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系统论文_李小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地关系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海岛,系统,地域,承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云[1](2019)在《中国人地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在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大国影响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永恒研究主题,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驱动下亟需被重点关注的话题。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相互博弈的外在表征,驱动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也根植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反馈过程中。透析人地系统结构及其内部联系,探讨人地关系发展的驱动机制,是科学解析人地系统演进过程及其综合状态,深化对人地关系认知,进而构建能够真实反映现实人地系统模型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全面运用系统思维,在"解剖"现代人地关系内部结构的过程中,解析现代人地关系综合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以期通过系统的外在表征逐层深入到系统的内在结构,真正触及现代人地关系综合状态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再从未来发展视角,综合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延长对中国人地关系的全程"监控",通过提前明确政策调控的重点,引导未来中国人地关系向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蒋潞遥[2](2019)在《重庆市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市万州区作为叁峡库区腹心,面临着河流水面上升导致的土地资源减少和移民安置搬迁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等人地矛盾问题。缓解人地矛盾,形成良性循环效应,促进万州区可持续发展,是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存在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人口子系统和土地子系统构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正是由内部子系统之间在一定地域条件下相互影响、作用及耦合而共同衍生出的复合整体,其协同发展主要体现为人口系统与土地系统自身运行过程中呈现的稳定状态以及人口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通过内部主要关联的元素互动耦合所呈现的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万州区人口子系统和土地子系统属性特征作为标识,分别探索两大子系统自身变化发展的稳定状态、两者在空间分布差异中互动协调程度以及系统整体在演变过程的协调程度,据此识别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从局部到整体层层剖析人地矛盾程度,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分析主要限制性因素,探索实现系统协同发展途径,初步形成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实现万州区以“人地协同发展”为前提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借鉴。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万州区人口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系统内的主要属性数量和结构处于发展过程中相对不稳定状态。万州区土地系统正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处于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属性的不稳定状态。(2)万州区人口数量与土地类型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较为协同,通过人口密度与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人口密度与土地综合利用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性,因此两者相对变化较合理;人口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和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变化量保持着相对较高水平。万州区人口结构与土地类型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其中城镇人口变化与城镇用地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农村人口变化与农村建设用地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劳动年龄内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用地变化协同程度低。(3)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协同发展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现实状态处于一般协同状态,大部分乡镇(街道)在一般协同状态的贴近度数值较低且时空分布差异大,说明系统内部元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并未呈现整体协同效应,系统整体协同程度有待加强。从时间维度上看,从2008年到2017年间,大多数年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协同性贴近度在2级具有最大值,表明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整体上处于一般协同状态,且贴近度数值较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从空间维度上看,万州区52个乡镇(街道)中有32个乡镇(街道)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性的综合贴近度在2级上具有最大值,表明各乡镇(街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普遍处于一般协同状态,且贴近度数值较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4)影响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包括海拔、土壤污染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有林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城镇用地人口负载量、到中心城市距离等9项,通过地理探测器测算各因子的决定力值,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的决定力值分别为0.5004、0.5246、0.4439、0.4944、0.4593、0.4575、0.5017、0.4594、0.5163。(5)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前文研究结果,探索实现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途径:强化城乡人地协同,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路径。(6)根据上述研究,为促进万州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大对落后区域的社会资源供给,支持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送人才等资源,缩小地区实力差异;规划人口密集区外围小城镇建设,舒缓人口过密区压力,改善人口空间分布失衡状况,促进人口均衡平稳的发展;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加强产业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联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区域内移民安置区和实施高山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体验旅游,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与库区其他旅游区域实现联动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李扬,汤青[3](2018)在《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1)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3)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盛科荣,樊杰[4](2018)在《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功能是特定地域在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地域功能生成机理的研究是完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系统解析了地域功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和驱动机制。首先识别出地域功能生长发育的四个影响因素:生态可占用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活动空间集疏和人口的空间集疏,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接着解析了陆地表层功能分异的6个动力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利用功能空间匹配、适度规模与要素集聚、功能迭加与竞争共生、生态—生活—生产序贯选择、相互作用与空间组合,并研究了单一型地域功能和复合型地域功能的发育过程;最后探究了地租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05期)

樊杰[5](2018)在《新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刍议——兼议吴传钧先生的小事、大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吴传钧先生是《经济地理》杂志的创办者,是杂志刊名的题写者。他是中国当代地理宗师、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领路人。2018年4月2日是吴先生百岁诞辰。文章从几件直接感受先生处事待人的风采、直接聆听先生谆谆教诲的回忆切入,叙述了先生在专业方面是融会贯通的典范、在国际交流中具有感染朋友的气场,为我们营造了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并反复强调"传承人文与经济地理事业的根本是首先学会做人"。总结和体会多年来吴传钧先生发展和壮大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事业的经典要领,包括对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定位和经世致用的应用定位,他提出做好学问的关键路径是脚踏实地,而发展壮大事业的座右铭是"学业并重"。在梳理新时代国土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特点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要求,聚焦吴先生建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新命题,对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即:充分认知"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人地系统表现与成因机理,系统研究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调控原理,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布局过程的人地关系响应规律,以及形成面向7大战略和3大攻坚战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成果产出。(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04期)

