98059和PDTC对H_2O_2诱发rBMECs上P-gp功能变化的调节;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培养条件下P-gp以及H_2O_2诱发后P-gp、P-ERK、P-I B的蛋白表达,使用ERK抑制剂PD98059和NF-B抑制剂PDTC以确定上下游关系。结果:T19对rBMECs增殖和紧密连接没有影响;正常培养条件下,T19能抑制rBMECs上P-gp的功能和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为了和体内实验结果保持一致,选择150μM H_2O_2作用4 h建立氧化应激模型;吖啶类化合物T19能上调Nrf2并引起核移位,表明T19具有抗氧化作用;T19通过抑制H_2O_2诱发后ERK和NF-B的激活,进而调控rBMECs上P-gp的功能和表达。结论:吖啶类化合物T19通过抑制ERK和NF-B的激活,进而使H_2O_2诱发rBMECs上P-gp功能和表达变化受到抑制;还能通过上调Nrf2从而产生抗氧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萘啶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2-异氰基联苯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反应原料,在四丁基氯化铵(TBAC)、磷酸氢二钾(K2HPO4)和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组成的催化氧化体系作用下,通过一步构建2个C—C键,以较高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6-氨基甲酰基取代的啡啶类化合物(产率高达86%).同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一系列含有推电子和吸电子取代基的2-异氰基联苯衍生物的普适性,为具有药物活性的该类分子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萘啶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宁.2H-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的制备及活性检测[D].河南科技大学.2019

[2].代佳男,杨子祺,魏忠林,曹军刚,梁大鹏.TBAC/TBHP体系下6-氨基甲酰基取代的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林锦,朱文山,王艰,许秀枝,李柱来.4-芳胺基-6-烷氧基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

[4].林锦,陈振东,王艰,许秀枝,李柱来.含氟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J].海峡药学.2018

[5].黄学洋.6-芳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6].林锦,王旭,王艰,许秀枝,陈垚昊.4-(N-芳基)胺基-6-长链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8

[7].武小军,李婧婧,郝家金,王宇飞,赵萍萍.吖啶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7

[8].穆婉露.吖啶类化合物及麦角醇重要中间体的合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9].杨琳琳.吖啶类化合物A23抗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7

[10].黄微微.吖啶类化合物T19对H_2O_2诱发rBMECs上P-gp功能与表达变化的调节[D].河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研究思路和内容4 焦化废水的 UV - Vis 吸收光谱2 对喜树碱进行骨架迁移得到喹诺酮类 T...2.7优化后模型M0006Y3D结构...瞳诺酮母环基本结构喹诺酮类萘啶酸和β-内酰胺类青霉素V是...

标签:;  ;  ;  ;  ;  ;  ;  

萘啶类化合物论文_刘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