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峪沟地下水补给工程可行性研究

丰峪沟地下水补给工程可行性研究

一、风峪沟地下水回灌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芬[1](2020)在《水系统空间整合下胶东平原乡村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烟台蓬莱市木兰沟村为例》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也成为了业界重点。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污废产量也急剧增多。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由于水的流通性极强,水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绊脚石”。伴随发展出现的现代“涉水”基础设施,目前只注重解决局部问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采用“入地敷设”方式植入的基础设施并不能与村庄原始风貌相融合,暴露在外的基础设施显得尤其突兀,破坏了原有的空间形态。论文从整合水系统空间为切入点,以胶东平原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水系统空间整合下乡村空间的优化设计。在整合水系统的同时,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为乡村建设带来了多重意义,研究中运用了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系统整合策略,村庄优化设计这两方面的内容。研究胶东平原地区乡村的水系统空间整合下的乡村空间优化设计,梳理了胶东平原地区村落空间形态,建立了胶东平原型乡村水系统构成模型,构建了适合胶东平原乡村应用的水系统设计模式,在具体村庄上进行了适变性应用,使水系统空间设计能够满足当今乡村发展需求,在缓解乡村水污染问题的同时,还能完美的融入乡村空间中,提升当地的景观风貌。论文共由5章构成。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依据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为设计分析理论,引入水系统概念、构成、设计策略等,以及水系统空间与乡村空间设计分析方法;第3章介绍了胶东地区村落现状与水系统设施现状,构建了胶东平原地区水系统空间与乡村空间整合的设计流程;第4章为木兰沟村应用型设计,对之前构建的设计方法进行实例检验;第5章作为结论章节,总结前文的研究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陈昱奇[2](2016)在《本钢拟建徐家堡铁矿采矿矿排水水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家堡铁矿是提高本钢集团钢铁的自给率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的一个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矿区。由于矿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矿排水的利用和排放以及水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因此如何减少以及降低徐家堡铁矿在开采的过程中造成水环境的影响急需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为此本次从保证矿山安全、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角度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首先针对矿区周围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采用超球支持向量机方法,地下水环境质量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收集区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检测资料选定了相关评价因子,评价结果地表水质量为二类与地下水质量二类。评价过程中改进了超球支持向量机,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创新之处。其次对该矿坑的涌水量进行了计算。分别采用“大井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采用“大井法”计算结果矿坑的涌水量为26700m3/h,从而在保障采矿安全和矿排水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再次对徐家堡铁矿用水量进行了优化配置。首先建立优化配置模型,其中优化配置模型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目标函数,以生活、采矿、洗矿和循环等各类用水量的上下限作为约束条件,把南芬市政供水矿排以及尾矿库收集的循环水作为可利用水源。优化结果可以使徐家堡铁矿抽取的地下水与南芬市政用水量达到最合理的应用,从而减少矿山排水的水量,降低矿山排水对下游河流水质的影响。最后开展了徐家堡铁矿矿排水对水环境的效应研究。对该矿开采过程中疏干排水对区域地下水产生的影响分别采用解析法计算其影响半径,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预测了不同开采水平下影响范围内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建立矿排水对细河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矿排水中的主要金属离子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生态风险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排放的部分矿排水不会对细河造成重金属生态污染;为了解排放的少量矿排水对细河地表水尤其是对下游蓡窝水库的影响程度,本次研究建立从道扎子到蓡窝水库区段的河流水质模拟模型,着重分析了氨氮和COD对蓡窝水库水能的影响,模拟中将排入细河的矿排水和下游北台地区排放的污水处理成点源,模拟结果少量矿排水对细河以及蓡窝水库不产生影响。本次研究也针对徐家堡铁矿在开发利用中如何进行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有效建议。

孙健滨[3](2014)在《济南市区南部水库群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济南虽为“泉城”,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且城区各水源地之间缺少联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随着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实施,可以实现调引黄河水、长江水到卧虎山水库。以此为基础,将济南市南部山区现有的河流、水库统一规划,合理借助客水资源,实施生态综合治理、水源统筹配置,对满足供水需求、强化已建成水利工程效益、提升城市形象、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充分调查水文、水利工程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实现中心城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对济南市区南部水库群连通工程规划进行了研究。同时合理的制定工程建设规模,工程总体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环境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认为: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市区水资源有效利用,保障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卢锟明[4](2012)在《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岭北段)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隧道工程一般选取直线距离,缩短了空间距离,克服地形、地貌带来的诸多障碍,有着很强的适用性,所以越来越多的隧道在各个领域得以应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大部分隧洞工程修建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生态观念,只重视治理水患,忽视了隧洞开挖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依托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收集了引汉济渭工程(岭北段)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气象资料、水文地质、工程设计资料(工程布置、施工方法等)、施工资料等,对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外隧洞施工涌水量的研究成果,运用地下水动力学与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理论,通过建立引汉济渭工程输水隧洞越岭段北段所在完整水文地质单元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合理确定其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利用计算机程序解算模型,分析输水隧洞开挖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了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设定合理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采用美国地调局开发的地下水三维有限差分计算程序MODFLOW求解。2.结合相关资料,对岭北段隧洞涌水量进行分段计算,绘制了施工期间各施工段涌水量历时曲线图,分析了各段涌水量不尽相同的原因,最后预测了隧洞施工结束120年间隧洞各施工段的涌水量。3.在模型求解的基础上,模拟了整个施工进行过程中输水隧洞开挖对地下水渗流场影响,并预测了施工结束100年间隧洞开挖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4.对比天然状况下稳定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施工工程中输水隧洞(岭北段)对地表河流(水库)的影响,并预测了施工结束100年间输水隧洞(岭北段)对地表河流(水库)的影响。5.分析了秦岭输水隧洞工程对地下水径流影响、工农业生活用水影响、自然保护区影响和黑河金盆水库水源地影响。

