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断煤问题的一种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哲[1](2019)在《改良与适应 ——湖北第一监狱研究(1907-1945)》文中认为伴随着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历史的年轮驶入风云变幻的近代,在变法图强的改革氛围中,鲜少为人措意的狱政管理制度也开启了新旧交替的嬗变。作为国家实施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监狱承载着时代所赋予的行刑理念和管理宗旨,监狱的改良转型实与时代的变迁、社会文明进步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拟以官方档案、司法报刊等原始史料为基础,试图对1907至1945年湖北第一监狱内部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的考察和分析,以微观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关注监狱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管理体制建设和改良措施的推行及实践效果,以期系统了解近代湖北地区新监改良发展的具体面相。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章节,按照时间脉络详细梳理了湖北第一监狱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发展样貌,尤侧重对其改良实施进程的考察。第一章主要论述清末狱制改良兴起的背景和湖北省城模范监狱的筹办。清末狱制改良的肇兴实迫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封建牢狱积弊的爆发、西方狱政改良观念的传播、以及收回治外法权的政治压力等因素。监狱改良的倡议得到手握实权、倾向改良的地方督抚张之洞等人的支持,张之洞在督政湖北期间亲自创办湖北省城模范监狱,虽然规模形式较备,但囿于种种客观条件,改良计划多未落实。第二章主要介绍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湖北第一监狱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和改良实施进展。抗战爆发前,湖北第一监狱在内部组织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三科两所”管理体制,狱官的设置和待遇也更加科学规范,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在人犯管理方面,监狱除践行基本的关押戒护、卫生给养等职能外,更对囚犯辅以劳役作业和教诲教育等改良措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进步和发展。第三章主要讲述战时湖北第一监狱的迁徙与演变。抗战爆发后,为保全狱囚性命,第一监狱按照当局指示将重刑囚和部分职员看守辗转迁徙至鄂西建始。在政法纠结的基层社会,第一监狱管理内部事务经常遭到建始县政府的干涉和阻挠,行政与司法连生龃龉,狱政管理更难期获得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支持,为谋改良发展,监狱不得不隐忍妥协迁就适应,更加小心翼翼地维持内部运作。第四章主要从戒护、感化、作业三个方面阐述战时湖北第一监狱对人犯的管理。由于监禁实施条件的不利和内部生存困境的压迫,第一监狱在迁乡后面临严峻的戒护形势,为保人犯无虞,监狱将申请武装戒护、加强看守训练、恢复掌责刑罚作为防范应对之策。即便在生存堪忧的战乱时期,第一监狱也不忘扛起感化改良的旗帜,传统的教诲教育在战火倥偬的岁月里依然得以贯彻执行,因战场形势需要,对人犯实施军训感化也成为这一时期改造监犯品性的必修课程。由于财政状况的艰难,整日为囚粮衣食奔波在“荆天棘地”中的第一监狱,不得不将人犯与劳役捆绑作为改善生存处境的一道门路。最后是总结与反思。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湖北第一监狱在狱政改良方面的得失利弊,不能简单以成功或失败的字眼来定义,其中监狱所面临的改革困境和与现实的抗争妥协更应值得注意。纵观湖北第一监狱数十年改革发展轨迹,虽然荆棘满地曲折艰辛,且“未竟其功”,但改良始终为社会所推动,改良的理念也渐趋深入人心,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为当下狱政管理建设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刘力玮[2](2015)在《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衔接问题研究 ——以经纬纺机股份责任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见证者,也是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基础。在产业,经济,技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些生产技术先进,效率优先的企业迅速占领了国际国内市场,这让习惯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劣势凸显。有些国营企业由于无法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开始出现经济亏损的状态,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因此,采取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相关措施,导致下岗失业人群的队伍迅速扩大,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人群。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经纬纺机股份责任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为例展开研究。由于该厂经济效益连年下滑,所以响应国企改制等相关政策,采取诸如“一刀切”、“买断工龄”、“职工入股”、“内退”等等多种裁员方式,其中,“买断工龄”是近些年来采用相对较多的模式。随着改革方案的实行,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成为再就业人群和待业人群的主体。下岗失业人群在收入来源中断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顺利接续社会保险的话,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团结。因此,下岗失业职工群体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对国企下岗职工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再次,笔者基于该厂的运营现状,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实际数据。具体分析不同群体的下岗职工养老金衔接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如下岗职工再就业与社会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多种机构相结合,扩大贫困救助覆盖面等。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是对现有的政策法规和养老保险模式的的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好的建议提供给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的为其他类似的企业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在更大范围上保障广大职工权益。
