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狮子口水电站工程选址及基础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欧鹏辉[1](2021)在《基于信息量法和逻辑回归的江西省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文中认为人类活动往往会破坏坡体结构的稳定性,在降雨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坡体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江西省丘陵广布,水文气象以及环境-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频发。本文以整个江西省为例,在利用地球信息技术分析区域内滑坡点与各致灾因子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以下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1)根据研究区的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了主要滑坡的类型、形成条件及滑坡点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区以土质滑坡为主,主要分布于周边山地丘陵地区的道路、江河两岸地带以及山谷工程建筑的边坡地段。这些地段由于人类的工程开挖形成临空面,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滑坡。(2)通过野外调查,分析研究区的主要致灾因子。本文选取了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向、道路、河流、标准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雨量、3-7月累计平均降雨量、3-6月累计平均降雨量、5-7月累计平均降雨量、断层、岩性和地表覆盖类型14个评价因子。根据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以及滑坡点形成的条件与特点,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子集(或区间),计算各因子的信息量(IV),来构建江西省滑坡的易发性评价体系。(3)采用基于信息量(IV)的逻辑回归模型(LRM)对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区划。对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提高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将已知的滑坡点按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构建并评价滑坡易发性预测模型。本文采用两种线性要素的完整性进行建模:模型1采用不完整的线性特征要素,也就是主要线性要素(比如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大河流及其主要支流);模型2采用完整线性特征要素,也就是除了主要线性要素还包括次级和更次级的线性要素(比如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大河流、主要支流,还有支流、溪流、县道、乡道和村道)。随着线性要素的增加模型预测精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可靠性也有很大的提高,AUC值从0.857提高到0.863。将最终建立的预测模型应用于研究区,估算出滑坡的易发性概率,并根据相等间隔法,将概率值划分为五个等级(稳定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据此,划分滑坡可能发生的潜在区域。(4)本文采用30米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江西省域滑坡风险研究,并取得良好的结果;这样的分辨率单元能更加精细体现地表形态与滑坡点的特征。基于IV+LRM分析的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在精度和效率方面均能满足本研究的需求。模型性能与易发性评价结果的验证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可靠性。在滑坡等编录数据详实的情况下,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区域尺度甚至全国尺度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柳直[2](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何蒙[3](2018)在《水利工程对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及连通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水利工程运行对下游河流水文情势及水系格局的影响已被诸多学者视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中极少定量评价水利工程对水系结构与连通功能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工程性缺水较严重、水系结构复杂的荆南三口水系为研究对象,在运用GIS技术提取1954、1975、1990、2008和2016年5期水系结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探索水系结构及水系连通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集对分析等方法,检测区内外水利工程对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及连通功能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54年以来,在高强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研究区内河流数量减少、长度缩短、河频率和水面率下降,水系结构的一般特征呈现简单化趋势;代表水系结构发育特征的各项指标数值均下降,河网密度由1954年的0.687km/km2下降至2016年的0.475km/km2,面积长度比则从3.96km/km2下降为3.17km/km2,河流发育受阻;表示水系结构分形特征的指数维持在1.5~2之间,呈下降趋势,复杂度出现简化趋势。(2)1954-2016年间,区域水系的水文连通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代表水系连通状态的水系连通环度α、节点连接率β、水系连通度γ这三项指标整体也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水系连通虽出现了小幅上升,但其连通程度仍旧较低。(3)近62年来,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受到水利工程的严重干扰,但各项结构特征所受干扰程度不一。其中,水系结构特征变化与区外水利工程数量变化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分形维数>水面率>河网密度>河网发育系数>河频率;与区内水利工程数量变化灰色关联度大小为:分形维数>水面率>河网密度>河频率>河网发育系数;与水库总库容变化的关联度大小为:水面率>分形维数>河网密度>河网发育系数>河频率。水利工程各项指标与水系结构变化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列顺序为:水库总库容>区内水利工程数量>区外水利工程数量。(4)区内外水利工程数量与水系连通功能指标均达到显着相关水平,表明水利工程与水系连通功能密切相关,且水系连通功能受水利工程影响较大。1954年以来,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水系连通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54-2016年,水系连通的自然功能级别由“优”变“差”,社会功能级别由“中等”变为“良”,综合功能级别由“良”降为“中等”。其中,自然功能三个模块的联系主值数逐渐下降;社会功能三个模块中,洪灾防御功能逐渐上升,水运资源利用功能持续下降,水资源调配功能则先下降后逐渐回升。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与运行使得荆南三口水系结构逐渐简单化、水系连通功能逐步下降,但只要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充分发挥河网自然功能,合理运用水系的社会功能,将能逐步改善水系结构单一化、水系连通性差、水系连通功能低的问题。
