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共混论文-张雪

原位共混论文-张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共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酰胺6,苝-3,4,9,10-四甲酸二酐,聚苯并咪唑,阻燃剂

原位共混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1](2019)在《原位聚合/熔融共混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阻燃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胺6(PA6)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比如优异的机械强度、良好的电绝缘性、耐酸性、耐碱性。PA6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PA6的极限氧指数为20~22,大大限制了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随着工程塑料的不断发展,人们对PA6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强度、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等),并且由于其固有的材料特性,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开发高性能的阻燃PA6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发新型的阻燃PA6复合材料。首先采用己内酰胺与阻燃剂苝-3,4,9,10-四甲酸二酐(PTCDA)和聚苯并咪唑(PBI)进行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A6/PTCDA和PA6/PBI复合材料,其中阻燃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1-2.5%。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导热系数和极限氧指数等测试手段研究了PA6/PTCDA和PA6/PBI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2.5wt%PTCDA抑制了PA6链的结晶,复合材料的LOI为29.5。第二部分对于传统的无机阻燃剂进一步开发研究。主要工作是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处理氧化石墨烯(GO),将改性后的GO加入到PA6/Mg(OH)2,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成功制备了改性GO/PA6/Mg(OH)2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XRD),机械拉伸,锥形量热仪等技术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改性GO之后PA6/Mg(OH)2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由32 MPa提高到43 MPa,大大改善了材料的机械性能,同时还可以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第叁部分为通过流变仪对不同的材料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材料在后加工以及纺丝的难易程度。发现PA6/PTCDA复合物的流动性能最好,便于加工和纺丝,改性GO/PA6/Mg(OH)2材料流动性能最差,加工困难,当二者共混时,材料的流动性能可以大大地改善,提高材料的可纺性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8)

黄宏巍,谢丽锦,余秋豪,于杰,鲁圣军[2](2019)在《原位反应制备超韧PLA/PBAT共混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酯)(MDI)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MDI含量的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MDI共混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MDI含量对PLA/PBAT/MDI共混物结构、相形态、流变性能、结晶行为、热稳定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DI的异氰酸酯官能团能与PLA和PBAT的端羟基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并形成交联结构,有效改善了PLA与PBAT相的界面相容性。随着MDI含量的增加,PLA/PBAT/MDI共混物的结晶能力和热稳定性降低,交联程度增加,冲击强度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MDI含量为1.25%时,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8.02 kJ/m~2,是普通PLA/PBAT共混体系(8.39 kJ/m~2)的3.34倍;当MDI含量为0.50%时,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33.82%,是普通PLA/PBAT共混体系(11.82%)的2.86倍。(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王玉龙,闫鹤轩,贺玉龙,刘凉冰,李振中[3](2018)在《原位反应法制备聚乳酸/聚氨酯共混物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乳酸(PLA)、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和液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L-MDI)为原料,通过原位反应法制备了PLA/聚氨酯(PU)共混物,研究了PLA/PU共混物的反应原理、力学性能、断面形貌、动态流变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在原位反应中有微交联结构PU生成,且伴随着PLA的扩链和枝化反应;PLA/PU共混物的韧性得到显着提高,当PU含量为30%(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断裂韧性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达到230%、134.13 MJ/m~3和34.19kJ/m~2,较纯PLA分别增加了16.6、8.1和11.1倍,此时拉伸强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49.7MPa);纯PLA和PLA/PU共混物熔体均为假塑性流体,共混物具有更高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PLA/PU共混物比纯PLA的结晶速率高,晶体完善程度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6期)

