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生长保存论文-咸洋,董昕,解孝满,吴丹,韩彪

限制生长保存论文-咸洋,董昕,解孝满,吴丹,韩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限制生长保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限制生长保存,离体保存,组织培养,生长规律

限制生长保存论文文献综述

咸洋,董昕,解孝满,吴丹,韩彪[1](2019)在《光照和温度对红花槭限制生长保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主要探讨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温度及昼夜温差等保存条件对卓越红花槭(Acer rubrum cv.‘Somerset’)限制生长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为期182天的保存过程中,离体材料前期以分化生长为主,后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并呈现一定的低温适应性。温度对离体材料生长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P<0.01);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影响持久,二者交互作用达显着水平(P<0.05);昼夜温差对平均出芽数和生根率都有显着影响。研究表明,保存效果最好的条件是T3(25°C,12小时光照,62.50μmol·m~(–2)·s~(–1))和T7(25°C,12小时光照,31.25μmol·m~(–2)·s~(–1))处理组,但最佳保存条件的选择标准并不唯一,其核心是保证种质材料的分化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万珠珠,牛来春,谭秀梅,刘敏,吴亮[2](2016)在《叁种食用百合种质资源限制生长保存及遗传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食用百合试管苗为试材,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生长抑制剂对食用百合试管苗保存效果的影响,并对保存后的试管苗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以期建立食用百合种质资源离体保存体系。结果表明:龙芽百合试管苗用10mg·L~(-1)防落素(PCPA)处理保存300d后,试管苗生长缓慢,存活率达96.00%;川百合试管苗用2.0mg·L~(-1)青鲜素(MH)处理保存150d后,试管苗的抑制生长效果明显,结鳞率和存活率高达100.00%;兰州百合试管苗用10mg·L~(-1)多效唑(PP333)处理保存300d后,试管苗抑制作用明显,结鳞率达100.00%,存活率达94.40%。比较限制生长保存后与未保存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图谱,各处理和对照图谱带相似,初步证明了以上保存方法的可行性,较好的保持了遗传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13期)

林秀莲,赖钟雄[3](2013)在《龙眼胚性愈伤组织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限制生长保存的龙眼胚性愈伤组织(Eembryogenic Callus,EC)为材料,测定了龙眼3个品种红核子、松风本、苗翘在4种不同培养基中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的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龙眼不同基因型以及不同培养基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都有所不同。红核子EC有机酸含量在A、B、C、D培养基中出现1次积累高峰;苗翘EC有机酸含量在A、B培养基中变化较平稳,在C、D培养基中出现1次积累高峰;松风本EC有机酸含量在A、B、C、D培养基中较平稳。(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林秀莲,张梓浩,赖钟雄[4](2013)在《龙眼限制生长保存EC体胚再生植株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筛选的10条随机引物,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embryogenic callus,EC)限制生长保存后体胚再生完整植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龙眼EC不同保存年限(5个月、3年、13年)体胚再生完整植株RAPD谱带存在一定差异,保存5个月的EC体胚再生完整植株共扩增出371条谱带,其中有37条变异谱带,变异率为9.70%;保存3年的EC体胚再生完整植株共扩增出352条谱带,其中有47条变异谱带,变异率为13.07%;保存13年的EC体胚再生完整植株共扩增出365条谱带,其中有55条变异谱带,变异率为15.07%。由此可见,长期限制生长保存后EC再生的体胚苗变异率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许珊珊,赖钟雄[5](2013)在《福州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限制生长保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的有效保存方法。[方法]以荔枝古树‘宋荔’(编号X2)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试材,根据蔗糖、甘露醇、肌醇和温度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对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进行限制生长保存研究。[结果]宋荔X2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保存条件(G7)是MS+2,4-D 1.0 mg/L+蔗糖20 g/L+甘露醇20 g/L+肌醇0.3 g/L,19℃。低温培养有利于提高宋荔X2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活力;宋荔X2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率与蔗糖浓度呈负相关,但提高蔗糖浓度有利于宋荔X2生长量的增加。不同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在G7下均能保存100 d,最长可达135 d。[结论]优化了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的保存体系,为进一步完善荔枝古树离体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3年05期)

