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糊化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马铃薯,淀粉,小麦粉,玉米淀粉,黏度,粒度。
糊化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孟婷婷,梁霞,周柏玲,石磊[1](2019)在《杂粮粉对马铃薯全粉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燕麦全粉和甜荞粉以不同比例分别复配到马铃薯全粉中,研究其对马铃薯全粉的糊化特性的影响,为马铃薯全粉复配杂粮主食化和休闲食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量的燕麦全粉和甜荞粉会影响马铃薯全粉的各个黏度特征值,其共同点是会降低样品的加工品质。(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22期)
石德杨,夏德君,李艳红,袁堂玉,矫岩林[2](2019)在《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夏玉米淀粉粒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淀粉以颗粒态存在于籽粒胚乳中,其大小与分布是淀粉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对淀粉的理化特性有显着影响,同时受品种、环境和栽培措施等的协同控制。种植密度与施氮肥是夏玉米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的重要栽培措施。因此,阐明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淀粉粒分布的影响及其与淀粉糊化特性、淀粉组分间的关系,能为玉米淀粉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区普通玉米国家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67 500 (D1)及82 500 (D2)株/hm~2 2个种植密度,以及0、180、270 kg/hm~2 3个施氮量,研究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夏玉米淀粉粒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施氮量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存在显着影响,且施氮量是影响淀粉粒体积分布的主要因素。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淀粉粒体积分布的影响效果相反。增加施氮量,小型淀粉粒(<3.5μm)、中型淀粉粒(3.5-7.4μm)体积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大型淀粉粒(>7.4μm)体积比增加;施氮增加玉米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及籽粒产量、粒重、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与小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负相关;产量、粒重、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与小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施氮量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淀粉粒的体积分布有显着影响,且施氮量是影响淀粉粒体积分布的关键因子。82 500株/hm~2、施氮270 kg/hm~2条件下,籽粒淀粉平均粒径较大,大型淀粉粒比例较高,其糊化特性和淀粉组成较优,且能兼顾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李欢欢,刘传菊[3](2019)在《超声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超声处理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淀粉黏度仪对不同超声时间玉米淀粉的起糊温度、峰值黏度、回生度、冷糊稳定性等糊化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时间与起糊温度(0.05双侧)、总回生度(0.01双侧)显着正相关,与峰值黏度(0.01双侧)、淀粉降落值(0.01双侧)显着负相关,说明超声对玉米淀粉的糊化性能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张珊,倪春蕾,张高鹏,徐丽,王帅[4](2019)在《小分子糖对马铃薯淀粉晶体结构、糊化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小分子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对马铃薯淀粉性质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快速黏度分析仪、差示量热扫描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马铃薯淀粉的晶体结构、糊化特性和冻融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分子糖可以提高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热焓值,提高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降低衰减值和回生值;同时小分子糖能够使冻融后的淀粉凝胶孔洞变小,基质层变薄,析水率降低,冻融稳定性提高。3种糖中,蔗糖对于马铃薯淀粉的晶体结构、糊化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作用最显着(P<0.0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和控制马铃薯淀粉的糊化特性以及提高其冻融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志江,戴凌燕,李娜,王长远,阮长青[5](2019)在《高粱粉与小麦粉共混体系黏度和糊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高粱粉对小麦粉黏度和糊化特性的影响,以高粱粉和小麦粉共混体系为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以期拓展高粱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不同高粱粉添加量均可提高小麦粉共混体系的峰值黏度、保持黏度和最终黏度, 10%的高粱淀粉添加量提升效果最佳。相对于纯小麦粉, 5%~20%高粱粉添加可提升共混体系的回生值,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较高量的高粱粉添加则可极显着提高共混体系的衰减值(p<0.01), 5%的高粱粉添加和纯高粱粉衰减值高于纯小麦粉,但差异不显着(p>0.05)。纯高粱粉的糊化峰值时间短,且极显着低于共混体系和小麦粉组(p<0.01),而纯小麦粉与共混体系组间糊化峰值时间差异不显着(p>0.05)。共混体系的淀粉糊化温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粱粉与小麦粉共混体系黏度和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可为高粱在辅食食品的加工和改性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7期)
李淦,姜小苓,吴晓军,李小军,茹振钢[6](2019)在《171份小麦种质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我国现有小麦种质的面粉糊化特性,以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71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小麦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对面粉糊化参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糊化参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约有81.9%的小麦峰值黏度集中在2 250~3 000 cP,筛选出峰值黏度较高的6个小麦品种(系)。糊化参数在不同小麦类型区的材料间差异程度不同,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峰值黏度显着高于北方冬麦区,与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国外引进材料差异不显着。