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甲基化论文_李俊骍,廉姜芳,周建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糖甲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化,核糖体,肿瘤,核糖核酸,核糖,抑制剂,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甲基化论文文献综述

[1](2017)在《中国农科院揭示植物核糖核酸甲基化调控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合作,在核糖核酸甲基化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5-甲基胞嘧啶修饰在植物信使核糖核酸上的分布规律,阐述了其调控植物发育及基因表达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该研究发现了拟南芥信使核糖核酸上超过6000个5-甲基胞嘧啶修饰位点,分析发现修饰主要富集在基(本文来源于《种业导刊》期刊2017年11期)

李俊骍,廉姜芳,周建庆[2](2014)在《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人类致死率和发病率居首位的疾病,由于其致病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现有的研究尚不足以完全解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现象中的一种,它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而影响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过程。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会促进基因表达。目前有研究提示DNA甲基化修饰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关系,现就DNA的甲基化和调控,冠心病相关基因的甲基化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郭宏月[3](2013)在《大肠杆菌核糖体RNA甲基化酶RlmM与RsmI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体RNA分子上的甲基化修饰是常见修饰类型之一,在原核生物中最为普遍,在真核生物中也少量存在。细菌核糖体RNA的甲基化,对调节转录后RNA的功能和抗生素抗药性机制的产生非常重要,这些修饰位点在不同菌种间是比较保守的,而且这些位点一般都位于成熟核糖体中最保守的重要功能区。因此,对核糖体RNA的甲基化过程中不同的甲基转移酶如何与S-腺苷-甲硫氨酸(SAM)结合并识别RNA分子上的碱基特异位点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在调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转录后的修饰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开发更有效的抗生素药物提供基础数据。RlmM(rRNA large subunit methyltransferase M)与RsmI(rRNAsmall subunit methyltransferase I)是存在于E.coli中的两个甲基化酶,分别由基因rlmM(ygdE)与rsmI编码,RlmM是S-腺苷甲硫氨酸(SAM)依赖的甲基化酶,负责催化23S rRNA肽酰转移酶区域2498位胞嘧啶(C2498)的2’-O-甲基化;RsmI负责与mRNA的P位点密码子直接相互作用的16S rRNA的1402位胞嘧啶(C1402)的2’-O-甲基化。目前在国内外,关于上述两个甲基化酶的结构、与底物的作用方式的研究少之甚少,为了揭开其叁维结构的面纱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本课题针对RlmM与RsmI这两个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于RlmM,将其在E.coli中进行诱导表达并纯化后得到较为纯净的蛋白,该蛋白在低盐条件下很不稳定,无法进行下一步实验。经二级结构预测分析,构建了RlmM的叁个截短体,分别截去其N段的7个、11个和12个氨基酸,经表达纯化分析,发现将N端的柔性区域全部截去(12个氨基酸)获得的截短体RlmM1-354经纯化后获得的蛋白最为稳定。将该截短体及其与辅助因子的复合物分别进行结晶条件的筛选与优化,均得到质量较好的块状和菱形晶体。经X-射线衍射分析,前者得到分辨率为3.4的衍射数据,后者的共结晶产物得到2.3的高分辨率数据,但经结构分析未发现底物S-AdoMet的存在。将收集的X-射线衍射数据进行解析后发现RlmM1-354是由一个N端负责结合底物RNA的THUMP结构域和一个C端起催化功能的具有Rossman折迭结构的甲基转移酶结构域组成,两个结构域之间由包含310helix的一段很长的loop区连接,该结构的解析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其功能的发生、与底物以及作用靶位点的结合区域以及结合方式提供了可靠数据。将RsmI构建到pET21a载体中,在E.coli中进行诱导表达,经Ni柱亲和层析和Superdex2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后得到较纯净的样品。在纯化过程中发现,该蛋白对于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在0℃很容易沉淀,而在4至10℃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此后将蛋白进行浓缩至一定浓度后,在20℃恒温室中进行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得到棒状和菱形的晶体,经X-射线衍射分析,其分辨率在5~7左右,后续优化实验仍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3-05-29)

刘姝娜,屠蕴秋,李文,吴萍,张卉[4](2011)在《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分析方法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改变的主要作用方式,在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印迹、胚胎发育、维持正常细胞功能等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异常甲基化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探讨甲基化形成与改变的可能机制,建立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的DNA甲基化分析方法,可为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的几种重要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直接测序法、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荧光法、电化学方法以及光度分析法等的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DNA甲基化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DNA甲基化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前景及应用。(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1年09期)

