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离子化松香的研究(Ⅰ)(论文文献综述)
黄莹莹[1](2017)在《原位合成法制备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研究》文中指出流态催化裂化(Fluid Catalytic Cracking,FCC)废催化剂(也称为触媒)是石油加工企业排放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因其沉积了镍、铁和钒等重金属离子而失活,传统的掩埋法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的浪费,原因是沉积的镍、铁和钒都是催化加氢的活性组分,而且废FCC触媒还具有Y型分子筛多孔结构。松脂是一种天然树脂,蒸馏分离后得到松香和松节油,二者催化加氢后可制备氢化松香和氢化松节油。氢化松香是使用量最大的松香改性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胶黏剂、涂料、药品及食品等工业,氢化松节油的主要成分蒎烷是合成药物和香料的重要中间体。但氢化松香和氢化松节油的传统生产方法以贵金属为催化剂,存在反应条件苛刻、生产成本高、催化剂易失活等缺点,开发新型催化剂、优化生产过程以及研究催化剂加氢反应动力学进而认识反应过程机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松香与松脂为天然产物,组成复杂,催化加氢过程中涉及多个组分的不同反应,导致了松香/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相当困难。本论文以废FCC触媒为载体,开发一种新型高效层状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过程及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系统研究。浸渍法制备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金属离子与载体间作用力弱,活性组分分布不均,金属分散度低,催化活性不够理想。层状双金属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层状无机材料,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具有结构稳定、活性组分分布均匀、分散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不同催化领域。本文结合LDH的结构特性,以高温活化的废FCC触媒为载体,充分利用其自身的A1源和Ni,采用原位合成法,补充添加Ni制备LDH衍生层状废FCC触媒负载Ni催化剂(LP-Ni/FC3R),通过XRD、BET、H2-TPR/TPD、SEM-EDS、TEM和XPS等表征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金属分散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并与浸渍法制备的废FCC触媒负载Ni催化剂(IM-Ni/FC3R)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废FCC触媒含有高岭土、Y型分子筛及A1203等,是良好的催化剂载体。以废FCC触媒为载体,在载体表面及孔道内原位合成均匀分布的NiAl-LDH层状结构,比表面积由63.06 m2·g-1增加到108.75 m2·g-1。与IM-Ni/FC3R相比,LP-Ni/FC3R的活性Ni与载体结合紧密,克服了制备过程中金属颗粒的迁移及集聚问题,因此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活性组分分布更均匀且Ni分散度更高。考察制备温度、制备时间、搅拌转速、pH值等制备条件对LP-Ni/FC3R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使用响应面BBD法优化制备过程,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Ni负载量8 wt.%,制备温度313 K,制备时间12 h,搅拌转速200 rpm,pH值7.5,还原温度723K,还原时间150 min。将层状LP-Ni/FC3R催化剂应用于松香催化加氢反应,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BBD设计考察氢气压力、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对LP-Ni/FC3R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影响并优化松香加氢反应过程。结果表明,温度对松香加氢反应影响最显着,氢化松香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51 K、氢气压力5.5 MPa、反应时间94 min,枞酸转化率达99.73%。与IM-Ni/FC3R相比,LP-Ni/FC3R催化活性更高且使用寿命更长。在循环使用9次后,LP-Ni/FC3R催化剂仍保持较高的加氢活性,枞酸转化率为89.42%;而IM-Ni/FC3R催化剂在循环使用3次后,枞酸转化率仅61.93%。为系统研究松香催化加氢反应过程,本文采用基团贡献法估算松香加氢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数据,其中枞酸部分加氢的反应焓△rHθ为-115.55 至-114.38 kJ·g-1,为放热反应;自由焓 △rGθ为-99.24 至-97.54 kJ·mol-1,为自发反应。采用GC-MS分析技术在线跟踪分析423-453K、3-6 MPa下松香催化加氢过程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采用Levenberg-Marquart方法、Matlab程序和Auto2Fit软件估算松香催化加氢过程的幂函数型动力学模型参数,得到枞酸型树脂酸异构、枞酸部分加氢、枞酸完全加氢、枞酸脱氢、海松酸加氢反应的活化能Ea为37.60-107.42 kJ·mol-1;以 17 种 Langmuir-Hinshelwood 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建立LP-Ni/FC3R上松香催化加氢的双曲型动力学方程;得到LP-Ni/FC3R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最可几模型为(?),反应机理为枞酸与氢气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氢分子发生解离吸附,氢原子与枞酸分子在活性中心上的化学反应为控制步骤。将层状LP-Ni/FC3R催化剂应用于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同时制备氢化松香和氢化松节油,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BBD设计考察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优化松脂催化加氢过程,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32K、氢气压力6 MPa、反应时间75 min,树脂酸转化率、蒎烯转化率及顺式蒎烷选择性分别为96.90%、98.84%、82.15%。采用GC-MS分析技术对413-443K下松脂催化加氢过程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在线跟踪,使用集总思想将松脂原料及其加氢产物的成分划分为蒎烯、顺式蒎烷、反式蒎烷和枞酸型树脂酸、海松酸型树脂酸、氢化枞酸型树脂酸和氢化海松酸型树脂酸集总组分,构建松脂催化加氢复杂反应集总动力学反应网络;通过消除内外扩散影响,在搅拌转速600 rpm、催化剂粒度小于80μm的化学反应控制区内对松脂催化加氢反应本征动力学进行研究。采用Levenberg-Marquart方法、Matlab程序和Auto2Fit软件估算蒎烯加氢、枞酸型树脂酸加氢、海松酸型树脂酸加氢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为23.98-111.05 kJ·mol-1。所得集总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置信区间分布较窄,F-检测表明该动力学模型具有统计学显着性。
