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黄土论文-王晶,陈震,陈国能

类黄土论文-王晶,陈震,陈国能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黄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漫反射光谱,激光粒度分析,类黄土,风成沉积

类黄土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陈震,陈国能[1](2014)在《华南沿海末次冰期类黄土沉积的漫反射光谱与激光粒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调查发现,华南沿海广泛发育一套黄色粉土沉积。为研究其特征属性及成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条粉土剖面及1个钻孔采样,使用漫反射光谱(DRS)分析和激光粒度(LPS)分析的方法,率先尝试从沉积物铁矿物的产出形式和沉积物粒度配分特征的角度,综合判定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搬运营力及成因机制。DRS分析结果表明,在黄色粉土的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中,铁矿物的特征峰峰高总体有赤铁矿(565nm)>针铁矿(505和435nm)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北方风成黄土的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形态吻合,均体现的是相对干冷的气候环境;而区内的河、海相沉积物曲线所反映的铁矿物特征峰的峰高变化与上述黄色粉土的变化方向相反,表明样品经历过充分的水化作用并长期处于潮湿的还原环境之中。LPS分析结果表明:各剖面(钻孔)黄色粉土的粒度组成均较为均一,粒组配分模式具显着的双峰式,两个峰值分别为主峰10~50μm区段和次峰<5μm区段,与黄土沉积的粒度配分模式一致,是风成沉积的特征粒组构成;而与区内河、海相沉积物粒组呈单向变化的配分模式有显着差异。结合黄色粉土的年龄介于10~80ka之间,以及正负地形皆广泛存在的空间分布特征,最终认为该套沉积是形成于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本研究称"类黄土")。(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4年11期)

刘晓[2](2006)在《类黄土强度软化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黄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黄土科学体系。尽管如此,对湿陷性黄土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许多重点工程和项目纷纷出台。因此,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软化特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在黄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叁轴剪切试验对类黄土(黄土状土)的强度软化特性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类黄土的叁轴剪切试验,并且分析了影响试验成果的主要因素,给出了提高叁轴剪切试验质量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其次,通过对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院内风洞试验室和香坊区安埠小区两个地点叁种不同含水量的类黄土的叁轴剪切试验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把类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逐渐硬化类型和峰值后软化类型。比较了同一含水量、不同围压下类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比较了同一围压、不同含水量下类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析了类黄土的极限强度(破坏点的偏应力)与含水量及周围压力的关系;分析了类黄土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两项抗剪强度指标与含水量的关系。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可供工程应用参考。最后,对类黄土的逐渐硬化类型、峰值后软化类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别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两种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且对实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两种数学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两种数学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周永坤[3](2006)在《类黄土变形软化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尔滨地区,一般属良好或较良好的工程地质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不同地貌单元上分布着黄土状土,也称类黄土。这种土一般分布在地表附近,具有一定的厚度,湿陷性相对较低,在地基勘查中往往将其视为一般粘性土处理,对黄土状土的特征、湿陷性等性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存在安全隐患。它不同于传统的湿陷性黄土,但是少有人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一旦遇到具有湿陷性的场地,就有可能产生量大、速率快而又不均匀的变形,使建筑物发生裂缝、变形、甚至破坏。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地区类黄土取样的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大量试验,以湿陷变形的定量值即湿陷系数为主线,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由浅入深地对哈尔滨地区类黄土湿陷变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单线法和双线法对不同含水量的几组土样进行压缩试验,随后将单线法和双线法得出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反映类黄土增湿与减湿时的变形特性。然后对哈尔滨地区类黄土的湿陷特性和压缩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借助割线模量法建立哈尔滨地区类黄土湿陷变形全过程的本构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不受初始孔隙比的影响,为准确进行湿陷性评价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徐柏忠,罗汝英,李桂荣[4](1993)在《江苏省类黄土丘陵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分析了江苏省连云港、铜山、泗洪、南京、宜兴等5个丘陵地区类黄土发育的土壤。结果表明,以土壤剖面表下层的粉/粘比及其非粘粒部分的TiO_2和Fe_2O_3含量等叁项指标检验,省境内各地区类黄土母质的性质是逐渐变异的,很难截然划出下蜀组和戚咀组的界限。母质在性质上的这种变异特点,是类黄土所发育土壤呈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标准,省境内丘陵区类黄土所发育的土壤可归入2土纲6土类(硅铝土纲的褐土、棕壤、酸性棕壤和铁硅铝土纲的黄褐土、黄棕壤、棕红壤);以主分量分析为基础的数值分类也得出类似结果,只是少了1个土类(棕壤)。各土壤剖面点在二维平面上的排序图显示,按地理区域围起来的土壤剖面点包括不同的土类,因而土壤带的范围与土类实际分布范围并非重合,而是部分交迭。目前习用的、从南到北区划的黄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等3个地带,不能精确表达这一复杂现象。省境内类黄土发育的土壤从南到北虽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带分异趋势,但各土类实际上是呈犬牙交错式分布,表现出交迭地带性规律。(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姜美鑫,虞家钧[5](1966)在《各类黄土地貌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制图表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黄土的分布和其特性,指出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黄土地貌表示的意义.用表格形式归纳了黄土地貌的系统分类.通过实验,列出适用于地形图制图需耍的分类.文章着重地研究了各类黄土地貌(沟谷、塬、墚、峁、坪)的特征和等高线图形.最后提出制图表示和综合的原则,并以类型区的形式作为综合举例.(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1966年01期)

董振华,刘文雪[6](1965)在《影响水中填黄士类黄土坝体压密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施工控制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水中填土筑坝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填筑试验,探讨了土料特性、浸润参数、压密历时等主要因素对水中填黄土,类黄土埙体压密的影响,提出了从级配方面控制土料的建议,并对浸润参数的施工控制及施工期间合理取样位置的确定作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期刊1965年04期)

类黄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黄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黄土科学体系。尽管如此,对湿陷性黄土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许多重点工程和项目纷纷出台。因此,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软化特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在黄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叁轴剪切试验对类黄土(黄土状土)的强度软化特性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类黄土的叁轴剪切试验,并且分析了影响试验成果的主要因素,给出了提高叁轴剪切试验质量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其次,通过对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院内风洞试验室和香坊区安埠小区两个地点叁种不同含水量的类黄土的叁轴剪切试验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把类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逐渐硬化类型和峰值后软化类型。比较了同一含水量、不同围压下类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比较了同一围压、不同含水量下类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析了类黄土的极限强度(破坏点的偏应力)与含水量及周围压力的关系;分析了类黄土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两项抗剪强度指标与含水量的关系。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可供工程应用参考。最后,对类黄土的逐渐硬化类型、峰值后软化类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别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两种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且对实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两种数学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两种数学模型的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黄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晶,陈震,陈国能.华南沿海末次冰期类黄土沉积的漫反射光谱与激光粒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

[2].刘晓.类黄土强度软化特性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周永坤.类黄土变形软化特性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4].徐柏忠,罗汝英,李桂荣.江苏省类黄土丘陵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土壤学报.1993

[5].姜美鑫,虞家钧.各类黄土地貌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制图表示[J].测绘学报.1966

[6].董振华,刘文雪.影响水中填黄士类黄土坝体压密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施工控制问题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65

标签:;  ;  ;  ;  

类黄土论文-王晶,陈震,陈国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