陈卫胜[3](2014)在《淮浙煤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的今天,本国企业面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经营环境。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制定和选择商业经营发展战略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成功地制定和实施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否发展和建设企业战略竞争力,以及是否对企业的盈利有特别贡献,这对企业至关重要。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电力先行管理是淮浙煤电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将电力先行管理根植于本企业各个运行环节,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若要使本企业在弱市中站稳脚跟,则必须将电力优先发展作为企业的战略,电力先行管理还会使配套煤矿得到稳定的发展。实践检验表明,只有实行以煤电一体化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新思路,强化成本管理,培育核心产品竞争力。实施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有序发展,才能在电力市场中取得持续发展优势。本文介绍了战略管理概念、特征、内容、作用及趋势等内容。通过对淮浙煤电战略管理现状的剖析和阐述,对浙江电力市场和安徽煤炭市场的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指出本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本企业需要树立电力先行战略管理观念,分三阶段二种思路执行,即成长型→纠正型→成长型,使企业又好又稳发展。更好地实施风险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一种手段,防止各种风险可能发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丁一崟[4](2014)在《浅析集中供热锅炉运行管理应注意的主要技术问题》文中指出纵观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情况,磨损严重和运行周期短的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炉膛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的磨损,耐火材料的脱落损坏等。本文结合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情况,分析一下循环流化床锅炉延长运行周期,稳定生产技术措施。
张永亮[5](2013)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稳定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稳定运行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前期管理环节,讨论循环流化床运行操作系统的优化措施,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防磨环节进行了详尽的技术分析。
刘同良[6](2012)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文中提出能源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包括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作为能源主要来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载体在过渡开采和消耗下,呈现出资源日益枯竭的趋势,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供应紧张时有发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排放的SO2、NOX、CO2以及烟尘等有害气体,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决不能使宇宙中这个蓝色的文明星球变成不能居住的地方,所以,寻求和开发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就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经济战略。制度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能源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开发和利用应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下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如此。为了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需要明晰可再生能源开发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构建有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整套有序的制度规范,在以市场调节作为基础性手段上,辅之以政策的宏观调控为主导,设计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地不断发展。近一些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和生产量连年攀升,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于保证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日益突出。本文在充分认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制度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经济等相关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作为剖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方法,将国际上部分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和其政策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并从中总结出关于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和区域布局的有效经验,以对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提供启示,从而提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实施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个案,将战略构想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以增强了本文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是:第一,观点创新。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重视以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完整地梳理可再生能源相关经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明确提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应从制度创新入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布局战略,以便于解决中国目前和未来可能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论文以剖析内蒙古的实际案例,提出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的构想(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才能大大提高整体的宏观效益,防止简单模仿使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遭受损失。第二,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体系和相关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并总结其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布局情况,为我国构建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提供借鉴。这在能源的理论界是头一次尝试。提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和“十三、五”的规划如果都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这将对中国抢先在全球刚刚起步之际,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占领高地”极为有利。