李世君[5](2012)在《北京张坊岩溶地下水库特征及调蓄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都市,地下水资源占城市供水总量的2/3。境内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出现等特点,导致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供需矛盾突出,缺水严重制约着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地下含水层的天然调蓄库容建立地下水库,通过有计划的储蓄和调节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丰补旱采,提高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局势的主要途径之一。岩溶水资源作为北京地区主要地下水资源之一,由于赋存介质不均一,系统特征比较复杂。本文结合张坊岩溶应急水资源地的勘探建设,从水源地的选址、勘察和开采评价等多方面论述了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特征。综合影响和控制岩溶水系统的主要因素,作者通过对区域古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特征分析,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勘探、水化学、同位素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化学场、水动力场等多种特征场的综合对比分析,阐述了岩溶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应用氢氧同位素和CFCs示踪剂取样分析,初步分析了地下水的形成年龄。最后划分了白岱、石窝和长沟3个富水区,圈定了张坊岩溶地下水库的范围,面积约401 km2,其中山区补给面积约280 km2。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岩溶水的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富水性不均匀;地下水的补给条件较好,循环演化较快。最后建立了岩溶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预测了不同开采方案下区域水位降深,评价了岩溶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综合区域水资源特点,分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条件,提出了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调蓄方案。张坊岩溶地下水库,属半开放式山前浅埋岩溶地下水系统,其补给条件好,但可调蓄资源量有限。多年平均可采地下水资源为2330×104m3/a,年内最大可调蓄库容为4690×104m3/a。拒马河自张坊岩溶地下水库西北部流入,年均径流量为11804×104m3/a。区内具备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条件,通过胜天渠地表引水与张坊岩溶地下水库联合调度供水,利用地下水库的调蓄功能,弥补了地表水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地表引水和地下水库联合调蓄,可满足年供水1.3-1.5×108m3/a。

周宾[6](2011)在《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 ——以引洮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托来源课题,在前期研究中,根据对引洮工程背景资料和与水资源、水资源系统、水资源调用、配置、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相关既有成果的分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反复思考研究过程后,将“易学”等理论系统整合、有机融合为一体,作为水资源系统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石,同时又超越和演绎之;实证部分的研究是依托理论的指导,同时与理论部分相互反馈。对研究区水资源的调用管理的现状的研究是实证部分的基础,在此之上,对研究区水资源的调用管理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实证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基于对“易学”哲学思想、二元水循环、熵与耗散结构、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管理、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环境风险管理、生态水利建设与河流健康维护八种理论进行了原型的解析,通过系统整合和有机融合后,构建而成水资源系统“易”理论。通过对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推演后认为:水资源系统是嵌套在人类经济社会与人工环境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和系统外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一个具有流动性、开放性、时空演替和周期循环的复杂系统,其在四维时空中的运动符合水资源“易”理论的运行原理。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周期性,在一个周期内,其使用价值随着人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基于对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演绎后,可将水资源分为新鲜水资源、过程水资源、边缘水资源、虚拟水资源,前三者为实体水、后者为虚拟水。并且.,水资源系统具有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相互交织、耦合关联;相互转化、循环再生;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等特点。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对研究区水资源调用情势的分析,概述了水资源调出区(即,调水区)和水资源受益区(即,受水区)各自水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情况;同时,也展现了按照地区和用水部门的不同,引洮工程水资源配置的初步方案,并且,对受水区主要地区进行了相关的环境负荷分析。依据对研究区的分析,确定以安定区作为本研究仿真实证的典型区域。基于“易”理论分别就水资源的盈亏平衡和水环境风险调控两个方面,对安定区的水资源系统构建SD模型。这两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经过调试模拟后,得到预测期内的安定区水资源盈亏演变情况和水环境风险对水资源盈亏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仿真实证的结果,建立水资源系统调控管理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就循环经济型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系统的环境改善与风险防控两个重点环节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而后初步设计出了相应的水资源系统管理GIS基础平台,从而使本研究对研究区水资源系统管理框架的设计更加具体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总之,本研究始终将“易学”的思想理论作为统领整个研究的红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研究区典型水资源系统进行了模拟与分析,为研究区今后更好地整合各种水资源,科学、有序、合理、安全地利用之,展示了整个水资源系统未来的运行态势;并通过提出相应的调控管理策略,为今后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研究区水资源系统健康、稳定、可持续运行指明了行动方向和具体措施;同时,设计了水资源系统管理GIS基础平台,为实现水资源现代化、动态化、实时化、精细化、定量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本研究成果中的水资源系统“易”理论的构建为国内外水资源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实证研究的成果为确保研究区在引洮工程全线通水后,其水资源的“取、调、用、排”之间的做到动态均衡、持续协调、有序公平和对水资源系统安全稳定、可持续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撑。

