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能量损失谱论文_贾逊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能量损失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损失,电子,分布图,材料,原子,谱表。

电子能量损失谱论文文献综述

贾逊[1](2019)在《拓扑材料中集体激发的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拓扑材料的研究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学中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拓扑材料是对具有非平庸电子结构的一类材料的统称,按照不同的电子结构可以分为拓扑绝缘体和拓扑半金属等等。由于受保护拓扑态的存在,拓扑材料在单粒子层面表现出诸多独特的性质,并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元激发是凝聚态物理中用来描述低能激发态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层展现象往往起到关键作用。那么,拓扑材料中的集体激发模式(如等离激元)是否也会表现出独特性质,甚至是否也会受到与单粒子层面相同的拓扑保护,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具有二维能量/动量成像能力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系统探测并研究了两类典型的拓扑材料-叁维拓扑绝缘体Bi_2Se_3和第二类外尔半金属MoTe_2中的集体激发及其相互作用,发现了两类拓扑体系中具有独特性质的等离激元模式。在叁维拓扑绝缘体Bi_2Se_3中,我们在实验上观测到了来源于其拓扑非平庸表面态的一支反常的声学支等离激元模式。与体相导带电子产生的等离激元不同,它在直到第二布里渊区中心的大动量范围表现出几乎线性的色散与极为罕见的弱衰减行为,我们证实这一弱衰减行为来源于集体激发层面的拓扑保护。此外,这支模式的能量比理论预期要低很多,预示着其与声子的强相互作用。在第二类外尔半金属MoTe_2中,由于体相和表面中的非平庸能带和平庸能带共同贡献费米面,使得其集体激发模式的分析异常困难。我们利用变温实验发现在拓扑平庸相(单斜相)中的一支等离激元在进入拓扑非平庸相(正交相)中劈裂为两支模式。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分析出在拓扑非平庸的正交相中的等离激元来源于外尔费米子和非相对论型费米子的相互作用。这一结果阐明了在复杂体系中,等离激元不能简单看作载流子带内的贡献,带间的耦合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此外,我们还观测到一支奇异的声学支模式,该模式的色散行为类似于声学支声子,但是它在倒空间中呈现的周期是原本布里渊区的两倍。其来源仍是未解之谜,相关工作在进行当中。由此,我们通过对两类拓扑材料中集体激发的研究,观测到其新奇的性质并揭示出与拓扑保护相关的来源。这些工作为理解拓扑材料中的集体激发拓宽了新的认识,并为未来在相关领域中的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朱学涛,郭建东[2](2018)在《新型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仪与表面元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利用单色平行电子束入射样品表面,与表面吸附基团的化学键振动、表面声子、电子及其集体激发模式等相互作用而被散射,通过分析散射电子的能量和动量,可以测量表面化学键、晶格动力学、电子态占据以及表面等离激元等的精确信息,是表面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最近,能够对电子能量、动量做二维成像探测分析的半球形电子能量分析器被引入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实现了高能量、动量分辨率的高效率测量.在对FeSe/SrTiO_3界面超导增强物理机制的研究中,不同厚度的FeSe膜表面的电子能量损失谱表明衬底光学声子产生的偶极电场能够穿透到薄膜内部,诱导较强的电子-声子耦合作用,从而增强薄膜中电子的配对作用,进而使超导转变温度显着提高.叁维拓扑绝缘体Bi_2Se_3表面大动量范围的电子能量损失谱还显示出一支奇异的电子集体激发模式,其色散特征不受晶格周期性的限制,而且其寿命和强度几乎不随动量的增加而衰减.这说明在拓扑绝缘体表面,不仅是狄拉克电子态本身,其集体激发也受到拓扑保护.充分发挥新型电子能量损失谱仪观测表面元激发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的优势,将有力地推动表面界面凝聚态物理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田红春[3](2018)在《S型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研制及分子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分子物理是物理学一个大的分支,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类认识微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原子分子的能级结构和动力学参数是原子分子物理的核心内容,以光子、电子、中子等作为探针的碰撞方法是研究原子分子能级结构和动力学参数的重要方法。作为电子碰撞方法重要组成之一的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是研究原子分子激发态结构和动力学的重要技术手段,而提高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的能量分辨和计数率仍然是现在该类装置的发展方向。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研制了一台新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仪。这台谱仪采用S型双半球单色器和分析器,降低了空间电荷效应,提高了电子束流强度,压低了本底,提高了零度角的信噪比。该谱仪在碰撞点的束流强度达到30 nA,且分辨达到了 64 meV,接近国际最好水平。所测量的He和Ar的光学振子强度与前人结果符合得很好,验证了谱仪的可靠性。针对散射实验中可以激发电多极跃迁而分子的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在之前的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讨论并无系统论述的不足,本论文第二部分内容是推导并总结了散射实验中分子电多极跃迁的选择定则。首先总结出了双原子分子的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并列在了两个表中。在此基础上,解释了 H2、N2和CO分子在不同动量转移下的电子散射谱和X射线散射谱,并对以前不同实验组结果的差异进行了解释。在得出双原子分子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基础上,得到了多原子分子,特别是叁原子分子的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叁原子分子有多个振动模式,两个跃迁允许的电子态之间并不是任意两个振动态都是跃迁允许的,而且在电子跃迁过程中构型(对称性)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研究多原子分子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时,既要考虑振动态的选择定则,还要考虑到对称性变化的问题。