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秦岭大别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岭,盆地,大别,新生代,同位素,桐柏,重力场。
秦岭大别造山带论文文献综述
梁学堂,毛新武,曾春芳,胡正祥,杨廷安[1](2016)在《秦岭—大别造山带(湖北段)重力场特征与造山带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域重力资料,通过位场分离、转换技术,揭示了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正的线状重磁异常带及各阶小波细节,清晰地反映了桐柏—大别及东秦岭造山带南缘缝合带的位置,特别是重力异常小波四阶逼近,深部构造特征更加醒目。在鄂西北地区岩石圈所呈现出的"立交桥式"双层结构中,自由空间、均衡重力、剩余重力异常及小波各阶细节明显地反映出相对浅部的造山带近东西向延伸的构造特征;各阶逼近结果则反映了相对深部的地壳-岩石圈地幔南北向伸展的构造特征。应用地球物理资料来研究地球岩石圈结构、构造,除深层地震外,区域重力也是最有效方法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二维小波变换技术日趋成熟,为应用区域重力资料解决诸如造山带深部构造等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作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张淼,云金表[2](2016)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走滑关联断裂体系控制的中新生代盆地与大别地区变质核杂岩组成了完整的伸展拆离体系。盆地沿北西西与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分布特征、盆地沉降方向的转变过程以及与造山带北侧前陆盆地体系的时空分布关系,均揭示盆地群的发育经历了造山挤压与区域伸展2个发育阶段。它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由挤压到造山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具有同步特点。综合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造山后期"气球膨胀式"花岗质杂岩的发育过程,推断造山带上迭伸展盆地具有区域伸展与造山带深部调整双重体制动力。盆地群的形成是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陆内俯冲、松弛与区域伸展共同控制形成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戴立群[3](2014)在《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又称中国中央造山带,记录了华南与华北陆块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时期的拼合过程。它不仅是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而且也是陆-陆碰撞之后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研究造山带中碰撞后岩浆岩,尤其是那些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源区物质来源及其形成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机制对认识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和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对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确定了大陆碰撞过程中存在古洋壳和大陆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板片-地幔相互作用发生的机制、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性质,并且对碰撞后镁铁质岩形成和岩浆演化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制约,深化了对俯冲带物质再循环化学地球动力学规律的认识。对大别造山带道士冲和祝家铺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以及锆石Hf-O同位素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大陆碰撞带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以及俯冲华南陆壳物质再循环提供了新的证据。锆石U-Pb定年得到的岩浆结晶年龄为125±3~131±1Ma。我们首次在碰撞后镁铁质岩中发现了残留锆石核,其U-Pb年龄包为234±5Ma、770±11Ma和739±9Ma。这些残留锆石年龄与超高压变质构造热事件和原岩形成时间一致,为俯冲华南陆壳物质再循环进入这些镁铁质岩地幔源区提供了地质年代学证据。我们还首次发现碰撞后镁铁质岩中岩浆锆石Hf-O同位素呈现出系统的变化,且大致可分成叁组。组Ⅰ锆石具有最低的锆石δ180值(2.0~2.9‰)和最高的εHf(t)值(-3.2~-1.0);组Ⅱ锆石锆石具有较高的δ18O值(4.0~5.1‰)和较低的εHf(t)值(-22.5~.13.2);组Ⅲ锆石具有最高的锆石δ18O值(5.2~7.3‰)和最低的εHf(t)值(-29.1~-18.6)。叁组锆石的Hf-O同位素组成对应于俯冲华南陆壳叁层结构的Hf-O同位素特征,表明不同层位的华南陆壳物质均再循环进入了地幔。此外,这些镁铁质岩还具有高的MgO(高达18.0wt.%)、Cr(高达1546ppm)和Ni(高达349ppm)含量以及低的Si02(41.0~51.9wt.%)含量,并且具有弧型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和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它们来源于富沃富集的地幔源区,其不仅富集LILE和LREE而且富集放射成因Sr-Nd-Pb同位素。因此,该地幔源区是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一部分,是在大陆俯冲隧道内通过熔体-橄榄岩反应形成的。地幔源区不相容微量元素和放射成因同位素富集的特征是叁迭纪大陆碰撞过程中来源于不同层位俯冲华南陆壳物质的长英质熔体与上覆古老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橄榄岩反应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侵入体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巨大差异指示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并且可能存在富角闪石和辉石的地幔超镁铁质岩石。