张玥珺[4](2018)在《反应性共混原位合成聚酯增韧聚乳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是一种高模量、高强度的为植物来源的热塑性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解性,且对环境没有污染,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环保材料之一。但其存在热稳定性差、脆性大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以聚乳酸(PLA)、聚乙二醇(PEG)以及柠檬酸(CA)可降解生物基材料为核心,通过反应性共混,使PEG与CA在共混过程中原位形成支化聚酯,同时与PLA的端羟基反应,在界面处形成嵌段或接枝共聚,以提高材料的界面相容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加入CA后对PLA/PEG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不同共混工艺参数制备聚乳酸共混物,探讨了共混的温度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和不同聚乙二醇的相对质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使用转矩流变仪、差式扫描量热仪器、电子拉力试验机、热失重分析仪等仪器表征共混物的机械性能、流变性、微观形貌、热行为。结果表明,加入CA后,配比为PLA:PEGCA=85:15时,共混物断裂伸长率比PLA/PEG高3倍,拉伸强度有所提高,且共混物相容性有所改善。选用180℃作为共混温度,共混13min,体系中反应基团接触几率大,反应程度达到最高。选用PEG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的增韧聚乳酸,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与拉伸强度综合性能达到最佳。进一步研究了不同配比下的PEG、CA与PLA的共混物的相结构,讨论了分散相和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和界面粘结性能。发现配比在PLA:PEGCA为85:15时发生材料力学性能突变,共混物的冲击强度5.89kJ/m2、断裂伸长率高到475.3%、反应程度较高,通过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讨论了PEGCA增韧PLA的增韧机理,其增韧体系遵循空穴化机理,在空穴处发生显着的剪切屈服。结合断裂面的SEM形貌,分散相在冲击力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形和取向,PEGCA作为应力集中点诱发产生剪切屈服并产生银纹-剪切带,吸收了大量的冲击能,提高了韧性和冲击强度。同时,探讨了在酸、碱土埋条件下,共混物随时间发生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上的变化,发现PLA/PEGCA共混物降解速率在不同降解条件下均比纯PLA降解速率快,共混物在碱液中降解最快,土埋降解最慢,这可能与共混物中相分离以及基体和分散相之间存在空隙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30)

刘欢[5](2018)在《机头强剪切制备原位微纤共混物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创新地制造出了生产原位微纤共混物的设备,并使用该设备研究了叁个系列原位微纤共混物的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测试其力学性能,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生成微纤的尺寸,发现使用强剪切机头确实能够制备出微纤共混物,为社会上产生的混合塑料开创了工业可行的再利用途径。按照共混物熔体在挤出机中输送和原位成纤原理,设想出安装在挤出机头部的强剪切机头,设计了总体安装方案,并把各零部件分别进行了设计、制造、组装调试、表面镀硬铬处理,最后组装成强剪切机头,试机表明,整套设备运行情况很好,无异常燥音,挤出时出条均匀,可以用于制备原位微纤。将设计制造的强剪切机头和挤出机分别用于研究LDPE/PET和PP/PET共混物在挤出过程中原位成纤,通过SEM观察共混物微观形态和MFR测定产物的熔体流动性,都表明产物中形成大量的微纤,充分证明强剪切方法制备原位微纤方法是可行的;通过研究发现增加共混物中PET用量、缩小走料间隙、提高芯子的转速、增加牵引切粒速度,都能明显改变挤出产物的熔体流动速率,观察正向和反向刻蚀样品的SEM照片,发现制备产物中微纤的直径约为3-7μm之间,平均长径比超过10。通过实验还发现HDPE/PET挤出时熔体强度很低,极易断条,还有样条粗细不均的现象;而聚烯烃(PO)原料(PP:HDPE:LDPE=1:1:1)挤出正常,与PET进行混合挤出,可制备出原位微纤共混物,并研究了影响生产的因素和产物的应力应变性能和各种温度条件下的冲击性能。通过研究表明,最佳制备原位微纤条件是:芯子与外壁间隙2.24 mm,芯子转速为30 rpm,牵引速度为20.6 cm/s。在该条件制备的LDPE/PET、PP/PET和PO/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发现其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随PET用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提高;但室温、低温的缺口、无缺口冲击强度会有所下降。经过研究对比发现,强剪切法制备的LDPE/PET原位微纤较传统生产原位微纤方法制备的微纤直径更小,且微纤的长度更长,但数量比传统法少。(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2)

夏宇正,玉恒,石淑先,李波,张德龙[6](2018)在《丙烯酸酯乳液原位接枝共混高抗冲聚氯乙烯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然后将该ACR乳液直接加入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制得了ACR乳液原位悬浮接枝共混型高抗冲聚氯乙烯(PVC)复合树脂。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聚合温度下所得的ACR乳液对最终PVC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悬浮聚合工艺中ACR乳液的加料顺序对悬浮聚合稳定性、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C复合树脂由ACR、氯乙烯在ACR上接枝所得共聚物及PVC均聚物组成,该原位增韧PVC复合树脂的抗冲性能提高非常显着。尤其是70℃乳液聚合所得ACR乳液用于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且当ACR质量分数为6.0%时的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常规SG-5型PVC树脂的7.4倍。此外,在氯乙烯单体液滴分散好后再加ACR乳液进行悬浮聚合,所得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抗冲性能较好,且聚合过程中无粘釜、无粘轴现象。(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刘欢,王益龙,刘冰,娜迪热·加沙热提[7](2018)在《挤出加工方法对制备PP/PET原位微纤共混物微观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使用双螺杆挤出机、配备不同结构螺杆或强剪切机头的单螺杆挤出机对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熔融共混挤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产物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或使用配备叁段式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只能制备出PET以球状形态均匀分散在PP连续相中的共混物,不含有任何微纤;使用配备有头部直槽混炼件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部分PET会形成短而粗的微纤;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法挤出PP/PET,可生产出微纤直径约为5μm、长径比超过20的原位微纤共混物;采用强剪切机头及头部配备有直槽混炼件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可生产出微纤直径约为5~7μm、长径比超过20的原位微纤共混物,且该方法操作简单、辅助设备少、具有工业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2期)