在通盘考虑这些问题的情况下,给出了叁原子分子的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在此基础上,标识了实验观测的不同动量转移下H2O、CO2和N20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并解释了相应的跃迁强度变化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徐欢[4](2017)在《反射电子能量损失谱应用于固体光学性质测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固体的光学性质作为材料的重要基本物理性质之一,一直是各个尺度材料性质的研究热点。固体的光学常数,一方面反映了材料对外界宏观电场的响应,联结了外场E和局域电场Eloc的数学关系。另一方面,固体光学常数在不同波段的响应特性包含了固体丰富的微观量子态信息,比如作用于红外区间的光子-声子、电子-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可见光波段到真空紫外波段的带内跃迁、带间跃迁、激子激发以及等离激元激发,以及更高的x-ray范围反应原子内壳层结构的电离过程。实验上,不管是宏观上研究材料的极化性质,还是微观上将材料中处于低能级(带)的电子激发到更高能级(带),我们既可以采用光子也可以采用电子作为探针研究材料的光学常数。本章我们从基本的电磁理论出发,介绍了光学常数相关的基本理论并推导了光子和电子入射材料所对应的材料介电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介绍了目前基于光子和电子的光学常数测量现状、评价方法。最后我们重点介绍了反射电子能谱法测量光学常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动机。第二章本章介绍了电子在材料中的散射理论以及常用的电子能谱解谱方法。这主要包括电子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理论、电子多重散射表述方法以及需要用到的全局优化算法。电子能谱实验中,电子在材料中经历从入射材料到最终被接收器收集的过程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类型。对于快电子而言,这些作用类型包含了(1)对材料原子核以及核外屏蔽电子云构成的离子实的弹性散射,此类作用源于运动电子在离子实库伦作用下的运动方向的偏转。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介绍了弹性散射的常用模型,如着名的屏蔽卢瑟福散射截面和准确的Mott截面。(2)电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包括两类常见的激发类型,即单电子激发和集体激发过程。对于非弹性散射,我们首先介绍了关于电子能量损失函数的full-Penn方法、单极近似方法以及Ritchie和Howie的介电函数模型。然后,我们给出了无限大材料和半无限大材料的非弹性散射截面公式和推导过程。强调了实际样品中的表面激发贡献。除此以外,本章还介绍了目前主要的几个从反射电子能谱中提取光学常数的模型,包括Tougaard-Chorkendorff方法extended-Landau方法Werner双级数卷积方法Yubero方法。最后我们介绍逆Monte Carlo(Reverse Monte Carlo,RMC)方法中的Monte Carlo方法和全局优化算法。第叁章电子在材料中的非弹性散射过程对于基于表面电子能谱技术的表面分析方法(如x射线光电子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具有关键的作用。我们知道,电子和材料的非弹性散射和材料的能量损失函数(Energy Loss Function,ELF)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无限大介质,ELF和电子在材料中非弹性散射概率成正比,它决定了电子发生非弹性散射的能量损失分布和非弹性散射角分布。电子的能量损失函数Im[-[/∈(ω,q)]是能量损失hω和动量转移hq的双变量函数,它本质上来自于材料能带中各种激发态的概率统计,因而表征了材料对电子的非弹性散射性质。在第一章中我们证明了光学能量损失函数和电子能量损失函数在hq=0情况下的等价性,对于动量转移不为零的情况,需要采用合适的介电函数模型外推光学能量损失函数。在本章中我们根据Ritchie和Howie提出的方法,采用有限个Drude-Lindhard振子拟合了 26种材料的实验测量的光学能量损失函数Imm[-1/∈(ω)],而后外推到电子能量损失函数Im[-1/∈(ω,q)]。在本章的内容中,我们通过挑选合适的实验测量数据获得了 26种材料的能量损失函数,利用求和规则对它们的准确性作出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拟合了 26种材料的Drude-Linhard振子参数数据库,以便于表面电子能谱领域的研究。最后作为一个应用Drude-Linhard振子参数的例子,们给出了 Ag的反射电子能量损失谱(Reflecti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REELS)谱的模拟。第四章本章我们主要介绍了 RMC方法的原理并通过对多个过渡金属材料的应用证实了其准确、可靠的应用效果。在对Fe材料的应用中,我们获得了 Fe材料在1000 eV,2000 eV和3000 eV的能量损失函数,证实了 RMC方法获得的材料能量损失函数是与电子的入射能量无关的,从而满足理论上的自洽性。之后我们通过与文献中结果的对比发现RMC方法得到的能量损失函数在很大范围内和文献中DFT的计算结果、Palik的光学测量数据以及Henke的X射线吸收测量完全吻合。我们还获得了 Fe材料在0-3000 eV区间的电子非弹性散射平均自由程,以此修正了着名的Tanuma-Powell-Penn (TPP-2M)公式的错误结果。另外,通过RMC方法对Ni材料的反射电子能谱的应用,我们得到了 Ni的能量损失函数、光学常数以及介电函数。通过于Werner解析方法的系统对比研究,我们指出了 Wemer方法得到的结果的不准确性。最后,我们基于Cr、Co、Pd叁个材料在叁个能量下的实验REELS谱,求解了他们的能量损失函数,发现RMC方法具有很好的普适性。通过对每种材料结果的细致分析,我们指出了 Palik的能量损失函数不正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折射率测量的不准确性。第五章在本章的内容中,我们回顾了镧系材料广泛的应用场景和与之不相称的甚少的光学常数数据。由于其活泼的化学性质,Sm的光学测量非常困难,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保证Sm样品在测量过程中的纯净性。我们发展的RMC方法正符合这样的测量特性,本章介绍了我们首次测量的Sm的光学常数在0-100 eV完整区间的光学常数。我们采用Sm在1000 eV和2000 eV的实验能谱,通过RMC方法得到了相应能量下的两个能量损失函数。我们发现,这两个能量损失函数在36-60 eV区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通过求和规则的计算,我们证实了 1000 eV REELS谱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对于2000 eV能谱测量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能谱中参杂了少量氧原子激发的贡献。最后我们对比了文献中不多的Sm的光学数据,以此佐证了我们所测量的Sm光学数据的合理性。第六章石墨烯是一种由sp2杂化碳原子构成的单原子厚度的蜂巢结构的大分子。自2004年发现以来,由于它诸多独特的量子性质,石墨烯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章我们针对单层石墨烯-块状Ir衬底的样品所测量得到的200 eV、500 eV和2000 eV的反射电子能量损失谱,通过能谱分析,发现200 eV和500 eV的能谱中具有更加明显的石墨烯电子激发特征结构。于是我们通过构建真空-单层石墨烯-块状衬底的叁相样品的的非弹性散射截面模型,结合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真空-单层石墨烯-块状Ir衬底的反射电子能谱。最后我们对模拟能谱和实验能谱进行了比较,并认识到从当前的模型出发具有获得石墨烯在很宽范围内光学性质和介电响应性质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10-01)