第三,本文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度构建,从规范化的角度提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基本步骤和框架,以利于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并基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思,丰富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理论研究的内容。第四,本文提出由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区域一般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因此,政府进行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可调整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落后的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引入议题并交代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经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进行详细梳理,为后面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认清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第四章,简要介绍世界部分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进行相关制度创新和区域布局的基本经验,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借鉴。第五章,提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具体的区域布局的政策措施建议。第六章,考察和研究内蒙古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条件,并提出基地建设构想。
张一清[7](2011)在《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能源的瓶颈制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能源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高耗能产业的存在,大量消耗着有限的能源,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费中以化石能源为主,如何优化配置化石能源,走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论文从优化我国能源资源的配置角度出发,对总量上控制能源消费,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作了相应的论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我国能源体系从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体系,转变为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从能源优化配置,总量控制能源消费的角度,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1)明确指出了能源优化配置制度的目标、方式、约束条件、求解流程以及相应的制度环境。(2)利用博弈论工具比较了自由放任、计划机制以及基于宏观调控的市场机制三种不同的能源优化配置制度,得出了基于宏观调控的化石能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能够实现总GDP产出最大并且各地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规划。(3)提出了能源全成本定价,才能理顺扭曲能源价格机制的观点,并给出了能源的全成本定价模型。针对能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利用了博弈论模型论证了能源产品的阶梯定价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使有限的能源优先分配到最具经济效率的产业中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4)提出了能源优化配置中可以使用的行政手段,包括:能源消耗定额、配额,并具体分析了能源消耗定额和配额制定的依据,以及如何进行分配能源配额及实施。论文的基本研究基本思路:文献回顾→能源配置制度目标、约束条件与计算流程→放任自由、计划机制以及基于宏观调控的市场机制三种化石能源配置机制的博弈分析→能源的全成本定价及阶梯定价→能源优化配置的行政手段如能源税的征收,能源消耗定额及配额的使用→不同类别产业的能源政策→结论。论文主要采用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博弈论方法主要用于放任自由、计划机制以及基于宏观调控的市场机制三种化石能源配置机制的论证以及能源阶梯定价优势的论证上。投入产出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主要从不同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角度,对能源优化配置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进行分析。针对各行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以及各行业万元GDP能耗进行计算,进而基于能耗和感应度系数、基于能耗和影响力系数两个角度进行聚类分析,从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维度,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如何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实现我国能源配置的优化。在能源总量控制的目标下,如何运用能源的全成本模型以及阶梯定价模型,以及能源的配额和定额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使有限的能源优先分配到最具经济效率的产业中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及结论:1)提出了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配置化石能源是最优的观点,并使用博弈论工具进行了论证。2)能源的定价应该使用能源的全成本定价,即必须包括能源的资源成本、工程技术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考虑到能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能源应该使用阶梯定价,这样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使有限的能源优先分配到最具经济效率的产业中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3)要实现能源的总量控制,除了市场机制外还要采用能源定额和配额等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配置的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基于数据的限制,论文没有完成调研、能源的全成本及阶梯定价的测算。化石能源的全成本和阶梯定价模型设计涉及能源资源成本、工程开发成本以及生态环境成本以及阶梯定价中层次的划分,由于需要大量专家经验以及化石能源企业生产以及能源开发及使用对环境生态影响的数据,存在较大的难度。
朱成章[8](2010)在《中国需要完善煤电联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电力工业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体制,在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的情况下,电价是否合理是企业能否自主经营的关键。由于中国电力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难以开展市场化竞争,近年来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只有依靠煤电联动,才能保证电力企业有合理的收入,也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自主经营。也就是说,