李文[2](2016)在《松香基有机硅—聚氨酯高分散施胶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松香胶一直作为施胶剂在造纸工业中进行使用,由于其拥有实用性、拒水性等优点,松香施胶剂得到了及其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石油等资源的快速消耗下,人类迫切需要新的天然有机高分子施胶剂作为替代品,用来取代反应型施胶剂,因此天然改性物施胶剂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然而由于大多数的分散剂、乳化剂等产品都属于纯化学品,这对环境具有很大的污染,人类迫切需要发展环保天然物造纸分散剂。为了达到施胶剂的要求,施胶剂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松香——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来源于松树的透明分泌物。从松香施胶剂性能方面来考虑,迫切需要对松香施胶剂进行改性,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需求。本论文制备水分散有机硅-聚氨酯松香施胶剂,主要是以松香酯化物、有机硅、2,4-甲苯二异氰酸酯、亚硫酸氢钠为主要原料。对高分散松香胶施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改性方法。合成了较高的封闭阴离子水性聚氨酯,对高分散松香胶施胶剂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利用FT-IR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接触角等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硅接入到水性聚氨酯体系中,乳剂稳定性良好,拒水性也显着提高。近年来,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潜在优良性能,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卓越的成膜性。制备得到的改性松香基有机硅-聚氨酯乳液,作为施胶剂进行施胶后,其纤维表面具有优秀的耐水性和平滑性。当乳液有机硅加入量从10%增加到15%时,施胶后纸张具备更加良好的耐水性和光滑度。期间通过实验测定成膜纤维水界面的接触角和施胶纸张的施胶度,发现改性松香胶相比于传统酸性松香胶,在中碱性条件下拥有较好的施胶性能,仿中性松香胶的施胶度更好。本实验中浆内施胶的施胶剂配比为:固着剂聚合氯化铝(PAC)0.81.0%,松香施胶剂2.0%,增效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0.05%,填料碳酸钙15%;施胶方式:逆向施胶。
缪德彪[3](2013)在《AKD乳液熟化性能优化》文中认为传统的AKD乳液制备工艺是使用阳离子淀粉作为乳化剂及稳定剂,这种工艺的缺点是留在纸浆纤维上的有效成分比例低。只有结合使用高取代度的阳离子淀粉和高电荷密度的阳离子聚合物,才能够增加AKD在纸浆纤维上的留着率,从而降低AKD的使用量,增加生产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尽可能降低设备改造成本,本文选择阳离子电荷密度更高的聚胺代替阳离子淀粉,以提高AKD乳液的电荷密度和乳液在纸张上的留着率。通过实验确定了以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65±2℃下将聚胺,1.5%R公司分散剂,和熔融AKD蜡混合,用40%的冰醋酸调节pH,在180-200bar的压力下用均质机均质,再快速降温至25℃,最后加水调节固含量。通过和市场主流产品对比,表明本文制备的高熟化度AKD乳液在纸机中熟化快,用量少,性价比高,而且在高温下的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施胶效果。
黄志[4](2012)在《氢化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微波合成及其阳离子中性施胶剂制备与应用》文中认为采用微波法进行氢化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合成的研究,比较了微波辐射法与常规加热法对合成反应的影响,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和表面特性,并进行了氢化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阳离子氢化松香施胶剂的研究,探讨了该中性施胶剂的应用效果。主要的工作和实验结果如下:以氢化松香、环氧氯丙烷和三乙胺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一步合成了氢化松香基单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单季铵盐);以氢化松香、环氧氯丙烷和四甲基乙二胺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分两步合成了氢化松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双季铵盐)。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摩尔比因素对单季铵盐酯化率的影响,获得适宜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75min,微波功率500W,反应温度80℃,摩尔比1:1:1,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获得了双季铵盐的适宜合成条件为中间体与四甲基乙二胺的摩尔比3:1,微波功率550W,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5h,并与常规加热法作对比,发现微波辐射法较常规加热法能改善反应条件,显着缩短反应时间。对微波合成产物进行FT-IR结构表征,并测定了这2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γCMC)、乳化性能、泡沫性能、Krafft点和HLB值等表面特性。发现所合成的2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9.83×10-4和6.32×10-4mol·L-1,均达到10-4数量级以下;表面张力分别为35.7和34.1mN·m-1。研究获得了组成为单季铵盐-司班60-吐温80、HLB值为14的复配乳化剂,由此制备获得的阳离子氢化松香施胶剂(CRS-01)平均粒径为537nm,Zeta电位为+20.9mV;获得了组成为双季铵盐-司班60-曲拉通X-100、HLB值为14的复配乳化剂,由此制备获得的阳离子氢化松香施胶剂(CRS-02)平均粒径为615nm,Zeta电位为+23.4mV。采用逆向施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2种阳离子氢化松香施胶剂在pH值7.0~8.5范围内的施胶性能,发现均可以满足中性施胶要求。其中,CRS-01应用于漂白桉木浆施胶实验,施胶度达171s;CRS-02应用于漂白甘蔗渣浆施胶实验,施胶度达109s。
