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扩散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然气,油田,定律,模型,分子,盆地,橡胶。
扩散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稳,肖藏岩,王月红[1](2009)在《低阶烟煤中显微组分含量与CO扩散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煤显微组分方面对不同煤化程度的22种煤样进行了CO的扩散试验及煤显微组分的鉴定。通过分析试验可知,中低变质程度的烟煤中镜质组含量相对惰质组含量较高;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CO扩散量与煤中镜质组含量成正比关系,与惰质组含量成二次曲线关系。从惰质组与镜质组之比对CO扩散量的影响分析可得出,惰质组对CO的扩散的影响大于镜质组对CO的影响,并用QM(Quantum Mechanic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为进一步研究CO在煤层中的扩散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09年10期)
马有理,林晶[2](2008)在《激光干涉法与U型管相结合测量气体的扩散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于液压系统中的机用矿物油,如果工作液体中存在气泡或者是压力的变化特别是突然的变化等有时会导致系统不能继续正常地运转,甚至导致系统的破坏.相互接触的气体向液压油中的扩散或者是气体透过气囊(通常为橡胶)向液体中的扩散是导致压力变化的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研究气体向油及油橡胶系的扩散特性.利用已有的扩散系数分别推导出了气体向油、气体向油橡胶系的扩散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在物性值为已知的情况下利用推导出的公式对气体的扩散进行了计算和比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黎庆[3](2008)在《利用激光测量气体微小扩散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压系统中,存在于工作液体中的气泡、压力的变化特别是突然的变化等有时会导致系统不能继续正常地运转,甚至产生破坏.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扩散是使得液体中的气泡生长及压力变化的主要物理现象.因此有必要研究气体—液体之间的扩散特性.提出了一种使用激光干涉法和U型管相结合,对气体体积的非常微小的变化进行测量的方法.对于气体—液体,气体—液体—橡胶组成的体系的扩散量分别进行了测量.为了验证此种方法的精确程度,推导出了从理论上计算气体扩散的计算方法.测量结果与计算值都能很好地吻合.实验结果上验证了橡胶层的存在对气体的扩散量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陈义才,康仁东,李延军,黄建全,张代生[4](2008)在《吐哈盆地红南-连木沁油田溶解气扩散特征及其扩散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红南-连木沁油田的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油藏溶解气组成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大约在埋深小于1 450 m的白垩系油藏溶解气扩散作用强烈,不仅使甲烷含量显着降低,乙烷、丙烷等组分含量相对升高,而且也降低了溶解气油比,扩大了油藏的地饱压差。根据Fick第二扩散定律,模拟计算白垩系油藏溶解气中甲烷从中新世后期到第四纪末期扩散作用的累计散失率为82%。(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陈义才,沈忠民,李延均,黄建全,皮学军[5](2002)在《大宛齐油田溶解气扩散特征及其扩散量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库车坳陷大宛齐油田第四系和上第叁系康村组的油田溶解气组成在深度上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大约在埋深450m以内的上部油层溶解气扩散作用强烈,不仅致使甲烷含量降低,乙烷、丙烷等组分百分含量相对升高,而且也降低了气油比,扩大了油藏的地饱压差。根据Fick第二扩散定律模拟计算油层的溶解气中甲烷浓度,从上新世中期到第四纪末期,油田上部的散失比例为54%,埋藏深度较大的下部油层的扩散作用较弱,散失比例为13%。图1表3参3(陈义才摘)(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02年02期)
房德权,宋岩,马忠宝[6](2000)在《天然气扩散模型及彩25井巴山组油气藏天然气扩散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在地层中的扩散主要以溶解在水中的方式为主, 因此可以用其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来代替其浓度, 而溶解度是随着地层的温度、压力和地层水的矿化度而变化的. 在一定地质条件下, 其溶解度最大值是一定的, 于是可以用稳态方式来处理天然气在地层中的扩散问题. 另外, 在古埋藏史恢复的基础上, 采用动态的方式来计算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扩散量, 这样也更加接近天然气在地史中扩散的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0年05期)