杨书景[7](2011)在《晋阳湖地区转型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及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正发生着新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在探索并迈上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建设之路。在其导向下,许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地区率先开展了新-代的城市建设实践。然而,这种模式和思想对于发展落后的城市地区也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与价值,是对未来“转型”与“复兴”之路的重要启示。晋阳湖地区是太原市传统重化工业的密集区,有长期的资源型、粗放式发展的历史背景。地区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极为突出,虽历经了多次规划和治理,但最终均未彻底改变地区落后的发展面貌。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及历史机遇下,有关“转型”的战略研究亟待再次展开。本文以我国当前涌现的新一代城市建设理念及模式为启发和重点,对全面实现晋阳湖地区“转型”与“复兴”的战略做了全新的研究及思考。首先,本文立足时代背景,研究了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及城市发展、建设趋势,总结了新型城市化及新一代城市建设的突出特征,并以此为启发,思考、探索了未来我国资源型、粗放发展地区实现“转型”与“复兴”的全新道路。其次,选取了山西省太原市晋阳湖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经济、社会、环境现状,总结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了战略研究的要点。而后,整理了地区当下面临的各种政策与发展机遇,为所要进行的发展研究提供导向。此后,总结了地区历次规划治理的实践经验,指出其共同缺陷在于对现存问题的认识过于片面、对转型发展的内涵缺少深入理解,并从“全面更新、整体推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发展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引下,通过针对性地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思考并提出了实现转型与复兴目标的有效途径。之后综合了前一部分政策、机遇研究和现状分析的成果,深入探讨了地区的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改造、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战略,并做了规划与技术层面的初步分析。最后,以本次对晋阳湖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及规划研究为例,总结并展望了未来我国资源型落后地区转型发展的部分战略设计要点。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型地区数量多、分布广且现状特征复杂多样。为了能使研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论文侧重于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与探讨,试图将特殊问题转化到一般层面进行思考和解决。由于引用了大量数据和案例做支撑,研究得出的方法和结论有一定的参考与应用价值。然而,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往往多种多样,晋阳湖地区未来的转型发展研究尚待进一步展开和深入,本文的研究理论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及进一步完善。

刘长礼[8](2007)在《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使城市居民对工作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与城市地质环境日益脆弱的矛盾越发突出。要使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更有效,还需引入风险管理机制。为此,首先必须对地质环境实行风险评价。开展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具有重大的理论探索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地质环境的风险评价,在国外有已有先例,但方法尚不成熟。我国也有学者对地质灾害等进行“风险”评价,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多数只能算“危险性”评价,而真正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特别是包含经济或生命损失的“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还不多。本文研究了地质环境价值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质量的关系、地质环境价值与风险的关系、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方法等。提出了地质环境风险定义、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分别以石家庄、北京、天水等地区的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为例,从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程序、风险与危害识别、地质环境事故或危险性评估计算、风险风险判断和控制等方面,阐明了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调蓄、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风险的经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创新观点和认识为:1、地质环境资源无价的观点是有害的,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认为地质环境资源与一般环境资源一样,不仅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其价值由凝聚在其中的一般劳动价值及自然形成过程中赋予的自然价值或一般价值构成,可采用“资源性底价+补偿性价值法”及“成本+利润+补偿性价值法”进行核算。2、首次阐明了地质环境及其价值特性,认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同一地块的地质环境价值不同。地质环境适宜性或质量与特定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或质量越差,地质环境价值就越低;反之亦然。3、以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原理与理论为指导,指出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可用“恢复费用、防护支出、市场价值、价值-浓度损失率、机会成本等”方法评估,并分别用实例说明了地下水污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评价方法与过程。4、首次阐述了地质环境价值与地质环境风险的关系。认为在土地利用类型相同时,地质环境价值与地质环境风险呈反比关系。即地质环境越适宜、质量越好、承载力越高、容量越大,则地质环境风险越小;反之亦然。5、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及其事故发生的机理、规律和特点,分别提出了地下水污染、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事故危险度(概率)计算的新方法,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了地下水污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风险的评价方法、步骤或过程。