相关分析表明,峰值黏度与其他所有糊化参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面粉白度、L~*值、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b~*和吸水率则呈极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舒唱,沈阿倩,冯作山,白羽嘉,任贵平[7](2019)在《高筋粉添加量对复配粉的糊化特性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市售小麦粉(蛋白质10.3%)制作油塔子的面团特性,在市售小麦面粉(以下简称小麦粉)中添加不同比例高筋粉(蛋白质12%),测定复配粉的基本性质、糊化特性以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高筋粉添加量增加,复配粉的白度显着增加(p<0.05),蛋白质干基、湿面筋含量和水分均呈上升趋势,灰分变化并不显着(p<0.05);复配粉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随着高筋粉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在高筋粉添加量为40%时,衰减值及回升值均达到最低,为850.50 cp、1035.50 cp;添加高筋粉降低了小麦粉的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弱化程度反而升高;高筋粉添加量为40%时,复配粉的拉伸曲线面积、拉伸阻力、延伸度均为最高,分别是122.05 cm2、341.75 BU、179.30 mm。结论说明高筋粉对市售面粉粉质特性、糊化特性、面团拉伸特性均有影响,制作油塔子面团高筋粉的添加量以40%为宜。(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张雪,邹建,候银臣,陈复生[8](2019)在《酸枣仁、小米、怀山药超微混合粉品质和糊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真空微波干燥后的酸枣仁、小米、怀山药作为主要原料,超微粉碎后混合,研究不同超微粉碎时间对其水溶分散时间、稳定时间、溶解度和膨胀度、冲调性和糊化特性的影响,并对混合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经4h超微粉碎的混合粉水溶分散时间最短,分散稳定时间最长,冲调后感官评分最高。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不同超微粉碎时间混合粉的溶解度呈递增趋势;加热温度为80℃时,混合粉的膨胀度、吸水指数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大,而水溶性指数增加的速率趋缓。稳定剂添加量为8%时混合粉具有较好的糊化特性。(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9年06期)
史亚兴,董会,卢柏山,赵久然,樊艳丽[9](2019)在《糯玉米不同采收期子粒降水及糊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京科糯2000等6个糯玉米品种和待审品种黑糯101为研究材料,设置授粉后17、20、23、26和29d 5个采收期,研究不同采收期糯玉米子粒含水量及糊化特性的变化,为糯玉米适期收获和淀粉糊化特性调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玉米材料子粒平均含水量在品种和采收期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京科糯2000和京科糯2000E在适采期内子粒降水速率显着低于其他品种。糊化特征值在材料和采收期间存在显着差异。随采收期推迟,参试材料淀粉的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京科糯2000、京科糯2000E、京科糯2000K、黑糯101、渝糯7号的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崩解值在授粉后20d达到峰值,天紫23和先达糯001在授粉后23d达到峰值。京科糯2000K平均回复值(252)最低,黑糯101平均回复值(343)最高。以糊化特征值做系统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糯玉米品种分为叁类,第1类京科糯2000和京科糯2000K为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高、黏度特性最好、回复值较低的品种;第2类京科糯2000E为峰值黏度和崩解值相对较高的糯玉米品种;第3类黑糯101、天紫23、先达糯001、渝糯7号为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低,黏度特性较差和回复值较高的糯玉米品种。由此可见,子粒含水量和淀粉黏度指标在参试糯玉米品种和采收期间存在显着差异。京科糯2000在5个采收期内子粒降水速率最慢且黏度特性最好,回复值较低,品质优良。(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延莎[10](2019)在《藜麦粉对高筋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及藜麦碗托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具有"营养黄金""未来食品"的美誉,但中国种植藜麦历史短,食用基础都在国外,如何丰富藜麦的食用方法,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藜麦食用方法显得十分必要。试验研究藜麦粉与高筋面粉不同配比混合粉的糊化特性,进一步测定由这些混合粉制成碗托的质构特(本文来源于《现代面粉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糊化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淀粉以颗粒态存在于籽粒胚乳中,其大小与分布是淀粉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对淀粉的理化特性有显着影响,同时受品种、环境和栽培措施等的协同控制。种植密度与施氮肥是夏玉米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的重要栽培措施。因此,阐明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淀粉粒分布的影响及其与淀粉糊化特性、淀粉组分间的关系,能为玉米淀粉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区普通玉米国家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67 500 (D1)及82 500 (D2)株/hm~2 2个种植密度,以及0、180、270 kg/hm~2 3个施氮量,研究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夏玉米淀粉粒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施氮量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存在显着影响,且施氮量是影响淀粉粒体积分布的主要因素。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淀粉粒体积分布的影响效果相反。增加施氮量,小型淀粉粒(<3.5μm)、中型淀粉粒(3.5-7.4μm)体积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大型淀粉粒(>7.4μm)体积比增加;施氮增加玉米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及籽粒产量、粒重、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与小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负相关;产量、粒重、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与小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施氮量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淀粉粒的体积分布有显着影响,且施氮量是影响淀粉粒体积分布的关键因子。82 500株/hm~2、施氮270 kg/hm~2条件下,籽粒淀粉平均粒径较大,大型淀粉粒比例较高,其糊化特性和淀粉组成较优,且能兼顾籽粒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糊化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孟婷婷,梁霞,周柏玲,石磊.杂粮粉对马铃薯全粉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2019
[2].石德杨,夏德君,李艳红,袁堂玉,矫岩林.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夏玉米淀粉粒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李欢欢,刘传菊.超声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张珊,倪春蕾,张高鹏,徐丽,王帅.小分子糖对马铃薯淀粉晶体结构、糊化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9
[5].李志江,戴凌燕,李娜,王长远,阮长青.高粱粉与小麦粉共混体系黏度和糊化特性[J].食品工业.2019
[6].李淦,姜小苓,吴晓军,李小军,茹振钢.171份小麦种质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
[7].陈舒唱,沈阿倩,冯作山,白羽嘉,任贵平.高筋粉添加量对复配粉的糊化特性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9
[8].张雪,邹建,候银臣,陈复生.酸枣仁、小米、怀山药超微混合粉品质和糊化特性的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9
[9].史亚兴,董会,卢柏山,赵久然,樊艳丽.糯玉米不同采收期子粒降水及糊化特性研究[J].作物杂志.2019
[10].延莎.藜麦粉对高筋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及藜麦碗托的开发[J].现代面粉工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