刘凯,徐琳,马猛,王旭[8](2017)在《原位反应增容增韧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LA)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但自身的脆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增韧改性PLLA,同时保证复合材料宝贵的可降解性。将PLLA与PBS熔融共混,制备得到不同质量比的PLLA/PBS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最佳质量比为80/20,冲击强度为14.9k J/m2,是纯PLLA的7.5倍,增韧效果显着。在此研究基础上,熔融过程中添加亚磷酸叁苯酯(TPP)并探究其对PLLA/PBS(80/20)共混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P含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到28.5k J/m2,是未添加TPP时的1.9倍。添加的TPP能与分子链的端羟基反应生成共聚物,提高两相的相容性,增加共混体系的界面结合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石强[9](2017)在《PPTA/PSF原位共混膜及其聚胺复合膜的设计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常见的聚酰胺薄层复合膜,通常采用多胺水相(如哌嗪或对苯二胺)溶液和均苯叁甲酰氯有机相溶液经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功能层附着在聚砜(PSf)超滤膜(基膜)表面制得,广泛应用于污水资源化、苦咸水和海水淡化。因此,从结构上看,传统复合膜依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提高基膜与脱盐功能层之间结合牢度,进一步延长膜使用寿命。2)改善基膜的耐压性。但是,目前的改良方法仅仅是单方面的,要么仅关注提高基膜耐压密性,要么仅提高功能层与基膜的结合强度。本研究从分子设计角度提出利用刚性高分子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一方面增强PSf基膜耐压性,另一方面利用"植入"的PPTA端基官能团-NH_2参与界面聚合反应,与聚酰胺功能层以化学键连接,同时利用PPTA与功能层酰胺键之间较强的氢键作用,来提高功能层与基膜的结合强度。首先,以对苯二胺和对苯二甲酰氯为反应单体,通过低温溶液缩聚法在PSf/NMP溶液体系中原位合成PPTA,制备出PPTA/PSf原位共混铸膜液。通过FTIR、XRD分析表明,在PSf/NMP体系下成功合成了PPTA。以得到最大重均分子量为标准,通过控制原位共混比、助溶剂LiCl用量、酸吸收剂吡啶用量和聚合物含量等来研究原位合成条件对PPTA重均分子量的影响,得出最优原位共混条件为:聚合物浓度为 18%,PPTA/PSf原位共混比8/92,C iCl/C-NH-=80%,NPy/N-NH-=100%,得到的PPTA最大分子量为4400。同时发现少量PPTA的引入会对体系粘度引起较大的影响,其次,通过对PPTA/PSf源位共混铸膜液的流变性能分析发现该铸膜液呈现假塑性流体特征。随着PPTA含量的增加,体系零切粘度依次增加,体系粘流活化能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说明加入PPTA之后,体系粘度对温度的敏感度先降低后升高。由正交偏光显微镜、TEM观察到,溶液聚合的PPTA以纺锤体形式存在,而原位合成的PPTA以捆束状结构存在。相比较而言,原位合成的PPTA聚集体其纵向长达10 μm左右,而横向仅仅为500 nm左右,并对原位体系下形成该捆束状结构的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再次,上述铸膜液经相转化制备出PPTA/PSf原位共混膜后,通过ATR-FTIR、XPS、水接触角仪、Zeta电位、DSC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PTA的加入使共混膜表面富含-NH_2,其亲水性、Zeta电位及热机械性能较PSf膜均有所提高。由FESEM照片观察到PPTA以星形结构聚集体均匀分布于原位共混膜基体中。而且,随着PPTA含量的增加,膜的亚层结构由典型的指状孔结构逐渐变短变杂乱,致密皮层逐渐变薄,直至消失。AFM结果表明膜表面粗糙度显着增大,同时平均孔径依次增大而孔隙率先增大后减小。由共混膜压力-通量关系曲线、水力学阻力的变化情况等证明:在PSf膜中引入刚性PPTA可以改善膜的耐压密性。最后,通过以上述共混膜为基膜,界面聚合制备出聚酰胺薄层复合膜。由反冲实验得知:在0.5MPa反冲操作后,PA-PPTA/PSf对MgSO_4的截留率依然能够保持90%以上,而PA-PSf下降到60%左右,证明PPTA的引入使聚酰胺功能层与基膜的结合强度得到明显提高,文中对结合强度得到提高的机理做了一定阐释。通过对该复合膜性能分析测试得知,以PPTA/PSf原位共混膜为基膜制备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其过滤行为符合一般的纳滤膜,即其对不同盐的截留率符合Na_2SO_4>MgSO_4>MgCl_2>NaCl,且对Na_2SO_4和MgSO_4的截留率均位99%左右。(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1)