陈维竹[5](2012)在《氢化松香基硫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氢化松香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氢化松香基硫酸盐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研究了目标产物的物化性能及胶束聚集行为。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以氢化松香和环氧氯丙烷为主要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并对闭环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测定环氧值计算出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的含量。2.利用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与脂肪二酸进行开环酯化反应,制备了四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分别对无溶剂法和溶剂法(二甲苯)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红外光谱和羟值数据表明得到的产物为目标产物。3.以氨基磺酸作为硫酸化试剂对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进行了硫酸化反应,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软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分别如下:双氢化松香乙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条件是:n(双氢化松香乙二酸二缩水甘油酯):n(氨基磺酸)=1:10,溶剂用量10mL,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5h,经过柱纯化后收率60.13%。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条件是:n(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n(氨基磺酸)=1:10,溶剂用量10mL,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h,经过柱纯化后收率为61.57%。双氢化松香己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条件是:n(双氢化松香己二酸二缩水甘油酯):n(氨基磺酸)=1:10,溶剂用量10mL,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h,经过柱纯化后收率65.43%。双氢化松香辛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条件是:n(双氢化松香辛二酸二缩水甘油酯):n(氨基磺酸)=1:8,溶剂用量10mL,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h,经过柱纯化后收率62.14%。4.对所合成的四个双氢化松香基Gemini表面活性剂通过FT-IR、13CNMR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目标产物相符。5.研究了系列氢化松香基硫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γcmc)、乳化性能(EP)、泡沫性能(FP)、Krafft点(KP)、钙皂分散力(LSDP)和钙离子稳定性(CIS)等基本性能。发现此类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γcmc为32-36mN·m-1, cmc为10-5mol·L-1数量级。随联接基团的增加,吸附量r降低、分子横截面积A增大。实验结果表明此类表面按活性剂具有较低的Krraft点、较强的乳化力、良好的起泡性和稳泡能力,以及较强的抗硬水能力等性能,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6.对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热力学研究,目标产物胶束形成过程的△Gmθ均为负值,表明胶团化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动态光散射结果给出,此类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聚集体并不是单一的,随浓度的增大,胶束粒径变大。稳态荧光法测定了所合成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胶束聚集数,随联接基团碳氢链的增加,不利于胶束的形成。透射电镜显示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胶束粒径增加缓慢,胶束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伴有部分胶束粘连。透射电镜结果与动态光散射、稳态荧光数据吻合。
陈燕红[6](2012)在《阳离子松香乳液与阳离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造纸施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高效利用我国丰富的松香资源,解决造纸企业面临松香造纸施胶效率低、成本高的技术难题,本研究首先考察了硫酸铝、阳离子无机物(YWY)、阳离子苯丙乳液(YBB)、硫酸铝与YWY的共混物、硫酸铝-YWY-YBB三元共混物等在中性造纸条件下对阳离子分散松香胶(YSR)的施胶增效作用,获得施胶增效剂(WBH)的最佳配方。其次表征了上述化合物与YSR混合后乳液的混合液粘度,接触角,粒径分布,zeta电位值以及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解析了YSR与上述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接着测定了YSR与上述化合物共混物在造纸施胶时浆料滤液的浊度及阴离子度、纸浆留着及施胶剂留着等,解析了共混物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大小与造纸湿部参数的关系,研究了阳离子化合物对YSR的施胶增效的作用机理。最后选定腰果油、石蜡、YMS等作为松香补充剂的备选原料,将其制成乳液,并通过比较乳液的施胶效果,选出作用效果最显着的松香补充剂及优化其乳化条件。
白力坤,胡惠仁,徐建峰[7](2010)在《自制松香型表面活性剂用于制备阳离子分散松香胶》文中指出以松香和功能单体为原料,制备了松香型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将其与OP、吐温等表面活性剂复配乳化松香,对复配体系、转相温度等进行了研究,制备了阳离子分散松香胶,将所制乳液用于瓦楞原纸表面施胶,有明显的效果。
黄道战[8](2010)在《松香树脂酸的分离及选择性氧化》文中提出从松脂或松香单离树脂酸、利用其不饱和双键进行氧化改性能够以低成本方式合成多功能基树脂酸衍生物,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松香深加工利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松香树脂酸的分离效率低、氧化反应选择性差,已成为制约其氧化改性研究和工业化应用的“瓶颈”问题。本论文以左旋海松酸和枞酸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简化树脂酸分离工艺,提高树脂酸氧化反应选择性的方法与技术。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可以替代丙酮为溶剂,改善左旋海松酸丁醇铵盐沉淀晶形和过滤性能,简化分离工艺,提高产品收率;在95 %乙醇中,在常压加热条件下,固体酸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能够催化松香树脂酸异构化反应,直接结晶分离纯化得到纯度为94 %、得率为35 %的枞酸;采用良溶剂溶解松香或松脂,与非良溶剂混合,能够沉淀分离混合树脂酸、精制松香,并简化左旋海松酸和枞酸的分离工艺;左旋海松酸丁醇铵盐可以直接进行光敏氧化反应,从而缩减了从松脂分离左旋海松酸、制备左旋海松酸环过氧化物的工艺;枞酸及其甲酯在不同的杂多酸季铵盐/H2O2催化体系中均能够发生温和的氧化反应,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与调控,可以实现高选择性环氧化。
孟小华,杨建洲[9](2009)在《阳离子松香乳液施胶剂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以松香、环氧氯丙烷和十二叔胺合成阳离子化的松香酯,最佳工艺条件为:n(松香):n(环氧氯丙烷):n(十二叔胺)=1:1: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0h;该条件下阳离子松香酯化率92.6%。产物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得以鉴定,并测得产物的表面张力为41.2mN/m。采用高温常压逆转法将松香酯进一步制备成阳离子乳液松香胶,在乳化温度为130~140℃,转相温度为120℃的条件下得到乳白色乳液,Zeta电位为+31mV,乳液粒径小且分散均匀,稳定性好。