施笋[9](2007)在《煤矿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边坡稳定性问题涉及矿山工程、道桥工程、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大,边坡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建设中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已成为工程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导致边坡失稳,形成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本文针对西山煤电集团风峪沟煤矿边坡的滑坡情况,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所选典型剖面稳定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设计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加固方式。聚丙烯混凝土喷层具有抗渗、抗裂、抗拉等特点,可以有效抑制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另外纤维混凝土喷层中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具有较好抗变形能力,为解决普通混凝土喷层抗拉强度低、防渗性能差等问题,论文提出新型聚丙烯混凝土喷层并完成了室内力学性能试验;针对风峪沟煤矿典型剖面,设计出抗滑桩、锚索与聚丙烯混凝土喷层的加固方案。论文根据风峪沟煤矿岩石高边坡地质分布规律及场地变形显现特征,选择典型剖面进行分析,完成岩体力学参数试验;运用极限平衡方法不平衡力传递系数法,计算选定边坡的稳定系数和滑动面;运用拉格朗日差分FLAC-2D程序对选定的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滑坡最危险的位置、最大位移及稳定系数,并与传递系数法的结果进行比较;选择合理的桩、锚索和聚丙烯混凝土喷层的力学参数,运用FLAC-2D程序计算边坡加固后效果;结合边坡位移监测结果,完成典型剖面加固后的边坡稳定性评价。论文研究成果为矿山岩石高边坡加固提供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支护形式。

李旺林[10](2006)在《松散介质地下水库设计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和岩土力学的角度研究了松散介质地下水库的设计理论。 文中提出了地下水库的储水介质分类法,它能够反映地下水库的本质特征;研究了地下储水空间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完善了地下水库的建库条件;探讨了地下水库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地下水动力学的动态设计法,它考虑了最低地下水位对地下水调蓄的影响,能够反映实际的地下水位,有助于合理地确定地下水库的设计方案和工程规模。 针对地下水库中新出现的井口带有反滤结构的反滤回灌井,作者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首先,研究了反滤回灌井的井流运动特征,进行了反滤回灌井的现场回灌试验,分析了影响反滤回灌井回灌量的主要因素,推导了反滤回灌井的稳定流公式,探讨了稳定流公式中主要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取值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推导的稳定流公式的合理性;其次,分析了反滤回灌井淤积堵塞的影响因素,针对淤积堵塞的主要因素,推导了考虑淤积的反滤回灌井的稳定流公式;此外,文中还提出了反滤回灌井回灌池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总之,通过反滤回灌井的初步研究,解决了反滤回灌井设计和定量计算的基本问题。 文中通过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试验,模拟了地下水位升降引起的含水层压缩和回弹变形,研究了孔隙率降低率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提出了用孔隙率降低率评价地下水位升降对地下水库库容影响的方法,得出地下水位的反复升降一般不会影响地下水库正常使用的结论。

二、风峪沟地下水回灌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峪沟地下水回灌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系统空间整合下胶东平原乡村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烟台蓬莱市木兰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
        1.1.2 乡村生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1.3 “涉水”基础设施对乡村发展的支撑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范围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基础设施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乡村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1.4.3 乡村“涉水”基础设施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整合
        1.4.4 乡村水处理技术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行性分析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水系统空间及乡村空间相关理论及设计策略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设计理论
        2.1.2 系统论
        2.1.3 乡村规划相关理论
        2.1.4 乡村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2.2 乡村水系统构成
        2.2.1 乡村水系统空间概念
        2.2.2 供给系统
        2.2.3 收集系统
        2.2.4 传输系统
        2.2.5 处理系统
    2.3 乡村水系统设计策略
        2.3.1 水系统多重功效
        2.3.2 传统乡村理水策略
        2.3.3 现代理水策略
    2.4 水系统空间及乡村空间设计分析方法
        2.4.1 系统分析方法
        2.4.2 物质循环代谢的分析方法
        2.4.3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
        2.4.4 乡村空间与水系统空间整合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东平原乡村空间设计策略
    3.1 胶东区域概况分析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特征
        3.1.3 地形特征
        3.1.4 产业结构
        3.1.5 建筑特征
    3.2 胶东平原乡村现状
        3.2.1 胶东平原乡村现状分析
        3.2.2 胶东平原乡村形态分析
    3.3 胶东平原乡村水系统特征
        3.3.1 胶东平原乡村水资源特征及利用情况
        3.3.2 胶东平原乡村理水智慧
        3.3.3 胶东平原乡村“涉水”基础设施现状
        3.3.4 平原乡村水系统构成
        3.3.5 胶东平原乡村水系统代谢循环
    3.4 乡村空间与水系统空间整合策略
        3.4.1 乡村水系统与乡村的空间体系构成
        3.4.2 乡村“涉水”基础设施的空间植入
        3.4.3 乡村“涉水”基础设施与乡村空间的整合
    3.5 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适变性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兰沟村空间优化设计应用
    4.1 木兰沟村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4.1.1 木兰沟村地貌特征
        4.1.2 路网结构
        4.1.3 水文特征
        4.1.4 村落空间结构
        4.1.5 产业形势
        4.1.6 木兰沟村空间结构适变
    4.2 结合水系统专项设计的概念生成
        4.2.1 木兰沟村水系统结构
        4.2.2 木兰沟村水基础设施价值评估及修复策略
        4.2.4 木兰沟村水系统空间优化设计
        4.2.5 水系统与产业链的空间整合
        4.2.6 概念生成阶段
    4.3 木兰沟村初步优化设计
        4.3.1 梳理地域特色
        4.3.2 产业发展规划
        4.3.3 细化功能分区
        4.3.4 重构水系循环
        4.3.5 构建景观轴线
        4.3.6 木兰沟村空间优化思路
    4.4 木兰沟村优化设计方案生成
        4.4.1 新型功能植入
        4.4.2 交通结构完善
        4.4.3 修复村落机理
        4.4.4 建筑功能更新
        4.4.5 优化节点空间
        4.4.6 木兰沟村水系统整合后的优化设计方案
        4.4.7 木兰沟村优化设计方案深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本钢拟建徐家堡铁矿采矿矿排水水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基本概况
    2.2 气侯特征
    2.3 水资源状况
        2.3.1 水文资料情况
        2.3.2 细河年径流
        2.3.3 径流计算及还原
        2.3.4 区域水环境状况
    2.4 矿区地质概况
        2.4.1 地层