李丽秀[6](2013)在《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首先以“早钟6号”枇杷为材料,进行胚培养及其试管苗保存条件的优化研究,并离体保存了21份枇杷资源的试管苗;同时,以“早钟6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克隆得到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ETR、ERS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CAT的cDNA全长序列,并以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不同时期叶片为材料,进行ETR、ERS、CAT等3个基因及本实验室音建华(2010)已克隆的2个基因ACS和ACO在离体保存过程中表达量的qPCR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枇杷胚培养及试管苗的获得以早钟6号枇杷幼胚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GA3及光质对幼胚萌发率的影响。不同浓度GA3对幼胚的萌发影响较大,其中1/2MS+0.2mg·L~(-1)NAA+0.5mg·L~(-1)6-BA+0.5mg·L~(-1)GA3的萌发率最高;不同光质对枇杷幼胚对幼胚萌发率影响不大,红光、蓝光均促进幼胚萌发。在枇杷成熟胚培养中,6-BA对枇杷成熟胚萌发率影响最大,NAA影响最小,适合的萌发培养基为MS+0.5mg·L~(-1)2,4-D+1.0mg·L~(-1)6-BA+0.5mg·L~(-1)NAA。2枇杷试管苗的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将枇杷幼胚萌发得到的试管苗,接入添加不同浓度的TDZ或KT的增殖培养基中,研究TDZ或KT对枇杷试管苗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合枇杷试管苗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MS+0.1mg·L~(-1)NAA+1.0mg·L~(-1)TDZ或MS+0.1mg·L~(-1)NAA+0.5mg·L~(-1)KT。最适合的生根培养基为0.5mg·L~(-1)NAA+0.2mg·L~(-1)IBA+1/2MS,生根率为93.095%。321份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离体保存研究本试验将枇杷试管苗接入1/3MS+4.0mg·L~(-1)PP333培养基上,分别置于4种不同光质下培养,探讨不同光质对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红光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的离体保存,枇杷试管苗在红光条件下,离体保存效果较好,保存11个月时,试管苗存活率仍有70%以上。另外,收集21份枇杷资源,将枇杷胚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萌发,并直接对21份枇杷资源进行离体保存,21份枇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存在差异。4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基因ETR基因的克隆以枇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得到3条ETR1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j-ETR1a、Ej-ETR1b、Ej-ETR1c,编码相同的741个氨基酸;4条ETR2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j-ETR2a、Ej-ETR2b、Ej-ETR2c、Ej-ETR2d,编码相同的741个氨基酸。各基因cDNA序列GenBank检索号分别为JX307084、JX307087、JX996185、JX307089、JX307090、JX307091、KC709505。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两类ETR蛋白均是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在N-端疏水区存在3个跨膜区,属于跨膜蛋白;有一个螺旋卷曲结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中,具有8个保守结构域,均属于ethylene sensor家族;ETR1蛋白具有30个功能位点,32个磷酸化位点,ETR2蛋白有28个功能位点,35个磷酸化位点,两个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28%,均属于乙烯受体ETR1亚家族5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基因ERS基因的克隆从枇杷试管苗叶片中克隆得到1条ERS cDNA序列,全长2170bp,编码673个氨基酸,GenBank检索号为JX307088。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该蛋白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除了近N-端的3个跨膜区域外,Ej-ERS蛋白还有294-315aa及320-341aa两处跨膜区;该蛋白有1个螺旋卷曲结构,28个功能位点,26个磷酸化位点,与枇杷ETR1、ETR2同属于乙烯受体ETR1亚家族。6枇杷试管苗叶片CAT基因的克隆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枇杷试管苗叶片中得到6条CAT cDNA序列全长,其中1条CAT1序列、5条CAT2序列,分别命名为Ej-CAT1、Ej-CAT2、Ej-CAT2-2、Ej-CAT2-3、Ej-CAT2-4、Ej-CAT2-5。GenBank检索号分别为:JX307086、JX307085、JX996184、JX996186、JX996187、JX996188。对CAT1及CAT2推到的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两个蛋白均编码492个氨基酸,是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存在螺旋卷曲结构,是非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CAT1及CAT2蛋白分别有18、17个功能位点,22、19个磷酸化位点,是以Ser为主,Thr、Tyr为辅发生磷酸化反应。7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表达的qPCR分析本试验以在1/3MS+4.0mg·L~(-1)PP333培养基上离体保存的不同时期枇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以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qPCR方法分析枇杷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ETR、ERS、ACS、ACO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CAT在离体保存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5个基因在6个不同保存时期均有表达。其中,ETR基因整体表达量先降低后上升,最后趋向平稳,保存1个月时表达量最高,保存5个月表达量最低;ERS基因表达量呈“W”状,保存7个月表达量最高,保存5个月时表达量相对最低;ACS基因表达量变化较复杂,整体趋势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又有所上升,最后又开始下降直至降到最低值(保存11个月);ACO基因的表达量在保存1个月及4个月时较高,其后的4个时期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而CAT基因表达量的整体趋势呈字母“W”形状,保存1个月时表达量最高,7个月时表达量最低。在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整个过程中,乙烯受体基因ETR、ERS与ACS表达模式基本相似,但在保存4个月、11个月时ACS表达量与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4个月ACS表达量增加,而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则降低;11个月时,ACS表达量下降,ETR、ERS表达量则略升。枇杷ACO基因除了在4、7个月表达量动态变化不一致外,其余几个时期的变化规律几乎与ETR、ERS表达量变化趋势类似。ACS与ACO表达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ACS每个时期表达量均高于ACO的表达量。前2个时期表达量增加,可能是由于试管苗生长发育进入叶片成熟和衰老阶段,乙烯合成量增加;而在离体保存后4个时期,试管苗新的侧芽开始生长,抽出新的枝叶,并慢慢发育成熟,但ACO表达量却无明显变化,乙烯生成量趋于稳定,这可能跟乙烯受体表达量变化有关。ACS处于ACO的上游,每个时期的ACS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ACO基因的表达量,说明经ACS合成的ACC可能除了生成乙烯外,还转化成N-丙二酰-ACC进行分流,从而调节乙烯的生物合成。离体保存条件下,乙烯受体基因ETR和ERS基因表达量整体变化具有类似的规律。而且两个受体基因ETR、ERS可能除了结合乙烯外,还起到调节乙烯敏感性的作用。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林秀莲,张新英,叶炜,赖钟雄[7](2013)在《限制生长保存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过程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核子龙眼不同保存时间(5个月、3 a、13 a)的不同发育阶段体胚为材料,对限制生长保存后的胚性愈伤组织(EC)的体胚发生过程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筛选10条随机引物,对EC不同发育阶段体胚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龙眼EC不同发育阶段体胚的RAPD谱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同保存时间的EC在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相对变异率都保持在比较小的变异范围内,小于5.1%.(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傅伊倩,孔滢,刘燕[8](2012)在《大花卷丹的组织培养及限制生长保存》一文中研究指出离体保存是植物种质保存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实现对大花卷丹的保护性利用,本文对其组织培养体系及限制生长离体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23±2)℃、光照强度约为40μmol.m-2.s-1、光照时间14h.d-1的条件下,大花卷丹鳞片在MS+6-BA1.0mg.L-1+NAA0.2mg.L-1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较好,能直接诱导芽,且小鳞茎的生长速度较快。将诱导出的小鳞茎切割后,接种到1/2MS+NAA0.5mg.L-1+活性炭2g.L-1生根培养基2~3周即能生根,生长状况良好。提高MS培养基中蔗糖达90和110g.L-1时可以抑制其生长,能够保存大花卷丹试管苗10个月,保存过程中生长正常,株高生长缓慢,但根长势较快。在蔗糖浓度90g.L-1基础上再添加30g.L-1甘露醇的培养基能进一步抑制试管苗根的生长。6个月后,转移到正常培养基上培养均能恢复生长,其鳞片在诱导培养基上能正常分化。因此,采用大花卷丹鳞片组织培养可以形成种苗,在培养基中添加高蔗糖浓度和甘露醇可以使其试管苗保存1年以上。(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周红玲,郑加协,赖钟雄,陈石[9](2011)在《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早钟6号枇杷试管苗为材料,将其分别保存在MS+5 mg/L PP333培养基上和MS培养基(对照)上,采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对保存的试管苗成熟叶片叶肉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5 mg/L的PP333,保存6个月时,明显推迟了叶绿体的变形、移动、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镶嵌及叶绿体的解体;保存9个月时,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完整,少数出现解体,淀粉粒明显增大、增多,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正常。(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周红玲,郑加协,陈石[10](2010)在《植物种质资源限制生长保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现状、限制生长保存的常用技术及限制生长保存对植物材料遗传变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0年10期)