江翰博[5](2017)在《纳米尺度磁化曲线测量与原子尺度电子能量损失谱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透射电子显微镜为科研工作者在高空间分辨的基础上表征材料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化学成分等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伴随着电子能量损失磁手性二向色性谱(EMCD)技术的发展,在几纳米的尺度上分析材料的磁学结构成为了可能,该技术是科研工作者研究材料微观磁学性质的有力工具。目前,一方面,EMCD技术的实际应用仍有被发掘的潜力;另一方面,继续推进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以及EMCD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也是实现原子尺度上的磁学信息表征的必经之路。本论文主要将围绕着推进EELS和EMCD技术的发展来展开。首先,我们以占位分辨EMCD技术为基础,开发出了对应材料微区结构的磁化曲线测量技术,这一技术弥补了一些微观测量技术成像能力弱、只能分析面内磁化信息或表面材料磁性信息的不足。我们选择NiFe_2O_4-BiFeO_3多铁复合薄膜中特定的NiFe_2O_4纳米柱晶粒进行了微区磁化曲线的测量,发现其在磁化过程存在交换偏置效应。我们通过微磁学理论模拟和分析其界面结构,发现了交换偏置效应的来源。由此,我们成功地直接将材料的微结构与其磁化过程中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我们发展了平行电子束下原子分辨的电子能量损失谱(APR-EELS)测量技术。我们对CaTiO_3和SrTiO_3超晶格进行了实验,并观察到了提取自不同原子面上,以及提取自原子面上和原子面间的EELS的精细结构的差异,这一结果也与使用组合布洛赫波法理论进行模拟的结果一致。由此,我们实现了对材料中不同原子面的化学成分、电子结构等信息的精确解析。这一技术较之EFTEM技术、STEM-EELS技术有独特的优势,并为未来直接测量原子分辨的EMCD奠定了基础。此外,我们对APR-EELS技术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发现APR-EELS的谱图质量受到欠焦量、样品区域厚度、衍射条件、入口光阑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并研究了谱图的优化条件。这一结果也为今后的原子分辨EELS/EMCD,以及EFTEM成像等实验提供了优化的指导。最后,我们还通过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制备了包含特征区域的5Mn钢样品,对样品在不同相区的相变过程进行了原位动态表征,并观察到了原子级别的组织演变以及对应于组织演变的成分变化信息。这一工作对于今后使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研究材料微观结构、解释材料性能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亚东[6](2017)在《双电子能量损失谱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化学结构、尤其是锂元素的分布和过渡金属元素的价态分布对理解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锂元素因其质量轻,其成像分析比较困难,电子能量损失谱是一种有效的锂元素表征手段,但准确的谱图获取还存在诸多限制。主要原因在于样品厚度引起的复杂变化以及锂K边与过渡金属M_(23)边重迭问题。此外,电池材料中过渡金属元素的价态分布图的研究较少。本文以LiNi_(0.5)Mn_(1.5)O_4为例(锂K边位于锰M_(23)边和镍M_(23)边之间),利用双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了获得厚度不均一材料锂元素分布图的不同方法,同时利用锂元素谱学成像技术和元素价态分布图研究了LiNi_(0.5)Mn_(1.5)O_4的表面成分和锌锰水溶液电池材料的充放电机理。利用双电子能量损失谱对锂元素进行谱学成像优势明显,不仅可以消除能量漂移的影响,提高谱学成像准确性,也能够有效校正厚度变化引起的元素分布图假像。在复杂重迭边存在的情况下,计算重迭边的重迭面积法来获得锂元素分布图是一种准确的方法。尖晶石型LiNi_(0.5)Mn_(1.5)O_4的{111}面存在1~2 nm厚度锰/镍的富集和锂的缺失层,其中表面锰的价态为+2价,材料表面Mn~(2+)在有机电解液中容易溶解,易造成电池材料结构塌陷,这可能是造成LiNi_(0.5)Mn_(1.5)O_4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氧化锰水溶液锌离子电池在首次放电过程中会生成碱式硫酸锌。氢离子沿着[001]方向向材料内部反应,并使材料产生相变,形成Mn~(3+)化合物,伴随着碱式硫酸锌产生。含有硫酸锰电解液的锌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碱式硫酸锌会消失。原始α-MnO_2材料内部存在的钾离子。这些因素可能是二氧化锰水溶液锌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5-01)