魏荣汉[9](2010)在《中国天价村官当选的幕后新闻》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监督与思考"栏目以"230万元巨款买村官"为题,对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披露,而且在题目前面特意加了"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在村委会主任选举中却有人开出了‘天价’——"的引题,对230万元进行了衬托。
李铁[10](2009)在《长门芳草》文中认为其实,于小雨神志十分清醒,她的醉态是装出来的,醉只是一种面具,它能使躲在后面的人毫无羞耻感地做一些出轨的事情。当汪主任从她的身上爬起来时,于小雨才感到后怕,她也没想到自己会采取如此极端的办法。当她想到厂里的重托,想到发电厂的未来以及职工们的工资和因她的付出换来的职工们丰厚的奖金,她的内心就平和了许多,一种神圣或者说悲壮感也随之油然而生……
二、解决断煤问题的一种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断煤问题的一种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与适应 ——湖北第一监狱研究(190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题目界说 |
三、学术前史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末狱政改良和湖北省城模范监狱的建立 |
第一节 从苦辱到感化:清末狱政改良兴起的背景 |
一、传统狱制沉疴积弊 |
二、西方文明狱制思想的示范 |
三、废除治外法权的现实压力 |
第二节 从理念到实践:张之洞与湖北省城模范监狱的创办 |
一、张之洞的狱政改良观念 |
二、湖北省城模范监狱的建立 |
第二章 抗战爆发前湖北第一监狱的沿革与发展 |
第一节 战前第一监狱的组织体系 |
一、组织机构和狱官设置 |
二、狱官的任职、考核及待遇 |
第二节 战前第一监狱对人犯的管理 |
一、关押与戒护 |
二、给养与卫生 |
三、感化教育 |
四、劳役作业 |
第三章 战时湖北第一监狱的迁徙与演变 |
第一节 监狱的西迁之路 |
一、临危撤退,疏散人犯(武汉——宜昌) |
二、迁地办公,寻觅监址(宜昌——建始) |
第二节 从合并县监到野外办公 |
一、接收建始县监 |
二、监狱迁乡 |
第三节 监狱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
第四章 战时湖北第一监狱对人犯的管理 |
第一节 惩罚规训:人犯的戒护防范 |
一、严峻的戒护形势 |
二、监狱的防范应对 |
第二节 去恶向善:人犯的感化之途 |
一、德行训育——教诲 |
二、智能增进——教育 |
三、家国情怀——军训 |
第三节 自食其力:人犯的作业劳役 |
一、监狱内部作业 |
二、实施人犯外役 |
三、作业收益分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衔接问题研究 ——以经纬纺机股份责任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有企业 |
2.1.2 养老保险 |
2.1.3 买断工龄 |
2.1.4 内退人员 |
2.1.5 职工自养 |
2.2 相关理论 |
2.2.1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理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
3.1 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
3.2 不同群体的下岗职工的生存现状 |
3.2.1 买断工龄群体 |
3.2.2 内部退休群体 |
3.2.3 职工自养群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衔接影响因素分析 |
4.1 样本调研 |
4.1.1 问卷设计 |
4.1.2 个案访谈 |
4.1.3 抽样方法 |
4.2 样本调查结果 |
4.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
4.2.2 样本的生活水平调查 |
4.2.3 样本养老保险的衔接情况 |
4.3 养老保险衔接的影响因素 |
4.3.1 续保意识不强 |
4.3.2 续保能力不足 |
4.3.3 政策制度亟需完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衔接的对策分析 |
5.1 健全现行的制度内容,体现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
5.1.1 加强制度设计的灵活性 |
5.1.2 合理界定政府,企业在解决养老衔接问题时的职责 |
5.2 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相关措施 |
5.2.1 根据下岗人员不同情况开展就业创业的培训工作 |
5.2.2 规范再就业市场 |
5.2.3 再就业同社会需要形成良性互动 |
5.3 多种机构相结合,扩大救助覆盖面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淮浙煤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主要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
2.1.1 战略的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
2.1.3 战略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 |
2.2.1 战略分析 |
2.2.2 战略选择 |
2.2.3 战略实施 |
2.2.4 战略的评价和调整 |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
2.4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淮浙煤电发展现状 |
3.1 淮浙煤电有关情况 |
3.1.1 淮浙煤电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
3.1.2 淮浙煤电组织机构情况 |
3.1.3 淮浙煤电工艺流流程及产品情况 |
3.1.4 皖电东送六家企业情况 |
3.1.5 淮浙煤电上网电价构成情况 |
3.1.6 淮浙煤电经营成本情况 |
3.1.7 淮浙煤电目标情况 |
3.1.8 淮浙煤电面临任务 |
3.2 浙江电力市场运行情况 |
3.2.1 2013 年浙江用电情况 |
3.2.2 2014 年浙江用电情况 |
3.2.3 2014 年浙江火电供电情况 |
3.3 安徽省煤炭市场运行情况 |
3.3.1 安徽的煤炭资源情况 |
3.3.2 安徽省煤炭市场行情 |
3.4 煤电一体化现状 |
第4章 淮浙煤电 SWOT 分析 |
4.1 淮浙煤电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4.1.1 淮浙煤电的优势 |
4.1.2 淮浙煤电的劣势 |
4.2 淮浙煤电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
4.2.1 淮浙煤电的机会 |
4.2.2 淮浙煤电的威胁 |
4.3 淮浙煤电 SWOT 分析结论 |
4.3.1 优势机会(SO)战略 |
4.3.2 劣势机会(WO)战略 |
4.3.3 优势威胁(ST)战略 |
4.3.4 劣势威胁(WT)战略 |
4.3.5 淮浙煤电可选战略 |
第5章 淮浙煤电战略制定及保障措施 |
5.1 成长型战略制定 |
5.1.1 地域市场成长型战略 |
5.1.2 营业收入成长型战略 |
5.1.3 利用小时数的成长型战略 |
5.2 纠正型战略制定 |
5.2.1 纠正型战略的目的 |
5.2.2 煤炭外购的纠正型战略 |
5.2.3 铁路运输的纠正型战略 |
5.3 战略保障 |
5.3.1 电力先行战略阐述 |
5.3.2 电力先行必要性 |
5.3.3 电力先行的措施 |
5.3.4 电力先行可能碰到的风险及预防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介绍 |
致谢 |
(4)浅析集中供热锅炉运行管理应注意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注重设备前期管理 |
1.1 搞好设备的进厂检验 |
1.2 严格建设安装标准 |
1.3 筑炉工作及耐火材料 |
2 运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2.1 控制适宜的床温 |
2.2 控制适宜的负荷 |
2.3 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调整 |
2.4 控制好入炉煤的颗粒度 |
2.5 杜绝野蛮开停炉 |
3 关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防磨问题 |
3.1 水冷壁的防磨 |
3.2 分离器的防磨 |
3.3 过热器的防磨 |
3.4 省煤器的磨损 |
(5)循环流化床锅炉稳定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前期管理环节的分析 |
2 运行操作系统的优化 |
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防磨环节的分析 |
