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毛村论文-苏悦,胡晓农,曹建华,黄芬,吴夏

桂林毛村论文-苏悦,胡晓农,曹建华,黄芬,吴夏

导读:本文包含了桂林毛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温度,桂林

桂林毛村论文文献综述

苏悦,胡晓农,曹建华,黄芬,吴夏[1](2019)在《桂林市毛村流域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林市毛村流域灰岩、白云岩为样本,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以岩性、温度、水动力条件和p H值为单一变量的4个系列的溶蚀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研究区碳酸盐岩溶蚀的主要因素,得到变量与溶蚀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结果为研究区碳酸盐岩动力学及岩溶发育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黄芬,吴夏,杨慧,张春来,曹建华[2](2018)在《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总结了桂林毛村地下河观测站在岩溶关键带垂向上碳循环的监测工作,为基地进入岩溶关键带监测网络奠定基础。对岩溶植被层-土壤层-岩石层-地下水无缝连续体的碳循环监测,包括不同地质背景下典型植被的光合速率、自然植被下凋落物的分解(植被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组成及转化、土壤微生物及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土壤层)、洞穴CO2浓度及同位素的变化(气体-岩石作用层)、流域水体无机碳特征、外源水对岩溶碳汇过程的促进(地下水层)等方面。经过长期的科研积累,形成一套包括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岩溶水文过程、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内的野外及室内研究方法,为流域尺度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作用及现代CO2在岩溶关键带中的周转时间研究较少,亟待加强。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具有地域优势和学术优势,适合成为我国岩溶关键带监测站。(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丁梦凯,胡晓农,曹建华,吴夏,黄芬[3](2019)在《桂林毛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岩溶非岩溶交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桂林毛村进行野外观测试验,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δ~(13)C-CO_2值及相应的环境、土壤、植被因子,分析了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性及与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1. 39~5. 31μmol·(m2·s)-1,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3. 8倍.毛村不同岩性区下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相同岩性区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前G2点松树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约为半坡毁林后G1点沙糖桔园的2. 3倍.土壤呼吸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增高及δ~(13)C-CO_2值降低,并且两者之间的统计关系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描述.结果还发现,在水热条件与全年均值较接近的4月中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要大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环境因子.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是影响土壤呼吸空间变异性的关键因子.在所有观测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与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描述,并能解释土壤呼吸92. 5%的空间变异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涂春艳,黄炳惠,杨慧,白冰,莫碧琴[4](2018)在《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岩溶生态环境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选用碎屑岩区相同树种作为对比,运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总体上均小于碎屑岩区相同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2)凋落叶分解速率k与凋落叶初始养分碳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3)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凋落叶养分元素碳在分解过程中呈现出净释放;(4)岩溶区树种的碳释放速率比碎屑岩区慢,说明岩溶区两树种的凋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C的循环周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3期)