洪金华[7](2016)在《二维材料电子能量损失谱学及原子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层厚度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TMDs),作为一类新型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子学、光学、谷电子学性能以及光电器件应用,近年来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综述这一大晶体家族的研究进展后,本文将在随后章节中集中研究这一体系中的二硫化钼(molybdenum disulfide, MoS2)等材料。正文部分首先阐述MoS2纳米薄膜的角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系统地测量其各向异性的价电子激发。单层MoS2的低能损失谱呈现最强的各向异性——垂直于原子面的激发模式下的光学带隙为2.4 eV,明显不同于常规的平行于原子面的模式(带隙为1.8 eV,类似垂直入射的光谱)。当MoS2厚度增加到多层时,各向异性明显减弱,也说明其电子结构的叁维特性开始凸显。同时对不同层厚的MoS2收集角积分能量损失谱,通过曲线拟合和参数提取,结合此前角分辨光电子谱的实验报道,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当层厚减小,导带底(Q)上升,价带顶(r)下降,而且两者定量上也是不对称的。其次,讲述通过原子分辨级环形暗场扫描透射显微学揭示不同样品制备方法对MoS2中原子缺陷的影响。实验发现,通过传统机械剥离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得到的单层MoS2,其主要点缺陷为硫空位;而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得到的样品,最常见的点缺陷为Mo取代S的反位缺陷。进一步的第一性原理DF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计算,从能量学上初步自洽解释了叁种制备方法的差异。针对常见的反位缺陷,DFT计算显示反位Mos是有磁矩的点缺陷,这表明PVD生长的MoS2可能是一种二维稀磁半导体。为探讨不同点缺陷对单层MoS2的电子迁移率的影响,场效应输运测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反位缺陷相比空位更会降低电子迁移率。第叁,我们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下原子分辨级的原位实时观测,追踪单层MoS2表面的吸附原子以及空位等点缺陷的演化以及迁移过程。实验计数和构型寿命统计,说明Mo子晶格顶部(即Mo top)吸附为基态,六元环中心(hollow位)以及S子晶格顶位(S top)为亚稳态。结合DFT计算,在基态和亚稳态之前的跳跃,所需跨越的能垒分别为0.6 eV和1.1 eV。对实验采集的增原子跳跃位置的统计,呈现出二维散点图,其分布也定量反映了单层MoS2的原子吸附势垒二维分布图。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了Mo空位的原子迁移演化过程,并且从实验上追踪到了其中的亚稳态,进一步验证了有关的DFT计算结果;但此原子过程所需跨越的能垒为2.9 eV。这样的高能垒意味着我们需要考虑入射电子与靶原子的相互作用。基于电子对原子的弹性碰撞模型,我们计算了角向积分的卢瑟福散射截面公式,以此定量原子迁移能垒与实验位移截面的关系。第四,通过原子分辨级成像揭示分子束外延法制备的MoSe2晶体中的大量反向晶界缺陷的结构。扫描隧穿谱(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 STS)和DFT计算都显示这样的反向晶界将会引入金属性的带中态,而且其态密度比较高。这也预示着分子束外延法制备的样品中本征的稠密晶界,会极大的提高MoSe2的d带催化特性,例如加氢脱硫(hydrodesulfurization, HDS)和析氢(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等催化反应。另一方面,我们原位地观测到单层单晶MoS2中高对称晶界的形成和消失过程(都分布在zigzag方向),这些过程都是在没有加热和掺杂原子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原子级过程,往往都伴随着硫原子的整体迁移以及硫空位的产生和富集。结合DFT计算,能量学上显示硫空位的出现会降低这类高对称晶界的形成能,硫空位与晶界的距离越近,空位数量越多,对应的形成能也越低。硫空位的出现,可以一部分来自本征缺陷,一部分来自电镜下的电子束辐照损伤,而这些硫空位也促成了晶界的原位形成以及演化。最后,我们对电子能量损失谱以及原子结构表征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同时发现了许多挑战性难题,也是对TMDs材料领域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25)