        2.4.2 构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1 地表水水质评价因子的选择
        3.1.2 评价方法的选取
        3.1.3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3.1.4 超球面支持向量机
        3.1.5 地表水水质评价
        3.1.6 地表水评价结果分析
    3.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2.1 区域地下水评价因子选择
        3.2.2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3.2.3 模糊综合评判
        3.2.4 结果分析对比
    3.3 地表环境水容量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坑排水量的预测
    4.1 矿区地质
        4.1.1 地层
    4.2 矿坑涌水量预测
        4.2.1 数值法计算矿坑涌水量
        4.2.2 矿区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
        4.2.3 “大井法”矿坑涌水量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徐家堡铁矿用水量优化利用
    5.1 水量优化利用的原则
    5.2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5.2.1 目标函数的建立
        5.2.2 约束条件
        5.2.3 徐家堡铁矿水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方法
        5.2.4 徐家堡铁矿各种用水量计算
    5.3 徐家堡铁矿用水量优化配置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徐家堡铁矿对水环境效应的影响分析
    6.1 地下采矿取水影响分析
        6.1.1 解析法计算徐家堡铁矿地下水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6.1.2 矿井排水对周围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6.2 徐家堡铁矿矿排水对细河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6.2.1 徐家堡铁矿矿排水的主成分分析
        6.2.2 徐家堡矿排水生态风险评价
    6.3 徐家堡铁矿矿排水对细河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6.3.1 水质模型的建立
    6.4 水环境保护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3)济南市区南部水库群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济南市水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基本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资源概况
    2.1 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河流
        2.1.3 水库
    2.2 水库供水分析
        2.2.1 卧虎山水库供水分析
        2.2.2 锦绣川水库供水分析
    2.3 河湖需水分析
        2.3.1 水库生态需水量
        2.3.2 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2.3.3 河湖生态需水量
第三章 工程可行性分析
    3.1 济南市城市发展规划
    3.2 济南市中心城区水资源分析
        3.2.1 济南市中心城区可供水分析
        3.2.2 济南市中心城区需水分析
        3.2.3 中心城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2.4 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3.3 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
        3.3.1 规划原则
        3.3.2 任务目标
        3.3.3 水源连通工程规划
    3.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
        3.4.1 工程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3.4.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4.3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3.5 工程供水规模分析
        3.5.1 规划水平年
        3.5.2 现状年水资源平衡分析
        3.5.3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平衡分析
        3.5.4 多年调节分析
第四章 工程建设内容
    4.1 总体规划思路
        4.1.1 规划目标
        4.1.2 规划原则
    4.2 工程等级和标准
        4.2.1 工程等级
        4.2.2 设计标准
    4.3 工程选址及选线
        4.3.1 输水线路的选择原则
        4.3.2 卧虎山水库新放水洞至南康水预处理厂、分水岭水厂输水线路方案
        4.3.3 锦绣川水库至兴隆、浆水泉、孟家水库输水线路方案
        4.3.4 工程总体布置
第五章 工程建设环境影响
    5.1 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
    5.2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5.3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4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岭北段)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涌水量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1 比拟法
        1.2.2 水均衡法
        1.2.3 非线性理论方法
        1.2.4 地下水动力学法(解析法)
        1.2.5 数值法
    1.3 秦岭隧洞涌水量计算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项目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2.1.1 主洞线路布设
        2.1.2 支洞布设
    2.2 自然地理
        2.2.1 城镇交通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象
        2.2.4 水文
        2.2.5 洪水特性
    2.3 工程地质
        2.3.1 地质概况
        2.3.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第三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1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特征
    3.2 秦岭隧洞区地下水的类型
    3.3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4 秦岭隧洞富水性分区特征
    3.5 水化学特征
    3.6 区域自然环境、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输水隧洞模型的建立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其数学描述
    4.2 渗流问题的数值模拟
        4.2.1 坐标系的选择
        4.2.2 渗流区剖分
        4.2.3 参数的选取
        4.2.4 地表水体
        4.2.5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4.2.6 初始流场
        4.2.7 模型求解方法
        4.2.8 地下水水均衡
第五章 输水隧洞开挖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5.1 输水隧洞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1.1 输水隧洞施工方案与进度安排
        5.1.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3 隧洞涌水量计算(岭北段)
        5.1.4 输水隧洞施工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
        5.1.5 输水隧洞(岭北段)施工对地表河流(水库)的影响
    5.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2.1 秦岭输水隧洞工程对地下水径流影响评价
        5.2.2 工农业生活用水影响评价