樊杰[6](2018)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文敏[7](2015)在《人口结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随着学科研究的交叉性,逐渐成为人口学、经济学、环境学等研究的热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3]。在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人口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相应的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则控制着系统演化的方向。近年来,人口规模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合理优化人口结构,对于实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第二人口大省山东省为例,来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影响。山东省人口问题比较突出,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人口文化水平低、人口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影响以此来指导人口结构的优化,提出促进该区域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分析山东省的基本概况,阐述该区域的基本特点,并对该区域在1949年~2013年间的发展情况,按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3个阶段: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阶段(1949~1978)、以工业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阶段(1979~2002)、以综合环境开发利用为主的阶段(2003~2013),对山东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划分为代表人类活动的社会经济系统、代表地理环境的资源环境系统,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13年间山东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出两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联度和耦合度,筛选出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经研究得出,人口问题是制约山东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2、选取人口结构变化尤为显着的人口年龄、文化、产业、城乡4个结构,分别对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3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首先,分析1982~2013年间的山东省人口年龄、文化、产业、城乡结构的变动特征。其次,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年龄、文化、产业、城乡结构分别对经济的影响。最后,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人口年龄、文化、产业、城乡结构分别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3、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人口结构以及发挥人口的主导作用协调人口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5)

周晓芳[8](2015)在《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迭加了人文价值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战略性目标,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人地关系理论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在纠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错误基础上,基于易经阴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中"人"和"地"互为或互不为中心,并根据阴阳"一生二"的思想提出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人"系统和"地"系统的两个中心假设,以"二生叁"即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来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六合"投影研究,得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轨迹和人—地的阴阳合一线、人—地关系距离演变轨迹,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备的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和混沌特征。研究表明:以易经的阴阳思想解释人地关系和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是探索"人地关系"在"地域"的空间规律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人地关系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或许就是阴阳太极八卦图。并且,作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核心的人地关系应是中国地理学继续坚持的方向,而这一理论应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充实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徐福英,马波,刘涛[9](2014)在《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业的开展使得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中迭加了"旅游"新要素,导致海岛原有人地关系系统失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人地关系协调是实现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系统分析发展旅游对海岛人地关系影响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海岛旅游发展与海岛人地关系的变化,构建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从动力和评价与监控两方面对系统的运行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4年07期)

徐福英,刘涛[10](2014)在《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演进、构建与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海岛人地关系演进脉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发展旅游对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影响,构建了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指出科学评估海岛旅游容量、严格监控海岛旅游对海岛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构建合理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推动广泛深入的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协调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4年06期)

人地关系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庆市万州区作为叁峡库区腹心,面临着河流水面上升导致的土地资源减少和移民安置搬迁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等人地矛盾问题。缓解人地矛盾,形成良性循环效应,促进万州区可持续发展,是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存在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人口子系统和土地子系统构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正是由内部子系统之间在一定地域条件下相互影响、作用及耦合而共同衍生出的复合整体,其协同发展主要体现为人口系统与土地系统自身运行过程中呈现的稳定状态以及人口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通过内部主要关联的元素互动耦合所呈现的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万州区人口子系统和土地子系统属性特征作为标识,分别探索两大子系统自身变化发展的稳定状态、两者在空间分布差异中互动协调程度以及系统整体在演变过程的协调程度,据此识别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从局部到整体层层剖析人地矛盾程度,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分析主要限制性因素,探索实现系统协同发展途径,初步形成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实现万州区以“人地协同发展”为前提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借鉴。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万州区人口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系统内的主要属性数量和结构处于发展过程中相对不稳定状态。万州区土地系统正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处于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属性的不稳定状态。(2)万州区人口数量与土地类型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较为协同,通过人口密度与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人口密度与土地综合利用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性,因此两者相对变化较合理;人口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和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变化量保持着相对较高水平。万州区人口结构与土地类型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其中城镇人口变化与城镇用地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农村人口变化与农村建设用地变化协同程度较低;劳动年龄内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用地变化协同程度低。(3)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协同发展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现实状态处于一般协同状态,大部分乡镇(街道)在一般协同状态的贴近度数值较低且时空分布差异大,说明系统内部元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并未呈现整体协同效应,系统整体协同程度有待加强。从时间维度上看,从2008年到2017年间,大多数年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协同性贴近度在2级具有最大值,表明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整体上处于一般协同状态,且贴近度数值较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从空间维度上看,万州区52个乡镇(街道)中有32个乡镇(街道)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性的综合贴近度在2级上具有最大值,表明各乡镇(街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普遍处于一般协同状态,且贴近度数值较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4)影响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包括海拔、土壤污染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有林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城镇用地人口负载量、到中心城市距离等9项,通过地理探测器测算各因子的决定力值,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的决定力值分别为0.5004、0.5246、0.4439、0.4944、0.4593、0.4575、0.5017、0.4594、0.5163。(5)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前文研究结果,探索实现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途径:强化城乡人地协同,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路径。(6)根据上述研究,为促进万州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大对落后区域的社会资源供给,支持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送人才等资源,缩小地区实力差异;规划人口密集区外围小城镇建设,舒缓人口过密区压力,改善人口空间分布失衡状况,促进人口均衡平稳的发展;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加强产业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联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区域内移民安置区和实施高山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体验旅游,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与库区其他旅游区域实现联动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地关系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云.中国人地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拟[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蒋潞遥.重庆市万州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李扬,汤青.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研究.2018

[4].盛科荣,樊杰.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J].经济地理.2018

[5].樊杰.新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刍议——兼议吴传钧先生的小事、大业[J].经济地理.2018

[6].樊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J].地理学报.2018

[7].王文敏.人口结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8].周晓芳.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J].地理研究.2015

[9].徐福英,马波,刘涛.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4

[10].徐福英,刘涛.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演进、构建与协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

论文知识图

服务机器人叁目视觉系统硬件会计知识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会计知识管理的叁要素关系模型在体外用单向MLC分析转基因表达的hCTL...在体外单向MLC分析转基因表达的hCTLA-...δ相压缩条件下应力应变图

标签:;  ;  ;  ;  ;  ;  ;  

人地关系系统论文_李小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