李小飞[8](2016)在《基于液晶环境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由外部电磁场与金属材料中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而产生沿金属和电介质界面传播的电磁波,并且在垂直于金属电介质界面的方向上,具有随着离开界面距离呈指数衰减的倏逝波,其在化学生物传感,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亚波长孔透射增强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面等离子体的技术应用事实上是通过改变金属结构大小形状以及周围介质等参数对金属表面等离子体谐振的调制来实现的。液晶是物质部分晶体和部分液体的过渡状态。因为独特的光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在显示领域。本文将金属纳米颗粒放在液晶环境下,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研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这种处于液晶环境下的表面等离子体结构在新的光子器件、超材料和生物传感等方面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光在各种纳米金属系统中的传播特性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了确定各种纳米金属系统的光谱性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型一般使用光激发,这种情况下很难研究详细的空间模型,但是应用高速运动电子激发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因为电子的电磁场的特定性质使得电子能量损失谱(Electron Energy-Loss Spectroscopy, EELS)数据的理论建模比光学建模更复杂,为了克服上述的困难,论文进一步对EELS进行了理论建模,利用FDTD方法进一步研究在液晶环境下金属微纳结构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说明微纳结构周围介质参数对其表面等离子体的调制作用。具体工作如下:1.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应用领域,其次简单描述了液晶和EELS的概念。2.讨论了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其中包括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理论基础、差分格式、常用激励源的设置、数值稳定性条件、金属色散模型的设置选择及吸收边界条件的设置等。3.研究了在液晶环境下,改变周期结构、光栅距离和液晶光轴等参数时,金纳米柱的透射特性的变化情况。讨论液晶光轴倾角、周期结构以及光栅距离等参数对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制作用。4.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微纳金属系统的电子能量损失谱,进一步分析了液晶、SiO2等介质材料对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3-01)

