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光检测法的应用研究

高效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光检测法的应用研究

陈冰[1]2004年在《高效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光检测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直接光检测分离分析植物激素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非光活性物质间接光检测分离分析的研究。这些非光活性物质集中在食品添加剂和祖国医药领域,如氨基酸和胆汁酸、贝母类化合物等。研究间接光检测技术的目的在于拓宽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 生长素和细胞激动素是两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常用的分离方法(HPLC和GC-MS等)只用于单一类激素的分离;本研究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将两类植物激素七组分进行了同时分离分析,即四种常见的生长素[吲哚—3—丁酸(IBA)、吲哚—3—丙酸(IPA)、吲哚—3—乙酸(IAA)和1—萘乙酸(NAA)]与叁种细胞激动素[N~6—异戊烯腺嘌呤(即玉米素,ZT)、N~6—呋喃甲基腺嘌呤(KT)和6—苄氨基嘌呤(6-BAP)];且这七种组份均具有光活性,故采用直接紫外光检测法进行测定。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胶束的体系中,首次用葡萄糖和叁乙醇胺作混合改进剂,有效地改善了上述七种植物激素的分离度,13min内获得基线分离。本研究对混合改进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讨论。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常用的分离方法(滤纸层析、凝胶电泳和HPLC等)多只用于单一氨基酸的分离。本研究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将叁种没有光活性的未衍生氨基酸[即鸟氨酸(Orn)、脯氨酸(Pro)和谷氨酰(Gln)]进行了同时分离分析,并采用具有较强信号的背景电解质对其进行间接紫外光检测。系统地研究了背景电解质种类和浓度对其间接紫外光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以及分离缓冲体系酸度和磷酸盐浓度对其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度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分离缓冲体系,11min内完成基线分离。采用该方法首次应用于实际样品(海天生抽、青岛啤酒和氨基酸口服液)中氨基酸的定量分析,为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动物胆是常用的传统名贵中药,所含胆汁中的有效成份主要是胆汁酸,是一类疏水性极强的甾体化合物,其分析方法(比色法、TLC和HPLC等)多只用于单一胆汁酸的分离。本研究所分析的五种胆汁酸为胆酸

陈冰, 杨春梅, 彭新勇, 张健, 黄宇杰[2]2007年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间接紫外光检测法分离胆汁酸》文中提出利用间接紫外光检测法在254 nm进行胆汁酸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的研究。在对氨基苯磺酸为背景电解质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作胶束的体系中,加入高浓度的尿素,有效地改善了两类胆汁酸5组份的分离度,在优化分离缓冲体系10 mmol/L对氨基苯磺酸-5 mmol/L硼砂-30 mmol/L SDS-7 mol/L尿素-10%乙醇(pH 7.5)中,13 min内获得基线分离,分离效率为8.4×104~1.1×105。所建立的方法无需衍生化处理,为胆汁酸的分离提供了新的通用的方法。

