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卧姿人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体,卧姿,模型,客车,钢丝绳,自由度,担架。
卧姿人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波,陶庆,孙文磊,张开拓,任佳泽[1](2018)在《人体卧姿舒适性评价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行设计了新的床架支撑结构零件,旨在进一步提高床的舒适性。为分析床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主观体验评测和客观实验分析。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体卧姿垂直振动模型,进行了人体低频振动实验,借鉴机械加速度阻抗等值的方式进行仿真,将人体卧姿状态近似为由质量块、弹簧和阻尼等机械元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在模拟环境下构建五质量块人体卧姿垂直振动模型并且针对人体局部敏感部位进行低频振动仿真分析。通过人体低频振动实验得出人体卧姿的传递函数曲线,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垂直振动模型,并结合人体卧姿舒适性问卷调查分析,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虚拟环境和实测环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为床的舒适性设计提供了帮助。(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李维伟[2](2013)在《基于钢丝绳弹簧的车载担架—卧姿人体系统隔振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疗运输救护工作中,运输车辆的振动会导致病人和伤员的病情或伤势恶化,是影响病人或伤员生命安全和康复的重要因素。但救护车一般采用非独立悬架,改装车辆悬架成本较高。因此,车载担架系统本身的减振设计是解决振动问题的关键。在减振设计中,对隔振器参数的优化设计是实现减振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某型号救护车搭载的车载担架-卧姿人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车辆-担架-卧姿人体的振动特性,对隔振器的刚度、阻尼及位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对隔振器进行分析。根据钢丝绳弹簧进行静力学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得出钢丝绳弹簧各振动参数对振动的影响和随频率变化的各振动特性曲线,并针对不同激励下振动方程的频率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车载担架系统进行多体动力学建模。根据前人经验将卧姿人体简化为线性的质量刚度阻尼模型,并考虑担架系统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两个方向的振动。将卧姿人体、车载担架以及隔振器等效成多体动力学模型,考虑车辆运输质量比例,将车厢底板振动信号作为激励输入到车体模型中,计算卧姿人体头部、胸腹和下肢等部位振动响应结果,并利用ADAMS软件进行验证。最后,将卧姿人体舒适度评价作为目标,将隔振器的刚度、阻尼和位置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车载担架-卧姿人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到优化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问题,在优化前对振动系统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将正交试验设计所设定的参数组中结果最好的几组作为优化起点,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振动系统进行参数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引入转动方向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优化目标,通过多目标退火算法优化,最终得到减振方案的参数。设计小车试验进行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实验,利用楔形木块的斜面和垂直端分别对小车施加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冲击,并利用LMS振动测试系统对小车底板和担架系统上方相应位置进行振动加速度时间历程测试,验证减振方案的有效性和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12-01)
牛福,祁建城,孙景工,高振海[3](2005)在《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激励点加速度阻抗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白噪声激励信号,在2.0-35.0 Hz频率范围内进行大样本垂直振动试验,分别研究了卧姿中国 人体不同状态(自由、约束)下、不同部位(胸部、腹部以及头部)的激励点加速度阻抗特性,分析了机械振动对卧 姿人体的输入特性,试验分析结果可用于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的建立。(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S1期)
丁艺,黄键[4](2004)在《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卧姿人体的振动响应进行实时评价 ,设计了一种双输入的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它根据国家标准对卧姿人体承受头部和臀部振动输入的 2次计权方法 ,采用多任务的软件设计 ,一边采集数据 ,一边进行运算 ,实现了测量结果的实时显示。对照试验表明 :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的运算精度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刘炳坤,王宪民,王玉兰[5](2003)在《人体卧姿着陆冲击动态响应特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飞船返回着陆时不同强度和不同姿态冲击下人体动态响应的规律。方法 5名健康男青年 ,以仰卧 2 0°,承受 4~ 1 0G、5 0~ 80ms ;仰卧 30°~ 60° ,1 0G、5 0ms,半正弦脉冲的着陆冲击。分别记录冲击塔平台 ,座椅及人体头、肩、胸和髂处的Z和X向加速度及被试者心电图。结果随着陆冲击强度的增加 ,人体头、肩、胸和髂处X向加速度响应值均增大 ;2 0° ,1 0G冲击时 ,头Z向和X向加速度峰值超调量分别为 93%和 1 0 2 % ;随仰卧角度的增加 ,人体头、肩、胸和髂X向加速度响应均下降 ,而头Z向加速度及超调量在 40°仰卧角时最小。结论人体对着陆冲击的传递函数表明 ,人体具有多阶共振频率 ,分别为 2 5Hz、34Hz、39Hz、43Hz、5 0Hz、64Hz和 70Hz。(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3年01期)