        5.2.3 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
        5.2.4 黑河金盆水库水源地影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北京张坊岩溶地下水库特征及调蓄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以往研究程度
    1.6 技术路线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区域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基岩含水岩组划分
    3.4 岩溶裂隙水水文地质单元分区
    3.5 本章小结
4 岩溶地下水库水文地质特征
    4.1 区域古气候及地形地貌特征
    4.2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4.3 地球物理勘探
    4.4 岩溶裂隙水富水区圈定及特征
    4.5 岩溶水系统补给、径流、排泄和动态特征
    4.6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7 同位素特征
    4.8 岩溶地下水库边界的确定
    4.9 本章小结
5 岩溶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研究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数值模拟
    5.2 地下水均衡分析
    5.3 应急开采激励效应分析
    5.4 张坊应急水源地续采预测
    5.5 地表水和地下水库调蓄能力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 ——以引洮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相关背景与研究主题
        1.1.1 研究的相关背景
        1.1.2 研究主题的确定
    1.2 研究的地理范围与资料来源
        1.2.1 研究的地理范围
        1.2.2 基础资料的来源
    1.3 研究的体系结构与技术方法
        1.3.1 研究的体系结构
        1.3.2 研究的技术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工作任务
    1.5 研究的实际意义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实际意义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资源调用管理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
    2.1 水资源调用管理工程实践
        2.1.1 世界水资源特点与国外水资源调用管理实践
        2.1.2 我国水资源特点与水资源调用管理实践
        2.1.3 甘肃水资源特点与水资源调用管理实践
    2.2 水资源调用管理方面的既有理论研究
        2.2.1 水资源价值、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系统
        2.2.2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资源系统"易"理论的构建
    3.1 相关概念辨识
        3.1.1 水
        3.1.2 水环境
        3.1.3 水资源
        3.1.4 生态经济系统
        3.1.5 水资源系统
    3.2 理论原型解析
        3.2.1 "易学"哲学思想
        3.2.2 二元水循环机理
        3.2.3 系统(熵与耗散结构)理论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5 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3.2.6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
        3.2.7 环境风险管理理论
        3.2.8 生态水利建设与河流健康维护理论
    3.3 基本理论构建
    3.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资源系统"易"理论的演绎
    4.1 基于"易"理论的水资源系统运动原理推演
        4.1.1 系统内水资源配置静态分析
        4.1.2 系统间相互作用熵的周期演化阐释
        4.1.3 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向量投影剖析
        4.1.4 系统整体四维时空动态演化图景
    4.2 基于"易"理论的水资源价值生命周期分析
    4.3 基于"易"理论的水资源的分类
        4.3.1 新鲜水资源
        4.3.2 过程水资源
        4.3.3 边缘水资源(又称,非常规水资源)
        4.3.4 虚拟水资源(又称,嵌入水资源)
    4.4 基于"易"理论的水资源系统运行特点
        4.4.1 相互制约,对立统一
        4.4.2 相互对称,动态均衡
        4.4.3 相互交织,耦合关联
        4.4.4 相互转化,循环再生
        4.4.5 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4.5 基于"易"理论的水资源系统建模工具
        4.5.1 SD的创建与机理
        4.5.2 SD的发展历程
        4.5.3 SD的主要特点
        4.5.4 SD建模的基本原理
        4.5.5 SD建模的主流软件
    4.6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引洮工程研究区内水资源调用情势分析
    5.1 洮河水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5.1.1 洮河水资源状况
        5.1.2 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5.2 引洮工程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概况
        5.2.1 受水区水资源状况
        5.2.2 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5.3 水资源平衡分析与外调水资源配置
        5.3.1 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3.2 外调水资源配置方案
    5.4 引洮工程受水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5.4.1 受水区环境水质概况
        5.4.2 部分地区的水污染负荷分析
    5.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研究区内典型水资源系统"易"理论SD建模仿真
    6.1 安定区水资源系统SD模型构建
        6.1.1 研究对象与基础数据来源
        6.1.2 模型的系统边界与框架结构
        6.1.3 模型的系统反馈回路
        6.1.4 模型的参数变量与方程
        6.1.5 模型的系统流图与运行结果
    6.2 安定区水资源系统SD模型仿真
        6.2.1 水资源盈亏平衡模块
        6.2.2 水环境风险调控模块
    6.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易"理论的研究区水资源系统管理框架设计
    7.1 研究区水资源系统调控管理策略
        7.1.1 水资源系统调控管理的总体框架
        7.1.2 水资源系统调控管理的基本思路
        7.1.3 水资源系统调控管理的重点环节
        7.1.4 水资源系统调控管理的政策措施
    7.2 研究区水资源系统管理GIS基础平台
        7.2.1 水资源系统管理的GIS主要数据库
        7.2.2 水资源系统管理的GIS图形交互窗口
        7.2.3 水资源系统管理的GIS基础平台主要功能
    7.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1.1 理论研究结论
        8.1.2 实证研究结论
    8.2 策略建议
        8.2.1 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策略
        8.2.2 环境改善与风险防控策略
    8.3 研究展望
附图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晋阳湖地区转型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历史背景研究
        1.1.1 经济与社会发展面快速转型
        1.1.2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新型城市化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5.1 论文章节结构
        1.5.2 论文研究结构示意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理念与新战略影响下的城市发展及转型
    2.1 新时代的城市发展理念
        2.1.1 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1.2 转型与跨越发展理念