这种不均一的根本原因是来源于俯冲华南陆壳不同组成的长英质熔体在俯冲隧道内交代了华北大陆岩石圈地幔。大陆地壳俯冲通常被认为是受到了先前俯冲洋壳的重力牵引。因此,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先前俯冲的洋壳和随后俯冲的大陆地壳均有可能再循环进入地幔。我们对红安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进行了详细的全岩主微量、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在大陆碰撞造山带中,除俯冲的大陆地壳外,先前俯冲的洋壳也发生了再循环。红安造山带镁铁质火成岩具有OIB型的微量元素特征,高的Nb/U和TiO2/Al2O3比值,和相对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εNd(t)=-1.8~4.5;87Sr/86Si=0.7040~0.7050]。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弧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和相对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εNd(t)=-2-3-~20.7;87Sr/86Sri=0.7061~0.7114].红安镁铁质岩中锆石也具有变化的Hf-O同位素组成。这些特征表明红安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地幔源区明显不同于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这样在大陆碰撞过程中具有两种类型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先前俯冲的洋壳玄武岩和上覆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与新生岩石圈地幔橄榄岩反应形成了红安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的地幔源区。深俯冲洋壳在俯冲到大于120km时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微量元素上表现为富集LILE和LREE,不亏损HFSE(如Nb和Ta,部分熔融过程中金红石不稳定分解),在放射成因同位素特征上表现为相对亏损。而俯冲陆壳来源的长英质熔体与上覆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反应形成了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的地幔源区。俯冲隧道中两种不同类型的熔体-橄榄岩反应导致了红安-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并形成了非橄榄岩的辉石岩和角闪石岩。因此,红安-大别造山带中的碰撞后镁铁质岩记录了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的构造转变。对西秦岭早白垩世碱性玄武岩进行了详细的全岩主微量和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其结果揭示了碱性玄武岩的地幔岩石学性质(角闪石岩+橄榄岩)和俯冲古特提斯洋壳再循环。西秦岭碱性玄武岩具有高的MgO(7.18~11.1.wt.%).Na20+K20(2.9~4.8wt.%)和TiO2(2.2~2.9wt.%)含量以及低的Si02(41.4~45.7wt.%)含量。它们还具有OIB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富集LILE和LREE,不亏损HFSE。它们具有亏损的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其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35~0.7058,εNd(t)值为4.6~7.7,εHKt)值为8.8~13.5,锆石εHf(t)值为5.9~12.1。这些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这些碱性玄武岩来源于新生的岩石圈地幔,其地幔源区中有地壳物质的加入。西秦岭碱性玄武岩变化的Ba/Th、Sr/Y和(La/Yb)N比值,指示了再循环进入地幔的地壳物质既有俯冲的洋壳玄武岩也有上覆的沉积物。碱性玄武岩高的K20/Na2O比值,以及K2O和TiO2含量,表明它们来源于富角闪岩的地幔源区。综合全岩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可以采用角闪石岩+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来解释这些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交代成因的角闪石岩是俯冲的古特提斯洋壳来源的熔体与上覆地幔楔橄榄岩反应形成的。因此,大陆碰撞造山带中的碱性玄武岩记录了消失的古特提斯洋壳的再循环。交代成因的角闪石脉可能是造山带岩石圈地幔中常见的交代体,它对碱性玄武岩的成因有着重要贡献。大陆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通常表现出岩性和地球化学的不均一性,造成这种不均一性的原因主要包括源区混合、岩浆混合和地壳混染等。碰撞后镁铁质岩形成过程中的源区混合指的是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而不同地幔源区来源的熔体在岩浆上升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岩浆混合。对大别造山带椒子岩碰撞后镁铁质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对碰撞后镁铁质岩形成和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源区混合和岩浆混合进行了识别和区分。这些镁铁质岩具有弧型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和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来源于富集的地幔源区。它们具有变化的全岩εNd(t)值(-17.6~-5.2)和锆石εHKt)值(-29.0~-7.7),反映了其地幔源区的不均一性。在这些镁铁质岩中还发现了新元古代U-Pb年龄的残留锆石核,U-Pb年龄为765±8Ma,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年龄一致。