孙景工,牛福,祁建城,李若新[6](2002)在《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卧姿人体头部、胸部和腹部垂直振动模型。方法被试者 1 2名 ,年龄 2 4~ 5 6岁 ,采用频率2~ 35Hz的白噪声激励 ,根据卧姿被试者头、胸、腹部的加速度阻抗特性曲线 ,得到卧姿人体头部垂直振动模型 ,拟合出腹部和胸部的垂直振动模型。结果头部可认为是刚体 ,腹部和胸部模型为叁自由度。结论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机械阻抗可线性表示且具有确定性 ,对卧姿人体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建立垂直振动模型 ,便于计算与评价卧姿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舒适性(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2年06期)
高利,庞胜明,袁纲[7](2002)在《公路卧铺客车卧姿人体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公路卧铺客车卧姿人体振动 ,建立 7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 ,模拟计算在前后轮路面不平度随机输入作用下 ,卧姿人体头、臀、腿叁个部位的频率响应 ,并与道路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02年05期)
姚为民,孙丹丹,林逸[8](2002)在《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进行研究,计算和评价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舒适性,对于卧铺及救护车辆的设计有参考及指导意义。文中利用动力学手段,采用机械阻抗相等的方法进行模拟,将卧姿人体等效为由质量、弹簧、阻尼等机械元件组成的等效系统。着重考虑头部、胸部、腹部等对振动冲击的敏感部位,对5名受试者进行了卧姿自由、约束两种状态下的试验,最后利用所得的加速度阻抗特性曲线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02年06期)
牛福,李若新[9](2001)在《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的意义在通常情况下,救护车中卧姿伤病员主要承受垂直(背-胸向)振动和纵向角振动,只有在救护车制动、转弯或在扭曲、迂回路面行驶的情况下,人体承受的水平振动才较为显着。另一方面,纵向角振动可以部分分解转化为垂直振动来加以考虑。因而研究卧姿人体垂直振动响(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01年01期)
孙景工,张庆勇,夏群生,何乐[10](1999)在《卧姿人体频响函数的测量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6名卧姿受试者承受频率为1~31.5Hz的正弦扫频垂直振动及俯仰振动,以振动床面加速度信号为输入,以人体头、胸、腹、腿及头部水平等5点加速度传号为输出,经测试及数据处理,获得各部位频率响应曲线,并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响应特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卧姿人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医疗运输救护工作中,运输车辆的振动会导致病人和伤员的病情或伤势恶化,是影响病人或伤员生命安全和康复的重要因素。但救护车一般采用非独立悬架,改装车辆悬架成本较高。因此,车载担架系统本身的减振设计是解决振动问题的关键。在减振设计中,对隔振器参数的优化设计是实现减振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某型号救护车搭载的车载担架-卧姿人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车辆-担架-卧姿人体的振动特性,对隔振器的刚度、阻尼及位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对隔振器进行分析。根据钢丝绳弹簧进行静力学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得出钢丝绳弹簧各振动参数对振动的影响和随频率变化的各振动特性曲线,并针对不同激励下振动方程的频率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车载担架系统进行多体动力学建模。根据前人经验将卧姿人体简化为线性的质量刚度阻尼模型,并考虑担架系统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两个方向的振动。将卧姿人体、车载担架以及隔振器等效成多体动力学模型,考虑车辆运输质量比例,将车厢底板振动信号作为激励输入到车体模型中,计算卧姿人体头部、胸腹和下肢等部位振动响应结果,并利用ADAMS软件进行验证。最后,将卧姿人体舒适度评价作为目标,将隔振器的刚度、阻尼和位置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车载担架-卧姿人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到优化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问题,在优化前对振动系统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将正交试验设计所设定的参数组中结果最好的几组作为优化起点,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振动系统进行参数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引入转动方向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优化目标,通过多目标退火算法优化,最终得到减振方案的参数。设计小车试验进行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实验,利用楔形木块的斜面和垂直端分别对小车施加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冲击,并利用LMS振动测试系统对小车底板和担架系统上方相应位置进行振动加速度时间历程测试,验证减振方案的有效性和模型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卧姿人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兆波,陶庆,孙文磊,张开拓,任佳泽.人体卧姿舒适性评价与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18
[2].李维伟.基于钢丝绳弹簧的车载担架—卧姿人体系统隔振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3
[3].牛福,祁建城,孙景工,高振海.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激励点加速度阻抗特性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
[4].丁艺,黄键.卧姿人体振动响应测量仪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4
[5].刘炳坤,王宪民,王玉兰.人体卧姿着陆冲击动态响应特性研究(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
[6].孙景工,牛福,祁建城,李若新.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
[7].高利,庞胜明,袁纲.公路卧铺客车卧姿人体振动研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2
[8].姚为民,孙丹丹,林逸.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的研究[J].汽车技术.2002
[9].牛福,李若新.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概述[J].医疗卫生装备.2001
[10].孙景工,张庆勇,夏群生,何乐.卧姿人体频响函数的测量和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