(6)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二、 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能源与经济发展 |
一、 能源是现代国民经济的动力 |
二、 能源结构及消费与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三、 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
第二节 能源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
一、 现代能源出现前后的经济体制选择 |
二、 能源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
第三节 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
一、 石油的巨大贡献与耗竭 |
二、 煤炭的作用与问题 |
三、 天然气的前景与不足 |
四、 核电的作用与问题 |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及其替代的可能性 |
一、 水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二、 风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三、 太阳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四、 生物质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五、 地热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六、 海洋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第五节 制度创新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理论 |
一、 制度的界定及相关概念 |
二、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三、 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
四、 制度创新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
第六节 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理论 |
一、 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区域差异 |
二、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地域分工优势 |
三、 区别出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发展阶段 |
四、 可再生能源区域科学合理布局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 |
一、 中国能源储量、分布及基本特征 |
二、 中国能源生产量及生产结构问题 |
三、 煤炭消费带来的经济环境协调问题 |
四、 石油消费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
五、 能源持续消费的供给保证问题 |
六、 不发展可再生能源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
第二节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
一、 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 |
二、 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三、 促进经济转型 |
四、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
五、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障边疆稳定 |
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
第三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一、 水能利用现状 |
二、 风能利用现状 |
三、 太阳能利用现状 |
四、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
五、 地热能利用现状 |
六、 海洋能利用现状 |
第四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一、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二低一高”问题 |
二、 供应链与产业配套保障能力建设问题 |
三、 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四、 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问题 |
五、 资源评估问题 |
第四章 国际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与区域布局的启示 |
第一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
一、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
二、 日本的石油替代能源战略 |
三、 英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计划 |
四、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
五、 法国的生物能源开发和利用 |
第二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体制与政策的比较 |
一、 美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导向战略 |
二、 日本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三、 英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四、 德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五、 法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六、 印度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七、 墨西哥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八、 部分国家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启示 |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借鉴 |
一、 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国际分工 |
二、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
三、 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
四、 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
五、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构想 |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发挥地区经济比较优势 |
二、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
三、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发育 |
四、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配套产业和设施的建设 |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基本构想 |
一、 “三”+“三”区域布局战略描述 |
二、 覆盖城乡的家庭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
三、 以城市为中心的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 |
四、 以农村为中心的家庭生物质能源利用系统 |
五、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水电基地 |