镁铁质岩中的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巨晶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成分环带。Cpx-1核部具有低的Cr和Ni含量以及高的Ba、Rb和K含量,表明其可能结晶于含金云母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生的镁铁质熔体(熔体1)。Cpx-1幔部和Cpx-2具有明显高的Cr、Ni和Al2O3含量,以及低的Rb和Ba含量,表明它们可能结晶于辉石岩部分熔融产生的镁铁质熔体(熔体2)。全岩的放射性成因Sr同位素介于P1-1核(结晶于熔体1)与P1-1幔和P1-2核(结晶于熔体2)之间,为这两种镁铁质熔体间的岩浆混合提供了同位素证据。混合形成的镁铁质岩浆最终结晶出Cpx-1边、Amp-2、Pl-1边、P1-2边以及基质中的矿物。因此,碰撞后镁铁质岩来源于不同地幔源区部分熔融所产生的镁铁质熔体间的岩浆混合。总的来看,大陆碰撞过程中不同陆壳物质来源的长英质熔体与上覆地幔楔橄榄岩间的源区混合形成了不均一的富集地幔,碰撞后阶段不同程度富集地幔来源的镁铁质熔体间的岩浆混合最终形成了地球化学不均一的碰撞后镁铁质岩。碰撞后镁铁质岩全岩和矿物地球化学的不均一性同时受控于源区混合和岩浆混合。本文研究证明,大陆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记录了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的构造转变。俯冲隧道中不同性质俯冲地壳物质来源熔体与上覆地幔楔橄榄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造山带岩石圈地幔在岩石学(包括橄榄岩、辉石岩和角闪石岩)和地球化学组成上的不均一性。俯冲隧道中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是决定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关键。碰撞后镁铁质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不均一同时受控于源区混合和岩浆混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9-01)
高长林[4](2014)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一书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何治亮、徐旭辉等的新着《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一书于2013年底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系列丛书之一,被选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系列丛书,得到国家出版基金、湖北省公益出版基金的资助,主要内容取材于被列为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之一的"东秦(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4年01期)
汤济广,胡望水,郭齐军,黄泽光,翟常博[5](2012)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迭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认为印支期-中燕山期主体变形方式为逆冲推覆作用,变形强度自东向西发生时空迁移;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区域伸展变形,且以信阳-合肥盆地和灵宝-鲁山-确山-固始-肥东断裂一带伸展作用最强。平衡剖面恢复显示,印支期和中燕山期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两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期,其中印支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东,而中燕山期则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西。中燕山晚期(K1),受差异造山作用,研究区东西构造变形分异,东秦岭北侧发生强烈收缩变形,而大别北侧则在热隆作用下发生滑覆。(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2年02期)
李学刚,杨坤光,王军[6](2012)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ESR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以来(99.2~3.4 Ma)。结合区域地质事实分析,晚白垩世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73.1~52.3 Ma伸展断陷期、39.1~27.2 Ma伸展-挤压的转换期和22.8~3.4 Ma挤压期;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89~70.1 Ma挤压隆升期、61.6~43.2 Ma伸展断陷期、37.2~22.6 Ma伸展-挤压的转换期和15.6~3.9 Ma挤压期。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和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基本相同,但是受多种因素控制,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存在较大差异。ESR测年结果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已有的地质事实相吻合,验证了ESR测年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2年02期)