张飞[3]2014年在《基于界面堆积及Au纳米材料的毛细管电泳富集分离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讨论了一种基于界面堆积及Au纳米材料的毛细管电泳富集分离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此方法在毛细管电泳分析中成功得到应用,显着的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分离度及分辨率,本文共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技术。首先对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分离模式的原理及进样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发展现状作了介绍;毛细管电泳有光学检测和电化学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先后作了介绍;之后介绍了包括等速电泳、样品堆积和扫集技术在内的可以提高毛细管电泳检测灵敏度的在线富集技术;最后对纳米粒子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作了简要的论述。第二章,一种新型的基于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的控制电渗流的方案被开发用于中性化学物的富集与检测。向缓冲溶液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扫集和分离。通过控制电渗流(EOF)与电泳速率相等,使表面活性剂在毛细管中处于静止的状态。中性分析物随电渗流注入毛细管中经SDS胶束富集可以达到无限进样量。根皮苷和槲皮苷样本在18KV电压下进样70min,实验估计样品塞长度大约为1532cm,对应51倍的有效毛细管长度。控制电渗流的方法与传统的压力注射相比,在进样时间为70min下,根皮苷和槲皮苷的进样量增加到2.3×104和槲皮苷2.1×104。该方法已成功的用于检测尿样中痕量的根皮苷和槲皮苷。第叁章,基于金纳米粒子加强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被开发用于贝类毒素的测定。贝类毒素抗原(Ag)、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原(Ag*)以及有限的抗体(Ab)之间的竞争性免疫反应之后,免疫样品进入毛细管与金纳米粒子发生反应。金纳米粒子改变了分析物在毛细管中的移动速度,并提高了分析物之间的分辨率。此外,金纳米粒子被用于携带更多的Ag*和酶标记物(Ag*–Ab)以增强电化学(EC)信号强度。四种贝类毒素通过金纳米粒子修饰达到基线分离。迁移时间的标准偏差分别为1.3-3.5%和3.1-4.6%。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4.6%和4.1-6.9%,检测限(S/N=3)在3.1-36.7ng/L。基于EC-IA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与金纳米粒子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加强的毛细管电泳成功的应用于同时测定贝类中四种贝类毒素。该方法具有高分辨力和高灵敏度,在贝类样品中同时测定不同赤潮毒素的替代方法中表现出了极大地潜力。第四章,抗体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进行标记,用Au纳米粒子作载体,发现了一种新的检测大肠杆菌的技术,这种技术是一种以场放大进样及Au纳米粒子双重富集为基础,并且和电堆积预富集技术联用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免疫分析技术。大肠杆菌与酶标抗体免疫反应后直接进行场放大进样预富集,免疫样品很快的移动到毛细管的入口一端并且发生聚集,与此同时金纳米粒子带有负电荷会向阳极一端移动,样品离子在样品与缓冲溶液相接触的地方吸附上去。由于金纳米粒子的存在,并且作为载体,使得检测的信号更大号进一步放大,H2O2由抗体上被标记的HRP催化,大肠杆菌的检测用的电流信号是由氧化邻苯二胺来产生的。同常规电动进样毛细管电泳相比,本章所讨论的技术能够使检测的灵敏度显着提高了1400倍。本文所讨论方法的检测限为2.0~2000.0cfu mL-1,检出限为1.0cfu mL-1,可以对扇贝样品中存在的大肠杆菌进行快速而且灵敏的检测。

杜秀珍[4]2011年在《在柱富集二维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了一种新的电动进样扫集/胶束破裂样品富集双重在柱富集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二维毛细管电泳中同时提高复杂样品的灵敏度、分离度及分辨率,此双重在柱富集二维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成功用于益母草样品的分析富集分离。此外,研究了基于纳米金放大技术的毛细管电泳富集分离方法用于扇贝中大肠杆菌的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前言部分是对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综述。首先简单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进展情况,列举了常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及进样方法;然后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光学检测和电化学检测;随后介绍了多种提高毛细管电泳检测灵敏度的在线富集技术,包括等速电泳、样品堆积和扫集技术;最后将二维电泳分离技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对益母草中八种黄酮类化合物(洋芹素、山奈酚、槲皮素、根皮苷、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橙皮素)进行研究,考察了影响检测和分离的几个重要因素:检测电位、分离电压、缓冲体系及其pH值等。结果发现磷酸钠溶液做为缓冲溶液效果最好,最优条件是:磷酸钠缓冲溶液浓度是40 mM,pH为8.5,分离电压为15 kV,检测电位为0.85 V。在这个条件下八种物质在20 min内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检出限(S/N = 3) 1.14×10~(-7)-7.85×10~(-7 )g/mL。第叁章,采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KC)法对上述益母草中八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研究,考察了缓冲体系及其pH值、进样时间等重要参数对分离的影响。将SDS加入到磷酸钠溶液做为缓冲溶液效果最好,SDS的最佳浓度是5 mM,磷酸钠溶液的最佳浓度是90 mM。最佳pH值为7.0,在分离电压为15 kV,检测电位为0.85 V时,使这八种物质在实际样品中与其它杂质峰很好的分离。第四章研究了一种新的在线的富集二维分离方法,将电动进样扫集和胶束破裂样品堆积双重富集技术用于中心切割二维毛细管电泳中同时提高复杂样品中痕量组分的灵敏度、分离度和分辨率。首先,研究了一种新的电动进样扫集富集方法,在进行大体积进样的同时压缩样品区带,提高检测灵敏度。然后,将电动进样扫集样品预富集技术用于中心切割二维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KC)-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中。益母草样品经进样预富集后进行MEKC分离,第一维分离后的目标组分压力驱送到第二维毛细管中进行CZE分离。作为MEKC和CZE联用进行二维分离的关键,在二维切换过程中采用胶束破裂样品富集(AFMC)技术,将胶束结合的样品组分释放出来,同时克服因流动压力造成的样品区带的扩散。在最佳条件下,采用双重富集技术使灵敏度提高6000倍。峰高、峰宽和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2.7-4.5 %,1.9-4.3 %和4.7-6.8 % (n = 10)。检出限(S/N = 3)为7.3-36.4 ng/L,理论塔板数(N)为1.7-4.3×10~4 plates/m。该方法成功用于益母草样品中痕量类黄酮的富集分离检测。第五章采用纳米金放大技术富集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电化学(EC)检测大肠杆菌(E.coli),用粒径10 nm的纳米金将溶液中的大肠杆菌富集,检测信号增加1倍。CZE在TBE缓冲溶液(4.5 mmol/L Tris-4.5 mmol/L硼酸-0.1 mmol/L EDTA,pH值为8.4)下运行,其他实验条件为:检测电位-0.7 V;分离电压12 kV;采用电动进样法,进样电压为15 kV,进样时间10 s。在最佳条件下,该法成功检测了扇贝提取液中的大肠杆菌。