张光华,解攀,刘静,李慧[10](2008)在《松香型阳离子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一种优化的松香型阳离子乳化剂生产工艺,以松香、三甲胺与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采用单变量考察的方法探索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温度、溶剂对阳离子松香酯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乙醇为溶剂,n(松香)∶n(三甲胺)∶n(环氧氯丙烷)=1.1∶1∶1,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3.5h的条件下,酯化率可以达到83.4%。用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目标产物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并对松香有很好的乳化性能。
二、阳离子化松香的研究(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离子化松香的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合成法制备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废FCC触媒的研究现状 |
1.2.1 废FCC触媒概述 |
1.2.2 废FCC触媒的失活 |
1.2.3 废FCC触媒的处理方法 |
1.3 松香催化加氢过程 |
1.3.1 松香概述 |
1.3.2 氢化松香概述 |
1.3.3 松香催化加氢 |
1.4 松节油及其加氢过程 |
1.4.1 松节油概述 |
1.4.2 松节油催化加氢 |
1.5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研究现状 |
1.5.1 LDHs材料概述 |
1.5.2 LDHs的制备方法 |
1.5.3 LDHs的原位合成 |
1.6 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催化剂的制备 |
2.3.3 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 |
2.3.4 层状LP-Ni/FC3R催化剂制备过程优化 |
2.3.5 催化剂表征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层状LP-Ni/FC3R催化剂制备过程优化 |
2.4.2 催化剂的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松香催化加氢反应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LP-Ni/FC3R催化剂制备 |
3.2.4 松香催化加氢 |
3.2.5 分析方法 |
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
3.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3.2 氢气压力的影响 |
3.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5 搅拌转速的影响 |
3.4 响应面实验设计 |
3.5 催化剂寿命评价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松香原料及加氢松香组成分析 |
3.6.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6.3 响应面实验结果 |
3.6.4 催化剂寿命 |
3.7 小结 |
第四章 松香催化加氢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松香加氢基团贡献法热力学研究 |
4.2.1 △H_f~θ、S_g~θ和C_p的计算 |
4.2.2 相变热的估算 |
4.2.3 汽相、液相的△H_(f,I)~θ和S_I~θ (T)计算 |
4.2.4 标准反应焓变、熵变、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 |
4.2.5 热力学数据分析 |
4.3 松香加氢反应动力学 |
4.3.1 实验部分 |
4.3.2 松香加氢反应过程分析 |
4.3.3 传质过程分析 |
4.3.4 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 |
4.3.5 双曲型动力学方程 |
4.4 小结 |
第五章 松脂催化加氢反应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实验设备 |
5.2.3 LP-Ni/FC3R催化剂制备 |
5.2.4 松脂催化加氢实验 |
5.2.5 分析方法 |
5.3 单因素实验设计 |
5.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5.3.2 氢气压力的影响 |
5.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5.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5.3.5 搅拌转速的影响 |
5.4 响应面实验设计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1 松脂原料及加氢产品分析 |
5.5.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5.5.3 响应面实验结果 |
5.5.4 过程优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料与试剂 |
6.2.2 实验设备 |
6.2.3 催化剂制备 |
6.2.5 松脂催化加氢实验 |
6.3 传质过程分析 |
6.3.1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
6.3.2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
6.4 松脂催化加氢反应过程分析 |
6.5 动力学模型建立 |
6.6 模型检验与讨论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松香基有机硅—聚氨酯高分散施胶剂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阴离子类松香施胶剂 |
1.2.1 松香与松香类施胶剂 |
1.2.2 皂化松香 |
1.2.3 强化松香胶 |
1.2.4 阴离子分散松香胶 |
1.3 阳离子松香胶的制备 |
1.3.1 阳离子松香胶类型 |
1.3.2 自身阳离子化松香胶 |
1.4 反应型施胶剂AKD、ASA |
1.5 仿中性和中-碱型施胶剂 |
1.6 水性聚氨酯乳液改性松香型施胶剂 |
1.6.1 水性聚氨酯乳液改性 |
1.6.2 水性聚氨酯乳液制备 |
1.6.3 水性聚氨酯改性研究进展 |
1.6.4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1.7 聚氨酯改性施胶剂研究应用的现状 |
1.7.1 阳离子聚氨酯乳液施胶剂的应用 |
1.7.2 阴离子聚氨酯乳液施胶应用 |
1.8 施胶剂中常用助剂 |
1.8.1 矾土 |
1.8.2 聚合氯化铝 |
1.8.3 阳离子淀粉 |
1.8.4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
1.9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9.1 立题依据 |
1.9.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来松香酸酐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马来松香酸酐的制备 |
2.2.4 马来松香酸酐制备机理 |
2.3 分析方法 |
2.3.1 酸值的测定 |
2.3.2 转化率的测定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4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4.1 马来酸酐加入量的影响 |