苏悦[5](2018)在《桂林市毛村流域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_2含量的持续攀升,给地球环境带来了空前危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研究发现,每年全球碳循环遗漏碳汇的30%以上都是由于岩溶作用碳汇效应导致的。定量研究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研究区岩溶发育程度,为探讨研究区岩溶作用对大气CO_2沉降的贡献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桂林市灵川县毛村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现状与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以自行设计的溶蚀装置为平台,以研究区典型灰岩与白云岩为代表性试样,进行了22组,共66个试片的室内单一变量溶蚀实验。同时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研究区内小龙背、扁岩、背地坪3处放置灰岩与白云岩试片共36个,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观测分析。每月测定监测点的电导率、pH值与水体温度等参数,并现场滴定水中的Ca~(2+)、HCO_3~-离子浓度。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岩性是影响碳酸盐岩溶蚀的首要因素。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灰岩的溶蚀量是白云岩的1~2倍,初始反应速率是其2~3倍,白云岩无论溶蚀量还是初始反应速率都远远低于灰岩。同样在外源水与岩溶水中也有相同规律。所以整体看来,研究区灰岩岩溶发育程度比白云岩要好。2、温度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存在单向性特征,两种岩性溶蚀量均随温度上升而变大。研究区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碳酸盐岩的发育具有季节性,有夏强冬弱的特点。随着温度升高,两者溶蚀差异变小,且温度每升高10℃,白云岩溶蚀量增加0.7mg/g,灰岩增加0.55mg/g,白云岩受温度影响比灰岩大。而pH值与碳酸盐岩溶蚀量呈负相关关系,两种岩性溶蚀量均随pH减小而增大,但两者溶蚀差异随pH值减小而增大。对比发现灰岩受pH值的影响比白云岩大。3、溶液的流动有利于碳酸盐岩的溶解的发生。CO_2水溶液在流动状态下的溶蚀量远大于浸泡状态,且随流速增大而增大。同时发现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在对化学溶蚀发生影响的情况下,同时也影响着物理溶蚀破坏的速度。所以研究区地下水强径流带岩溶发育程度好。4、小龙背(外源水)溶蚀量是背地坪(岩溶水)的5~6倍,证明外源水对碳酸盐岩溶蚀的促进作用大大高于岩溶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黄芬,尹伟璐,胡晓农,曹建华[6](2017)在《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雨季与旱季定量示踪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岩溶地区广西桂林市毛村地下河流域为例,基于在线高分辨率监测进行雨季与旱季定量示踪试验,精细刻画流域内含水介质特征。根据示踪试验研究及毛村地下河系统内地下水的径流和分布特征,可将毛村地下河系统划分为社更岩、扁岩地下河系统,大冲里-背地坪系统和大岩前落水洞-毛村出口系统。这叁个子系统分布于毛村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其示踪剂浓度历时曲线为陡升陡降的尖峰,地下管道相对单一,无较大岔道和溶潭发育。各段地下河水动力作用以对流作用为主,且水流一般呈现为紊流流态。雨季流速快、流量较大,平均运移时间短,示踪剂回收率比旱季高。流域中游含水介质相对均匀,无管道发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溶蚀裂隙。(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7年05期)

朱昊[7](2017)在《岩溶含水介质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为344万km2,岩溶流域分布广泛,其地下水资源约占我国总量的1/4。南方岩溶水资源量远高于北方,地下河是南方岩溶地下水重要赋存运移的场所,为岩溶水文地质和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而由于岩溶含水层往往有管道、裂隙、孔隙等介质共存研究难度较大,并且其较强的导水性致使含水层极易受到污染,所以岩溶水文地质的是地下水科学的前沿方向,掌握岩溶地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刻画岩溶含水层对我国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广西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开展野外试验,对含水层进行刻画。首先于2016年10月上旬以钻孔ZK1为抽水孔,ZK1-1、ZK1-2、ZK1-3为观测孔对岩溶含水层开展了定流量抽水试验工作,进行水文地质参数的推求从而对含水层特性进行分析。基于ZK1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对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张量进行计算,确定主导水方向约为南偏东71.41°,主方向的导水系数Tα=1274.4 m2/d,垂直于主方向的导水系数Tβ=402 m2/d。ZK1-1、ZK1-2、ZK1-3方向上的导水系数分别约为582.77 m2/d、506.9 m2/d和1257.14 m2/d,其中ZK1-1和ZK1-2约在主方向的垂向上,ZK1-3在主方向上。10月3日至6日以ZK1为抽水接收孔,在ZK1-1、ZK1-2、ZK1-3中分别投入罗丹明B、荧光增白剂、荧光素钠叁种示踪剂进行人工梯度下的示踪试验,对试验场岩溶含水介质进行刻画。通过分析示踪穿透曲线(Breakthrough Curve,简称BTC),可知含水层内各个投放钻孔与接收孔之间均存有裂隙优势通道连接,含水层内大量发育的裂隙孔隙介质,具有很好的储水能力对溶质产生了较强的滞留效应,这也使得BTC出现了拖尾现象。3种示踪剂的回收率均较低,荧光素钠为45.3﹪、罗丹明B为11.32﹪、荧光增白剂为2.6﹪。首先我们认为含水层的各向异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投放于主导水方向上钻孔的示踪剂回收率明显高于其余两孔;其次由于试验层位岩石比较破碎导致流动孔隙度大,使得示踪剂产生较强弥散作用进入岩石介质,而抽水所产生的水头差难以将这部分溶质完全释放;此外,示踪剂在孔内下沉,被粘土、岩石吸附等因素也是导致回收率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6-01)