王培[5]2011年在《高效液相色谱负峰现象与计量置换的关系及在测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时常出现负峰现象,经研究这种负峰与对应物质的量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可将此色谱负峰的规律用于样品的色谱分析测定。该方法是一种间接光度检测方法。这种高效液相色谱-间接光度检测法是通过向流动相中添加具有检测响应物质(本底试剂)使响应弱或无光度响应的化合物以负峰的形式被光度检测器检测的一种有效方法。负峰现象产生的原理可用计量置换理论解释,若样品分子是无紫外吸收或弱紫外吸收的分子,由于流动相含有紫外吸收较强的分子,在色谱分离过程中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上吸附的紫外吸收较强的分子发生置换使其返回到流动相中,相应色谱带的紫外吸收较强的分子浓度降低,紫外检测器检测出负峰(即弱吸收峰)信号。色谱负峰测定法反映了物质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置换作用,从实验测定上支持了计量置换理论。本文对高效液相色谱负峰测定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绪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概述了高效液相色谱负峰现象和计量置换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及现状,对本文提出的负峰测定法与计量置换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负峰法测定甲基脂肪酮类。研究了反相液相色谱中负峰现象及产生的原理,应用计量置换作用原理解释了样品在色谱柱中的计量置换保留行为;应用负峰法测试了甲基脂肪酮各组分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负峰与计量置换理论关系研究。进一步研究了反相液相色谱负峰产生的原理,及其与计量置换理论的关系。色谱法对变压器油中二苄基二硫醚、二苄基硫醚、联苄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正相高效液相色谱负峰测定法研究。高效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法对变压器油中此叁种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用正相液相色谱负峰测定法对此叁种物质进行测定,研究了正相吸附色谱中的计量置换关系。萃取分配平衡理论与色谱保留行为关系的研究。用紫外吸收光谱表征萃取中分配平衡;并将其与色谱保留行为比较,用以说明色谱的保留行为中的竞争吸附和分配平衡。

