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糖基化位点论文_王超,周晗,王丽,乔薪瑗,徐义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潜在糖基化位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传染性,器官,毒力,突变,曲线,蛋白。

潜在糖基化位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周晗,王丽,乔薪瑗,徐义刚[1](2016)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蛋白潜在N-糖基化位点突变对病毒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可引起鲑科鱼类的稚鱼和幼鱼造血器官出血和坏死,危害严重,给鲑鳟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IHNV的毒力与免疫原性可为其致病机制和免疫制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IHNV基因组大小约11kb,分别编码核衣壳蛋白N、磷酸化蛋白P、膜基质蛋白M、(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9)

王超[2](2016)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蛋白潜在N-糖基化位点的突变对病毒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是弹状病毒科、诺拉弹状病毒属成员,可引起鲑科鱼类稚鱼和幼鱼的造血器官出血和坏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广泛流行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已成为世界性鲑鳟鱼病,给鲑鳟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迄今为止,针对IHN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深入探讨IHNV的毒力及免疫原性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和免疫机理提供科学而有力的依据。IHNV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大小约11 kb,编码5种结构蛋白和1种独特的非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衣壳蛋白N,磷酸化蛋白P,膜基质蛋白M,囊膜糖蛋白G,非结构蛋白NV和RNA聚合酶大蛋白L。其中G蛋白既是糖蛋白,又是病毒的毒力蛋白,含有病毒主要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在病毒致病性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囊膜蛋白的糖基化是病毒在繁衍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糖基化位点的改变可以影响病毒蛋白的折迭及构象,从而影响病毒的复制及在机体中的免疫原性。为了研究IHNV G蛋白的糖基化对病毒毒力及免疫原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线软件预测出G蛋白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分别将wtIHNV HLJ-09株的G蛋白第56位、379位、401位和438位氨基酸的天冬酰胺N突变为丙氨酸A,再叁点联合突变和四点联合突变,通过酶切、测序等方法确证突变成功。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拯救9株重组病毒,拯救出的病毒对CHSE-214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PE)。通过RT-PCR鉴定、分子标识的鉴定、电镜观察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都检测到了重组病毒;用G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对重组病毒的糖基化进行分析,证明了预测的4个位点是wtIHNV HLJ-09G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并且通过突变糖基化位点氨基酸达到去糖基化的目的。对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做了研究,一步生长曲线显示重组毒rIHNV-N56A-N401A-N438 A、rIHNV-N379A-N401A-N438A 和 rIHNV-N56A-N379A-N401A-N438A 在 CHSE-214 细胞上的复制能力明显低于其它重组毒和亲本毒,说明同时突变G蛋白第401和438两个氨基酸时会很大程度地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9株重组毒和亲本毒对EPC、CHSE-214和RTG-2易感细胞的嗜性相同,都是在CHSE-214中复制最快,在RTG-2中复制最慢。在这叁种细胞系上,9株重组病毒的滴度水平上呈同样的趋势,可见不同重组病毒体外复制能力的差异是由病毒本身引起的,与细胞系种类无关。将鉴定正确的9株重组病毒对1g的虹鳟稚鱼做了累积致死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只有rIHNV-N438A组在30d内的累积死亡率低于50%,表明单独突变第438位氨基酸可降低病毒对虹鳟的致死率。通过对死亡虹鳟的组织病理观察,看到9株重组毒都能使虹鳟的肝、肾、心等组织发生典型病变。