限制生长保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3种食用百合试管苗为试材,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生长抑制剂对食用百合试管苗保存效果的影响,并对保存后的试管苗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以期建立食用百合种质资源离体保存体系。结果表明:龙芽百合试管苗用10mg·L~(-1)防落素(PCPA)处理保存300d后,试管苗生长缓慢,存活率达96.00%;川百合试管苗用2.0mg·L~(-1)青鲜素(MH)处理保存150d后,试管苗的抑制生长效果明显,结鳞率和存活率高达100.00%;兰州百合试管苗用10mg·L~(-1)多效唑(PP333)处理保存300d后,试管苗抑制作用明显,结鳞率达100.00%,存活率达94.40%。比较限制生长保存后与未保存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图谱,各处理和对照图谱带相似,初步证明了以上保存方法的可行性,较好的保持了遗传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限制生长保存论文参考文献

[1].咸洋,董昕,解孝满,吴丹,韩彪.光照和温度对红花槭限制生长保存的影响[J].植物学报.2019

[2].万珠珠,牛来春,谭秀梅,刘敏,吴亮.叁种食用百合种质资源限制生长保存及遗传稳定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6

[3].林秀莲,赖钟雄.龙眼胚性愈伤组织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J].热带作物学报.2013

[4].林秀莲,张梓浩,赖钟雄.龙眼限制生长保存EC体胚再生植株的RAPD分析[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3

[5].许珊珊,赖钟雄.福州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限制生长保存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3

[6].李丽秀.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D].福建农林大学.2013

[7].林秀莲,张新英,叶炜,赖钟雄.限制生长保存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过程的RAPD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傅伊倩,孔滢,刘燕.大花卷丹的组织培养及限制生长保存[J].植物生理学报.2012

[9].周红玲,郑加协,赖钟雄,陈石.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

[10].周红玲,郑加协,陈石.植物种质资源限制生长保存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0

标签:;  ;  ;  ;  

限制生长保存论文-咸洋,董昕,解孝满,吴丹,韩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