张少君[6]2004年在《毛细管电泳环境污染物微分析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文运用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技术,采用直接紫外检测、间接紫外检测和络合衍生紫外检测技术等,针对环境污染物种类不同,建立了适应对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阴离子污染物、海洋生物污染物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 全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概要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对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阐述了环境中的无机污染物和毛细管电泳的关系,包括检测无机污染物常用的方法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无机离子技术。第3章主要是针对海洋生物污染物-贝类毒素的分析,介绍了贝类毒素的产生机制、机理和对人体的毒害,围绕5种常见贝毒(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记忆缺损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西加鱼毒素),分别介绍了其物理化学性质、毒理与毒性、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分布状况以及目前经常采用的分析方法。 第4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5项实验内容:(1)直接检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Fe~(3+)和Cu~(2+)的方法、(2)间接紫外检测金属离子,测定水体中活泼金属阳离子Na~-、Mg~(2+)和Ca~(2+)等、(3)将间接紫外技术进一步应用于自来水中SO_4~(2-)等阴离子检测、(4)研究了络合衍生紫外技术,对四种重金属污染物Cu~(2+)、Fe(3+)、Mn~(2+)、Zn~(2+)进行了检测,取得了良好的重现性及检测限、(5)针对海洋生物污染物贝毒的检测,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对南海、东海和北部海域等53个不同地区的69个贝类样品考查,并以遗忘性贝毒为样本,进行了毛细管电泳检验和质谱验证,研究发现,中国北方海域广泛含有遗忘性贝毒。 在最后一章里,归类和总结了毛细管电泳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李英杰[7]2010年在《改性β-环糊精毛细管电色谱手性整体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细管电色谱的分离基础为样品与具有特殊结构的固定相分离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别。β-环糊精的特殊分子结构与整体柱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手性分离材料,对于进一步拓宽毛细管电色谱在手性分离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不同结构的取代基对β-环糊精进行衍生化处理,得到了羟丙基、氨基、天冬氨酸、烯丙基等取代的衍生化β-环糊精,分别采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法等对这些环糊精衍生物的性能加以表征,说明这些化合物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在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下,对所合成的新型β-环糊精衍生化的手性分离能力加以系统考察,探讨不同取代基β-环糊精衍生物的可能分离机制。在GMA/EDMA整体柱活性环氧基团上连接天冬氨酸、氨基、羟丙基-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制备出系列新型毛细管电色谱手性整体柱。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修饰整体柱的键合条件和修饰方法进行了考察,获得了最佳的制备条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压汞法分别表征了手性固定相的官能团、内部形貌、孔径大小及分布情况。优化了毛细管电色谱分离条件,对缓冲盐的种类、浓度、pH值和分离柱温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四种手性整体柱在电色谱条件下实现了对8种氨基酸、2种手性药物和含美西律的生命样品的高效分离。采用烯丙基-β-环糊精与GMA共聚的方法制备了烯丙基-β-环糊精毛细管整体柱,这种制柱方法增加了β-环糊精在固定相中的用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体柱对有机分子的协同效应,继而增加整体柱的手性选择性。在电色谱模式下,以分离18种氨基酸对映体作为参考,进行考察整体柱的分离性能。同时将本文所制得的新型电色谱整体柱应用于盐酸美西律、盐酸芬氟拉明和手性农药溴氰菊酯的手性分离,也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单独采用烯丙基-β-环糊精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基-β-环糊精为聚合功能单体,一步键合制备了烯丙基-β-环糊精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基-β-环糊精聚合物手性整体柱。这种制柱方法增加了β-环糊精在固定相中的用量,方法操作简单,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体柱的手性拆分能力。并通过条件实验找出制备该整体柱的最佳配比,通过优化色谱条件使用烯丙基-β-环糊精手性整体柱成功分离了罗格列酮、酮洛芬、愈创甘油醚对映体,使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基-β-环糊精聚合物手性整体柱成功分离了盐酸地匹福林、1-甲基-3-苯基丙胺、愈创甘油醚对映体。

何进[8]2003年在《几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毛细管电泳方法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代谢产物β-羟基丁酸酯、吡啶二羧酸以及链霉菌产生的井冈霉素A 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DNA 分离和细菌电泳进行了探索。β-羟基丁酸酯(PHB)是细菌中普遍存在的碳源与能量储存物质,也是微生物产生的重要生物材料。本实验从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ringiensis)中提取、纯化得到PHB,并首次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测定PHB 的方法。原理和步骤如下:发酵液或菌体经超声波破壁、硫酸水解、Ba(OH)2中和以除去SO42-后,以间接紫外检测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其单体β-羟基丁酸的浓度而实现对PHB 的定量分析。毛细管电泳优化条件为:以5 mmol/L 对羟基苯甲酸为背景电解质,0.5 mmol/L TTAB 为电渗流改性剂作为运行电解质(pH 8.0),分离电压?15 kV,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 ℃。本方法线性范围宽(2 ~ 1000 μg/mL)、重现性好(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RSD 值均小于1.0%)、灵敏度高(检测限为0.2 μg/mL,比GC 法低2 ~ 3 个数量级)。以该法测定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833-2-1 发酵过程中PHB 的变化规律。本法还可检测平板菌落菌体的PHB 含量。本方法的建立为深入研究细菌生理代谢、生物材料中的PHB 含量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测定吡啶二羧酸(DPA)的新方法。以10 mmol/L 磷酸盐、10 mmol/L EDTA 和0.25 mmol/L TTAB 在pH 6.2 为载体电解液,分离电压–25 kV,毛细管温度25℃,DPA 可在8 分钟内实现快速测定。本方法分离柱效高(理论塔板数大于300 000 plates/m),重现性好(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RSD 值分别小于0.5%和2.0%),检测限低(0.01 μg/mL),是一种快速、准确地测定DPA 含量的新方法。从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833-2-1 培养物中分离到纯芽胞,测定的纯芽胞中DPA 的含量与测定的芽胞数之间有好的相关性(r = 0.9954),从而通过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芽胞中DPA 的含量可以确定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数。该方法快速、灵敏,比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更准确,最低检测浓度为7.2 ×105 芽胞/毫升。本文建立了间接紫外检测和直接紫外检测二种测定井冈霉素A 含量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前者的运行电解质为:10 mmol/L 安替比林-2 mmol/L EDTA(pH 5.2),在分离电压15 kV,毛细管温度25℃条件下,分离柱效可达到350 000 plates/m。测定浓度的线性范围:12.5 ~ 1250 μg/mL,最低检测限1.0 μg/mL,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0.5%和1.5%;后者的运行电解质为:100 mmol/L 乙酸盐(pH 4.7),在分离电压15 kV,毛细管温度25℃条件下,分离柱效可达到200 000 plates/m。测定浓度的线性范围:5.0 ~ 500 μg/mL,井冈霉素A 的最低检测限可达0.2 μg/mL,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0.5%和1.5%。这两种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97% ~ 104% (n = 3,RSD ≤3.0%)范围内。通过实际样品测定,两种新方法与国家标准HPLC 法比较,