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被各重组毒攻毒后虹鳟肝肾组织的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同样是IHNV-N56A-N401A-N438A、rIHNV-N379A-N401A-N438A 和 rIHNV-N56A-N379A-N401A-N438A 的拷贝数最低,表明当 G 蛋白第401和438两个氨基酸联合突变时也会降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能力。将各重组毒及亲本毒分别免疫平均体重10g健康的虹鳟幼鱼,在免疫后第14d、28d、42d和56d分别尾静脉采集各组虹鳟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的效价,结果表明重组病毒能诱导虹鳟机体产生特异性IgM,其中将G蛋白第438位氨基酸单独突变后能使特异性抗体IgM提前产生,推测第438位氨基酸的糖基化可能和病毒的免疫逃逸现象有关,也推断出这与导致虹鳟致死率降低有关。对rIHNV-N438A组30d未死亡的虹鳟再次攻击亲本毒后,30d内的累积死亡率为25%,可见经重组毒免疫后的虹鳟对亲本毒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本研究证实了糖基对病毒的重要影响,为研究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提供依据,同时为该病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范中雷[3](2016)在《NA蛋白264位潜在糖基化位点对H9N2禽流感病毒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内H9N2分离株NA蛋白的序列分析发现,最近国内H9N2分离株NA蛋白在264位出现了一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2000年-2013年间,携带该位点的H9N2病毒成逐渐增多趋势,但是2013年之后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该N-糖基化位点的H9N2毒株仅被分离于中国,其它国家只零星存在。这些分析与发现提示具有该N-糖基化位点的H9N2病毒的出现与流行,可能与国内H9N2病毒的大范围免疫有关。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这一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的功能和作用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以NA蛋白264位存在潜在糖基化位点的A/Chicken/Jiangsu/WS1/2012(H9N2) (WS1)病毒以及NA蛋白264位不存在潜在糖基化位点的A/chicken/Beijing/BJ1/2004(H9N2)(BJ)病毒为研究对象,分别拯救出了rgWSl-NA264N, rgWSl-NA264H, rgBJ-NA264H和rgBJ-NA264N 四个病毒,并在体内外对该潜在糖基化位点对H9N2病毒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H9N2禽流感病毒NA264N及其变体病毒的拯救本研究在发现国内H9N2分离株NA蛋白264位存在潜在N-糖基化位点且该位点呈流行趋势的基础上,为研究该位点对H9N2病毒特性的影响,以WS1病毒和BJ病毒为研究对象,利用重组酶ExnaseTM Ⅱ克隆技术以及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构建出了可以拯救WS1病毒的8质粒系统以及BJ病毒的HA和NA基因,各质粒分别命名为WS1-PB2,WS1-PA, WS1-PB1, WS1-HA, WS1-, NP, WS1-NA, WS1-MP, WS1-NS, BJ-HA, BJ-NA。与此同时,本研究利用Overlap PCR突变技术构建了NA基因的两个变体,命名为WS1-NA264H, BJ-NA264N。通过8质粒转染293T及MDCK细胞,成功拯救出了四个病毒,分别命名为rgWS1-NA264N, rgWS1-NA264H, rgBJ-NA264H 和 rgBJ-NA264N。病毒效价分别为1.58×10-7 TCIDso/m1,5×10-7 TCID50/ml,1.08×10-7 TCID50/ml,1.58×10-7 TCID50/ml。这些病毒的成功拯救为研究H9N2禽流感病毒NA蛋白264位潜在糖基化位点对病毒特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材料。2. NA264N对H9N2禽流感病毒特性的影响为研究NA蛋白264位潜在糖基化位点对H9N2病毒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上述拯救出的四个病毒(rgWSl-NA264N, rgWSl-NA264H, rgBJ-NA264H, rgBJ-NA264N)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外试验研究NA蛋白264位潜在糖基化位点对H9N2病毒复制、排毒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影响。病毒的体外生长曲线表明,rgWSl-NA264H以及rgBJ-NA264H均比相应的rgWSl-NA264N及rgBJ-NA264N在MDCK细胞上生长得快些。在小鼠致病性试验中,虽然rgWSl-NA264H与rgWSl-NA264N病毒在小鼠肺部的含量无显着差异且这两株病毒引起小鼠的体重下降也无明显差异,但是rgBJ-NA264H病毒在小鼠肺部的含量却显着高于rgBJ-NA264N病毒(3dpi),rgBJ-NA264H感染小鼠平均体重下降最高达20%,而rgBJ-NA264N感染小鼠体重下降最高仅10%。感染鸡喉头排毒试验表明,rgWSl-NA264H以及rgBJ-NA264H均比相应的rgWSl-NA264N及rgBJ-NA264N排毒多。在接触感染组中,虽然rgWSl-NA264H与rgWSl-NA264N喉头排毒量无显着差异,但是rgBJ-NA264H的喉头排毒量显着高于rgBJ-NA264N (6dpi).这些试验结果表明,H9N2禽流感病毒NA蛋白264位潜在糖基化位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H9N2病毒的复制、排毒及其致病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4-01)