许英杰[4](2017)在《四川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风险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冕宁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州北西部,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冕宁县位于川滇构造带北段,地质构造较为发育,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冕宁县管辖6个镇,32个乡,232个村,人口318585人;交通极为便利,京昆高速雅攀段、108国道纵贯南北,省道215横穿东西;近几年来,区内水电站的开发、矿产资源开采、修房筑路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在强降雨的作用下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因此开展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为开展冕宁县的防灾减灾工作、工程建设及道路选址等人类工程活动提供借鉴,并能有效降低滑坡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冕宁县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将区内发育的137个滑坡灾害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进行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和分区。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建立在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基础之上,本文行文思路也是基于此。通过对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价,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冕宁县共发育137处滑坡,以中小型滑坡为主,占区内滑坡总数的95%,城厢镇、大桥镇、青纳乡、曹古乡等4个乡镇滑坡地质灾害最为发育。滑坡灾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沿断裂带和河流附近呈带状分布;集中发育在地层岩性为板岩、砂岩、千枚岩等变质岩和泥岩、页岩等软硬相间岩层中;滑坡地质灾害多发育在坡度为10°40°的斜坡地带,并且在低山地貌集中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段集中发育。滑坡灾害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时期发育;在雨季及暴雨天相对频发。(2)将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分为易发因子和诱发因子,并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各影响因子不同分级区间对滑坡灾害发生贡献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赋值,采用PoA、PoLN、LC三个指标统计分析各影响因子与滑坡地质灾害的分布关系。统计结果显示: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在坡度10°20°之间、坡向为北西向和南东向、坡高在20m40m之间、二叠系和三叠系变质岩地层集中发育;距离断裂带和河流越近滑坡灾害越发育;年均降雨量和地震峰值加速越大滑坡地质灾害相对发育越多。(3)在对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分布规律以及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最终选定坡度、坡向、坡高、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河流水系、地震、降雨八个控制研究区内滑坡发生和演化的主导因素作为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参评指标,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对冕宁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危险性评价,并利用信息量法对评价结果做交叉检验,建立ROC曲线,利用线下面积百分比AUC进行评价结果正确率检验,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结果正确率达78.53%。(4)根据实际资料获取情况,从社会易损性、物质易损性和环境易损性三大易损性指标中分别选取人口密度、公路、土地资源三个指标作为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参评指标,其中将各乡镇人口总数均分到相应房屋用地区域作为人口密度的空间表达,将不同等级公路的价值线密度以2km为搜索半径进行量化,并以土地资源单位面积的价格(受损值)进行土地资源易损性量化,为消除各评价指标图层叠加时不同量纲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各指标量化结果做归一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利用ArcGIS软件的栅格计算器采用加权总和模型进行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5)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冕宁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将危险性指数归一化值(H)和易损性指数归一化值(V)利用R=H×V经验公式计算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指数,重分类得到最终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分区,并利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风险性分区结果图层与冕宁县行政单元图层叠加,最终得到各乡镇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分区结果。
马伟[5](2017)在《乌江航道通航能力评估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道通航能力是度量一段时间内某一航段可通航货物吨或者船吨数的最大能力。是衡量航道繁忙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航道路网对运量需求的满足程度。随着乌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公路、铁路运输逐渐达到饱和与公铁运输发展瓶颈的出现,水路运输逐渐成为黔东、渝东南地区目前主要发展的对象,因而研究乌江航道,提高乌江通航能力成了现今的主要问题。研究乌江航道通航能力的关键在于分析其航道通航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围绕这个问题主要做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首先对研究背景作了简单介绍,对内河航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简单分析。接着就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入手,囊括了水文、航道尺度、净空尺度等方面对内河航道通航的影响。然后根据这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乌江航道特点,分析乌江航道的现状。随后引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结合专家调查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权重确立,对乌江主要通航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建立评价标准。