2.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4.5 正交实验与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羟基松香酯化物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羟基松香酯化物合成 |
3.2.4 反应机理 |
3.3 分析方法 |
3.3.1 酸值的测定 |
3.3.2 酯化率的测定 |
3.4 红外光谱分析 |
3.5 催化剂的选择 |
3.6 反应时间与转化率关系 |
3.7 温度与酯化率关系 |
3.8 摩尔比与酯化率关系 |
3.9 酸值与酯化率的计算分析 |
3.9.1 马来松香酯化与酸值 |
3.9.2 酸值与酯化率的转换关系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松香基水性有机硅-聚氨酯施胶剂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松香水性聚氨酯高分散乳液制备 |
4.2.4 制备阴离子聚氨酯乳液实验原理 |
4.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1 封闭率的测定 |
4.3.2 -NCO值的测定 |
4.3.3 乳液分散性 |
4.3.4 Si-PU乳液稳定性 |
4.3.5 Si-PU乳液粘度 |
4.3.6 Si-PU乳液固含量测定 |
4.3.7 Si-PU乳液粒径 |
4.3.8 Si-PU乳液接触角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Si-PU膜的红外谱图 |
4.4.2 -NCO/-OH比对Si-PU稳定性的影响 |
4.4.3 预聚反应温度与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4.4.4 酒石酸用量对水性聚氨酯的影响 |
4.4.5 亲水扩链剂加入对乳液的粒径分布影响 |
4.4.6 有机硅加入量对乳液的粘度影响 |
4.4.7 不同量有机硅对乳液稳定性测试 |
4.4.8 不同量有机硅与接触角关系 |
4.5 封端剂与封闭效果关系 |
4.5.1 封端温度与封端效果关系 |
4.5.2 封端剂用量与封端效果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胶实验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5.2.3 施胶工艺具体流程(浆内施胶) |
5.3 施胶度测定 |
5.4 接触角测定 |
5.5 施胶效果对比 |
5.6 施胶影响的结果分析 |
5.6.1 pH值对施胶实验的影响 |
5.6.2 施胶剂用量对施胶效果的影响 |
5.6.3 PAC对施胶差异分析 |
5.6.4 CPAM加入量对施胶影响 |
5.7 -NCO/-OH比值对施胶度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实验总结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AKD乳液熟化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纸张施胶剂的发展概况 |
1.1.1 纸张施胶剂的一般特性 |
1.1.2 纸张施胶剂的要求 |
1.2 国内外纸张施胶剂的发展 |
1.2.1 国外纸张施胶剂的发展 |
1.2.2 国内纸张施胶剂的发展和研究 |
1.3 施胶技术在造纸工业的应用现状 |
1.4 施胶剂的种类和特点 |
1.4.1 AKD中性施胶剂 |
1.4.2 ASA反应型施胶剂 |
1.4.3 皂型松香胶 |
1.4.4 分散松香胶 |
1.4.5 阳离子分散松香胶 |
1.4.6 石蜡乳液 |
1.4.7 自定型阳离子施胶剂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AKD中性施胶剂原料的选择 |
2.1 AKD蜡粉的合成原理及分析 |
2.1.1 合成原理 |
2.1.2 合成方法 |
2.1.3 产品分析 |
2.2 阳离子乳化剂的基本原理和选择要求 |
2.2.1 乳化作用原理 |
2.2.2 阳离子淀粉的选择和分析 |
2.2.3 合成工艺流程 |
2.2.4 制备方法 |
2.2.5 醚化剂用量对取代度及反应效率的影响 |
2.2.6 产品分析 |
2.3 阳离子聚合物的选择 |
2.3.1 高分子聚合物的种类和性质 |
2.3.2 高分子聚合物性能分析 |
2.4 分散剂的选择 |
第3章 AKD中性施胶剂制备及应用 |
3.1 传统AKD乳化制备 |
3.1.1 原料准备 |
3.1.2 乳化步骤 |
3.1.3 成品检测及分析 |
3.2 自制成品及分析 |
3.2.1 纸机实验条件 |
3.2.2 纸机实验结果 |
3.3 高熟化AKD乳液制备 |
3.3.1 制备方法 |
3.3.2 成品检测 |
3.3.3 纸机测试结果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氢化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微波合成及其阳离子中性施胶剂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
1.3 微波技术在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合成中的应用现状 |
1.4 松香施胶剂的发展历程 |
1.5 中性施胶剂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氢化松香基单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微波合成及其特性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 |
2.1.2 合成路线 |
2.1.3 合成方法 |
2.1.4 产物结构与表面特性的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微波辐射法合成条件的研究 |
2.2.2 微波辐射法与常规加热法合成的比较 |
2.2.3 合成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4 产物的表面特性测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氢化松香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微波合成及其特性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 |
3.1.2 合成路线 |
3.1.3 合成方法 |
3.1.4 产物结构和表面特性的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中间体合成条件的研究 |
3.2.2 微波辐射法与常规加热法合成中间体的比较 |
3.2.3 中间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4 微波辐射法合成产物的条件 |
3.2.5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6 产物的表面特性测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中性氢化松香施胶剂的制备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 |
4.1.2 施胶剂的制备方法 |
4.1.3 乳化剂的选择方法 |
4.1.4 施胶剂性能的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施胶剂制备的原料分析 |
4.2.2 HLB值的选择 |
4.2.3 乳化剂组分的选择 |
4.2.4 复配乳化剂用量的选择 |
4.2.5 稳定剂的选择 |
4.2.6 验证性实验与施胶剂性能表征 |
4.3 小结 |
第五章 阳离子中性氢化松香施胶剂的应用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 |
5.1.2 纸样的制备方法 |
5.1.3 施胶度的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施胶剂与浆料种类的选择 |
5.2.2 CRS-01施胶剂的应用效果 |
5.2.3 CRS-02施胶剂的应用效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氢化松香基硫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松香概述 |