吕全标[8](2017)在《桂林毛村流域岩溶含水层水力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岩溶区的分布相当广泛,总面积达到3.46×106km2,占中国土面积的1/3,且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于岩溶区含水介质差异较大,常形成宽大稀疏的裂隙管道,水量时间变化较大,所以对岩溶含水层水力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岩溶地下水资源是中国西南地区水资源的供给补给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岩溶发育完整,水文响应迅速以及岩溶地区土层较薄,岩溶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而目前西南岩溶地区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探究岩溶管道的连通性,于是研究岩溶含水层的水力特性对维护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前期物探资料选取了岩溶发育较好的桂林市毛村地下河流域中下游的大岩前地区作为研究区。在大小裂隙区域分别打两口钻井,然后通过定流量抽水试验研究大小裂隙间的水力联系和各向异性方向,以及各联系间的水文地质参数;再通过抽水条件下的示踪试验,刻画研究区的含水介质特征,并对抽水试验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基于以上试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以zk3-1号钻井为抽水井进行定流量抽水试验,抽水流量为7.18m3/d,抽水共持续19h。观测井zk3-2、zk3-3和zk3-4分别下降了:10.7m、2m和10.8m。根据抽水试验数据计算出研究区的主要渗透张量分别为:7.128m2/d和0.672m2/d,给水度为1.19E-04,优势方向为东偏南18.47°,即指向zk3-2的方向2、示踪试验以zk3-1为接收孔,其他孔为投放孔。根据抽水条件下的定流量示踪试验所获得BTC曲线可知,投放孔zk3-2和zk3-3与接收孔zk3-1之间有一条连通性较好的优势流通道,但zk3-2与zk3-1之间的运移通道以优势流通道为主,而zk3-3与zk3-1之间的运移通道以含水介质的弥散作用为主;而投放孔zk3-4与接收孔zk3-1之间运移通道主要为相对均匀,岩溶发育较差的含水介质。3、示踪剂回收率不仅受到各向异性的影响,更加受到基质弥散作用的影响。对比示踪剂的回收率以及浓度曲线形态与抽水试验数据所得的渗透系数以及各向异性主方向可知结果相互吻合。结合抽水试验数据所得的结论与示踪试验所得结论可知本次试验所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真实可靠,可为岩溶含水层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提供参考,为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蒋然,朱小平,梁志宏,雷列辉,刘艺斯[9](2016)在《桂林毛村地下河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桂林毛村地下河的氮磷水平及其来源,在毛村地下河出口设置水质自动监测仪,并根据地下河水系分布在流域内布点同时采样监测。结果表明:采用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评价,毛村河地下水出口的NH_4~+-N超标率为63.4%,TP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氮磷浓度变化与枯雨季无直接联系。毛村地下河流域TN和NO-3-N的浓度呈现出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趋势,经过洼地的大岩前采样点和毛村出口的TN浓度超过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其他指标均达Ⅱ类标准。对比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毛村地下河出水口NH_4~+-N和TP质量浓度实时动态变化发现,在小雨和中雨期间氮磷浓度变化无明显改变,说明农业施肥和生活污水对地下河水质影响除了集中降雨之外,还存在着通过岩溶地下管道直接流入的途径。在大雨期间,集中降雨对土壤冲刷,TP质量浓度出现了瞬间最高值(23.5μg/L),NH_4~+-N质量浓度则在降雨的携带和稀释下产生剧烈波动。(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6年05期)