陈挚[9]2009年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中药有效成分和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使用并发展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及其相关技术,分别对蓖麻叶、枇杷叶以及秦皮这叁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电化学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第一章概括介绍了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的背景与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对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技术和分离手段,着重讨论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用于中药有效成分和电化学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第二章构建了用于中药研究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与仪器配置、主要仪器性能参数、仪器的安装和工作条件、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操作步骤等。第叁章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系统研究中药蓖麻叶中的二糖芸香甙、龙胆酸、槲皮素和没食子酸。讨论了缓冲液的酸性和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及检测电势对检测上述四种成分的影响,以优化检测条件。所使用的工作电极为直径300 um的碳圆盘电极,检测电势为+0.90 V,参比饱和甘汞电极。该方法可在10 min之内通过长40 cm的熔融石英毛细管对上述四种成分进行有效的分离,分离电压为15 kV,所用缓冲液为50 mM的硼酸盐缓冲溶液(pH 9.0)。所得峰电流数值与待测物浓度在叁个数量级左右的范围内线性相关,对四种待测物的检测限界于0.8~2.9 uM(信噪比S/N=3)。使用该方法对实际中药样品中的类黄酮与酚酸类成分进行检测,取得了很好的分析结果。第四章基于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技术结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方法,对枇杷叶中的儿茶素、芸香甙、山奈酚、龙胆酸及槲皮素进行检测。研究了缓冲液的酸性和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检测电势、以及微波辐射时间对实验的影响,以获得最优化的分析条件。所使用的工作电极为直径300 um的碳圆盘电极,检测电势为+0.90 V。该方法可在12 min内用长40 cm的熔融石英毛细管对上述五种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分离电压为12 kV,所用缓冲液为50 mM硼酸盐缓冲溶液(pH 9.0)。所得峰电流数值与待测物浓度在叁个数量级左右的范围内线性相关,对五种待测物的检测限界于2.1~4.5 uM(信噪比S/N=3)。第五章发展了基于一种新型CNT/EVA复合电极的检测方法。通过将CNT和熔融EVA的混合加热封装于一段熔融石英毛细管中制得该电极。将此电极用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以研究中药秦皮中所含的七叶甙和七叶内酯成分,从而论证方法的可行性和分析性能。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在9 min内用40 cm长的毛细管,对七叶甙和七叶内酯实现有效分离,分离电压为12 kV,所用缓冲液为50 mM硼酸盐缓冲溶液(pH 9.2)。这种基于CNT复合物电极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其检测电势显着降低,从而提升了实验的信噪比,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表面钝化能力与稳定性。平行实验(n=15)峰电流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显示出该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徐继明[10]2003年在《电化学检测技术在离子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离子色谱(IC)分析法因其具有快速、方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和能实现多组分的同时分离等特点,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分析方法之一。目前,该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工业、生物、药物、食品、临床等各个方面,是测定很多无机离子尤其是阴离子的有效方法。近二十多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的监测,某些病理的形成、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亦日趋重视,而离子色谱分析法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电化学检测在离子色谱的应用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了多种离子色谱分离电化学检测的新方法,内容主要包括:1)首先将纳米材料功能化,然后再将功能化的纳米材料运用到离子色谱电化学检测过程中,研究了某些可氧化的阴离子和氨基酸在该检测器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该检测器在电催化氧化过程中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为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2)利用某些聚合膜在氧化还原过程中需要阴或阳离子掺杂的机理,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工作电极表面分别修饰上Nafion-铁氰化钴和聚邻苯二胺膜,并研究了这些电极在有阳或阴离子掺杂的条件下的电化学行为,然后再将此修饰电极和离子色谱联用,分别检测某些电活性的阳离子和有机酸,为非电活性物质的分离和检测开辟了新的方法。3)用单柱离子色谱的方法,在15min内实现了9种金属离子的分离,从理论上探讨了流动相的组成和浓度的变化对这些金属离子保留时间的影响,建立了一套单柱离子色谱分离电导检测分析多价金属阳离子的新方法。4)将我们所建立的离子色谱分离和电化学检测方法运用于雨水、环境水样、某些生物样品以及红葡萄酒中的物种分析,测定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可行,可靠。