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论文-郑新丽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论文-郑新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西林,喜剧,《妙峰山》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郑新丽[1](2018)在《“现代评论派”探求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妙峰山》是丁西林喜剧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用一种超然、敏感的眼光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幽默的笔触,叙写了抗战内迁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在"会意的微笑"中凸显了抗战背景下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主题。(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10期)

孙涛[2](2015)在《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转型——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进程及演进路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对四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经历了从集权到分权、从一元到多元、从管制到服务、从人治到法治的演进路线。(本文来源于《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宣晓伟[3](2014)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出现——“中国迈向高收入过程中的现代化转型研究”之十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头等重要的是,开启现代性大门的钥匙必须丝丝入扣;这不仅是要把每一个零件都弄正确,而且是要把每一个零件和其余零件的关系摆正确;所以,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家庭与经济的关系,等等,都必须恰到好处。这种契合得以首次出现的概率是几千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但是它终究出现了。——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2013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发展观察》期刊2014年01期)

胡百精[4](2013)在《社会转型、专业化与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关系史纲——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叁十年(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关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界的"新启蒙"实现了概念和观念引进;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为公关产业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和空气;及至新世纪,现代性转型与风险社会、市场经济与消费文化、新媒体与话语权再分配、全球化与国际对话构成了中国公关发展的宏观背景。在这些背景下,中国公关于曲折中走向专业主义之路——对话以促进利益互惠和价值认同,构建共同体和增益公共之善。(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3年06期)

李学林[5](2013)在《邓小平对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邓小平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促进专业化社会大生产的发展;推动法治取代人治的进程,促进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推动形成适度社会分化的局面,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两极分化;推动城市化进程,要求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支持农村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新型城镇转移;推动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强化竞争等现代社会意识。(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王四达[6](2012)在《伦理觉悟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心理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是多层面的,是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硬件"到"软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当前的社会状况是"硬件"先行但"软件"滞后,经济现代化成绩斐然,人的现代化则乏善可陈,伦理道德处在无所适从的困境之中。这种道德迷茫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古代中国宗法专制与政治专制的相互胶结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奴役伦理;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精英虽洞察了伦理觉悟与政治转型的关系,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清末民初的道德启蒙、新中国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伦理觉悟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真正完成;现代心理基础普遍缺失使中国的社会转型并不顺利,社会生态与政治生态日趋恶化。因此,只有坚决清除封建的思想意识,唤醒全社会的伦理觉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国民的现代心理基础,中国社会转型才会具有真实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23)

党庆兰[7](2012)在《高校中国现代史教材和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现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与中国现代社会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转型,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参政意识,使中国人民的组织意识渐趋政党化、中国国民的社会意识逐渐理性化,而且使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变。(本文来源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薛秀军[8](2010)在《宽容精神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兼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内蕴最彻底的宽容精神——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对个人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保障和实现。这种宽容精神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几次发展范式转换和选择中不断得到确证和呈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对社会主义发展内蕴之宽容精神的具体凸显和实践,其具有自身的独特建构逻辑和具体价值原则,从多个维度确证和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宽容精神和理念。(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栾梅健[9](2010)在《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从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的话:本期发表的四篇文章对现当代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进行了角度不同的解读。栾梅健先生的《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一文,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工业化与上海工业化进程等视角,对五四后这一文艺思潮的兴起、发展和归宿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借以清理其它文艺思潮在现代文学中命运,值得一读。(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0年09期)

栾梅健[10](2010)在《重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从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其实是作家在理解与处理文学创作与现实关系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和遵循的原则;而我国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正是建立起了现代作家认识世界与表现世界的基本立场与观察视角,蕴育与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对四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经历了从集权到分权、从一元到多元、从管制到服务、从人治到法治的演进路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郑新丽.“现代评论派”探求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路径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8

[2].孙涛.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转型——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进程及演进路线[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5

[3].宣晓伟.西方现代社会的出现——“中国迈向高收入过程中的现代化转型研究”之十一[J].中国发展观察.2014

[4].胡百精.社会转型、专业化与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关系史纲——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叁十年(下)[J].当代传播.2013

[5].李学林.邓小平对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贡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6].王四达.伦理觉悟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心理转型[C].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7].党庆兰.高校中国现代史教材和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现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与中国现代社会意识的觉醒[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

[8].薛秀军.宽容精神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兼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9].栾梅健.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从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出发[J].文艺争鸣.2010

[10].栾梅健.重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从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出发[J].南京社会科学.2010

标签:;  ;  ;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论文-郑新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