1.1.1 松香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2 松香改性 |
1.1.3 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 |
1.2.1 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 |
1.2.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
1.3 松香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松香基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
1.3.2 松香基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展 |
1.3.3 松香基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展 |
1.4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 |
1.4.1 分离技术 |
1.4.2 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
1.4.3 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
1.4.4 在金属缓蚀中的应用 |
1.4.5 在皮革加工中的应用 |
1.4.6 在织物染整中的应用 |
1.4.7 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1.4.8 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
1.4.9 在杀菌、消毒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酸值的测定方法 |
2.1.4 环氧值的测定方法 |
2.1.5 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的合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HOHPC的闭环反应优化实验 |
2.2.2 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的FT-IR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2 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合成 |
3.2.1 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合成原理 |
3.2.2 BRDS的合成(无溶剂法) |
3.2.3 BRDS的制备(加溶剂法) |
3.2.4 酸值与转化率的计算 |
3.2.5 羟值的计算 |
3.2.6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FT-IR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BRDS工艺条件的优化 |
3.3.2 Ⅱa、Ⅱc、Ⅱd的合成 |
3.3.3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FT-I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 |
4.1 实验部分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2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 |
4.2.1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原理 |
4.2.2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合成 |
4.2.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 |
4.2.4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FT-IR分析 |
4.2.5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铵的~(13)CNMR的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
4.3.2 响应面优化实验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4.3.3 氢化松香基硫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Ⅲa、Ⅲc、Ⅲd) |
4.3.4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盐的FT-IR分析 |
4.3.5 双氢化松香脂肪二酸二缩水甘油酯二硫酸铵的~(13)CNMR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氢化松香硫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表面张力(γ)、临界胶束浓度(cmc) |
5.2.2 饱和吸附量(Γ_∞)和表面活性分子的横截面积(A) |
5.2.3 电导数据分析 |
5.2.4 泡沫性能测定(FP) |
5.2.5 乳化性能测定(EP) |
5.2.6 Krafft点(KP)的测定 |
5.2.7 钙皂分散力(LSDP) |
5.2.8 钙离子稳定性(CIS) |
5.2.9 胶团行为参数的研究 |
5.2.10 粒度分布及Zeta电势数据处理 |
5.2.11 胶团聚集数(N) |
5.2.12 透射电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环氧值的测定 |
附录2 羟值的测定 |
附录3 亚甲蓝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阳离子松香乳液与阳离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造纸施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0.1 造纸施胶剂的简介 |
0.1.1 松香系施胶剂的发展历程 |
0.1.2 反应型中性施胶剂的发展历程 |
0.2 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改性 |
0.2.1 不同改性生物质作为松香补充剂 |
0.2.2 阳离子无机物对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改性 |
0.2.3 利用阳离子共聚物改性 |
0.2.4 阳离子分散松香胶有待改进的问题 |
0.3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0.3.1 研究的内容 |
0.3.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阳离子型无机物/苯丙共聚物对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增效作用 |
1.1 实验 |
1.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用量与施胶度 |
1.2.2 CaCO_3对WBH/YSR混合液的施胶效果的影响 |
1.2.3 WBH的经济效益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阳离子型无机物/苯丙共聚物与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相互作用机理 |
2.1 实验 |
2.1.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2.1.2 混合乳液的制备 |
2.1.3 接触角的测定 |
2.1.4 乳液粒径及其分布测定 |
2.1.5 混合液粘度性质的测定 |
2.1.6 混合乳液UV的测定 |
2.1.7 混合液zeta电位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硫酸铝与YSR的相互作用 |