李景坤,刘伟,宋兰斌,吴志峰,方伟[7](1999)在《天然气扩散量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气藏中天然气的扩散原理,分析了扩散参数的可变性,详细讨论了天然气体积分数和扩散系数的确定方法。将天然气扩散模块加入盆地模拟系统,可以动态模拟古扩散参数的演化,恢复天然气扩散史。对松辽盆地侏罗系天然气扩散的模拟计算表明,扩散系数随盖层的地质条件而变化,烃源岩作为盖层时,对天然气的扩散具有显着的封闭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天然气的扩散,有利于气藏的保存。(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1999年05期)
房德权,宋岩,曾凡刚,王关玉[8](1998)在《天然气的扩散模型及扩散量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盖层的存在是天然气成藏和保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浓度封闭又是盖层的一种重要的封闭机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浓度封闭的机理,进一步系统建立了天然气扩散的地质和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初始化条件,对天然气扩散量的计算方法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付广,付晓飞[9](1998)在《天然气扩散量的多气源模式估算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在地下岩石介质中的扩散属于分子扩散,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岩石矿物颗粒的扩散,另一种是通过岩石孔隙介质的扩散,后者的扩散速度明显大于前者。如果在地层剖面中存在多个气源,扩散至地表的天然气量应是各气源扩散至地表天然气量的总和,但不同地质时期来自不同的气源。研究认为,上部气源生气开始的时间就是相邻下部气源停止向地表扩散的时间。对一定地区而言,每个气源扩散损失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向地表扩散时间的长短。根据费克定律建立了估算各地质时期不同气源扩散至地表天然气量的方法,并对松辽盆地叁肇凹陷作了估算尝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1998年03期)
李明诚,李伟[10](1996)在《利用平衡浓度研究天然气的扩散——扩散量模拟的一种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天然气扩散过程中的平衡浓度,根据费克第二定律除了可以计算出源岩向上的总扩散量外,还可以得出扩散到某一层的时间、扩散量、扩散速率以及地层的剥蚀厚度。用这种方法模拟四川盆地川西凹陷深洼区(124km~2)后,得知:在125Ma中源岩的总扩散量为3673×10~8m~3。通过区域盖层的扩散散失量为672×10~8m~3。其中有583×10~8m~3散失到地表;尚有1910×10~8m~3天然气分散在区域盖层之下;地层的剥蚀厚度约为870m。为研究天然气在输导层中的扩散和评价该区天然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1996年01期)
扩散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于液压系统中的机用矿物油,如果工作液体中存在气泡或者是压力的变化特别是突然的变化等有时会导致系统不能继续正常地运转,甚至导致系统的破坏.相互接触的气体向液压油中的扩散或者是气体透过气囊(通常为橡胶)向液体中的扩散是导致压力变化的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研究气体向油及油橡胶系的扩散特性.利用已有的扩散系数分别推导出了气体向油、气体向油橡胶系的扩散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在物性值为已知的情况下利用推导出的公式对气体的扩散进行了计算和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散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郭立稳,肖藏岩,王月红.低阶烟煤中显微组分含量与CO扩散量的关系[J].煤炭科学技术.2009
[2].马有理,林晶.激光干涉法与U型管相结合测量气体的扩散量[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黎庆.利用激光测量气体微小扩散量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陈义才,康仁东,李延军,黄建全,张代生.吐哈盆地红南-连木沁油田溶解气扩散特征及其扩散量计算[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陈义才,沈忠民,李延均,黄建全,皮学军.大宛齐油田溶解气扩散特征及其扩散量的计算[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
[6].房德权,宋岩,马忠宝.天然气扩散模型及彩25井巴山组油气藏天然气扩散量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
[7].李景坤,刘伟,宋兰斌,吴志峰,方伟.天然气扩散量计算方法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1999
[8].房德权,宋岩,曾凡刚,王关玉.天然气的扩散模型及扩散量的计算方法[J].沉积学报.1998
[9].付广,付晓飞.天然气扩散量的多气源模式估算方法初探[J].海相油气地质.1998
[10].李明诚,李伟.利用平衡浓度研究天然气的扩散——扩散量模拟的一种新方法[J].天然气工业.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