曹宇[10](2017)在《原位共混法制备PPTA/PSF共混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混改性可以将多种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复合为一体,使聚合物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添加聚合物的性质,实现"有利性能"的结合。而原位共混法是指将刚棒状高分子聚合物单体溶解在柔性聚合物基体中,然后提供聚合发生的条件,合成的刚棒状高分子均匀分散在柔性聚合物基体中,从而得到原位共混分子复合材料的方法。本课题尝试通过在聚砜(PSf)/N-甲基吡咯烷酮(NMP)体系中引入高强度、高模量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以提高聚砜类膜材料的耐压密性。但由于结晶高分子PPTA主链高度有序,溶解性差,采用常规的共混方法很难实现在PSf/NMP体系中的均匀分散。因此,本课题采用原位共混法,以对苯二胺(PPD)和对苯二甲酰氯(TPC)为反应单体,在PSf/NMP体系中合成PPTA,结果表明:通过原位共混法,在PSf/NMP体系中可成功合成出刚性高分子PPTA,并可进一步制备出PPTA/PSf原位共混膜。首先,考察了不同原位共混条件对PPTA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不同反应条件可实现对PPTA分子量的有效调控:PPTA分子量随助溶剂LiCl含量和酸吸收剂Py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PPTA/PSf共混比和聚合物含量对PPTA分子量的影响较为显着,只有在合适PPTA/PSf共混比(8/92)和合适聚合物含量(20%)时,才能合成高分子量的PPTA。其次,研究了 PPTA/PSf原位共混铸膜液的流变学性能,探讨了铸膜液粘度与剪切速率和体系温度的关系。最后,表征了 PPTA/PSf原位共混膜性能,结果表明:PPTA的引入使PPTA/PSf原位共混膜的纯水通量大幅度提高,但对PEG-20000的截留率有所下降;通过测试不同操作压力下PPTA/PSf原位共混膜纯水通量的变化可知:PPTA的引入可以显着改善PSf膜的耐压密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1-16)

原位共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酯)(MDI)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MDI含量的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MDI共混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MDI含量对PLA/PBAT/MDI共混物结构、相形态、流变性能、结晶行为、热稳定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DI的异氰酸酯官能团能与PLA和PBAT的端羟基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并形成交联结构,有效改善了PLA与PBAT相的界面相容性。随着MDI含量的增加,PLA/PBAT/MDI共混物的结晶能力和热稳定性降低,交联程度增加,冲击强度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MDI含量为1.25%时,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8.02 kJ/m~2,是普通PLA/PBAT共混体系(8.39 kJ/m~2)的3.34倍;当MDI含量为0.50%时,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33.82%,是普通PLA/PBAT共混体系(11.82%)的2.86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共混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原位聚合/熔融共混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阻燃性能[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黄宏巍,谢丽锦,余秋豪,于杰,鲁圣军.原位反应制备超韧PLA/PBAT共混物[J].塑料科技.2019

[3].王玉龙,闫鹤轩,贺玉龙,刘凉冰,李振中.原位反应法制备聚乳酸/聚氨酯共混物及性能[J].中国塑料.2018

[4].张玥珺.反应性共混原位合成聚酯增韧聚乳酸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5].刘欢.机头强剪切制备原位微纤共混物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6].夏宇正,玉恒,石淑先,李波,张德龙.丙烯酸酯乳液原位接枝共混高抗冲聚氯乙烯的制备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7].刘欢,王益龙,刘冰,娜迪热·加沙热提.挤出加工方法对制备PP/PET原位微纤共混物微观形态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8

[8].刘凯,徐琳,马猛,王旭.原位反应增容增韧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9].石强.PPTA/PSF原位共混膜及其聚胺复合膜的设计与构建[D].天津工业大学.2017

[10].曹宇.原位共混法制备PPTA/PSF共混膜[D].天津工业大学.2017

标签:;  ;  ;  ;  ;  ;  ;  

原位共混论文-张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