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华河北省文安县龙街小学06580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蕴含丰富的文章,其中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强烈丰富的情感,有生动优美的词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其中优美的意境,感受美与丑的对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美丽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事物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人用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诗的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去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美妙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美的形象。
如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对比,展开讨论,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的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情感体验。而朗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首先教师要做好范读,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课文中,使他们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渎,要让学生模仿自读,富于感情,并揣摩作者的情感。
如《开国大典》这一课,全课的感情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应略有变化。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全课的基调。二是要抓住重点词语。三是要注意把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读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评改朗读。通过评改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朗读更能体现文章的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用字精练传神,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传神的词语既形象又蕴涵丰富的内容。如《第一场雪》就具有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作者在描写雪大的段落中,就用了“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等语言文字来描述,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学习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就很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散文。这些散文语言生动优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比如《林海》这一课的特点是语言质朴而优美。如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兴安岭的美。在教这些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