2.2.2 YWY与YSR的相互作用 |
2.2.3 YWY与YSR/硫酸铝混合液(LWH)的相互作用 |
2.2.4 YBB与YSR的相互作用 |
2.2.5 YBB与LYH混合液的相互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型化合物与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共混液在造纸湿部的作用机理. |
3.1 实验 |
3.1.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3.1.2 混合乳液的制备 |
3.1.3 纸张的抄取 |
3.1.4 滤液浊度的测定 |
3.1.5 滤液阴离子度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硫酸铝用量对纸浆及施胶液留着性能的影响 |
3.2.2 YWY用量对纸浆及施胶液留着性能的影响 |
3.2.3 YBB用量对纸浆及施胶液留着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蜡、腰果酚醛树脂及YMS作为YSR补充剂的效果 |
4.1 实验 |
4.1.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松香补充剂的筛选 |
4.2.2 石蜡/YMS乳液的作用 |
4.2.3 石蜡与YMS的乳化工艺优化 |
4.2.4 乳化条件,粘度与粒径分布的关系 |
4.2.5 石蜡YMS乳液稳定性的考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自制松香型表面活性剂用于制备阳离子分散松香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1.2 松香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
1.3 松香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4, 5] |
1.4 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制备 |
1.5 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表面施胶及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松香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
2.2 影响阳离子分散松香胶乳液性能的因素 |
2.2.1 乳化剂的用量与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2.2 乳化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2.3 转相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3 分散松香胶乳液性能的检测 |
2.4 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的表面施胶性能 |
3 结论 |
(8)松香树脂酸的分离及选择性氧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松香树脂酸的分离研究现状 |
2.1.1 从松脂和松香中分离树脂酸的方法 |
2.1.2 左旋海松酸分离研究进展 |
2.1.3 钠盐和铵盐沉淀法分离枞酸的研究进展 |
2.1.4 松香树脂酸的异构化与枞酸的直接结晶分离研究进展 |
2.2 松香及其树脂酸的氧化及应用 |
2.2.1 松香及其树脂酸的自动氧化 |
2.2.2 松香树脂酸的光敏氧化 |
2.2.3 松香及其树脂酸的化学氧化 |
2.3 杂多酸/H_2O_2 催化氧化反应体系及其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 |
2.3.1 杂多酸的结构与性质 |
2.3.2 杂多酸季铵盐/过氧化氢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体系的构成、调控与应用 |
2.3.3 杂多酸/过氧化氢催化反应体系中烯烃等化合物的深度氧化 |
2.3.4 松香树脂酸在杂多酸/过氧化氢催化反应体系中研究现状 |
2.4 松香树脂酸的分离及氧化改性研究动向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从松脂中分离左旋海松酸的新工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左旋海松酸丁醇铵盐的制备 |
3.2.3 左旋海松酸铵盐的溶解度测试 |
3.2.4 左旋海松酸的制备 |
3.2.5 左旋海松酸铵盐重结晶母液中混合树脂酸铵盐的分离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松脂溶剂的选择 |
3.3.2 溶剂对铵盐沉淀分离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分离工艺对铵盐粗产物重结晶提纯效果的影响 |
3.3.4 左旋海松酸铵盐沉淀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5 左旋海松酸铵盐重结晶母液中树脂酸铵盐的回收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固体酸催化松香树脂酸异构化反应及枞酸的分离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松香树脂酸的异构化反应规律 |
4.3.2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用量对松香树脂酸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4.3.3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膜催化松香树脂酸异构化反应规律 |
4.3.4 温度对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膜催化松香树脂酸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4.3.5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膜用量对松香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4.3.6 枞酸的分离与纯化 |
4.3.7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膜催化剂的回收和重复使用 |
4.3.8 回收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松香的精制与树脂酸的分离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及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松香主要组分的溶解度测定 |
5.2.4 松香的精制处理方法 |
5.2.5 精制松香树脂酸相对含量的测定 |
5.2.6 精制松香酸值、不皂化物和软化点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溶剂对松香及其主要组分溶解性能比较与非良溶剂的选择 |
5.3.2 良溶剂的选择 |
5.3.3 松香的精制 |
5.3.4 混合溶剂沉淀处理马尾松脂 |
5.3.5 混合溶剂沉淀法精制松香的特点及应用性能讨论 |
5.3.6 马尾松脂精制松香树脂酸的异构化反应与枞酸的分离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左旋海松酸丁醇铵盐的光敏氧化反应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料 |
6.2.2 仪器 |
6.2.3 左旋海松酸丁醇铵盐(ASL)及左旋海松酸的制备 |
6.2.4 ASL 的光敏氧化反应 |
6.2.5 左旋海松酸环过氧化物丁醇铵盐(ASLP)的分离 |
6.2.6 温度对ASLP 溶解度的影响 |
6.2.7 ASLP 的差热-热重分析 |
6.2.8 ASLP 的结构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ASL 和左旋海松酸的光敏氧化反应比较 |