梁雨横[5](2009)在《核糖体蛋白S10的甲基化对其与B23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体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其数量和状态跟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核糖体复合体亚基的蛋白很多是被翻译后修饰的,包括磷酸化,甲基化和乙酰化等,这些修饰会影响核糖体的发生或功能,从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核糖体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包括精氨酸残基和赖氨酸残基的甲基化修饰,而精氨酸的ω-N~G的甲基化是由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otein argininemethyltransferase,PRMTs)催化形成的。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5(Protein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是甲基化转移酶家族成员之一,可以通过对底物蛋白质的精氨酸甲基化修饰来调节其功能。我们先前的研究已证明,核糖体蛋白S10(Ribosomal Protein S10,RPS10)在核内定位于核仁区域,57%集中在核仁颗粒组分区,其余的43%定位于核仁致密纤维组分区;而R158/160K突变体则全部集中于核仁致密纤维组分区。本研究的结论:Ⅰ.通过甲基化实验,发现PRMT5能甲基化RPS10的158和160位精氨酸。Ⅱ.应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RPS10是一个新的B23结合蛋白,GSTpull-down实验表明这种结合是直接的;而R158/160K甲基化突变体与B23的结合能力减弱。而B23是核仁颗粒组分区的标志蛋白,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核糖体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这项研究说明,B23能够选择性的结合甲基化的RPS10,并将其存储在核仁颗粒区。综上所述,PRMT5可能通过甲基化修饰核糖体蛋白S10,从而影响其与B23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该甲基化酶的下游功能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4-01)

姜绮霞,袁洪[6](2007)在《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异常的DNA甲基化和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衰老等密切相关。由于DNA甲基化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故利用DNA甲基化抑制剂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抑制剂的种类、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其抗肿瘤治疗推广到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陈俊霞,傅攀峰,王艇,崔秀云[7](2004)在《DNA甲基化抑制剂对肿瘤细胞中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表达下调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inhibitor,RI)RI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诱导的血管形成及某些可移植性实体瘤在动物体内的生长。然而,RI抗肿瘤的分子机制还未完全阐明。许多抑癌基因通过启动子区域异常的甲基化而使表达缺失,去甲基化抑制能使其表达恢复。为了进一步了解RI的功能以及探讨RI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本实验拟研究甲基化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肿瘤细胞中RI表达的影响。方法:用5-Aza-CdR作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人胃癌细胞系BGC-823、人的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和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通过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和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分析RI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Aza-CdR能显着提高RI基因在MCF-7、BGC-823和DU-145细胞中的表达,RT-PCR检测结果分别为37.2%、46.0%和32.4%,Westernblot检测结果分别为26.4%、20.9%和24.4%(P<0.01);但对HT-29细胞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RI基因可能与胃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04年11期)

李伟,江舸,金由辛,王德宝[8](2003)在《水稻25S核糖体RNA2′-O-核糖甲基化位点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 2′ O 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核糖体RNA上的一种极为普遍的修饰方式。为了测定水稻 2 5S核糖体RNA上发生甲基化修饰的具体位点 ,设计并纯化了一系列与水稻 2 5S和酵母 2 8S核糖体RNA均配对的引物 ,在测定水稻核糖体RNA甲基化位点的同时 ,将酵母核糖体RNA甲基化位点的测定作为对照 ,在同一条件下 ,分别以水稻及酵母总RNA为模板进行dNTP浓度依赖的引物延伸反应。在测得的水稻甲基化位点中 ,有 3 1个位点是与酵母共有的 ,占酵母 2 8S核糖体RNA的甲基化位点总数的 80 %以上。另外 ,通过与已经测定的拟南芥 2 5S核糖体RNA上的甲基化位点进行比较 ,在水稻中又确定了与拟南芥相同的 5 4个甲基化位点。最终在水稻 2 5S核糖体RNA中 ,初步确定了 85个甲基化位点 ,并绘制了水稻 2 5S核糖体RNA的甲基化位点分布图。这些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真核生物中 ,核糖体RNA上大部分位点核糖的甲基化修饰是保守的 ,而且亲缘关系越近 ,其保守性越强。结果还表明 ,高等植物核糖体RNA上有大量的核糖甲基化修饰位点 ,并且其中相邻的位点均被甲基化修饰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生物。所测得的甲基化位点将为进一步寻找植物中新的C/D框小分子核仁RNA(sonRNA)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核糖甲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人类致死率和发病率居首位的疾病,由于其致病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现有的研究尚不足以完全解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现象中的一种,它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而影响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过程。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会促进基因表达。目前有研究提示DNA甲基化修饰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关系,现就DNA的甲基化和调控,冠心病相关基因的甲基化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糖甲基化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揭示植物核糖核酸甲基化调控新机制[J].种业导刊.2017

[2].李俊骍,廉姜芳,周建庆.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4

[3].郭宏月.大肠杆菌核糖体RNA甲基化酶RlmM与RsmI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4].刘姝娜,屠蕴秋,李文,吴萍,张卉.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分析方法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1

[5].梁雨横.核糖体蛋白S10的甲基化对其与B23相互作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

[6].姜绮霞,袁洪.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

[7].陈俊霞,傅攀峰,王艇,崔秀云.DNA甲基化抑制剂对肿瘤细胞中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表达下调的影响(英文)[J].癌症.2004

[8].李伟,江舸,金由辛,王德宝.水稻25S核糖体RNA2′-O-核糖甲基化位点的测定[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2 2'-O-核糖甲基化位点的鉴定拟南芥25S rRNA第1845位点2′-o-核糖拟南芥U59 snoRNA的反义序列与18S和25S...工sc对靶mRNA剪切位点突变的容忍性...对靶南瓜AP1多糖衍生物的气相色谱图

标签:;  ;  ;  ;  ;  ;  ;  

核糖甲基化论文_李俊骍,廉姜芳,周建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