陈璘,左文超,徐春燕,李浩,黄波[7](2011)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综合地层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地质实体之一。通过利用25万区调最新成果(特别是1∶25万麻城幅区调),以地层实体特征为研究对象,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两侧地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地层分区划分方案。根据地层综合特征和差异性,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和9个地层分区,并对各地层区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形成的地层主要岩性组合及主要地层群组间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程喆,郭齐军,胡望水,汤济广,黄泽光[8](2011)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岩石组构特征及中、新生代差异变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不均衡的陆内造山及多期构造迭加复合,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具差异构造变形。通过4条典型岩石组构剖面的建立,各组构极密图均显示斜方或叁斜对称,且各剖面南段均发育小圆环带,反映了各样品均经历了NE—SW和NW—SE两期不同方向的近水平挤压作用,其中商城—潢川以西NE—SW方向挤压作用为主,而以东则两方向的挤压作用强度较为类似,且西峡—伊川剖面南段还发生过强烈的垂向隆升作用。以商城—潢川一带为中间调节带,印支期与中燕山期强烈逆冲推覆作用从东向西发生时空迁移,加之不均匀收缩变形过程中横向断层调节,且新近纪郯庐断裂作用的复合,是造成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1年04期)
刘洪,吕新彪,王玉奇,刘阁,柯昌辉[9](2011)在《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东北缘古生代金城金矿物质来源探讨:来自氢、氧、硫同位素方面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罗山县金城金矿位于秦岭-大别高压变质带的北侧,北秦岭褶皱束的东部。矿床产于灵山花岗岩体东面,上元古界苏家河群浒湾组下段地层中。本文在详细分析金城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该矿床中石英的氢、氧同位素及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氧、氢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δ18OH2O值变化于-3.46‰~-2.44‰,δDSMOW变化-72.0‰~-87‰,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2.75~5.52‰,均值+4.63‰,均一化程度比较高,显示深源硫的特征,其硫的来源相对复杂,综合分析表明,主要来自浒湾组围岩。(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AASRI-AIIA 2011 V3)》期刊2011-05-23)
程喆,徐旭辉,吴其反,辛藜莉[10](2011)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磁性和密度界面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磁性界面与密度界面分布特征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盆地的分布以及定量或半定量地了解沉积厚度。根据相关资料,结合重磁系列图件和解释图件,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洛阳-伊川地区、周口坳陷、合肥坳陷、南襄盆地和江汉盆地)进行了分析,其中重力和磁场的界面深度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秦岭大别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走滑关联断裂体系控制的中新生代盆地与大别地区变质核杂岩组成了完整的伸展拆离体系。盆地沿北西西与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分布特征、盆地沉降方向的转变过程以及与造山带北侧前陆盆地体系的时空分布关系,均揭示盆地群的发育经历了造山挤压与区域伸展2个发育阶段。它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由挤压到造山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具有同步特点。综合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造山后期"气球膨胀式"花岗质杂岩的发育过程,推断造山带上迭伸展盆地具有区域伸展与造山带深部调整双重体制动力。盆地群的形成是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陆内俯冲、松弛与区域伸展共同控制形成的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秦岭大别造山带论文参考文献
[1].梁学堂,毛新武,曾春芳,胡正祥,杨廷安.秦岭—大别造山带(湖北段)重力场特征与造山带构造[J].中国地质.2016
[2].张淼,云金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2016
[3].戴立群.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4].高长林.《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一书出版[J].石油实验地质.2014
[5].汤济广,胡望水,郭齐军,黄泽光,翟常博.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
[6].李学刚,杨坤光,王军.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J].现代地质.2012
[7].陈璘,左文超,徐春燕,李浩,黄波.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综合地层分区[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1
[8].程喆,郭齐军,胡望水,汤济广,黄泽光.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岩石组构特征及中、新生代差异变形机制[J].中国石油勘探.2011
[9].刘洪,吕新彪,王玉奇,刘阁,柯昌辉.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东北缘古生代金城金矿物质来源探讨:来自氢、氧、硫同位素方面的证据[C].Proceedingsof2011AASRI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IndustryApplication(AASRI-AIIA2011V3).2011
[10].程喆,徐旭辉,吴其反,辛藜莉.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磁性和密度界面分布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