潜在糖基化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是弹状病毒科、诺拉弹状病毒属成员,可引起鲑科鱼类稚鱼和幼鱼的造血器官出血和坏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广泛流行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已成为世界性鲑鳟鱼病,给鲑鳟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迄今为止,针对IHN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深入探讨IHNV的毒力及免疫原性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和免疫机理提供科学而有力的依据。IHNV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大小约11 kb,编码5种结构蛋白和1种独特的非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衣壳蛋白N,磷酸化蛋白P,膜基质蛋白M,囊膜糖蛋白G,非结构蛋白NV和RNA聚合酶大蛋白L。其中G蛋白既是糖蛋白,又是病毒的毒力蛋白,含有病毒主要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在病毒致病性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囊膜蛋白的糖基化是病毒在繁衍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糖基化位点的改变可以影响病毒蛋白的折迭及构象,从而影响病毒的复制及在机体中的免疫原性。为了研究IHNV G蛋白的糖基化对病毒毒力及免疫原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线软件预测出G蛋白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分别将wtIHNV HLJ-09株的G蛋白第56位、379位、401位和438位氨基酸的天冬酰胺N突变为丙氨酸A,再叁点联合突变和四点联合突变,通过酶切、测序等方法确证突变成功。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拯救9株重组病毒,拯救出的病毒对CHSE-214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PE)。通过RT-PCR鉴定、分子标识的鉴定、电镜观察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都检测到了重组病毒;用G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对重组病毒的糖基化进行分析,证明了预测的4个位点是wtIHNV HLJ-09G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并且通过突变糖基化位点氨基酸达到去糖基化的目的。对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做了研究,一步生长曲线显示重组毒rIHNV-N56A-N401A-N438 A、rIHNV-N379A-N401A-N438A 和 rIHNV-N56A-N379A-N401A-N438A 在 CHSE-214 细胞上的复制能力明显低于其它重组毒和亲本毒,说明同时突变G蛋白第401和438两个氨基酸时会很大程度地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9株重组毒和亲本毒对EPC、CHSE-214和RTG-2易感细胞的嗜性相同,都是在CHSE-214中复制最快,在RTG-2中复制最慢。在这叁种细胞系上,9株重组病毒的滴度水平上呈同样的趋势,可见不同重组病毒体外复制能力的差异是由病毒本身引起的,与细胞系种类无关。将鉴定正确的9株重组病毒对1g的虹鳟稚鱼做了累积致死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只有rIHNV-N438A组在30d内的累积死亡率低于50%,表明单独突变第438位氨基酸可降低病毒对虹鳟的致死率。通过对死亡虹鳟的组织病理观察,看到9株重组毒都能使虹鳟的肝、肾、心等组织发生典型病变。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被各重组毒攻毒后虹鳟肝肾组织的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同样是IHNV-N56A-N401A-N438A、rIHNV-N379A-N401A-N438A 和 rIHNV-N56A-N379A-N401A-N438A 的拷贝数最低,表明当 G 蛋白第401和438两个氨基酸联合突变时也会降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能力。将各重组毒及亲本毒分别免疫平均体重10g健康的虹鳟幼鱼,在免疫后第14d、28d、42d和56d分别尾静脉采集各组虹鳟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的效价,结果表明重组病毒能诱导虹鳟机体产生特异性IgM,其中将G蛋白第438位氨基酸单独突变后能使特异性抗体IgM提前产生,推测第438位氨基酸的糖基化可能和病毒的免疫逃逸现象有关,也推断出这与导致虹鳟致死率降低有关。对rIHNV-N438A组30d未死亡的虹鳟再次攻击亲本毒后,30d内的累积死亡率为25%,可见经重组毒免疫后的虹鳟对亲本毒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本研究证实了糖基对病毒的重要影响,为研究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提供依据,同时为该病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在糖基化位点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周晗,王丽,乔薪瑗,徐义刚.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蛋白潜在N-糖基化位点突变对病毒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2].王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蛋白潜在N-糖基化位点的突变对病毒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6

[3].范中雷.NA蛋白264位潜在糖基化位点对H9N2禽流感病毒特性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北美型PRRSVORF5推导的潜在糖基化分离株HA基因氨基酸序列的比对注:蓝...~2006年中国H3N2亚型SIVHA1蛋白...青海株HA基因极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阴影...分析大鼠CRISP2潜...A/Swine/30/2006 HA基因推导的氨基酸...

标签:;  ;  ;  ;  ;  ;  ;  

潜在糖基化位点论文_王超,周晗,王丽,乔薪瑗,徐义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