6.3.2 ASLP 的分离 |
6.3.3 ASLP 在95 %乙醇中的溶解度 |
6.3.4 ASLP 的热稳定性分析 |
6.3.5 ASLP 的结构表征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12-(2,4-二硝基苯腙基)-8-羟基-7,8-二氢枞酸及其甲酯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原料与试剂 |
7.2.2 重氮甲烷的制备 |
7.2.3 左旋海松酸丁醇铵盐2 的制备 |
7.2.4 左旋海松酸跨环过氧化物丁醇铵盐3 的制备 |
7.2.5 左旋海松酸跨环过氧化物4 的制备 |
7.2.6 12-羰基-8-羟基-7,8-二氢枞酸5a 的制备 |
7.2.7 12-(2,4-二硝基苯腙基)-8-羟基-7,8-二氢枞酸6a 的合成 |
7.2.8 12-羰基-8-羟基-7,8-二氢枞酸甲酯 5b 的合成 |
7.2.9 12-(2,4-二硝基苯腙基)-8-羟基-7,8-二氢枞酸甲酯 6b 的合成 |
7.2.10 产物的结构表征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3.1 合成反应条件讨论 |
7.3.2 产物的结构表征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枞酸在磷钨酸十六烷基吡啶季铵盐/H_2O_2/HCCl_3反应体系中的氧化 |
8.1 引言 |
8.2 实验部分 |
8.2.1 原料与试剂 |
8.2.2 磷钨酸十六烷基吡啶季铵盐的制备 |
8.2.3 枞酸的氧化 |
8.2.4 枞酸氧化物的结构表征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催化剂用量对枞酸氧化反应的影响 |
8.3.2 过氧化氢与枞酸的反应摩尔比对枞酸氧化反应的影响 |
8.3.3 温度对枞酸氧化反应的影响 |
8.3.4 枞酸氧化产物和催化剂的分离 |
8.3.5 枞酸氧化产物的结构表征 |
8.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两缺位硅钨酸正丁基季铵盐/H_2O_2/CH_3CN反应体系中枞酸甲酯的环氧化反应 |
9.1 引言 |
9.2 实验部分 |
9.2.1 原料与仪器 |
9.2.2 枞酸及枞酸甲酯的制备 |
9.2.3 两缺位硅钨酸正丁基季铵盐催化剂的制备 |
9.2.4 枞酸甲酯的环氧化反应 |
9.2.5 枞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 |
9.2.6 催化剂的分离 |
9.2.7 环氧枞酸甲酯的分离与表征 |
9.3 结果与讨论 |
9.3.1 催化剂的表征 |
9.3.2 枞酸甲酯氧化反应过程组成的变化 |
9.3.3 枞酸甲酯环氧化产物的表征 |
9.3.4 枞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机理 |
9.3.5 催化剂用量对枞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9.3.6 过氧化氢和枞酸甲酯的反应摩尔比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9.3.7 温度对枞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9.3.8 反应时间对枞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9.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枞酸绿色选择性氧化反应体系的构建及调控 |
10.1 引言 |
10.2 实验部分 |
10.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0.2.2 催化剂的制备 |
10.2.3 枞酸的氧化反应 |
10.2.4 枞酸氧化反应过程的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 |
10.2.5 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分离 |
10.2.6 枞酸氧化产物的分析 |
10.3 结果与讨论 |
10.3.1 催化剂的表征 |
10.3.2 枞酸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分析 |
10.3.3 催化剂用量对枞酸氧化反应的影响 |
10.3.4 催化剂助剂对枞酸氧化反应的影响 |
10.3.5 有机酸C 为助催化剂的枞酸环氧化反应 |
10.3.6 有机酸D 为催化剂助剂条件下枞酸氧化产物的分析 |
10.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结论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详细摘要 |
(10)松香型阳离子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2 松香型阳离子乳化剂的合成[3] |
1.3 松香酯化率的测定 |
1.4 松香型阳离子乳化剂理化性能测试 |
1.5 产物结构分析及表征 |
1.6 阳离子松香的乳化性能测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反应参数优化及合成结果 |
2.1.1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2.1.2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2.1.3 反应物配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2.1.4 溶剂对酯化率的影响 |
2.2 阳离子松香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能 |
2.3 产物鉴定 |
2.3.1 阳离子松香的元素分析 |
2.3.2 红外谱图分析 |
2.3.3 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
2.4 松香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 |
3 结论 |
四、阳离子化松香的研究(Ⅰ)(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合成法制备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研究[D]. 黄莹莹. 广西大学, 2017(06)
- [2]松香基有机硅—聚氨酯高分散施胶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 李文. 南昌航空大学, 2016(01)
- [3]AKD乳液熟化性能优化[D]. 缪德彪.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4]氢化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微波合成及其阳离子中性施胶剂制备与应用[D]. 黄志. 广西大学, 2012(02)
- [5]氢化松香基硫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陈维竹.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4)
- [6]阳离子松香乳液与阳离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造纸施胶中的应用[D]. 陈燕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7]自制松香型表面活性剂用于制备阳离子分散松香胶[J]. 白力坤,胡惠仁,徐建峰. 纸和造纸, 2010(07)
- [8]松香树脂酸的分离及选择性氧化[D]. 黄道战.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9]阳离子松香乳液施胶剂的制备[J]. 孟小华,杨建洲. 造纸化学品, 2009(S1)
- [10]松香型阳离子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J]. 张光华,解攀,刘静,李慧. 化工进展,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