尹伟璐[10](2016)在《桂林市毛村流域岩溶含水介质及碳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岩溶区总面积3.46×10~6 km~2,约占国土面积1/3,其地下水资源储量约占我国地下水资源总储量的1/4。西南岩溶地区,大型地下河系统及岩溶泉较为发育,岩溶地下水资源在我国西南水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岩溶含水介质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地下河管道内部结构和污染物的各种运移参数目前分析不足。为此,本文选取了典型岩溶地区广西桂林市毛村地下河流域,基于在线高分辨率监测进行雨季与旱季定量示踪试验,精细刻画流域内含水介质特征;通过流域出口暴雨监测,判别岩溶管道中影响水化学变化的主导因素,同时进一步观测毛村落水洞至毛村地下河出口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时空变化;采用水化学法定量解释岩溶管道对碳汇的贡献。基于以上实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根据示踪试验研究,以及毛村地下河系统内地下水的径流和分布特征,可将毛村地下河系统划分社更岩、扁岩地下河系统、大冲里-背地坪系统和大岩前落水洞-毛村出口系统。这叁个子系统分布于毛村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其示踪剂浓度历时曲线为陡升陡降的尖峰,说明管道相对单一,无较大岔道和溶潭发育。通过雨季和旱季水文地质参数对比,可知各段地下河水动力作用以对流作用为主,且水流为紊流流态为主;雨季流速快、流量较大,平均运移时间短。但旱季BTC曲线峰型变化比雨季敏感,对小的地下水分岔识别效果好。磨刀江-社更岩、小龙背-扁岩、大岩前落水洞-毛村出口叁段管道雨季示踪剂回收率分别为58.8%、21.3%、68.3%,管道储水量分别为3021m~3、2710m~3、52338m~3;旱季回收率分别为26%、2.6%、33%,管道储水量分别为1294m~3、434m~3、17218m~3。说明雨季示踪剂回收效果比旱季理想,地下水含水层的储存能力随流量增加而增大。流域中游含水介质相对均匀,无管道发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溶蚀裂隙。通过毛村地下河总出口的暴雨监测,发现暴雨时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在控制着水化学的动态变化,一是雨水的稀释作用,另一个是碳酸盐岩-水-CO_2气相互作用。地下水从毛村落水洞进入地下河系统后,水中溶解无机碳含量显着增高,由水化学法计算出岩溶碳汇通量变化量为143kg/d,说明了岩溶管道强大的固碳增汇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桂林毛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系统总结了桂林毛村地下河观测站在岩溶关键带垂向上碳循环的监测工作,为基地进入岩溶关键带监测网络奠定基础。对岩溶植被层-土壤层-岩石层-地下水无缝连续体的碳循环监测,包括不同地质背景下典型植被的光合速率、自然植被下凋落物的分解(植被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组成及转化、土壤微生物及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土壤层)、洞穴CO2浓度及同位素的变化(气体-岩石作用层)、流域水体无机碳特征、外源水对岩溶碳汇过程的促进(地下水层)等方面。经过长期的科研积累,形成一套包括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岩溶水文过程、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内的野外及室内研究方法,为流域尺度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作用及现代CO2在岩溶关键带中的周转时间研究较少,亟待加强。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具有地域优势和学术优势,适合成为我国岩溶关键带监测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桂林毛村论文参考文献

[1].苏悦,胡晓农,曹建华,黄芬,吴夏.桂林市毛村流域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研究[J].煤炭技术.2019

[2].黄芬,吴夏,杨慧,张春来,曹建华.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研究[J].广西科学.2018

[3].丁梦凯,胡晓农,曹建华,吴夏,黄芬.桂林毛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特征[J].环境科学.2019

[4].涂春艳,黄炳惠,杨慧,白冰,莫碧琴.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研究[J].中国岩溶.2018

[5].苏悦.桂林市毛村流域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6].黄芬,尹伟璐,胡晓农,曹建华.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雨季与旱季定量示踪分析[J].中国岩溶.2017

[7].朱昊.岩溶含水介质刻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8].吕全标.桂林毛村流域岩溶含水层水力特性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9].蒋然,朱小平,梁志宏,雷列辉,刘艺斯.桂林毛村地下河水质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6

[10].尹伟璐.桂林市毛村流域岩溶含水介质及碳汇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标签:;  ;  ;  

桂林毛村论文-苏悦,胡晓农,曹建华,黄芬,吴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