这些方法的建立为环境检测、临床诊断和食品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对这四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第一部分 绪论部分 在这一部分,作者对离子色谱的产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离子色2003年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摘要部分谱作为一种独立的分离分析方法,在许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离子色谱分析法已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分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使用。和PHLC一样,Ic也有多种检测方法,其中,电化学检测法是根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检测的,是IC重要的检测方法之一。自1974年第一台商品化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出现后,电化学检测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发展。目前,电化学检测器已在生物、医学、食品、环境等领域获得广泛地应用。电化学检测法主要包括电导检测和安培检测,前者是以溶液的电阻的变化为依据,后者是以测量电解电流的大小为基础的。电导检测具有死体积小,线性范围宽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在离子色谱分析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运用。电化学安培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在复杂样品尤其是对生物样品的分析应用十分广泛。安培检测器的工作电极经过特定的方法修饰后,某些没有电活性的成分在电极上会有很好的响应,那些电活性成分在电极经过修饰后,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限会得到进一步地改善。在该部分,作者对离子色谱的检测方法尤其是电化学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地归纳和总结。最后对离子色谱的最新进展,离子色谱分析过程中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和离子色谱在环境、生物样品和饮料分析应用还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离子色谱电化学检测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该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二和第叁章。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所用的检测方法通常为电导检测法。在本论文中,我们建立了用安培检测法测定水样中的非电活性离子和电活性离子新方法,为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第二章,我们将处理过的玻碳电极置于在含有钾离子、钻离子(II)和六氰合铁(IID离子的修饰液中,于电位0.0一+l .ov范围内循环扫描(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在玻碳电极上电沉积制备形成多核的铁氰化钻薄层。在扫描过程中,匡ell气CN’)扩一离子和它的还原态离子『ell(C均6广与coZ漓子作用,在电极表面上生成混合价态的覆盖物。再在电极表面涂盖N抓。n溶液,使Nafion一铁氰化钻困afi。川C。一CN一Fe)修饰电极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循环伏安试验表明非电活性阳离子的存在对Nafio可C介CN一Fe修饰电极的催化氧化具有促进作用。在离子交换色谱电化学检测中,Li+、Na+、K+、Rb+、Cs+和NH4+等阳离子在这种化学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且稳定的电流响应。其II2003年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摘要部分线性范围均超过两个数量级,以3倍信噪比计算检出限,分别为Li+:9.2、10一6 molL一l,Na+:3 .4 x 10一6 molL一,,K+:6.3/10一7 mol L.,,助+:7.5、10一,molL一,,es+:6.2/10一,mol L.,,NH4+:6.2 X 10’6 molL一l。该方法用于雨水中阳离子的测定,结果与电导检测法完全一致。 当前,纳米材料的开发研究异常火爆,纳米材料的许多独特的性质正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运用。在第叁章,我们首先将多壁碳纳米管梭基化得到梭基化的多

参考文献:

[1]. 高效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光检测法的应用研究[D]. 陈冰.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间接紫外光检测法分离胆汁酸[J]. 陈冰, 杨春梅, 彭新勇, 张健, 黄宇杰. 分析试验室. 2007

[3]. 基于界面堆积及Au纳米材料的毛细管电泳富集分离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张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14

[4]. 在柱富集二维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杜秀珍. 青岛科技大学. 2011

[5]. 高效液相色谱负峰现象与计量置换的关系及在测定中的应用[D]. 王培. 西北大学. 2011

[6]. 毛细管电泳环境污染物微分析技术的应用[D]. 张少君. 大连海事大学. 2004

[7]. 改性β-环糊精毛细管电色谱手性整体柱研究[D]. 李英杰. 黑龙江大学. 2010

[8]. 几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D]. 何进.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9].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中药有效成分和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D]. 陈挚. 复旦大学. 2009

[10]. 电化学检测技术在离子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徐继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高效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光检测法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