六、 北部(新疆、甘肃、内蒙、河北、吉林)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 |
七、 东部沿海(江苏、浙江)海上风能和海洋能利用基地 |
第三节 依靠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 |
一、 制定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促进政策 |
二、 发挥产权制度的作用 |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
四、 正确处理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关各方利益关系 |
五、 建立全国性的可再生能源交易网络和体系 |
六、 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第六章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 |
一、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资源总体情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情况 |
三、 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情况 |
四、 内蒙古自治区抽水蓄能资源情况 |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及问题 |
一、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产业基本情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
三、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困难 |
四、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 |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构想 |
一、 建设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战略意义 |
二、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基本构想 |
三、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附件 |
(7)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和意义 |
1.2.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2 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分析 |
2.1 相关概念辨析和界定 |
2.1.1 能源的概念和经济特征 |
2.1.2 能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内容和实质 |
2.1.3 能源优化配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2.1.4 能源配置的方式 |
2.2 能源优化配置制度的博弈模型 |
2.2.1 能源配置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模型结构及计算流程 |
2.3 能源优化配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评价 |
2.3.1 当前我国能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2.3.2 能源优化配置制度的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定价模型 |
3.1 现有能源定价的回顾 |
3.2 能源的定价模型 |
3.2.1 资源成本的定价模型 |
3.2.2 工程成本定价模型 |
3.2.3 生态环境成本定价模型 |
3.3 全成本定价模型 |
3.3.1 全成本定价模型的计算 |
3.3.2 我国能源价格政策取向—以煤炭为例 |
3.3.3 建立能源成本与价格传导机制—以煤炭为例 |
3.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阶梯定价的博弈分析 |
3.4.1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阶梯定价的博弈模型 |
3.4.2 能源阶梯定价的扩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定额管理机制 |
4.1 作为价格机制补充的能源定额制的提出和适用性分析 |
4.1.1 能源定额的概念 |
4.1.2 能源定额的提出 |
4.1.3 能源定额制的必要性 |
4.1.4 能源定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
4.1.5 国内能源定额操作实践 |
4.2 能源定额管理机制的建立 |
4.2.1 定额管理机制的内涵 |
4.2.2 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
4.2.3 配额手段在能源配置中的运用 |
4.2.4 国内能源定额的应用构想 |
4.3 定额的延伸——跨行业能源使用许可交易 |
4.3.1 能源使用许可市场交易的路径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5 能源优化配置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分析 |
5.1 投入产出方法的引入 |
5.1.1 影响力系数 |
5.1.2 感应度系数 |
5.2 聚类矩阵的构建及分析 |
5.2.1 各行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
5.2.2 各行业万元GDP能耗分析 |
5.2.3 基于能耗和感应度系数的聚类分析 |
5.2.4 基于能耗和影响力系数的聚类分析 |
5.3 综合性分析结论 |
5.3.1 农业 |
5.3.2 第二产业 |
5.3.3 第三产业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理顺政府职能,完善能源管理体制 |
6.2.2 优化产业机构,淘汰退出落后的高耗能产业 |
6.2.3 加强行业节能管理 |
6.2.4 加快能源价格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
6.2.5 实施规范的能源定额管理,探索建立能源使用许可有偿转让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论文摘要 |
(8)中国需要完善煤电联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意见 |
2 综合措施 |
3 结束语 |
四、解决断煤问题的一种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与适应 ——湖北第一监狱研究(1907-1945)[D]. 王雅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 [2]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衔接问题研究 ——以经纬纺机股份责任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为例[D]. 刘力玮. 山西财经大学, 2015(10)
- [3]淮浙煤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卫胜. 吉林大学, 2014(03)
- [4]浅析集中供热锅炉运行管理应注意的主要技术问题[J]. 丁一崟. 科技展望, 2014(02)
- [5]循环流化床锅炉稳定运行研究[J]. 张永亮.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7)
- [6]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D]. 刘同良. 武汉大学, 2012(07)
- [7]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D]. 张一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1)
- [8]中国需要完善煤电联动机制[J]. 朱成章. 大众用电, 2010(08)
- [9]中国天价村官当选的幕后新闻[J]. 魏荣汉. 时代文学, 2010(03)
- [10]长门芳草[J]. 李铁. 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9(06)
标签:可再生能源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湖北能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