        2.1.3 绿色发展理念
        2.1.4 "产学研联动"式发展理念
        2.1.5 文化保护与复兴理念
    2.2 新型城市化战略
    2.3 城市发展建设的时代演进
        2.3.1 英国战后的三代新城建设
        2.3.2 我国的三代城市建设
    2.4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思考
        2.4.1 资源型地区的界定及其面临的困境
        2.4.2 有关"转型发展"的战略启示
        2.4.3 规划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及作用浅探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资源型地区案例研究
    3.1 聚焦太原市晋阳湖地区
    3.2 区域位置与研究范围
    3.3 生态环境现状
        3.3.1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
        3.3.2 水环境与水生态
        3.3.3 土壤与动植物
        3.3.4 工程地质现状
    3.4 产业发展现状
    3.5 土地利用现状
    3.6 文化资源现状
        3.6.1 古文化遗址
        3.6.2 工业文化遗产
    3.7 社会环境现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政策导向与历史机遇分析
    4.1 国家"十二五"规划
    4.2 中部崛起规划
    4.3 国家"第九特区"的批复
    4.4 太原市向新阶段迈进
    4.5 西山地区展开专项整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转型发展定位思考与案例借鉴
    5.1 晋阳湖地区转型发展定位思考
        5.1.1 历次规划的困惑
        5.1.2 关于如何破题的思考
    5.2 案例分析与借鉴
        5.2.1 德国鲁尔工业区
        5.2.2 瑞典Hamarby生态城
        5.2.3 瑞典kista科技城
        5.2.4 美国硅谷
        5.2.5 苏州工业园
        5.2.6 经验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转型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6.1 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
        6.1.1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6.1.2 地质与土壤环境治理
        6.1.3 构建生态廊道与人工湿地
        6.1.4 植被环境改进
        6.1.5 推广绿色建筑
        6.1.6 构建"生态型社会"
    6.2 产业发展规划
        6.2.1 产业转型与经济复兴
        6.2.2 主要产业规划
        6.2.2.1 消费者服务业发展规划
        6.2.2.2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规划
        6.2.3 其他产业规划
    6.3 遗产保护与文化建设
    6.4 社会结构优化升级
        6.4.1 城中村问题简析
        6.4.2 社会规划角度的思考
        6.4.3 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关系
        6.4.4 全面推进社会转型升级的途径
    6.5 综合规划研究
        6.5.1 交通规划研究
        6.5.2 产业发展用地规划研究
        6.5.3 居住用地规划研究
        6.5.4 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6.5.5 工程规划研究
        6.5.6 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7.1 转型发展战略设计要点总结
    7.2 相关研究展望
        7.2.1 资源型发展地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
        7.2.2 资源型发展地区产业优化升级
        7.2.3 资源型发展地区社会改造
        7.2.4 资源型发展地区文化挖掘及保护
        7.2.5 资源型发展地区城市设计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篇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论及其计算
    第一章 城市地质环境价值及其研究意义
        第一节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相关术语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知
        第一节 自然环境资源价值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
    第三章 地质环境价值的核算
        第一节 城市地质环境价值与绿色GDP
        第二节 地质环境价值的般核算
    第四章 几种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估算实例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第二节 石家庄滹沱河两个被污染地下水资源价值评估
        第三节 油藏资源价值评估
        第四节 耕地资源价值评价
第二篇 地质环境价值损失评估
    第五章 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
        第一节 地质灾害造成的价值损失评估
        第二节 地质环境功能价值(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的浓度-价值损失率法
    第六章 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实例
        第一节 应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评估地下水源污染经济损失
        第二节 石家庄滹沱河地下水源污染经济损失恢复费用法评估
        第三节 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第四节 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第五节 采矿引起的直接环境损失评估
第三篇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第七章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意义与现状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意义
        第三节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八章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基础理论
        第一节 地质环境风险评价基本思路
        第二节 地质环境风险可能性(概率)估算
    第九章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专题评价实例
        第一节 地面污染物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经济学评价
        第二节 异地调水建地下水库污染风险经济学评价
        第三节 垃圾处置场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第四节 滑坡灾害风险经济学评价
        第五节 泥石流灾害风险经济学评价
        第六节 岩溶地面塌陷风险经济学评价
结论
    第一节 结论或认识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详细摘要
个人简介

(9)煤矿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对边坡研究动态与现状
    1.3 矿山边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常用加固方法
    2.1 边坡稳定性分析常用理论及计算方法
        2.1.1 Janbu法原理
        2.1.2 不平衡力的传递系数法原理
    2.2 边坡常用加固方法
        2.2.1 矿山边坡加固原则
        2.2.2 边坡的常用加固方案
3 聚丙烯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喷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
        3.1.1 纤维间距理论
        3.1.2 复合材料机理
    3.2 喷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3.2.1 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
        3.2.2 配合比确定
        3.2.3 试验内容
    3.3 本章结论