崔兰,赵鲁宁,陈小平,林奎,郭前进[9](2016)在《电子能量损失谱元素定量分析的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电子能量损失谱元素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测定了能量损失谱仪的重要实验参数:接收角和汇聚角.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收集了一系列标准样品,如氮化硼、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锌、硫化锌、氧化钛、氧化硅和氧化锆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对其元素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入口光栏直径、非弹性散射截面计算模型、积分区间宽度和背底拟合函数等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每个因素对电子能量损失谱的定量结果影响,得到了电子能量损失谱元素定量分析的优化条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6年10期)

吴念祖,黄惠忠,黄小华,于小峰,徐维明[10](2015)在《表面分析新方法——变角XPS(VAXPS)、表面扩展电子能量损失精细结构谱(SEELFS)和同步辐射(SR)等在单层和自组装纳米薄膜等表面过程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表面分析新方法在自组装纳米薄膜和新型催化剂等体系的组成、化学键合、空间构型和原子键长的测试等方面的应用在基础研究中,获奖者首次成功地应用XPS测定了有机物在活性炭载体上自发单层分散效应,拓展和丰富了有关单层分散机制的研究。变角XPS(VAXPS)有时称角分解XPS(ARXPS),有时也称角扫描XPS(ASXPS)。传统XPS测试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期刊2015-07-01)

电子能量损失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利用单色平行电子束入射样品表面,与表面吸附基团的化学键振动、表面声子、电子及其集体激发模式等相互作用而被散射,通过分析散射电子的能量和动量,可以测量表面化学键、晶格动力学、电子态占据以及表面等离激元等的精确信息,是表面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最近,能够对电子能量、动量做二维成像探测分析的半球形电子能量分析器被引入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实现了高能量、动量分辨率的高效率测量.在对FeSe/SrTiO_3界面超导增强物理机制的研究中,不同厚度的FeSe膜表面的电子能量损失谱表明衬底光学声子产生的偶极电场能够穿透到薄膜内部,诱导较强的电子-声子耦合作用,从而增强薄膜中电子的配对作用,进而使超导转变温度显着提高.叁维拓扑绝缘体Bi_2Se_3表面大动量范围的电子能量损失谱还显示出一支奇异的电子集体激发模式,其色散特征不受晶格周期性的限制,而且其寿命和强度几乎不随动量的增加而衰减.这说明在拓扑绝缘体表面,不仅是狄拉克电子态本身,其集体激发也受到拓扑保护.充分发挥新型电子能量损失谱仪观测表面元激发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的优势,将有力地推动表面界面凝聚态物理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能量损失谱论文参考文献

[1].贾逊.拓扑材料中集体激发的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9

[2].朱学涛,郭建东.新型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仪与表面元激发研究[J].物理学报.2018

[3].田红春.S型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研制及分子电多极跃迁选择定则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4].徐欢.反射电子能量损失谱应用于固体光学性质测量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5].江翰博.纳米尺度磁化曲线测量与原子尺度电子能量损失谱成像[D].清华大学.2017

[6].李亚东.双电子能量损失谱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7

[7].洪金华.二维材料电子能量损失谱学及原子结构表征[D].浙江大学.2016

[8].李小飞.基于液晶环境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D].安徽大学.2016

[9].崔兰,赵鲁宁,陈小平,林奎,郭前进.电子能量损失谱元素定量分析的条件优化[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6

[10].吴念祖,黄惠忠,黄小华,于小峰,徐维明.表面分析新方法——变角XPS(VAXPS)、表面扩展电子能量损失精细结构谱(SEELFS)和同步辐射(SR)等在单层和自组装纳米薄膜等表面过程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C].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2015

论文知识图

根据参考文献49,50得到的新核壳模型...单根纳米管的高分辨电镜图片合成体系不同pH区间的团簇形式与组装...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产生特征X射线和能量损失电子的电离过...Na0·5CoO2和Na0·3CoO2的高能量分辨...

标签:;  ;  ;  ;  ;  ;  ;  

电子能量损失谱论文_贾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