4 官地矿风峪沟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4.1 边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现象
        4.1.1 场区自然地理
        4.1.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4.1.3 水文地质条件
        4.1.4 不良地质现象
    4.2 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4.2.1 工程地质单元体划分
        4.2.2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及评价
        4.2.3 边坡地质岩性的特点
    4.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5 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5.1 边坡分析剖面的选取
    5.2 边坡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5.3 FLAC-2D数值模拟
        5.3.1 概述
        5.3.2 FLAC程序简介
    5.4 边坡稳定性FLAC-2D模拟及变形分析
        5.4.1 边坡数值模型的建立
        5.4.2 计算参数的选取
        5.4.3 计算模型结果及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6 边坡支护方案的设计研究
    6.1 概述
        6.1.1 设计标准
        6.1.2 治理原则及防治技术方案比选
        6.1.3 边坡加固方案设计
    6.2 边坡支护方案数值验证
    6.3 边坡监测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松散介质地下水库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1.2.1 我国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1.2.2 国外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1.2.3 我国地下水回灌情况及研究进展
        1.2.4 国外地下水回灌情况及研究进展
        1.2.5 地下水升降引起含水砂层变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主要技术路线
        1.3.3 预计创新点
第二章 地下水库分类、建库条件和设计方法
    2.1 地下水库的概念
    2.2 地下水库分类方法的研究
        2.2.1 地下水库的储水介质分类法
        2.2.2 地下水库的其他分类法
    2.3 地下水库建库条件的初步研究
        2.3.1 地下水库建库条件的研究
        2.3.2 地下储水空间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2.4 地下水库的设计方法
        2.4.1 松散介质地下水库设计方法的现状
        2.4.2 松散介质地下水库动态设计法的初步研究
        2.4.3 松散介质地下水库动态优化设计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库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计算和结构设计
    3.1 反滤回灌井的特征
        3.1.1 反滤回灌井的结构形式和特征
        3.1.2 反滤回灌井的渗水过程
    3.2 承压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
        3.2.1 承压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运动特征
        3.2.2 承压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
    3.3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
        3.3.1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的运动特征
        3.3.2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
        3.3.3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计算公式的验证
    3.4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
        3.4.1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的运动特征
        3.4.2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
        3.4.3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现场回灌试验
        3.4.4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计算公式的验证
    3.5 考虑淤积的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
        3.5.1 反滤回灌井的淤积和堵塞
        3.5.2 考虑淤积的反滤回灌井的稳定流计算
    3.6 反滤回灌井综合折减系数β的估算
    3.7 回灌池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8 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对地下水库库容的影响
    4.1 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变形的特性
        4.1.1 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试验简介
        4.1.2 饱和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试验成果
        4.1.3 饱和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变形的微观结构分析
    4.2 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对地下水库库容的影响
        4.2.1 孔隙率降低率及其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
        4.2.2 孔隙率降低率随循环次数变化的双曲线关系及对地下水库库容影响的评价
        4.2.3 利用第一次循环的孔隙率降低率初估地下水库库容的减小量
        4.2.4 极限孔隙率降低率在地下水库库容计算中的应用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
致谢

四、风峪沟地下水回灌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系统空间整合下胶东平原乡村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烟台蓬莱市木兰沟村为例[D]. 董芬.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2]本钢拟建徐家堡铁矿采矿矿排水水环境效应研究[D]. 陈昱奇.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8)
  • [3]济南市区南部水库群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D]. 孙健滨. 山东大学, 2014(04)
  • [4]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岭北段)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 卢锟明. 长安大学, 2012(08)
  • [5]北京张坊岩溶地下水库特征及调蓄能力研究[D]. 李世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6]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 ——以引洮工程为例[D]. 周宾. 兰州大学, 2011(09)
  • [7]晋阳湖地区转型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D]. 杨书景.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8]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D].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2)
  • [9]煤矿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 施笋. 安徽理工大学, 2007(07)
  • [10]松散介质地下水库设计理论研究[D]. 李旺林. 河海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丰峪沟地下水补给工程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