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对乌江通航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赵安奇[6](2016)在《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当前农村宅基地普遍存在面积超标、规模大、“人减地反增”和“一户多宅”等突出问题,导致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进而加剧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压力。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权利主体的封闭性与不科学性、权利客体的限定性、权利取得的无偿性、权利的无期限性、权利内容的限定性以及权利处分的限制性等独特的法律特征,严重影响了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实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社会保障、户籍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使我们认识到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的复杂性和制度改革的艰巨性。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中,宅基地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运行效果不佳。楚雄州农村宅基地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以楚雄州作为实证分析的切入点,通过查阅到的文献和实际案例、在楚雄州武定县西河、和尚庄两个村委会两年的工作经历以及楚雄州、市国土资源局、楚雄州、市移民开发局、楚雄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等单位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此文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等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健全的体制机制等的系统分析,促使农村宅基地退出能够合理合法高效有序的开展下去。
邓弢[7](2016)在《从“挡笆贼”到“喇叭苗”:“喇叭人”的袓先记忆与族群认同》文中提出喇叭苗生活在北盘江流域的大山深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民族识别后才统一族称,他们拥有独特的祖先记忆与文化形态,在多族群村落中族群互动频繁,形成了复杂的族群认同机制。本文从人类学视野出发,通过对喇叭苗聚居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试图探讨喇叭苗的族群认同特点以及在与其他族群的族群交往互动中是怎样建构并强化族群认同的;在族群传承与融合中,祖先记忆成为强化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本文运用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理论,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以地方性话语阐释族群的祖先记忆如何强化族群意识、维持族群边界。本文以历史与文化两条线展开,首先,通过对喇叭苗民族识别过程的回顾,对族谱等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对喇叭苗后裔族群记忆的口述史探究,追溯喇叭苗的族群历史;在民族识别过程中,族群知识精英的意愿与努力同样是族群建构与认同的作用因素之一。在族群的世代更替过程中,服饰、语言、习俗等往往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是族群内外自我识别的明显特征,接着对喇叭苗的客观文化特征作基本介绍,并探讨喇叭苗的婚姻圈与市场圈;在多族群村落背景下族群间的互动表现在交往、联姻与仪式的重合等方面,而喇叭苗族群中存在的“药婆”在一定程度上划定族群边界,通过对族群互动与族群边界维系的深入与把握,进一步加深对族群认同特点的理解。宗教信仰与仪式礼仪不仅彰显一个族群的人生观,同时渗透着历史传承的印迹,宗教信仰是一个族群内部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是这一族群文化特征的意志体现,庆坛仪式是喇叭苗显而易见的符码,通过对喇叭苗“三洞桃源”信仰、传统宗教崇拜等方面的探访,发掘喇叭苗独有的文化特点;仪式礼仪等也是构成一个族群的文化特征的要素,新生儿仪式、婚丧习俗、建房仪式等,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某一族群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制度,同时也是维护族群边界的表现,通过对仪式礼仪的论述,阐释喇叭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机制。论文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存文化的探索和对族群互动中族群认同理论的把握,从不同的角度、层次上考量喇叭苗族群认同的内在机制,探索喇叭苗族群认同的基本内涵,以期对喇叭苗这一族群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刘晶晶[8](2015)在《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文中提出重庆特殊的自然及人文环境造就了吊脚楼这种独特的山地建筑的产生、运用与发展,它作为一种典型的重庆民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重庆山多地少,吊脚楼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局部架空建造,显示出极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当前,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重庆吊脚楼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然而,人们对这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规模小巧的建筑形式的研究还关注不够、剖析不深。因此,对重庆吊脚楼所彰显的地域特征及其建筑文化进行深入解读,揭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存在的合理性及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思考其未来的走向,并使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地方建筑文化基因延续下来,在目前山地生态环境日趋被破坏、地域建筑文化逐渐消失的大潮中显得极为紧迫。论文主要对近代以来重庆城区和部分场镇吊脚楼及其建筑文化进行研究,以其历史发展为脉络,将其生成环境和形成原因作为切入点,对重庆吊脚楼地域分布及类型特点、空间形态及群组特征展开深入剖析,并进一步扩展到环境景观探讨。另外,针对其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其建筑理念、核心价值以及发展潜能入手,对其建筑文化的现代重构进行研究,试图找到重庆吊脚楼及其建筑理念有效的保护和发展途径,为其现代传承和建筑创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在对重庆吊脚楼历史文化、空间形态、理念价值及面临现状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力求使其与当代建设相结合而进行时代传承和延续,内容主要包括:1、对重庆吊脚楼生成环境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它的气候、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背景。结合重庆城区及部分场镇发展的历史,对重庆吊脚楼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详尽梳理,将传统重庆吊脚楼的演变过程概括提炼为“起源—发展—高潮—式微”几个阶段,并对重大历史事件对其影响进行耙梳与阐明,提出它的出现、发展,以及式微都是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和历史选择的结果。2、按地域分布及类型特点对重庆吊脚楼进行剖析,通过对干栏与吊脚楼的梳理,对重庆吊脚楼这一重要类型的分布范围进行探讨。将我国吊脚楼地区与民族分布通过文化分区的方式展现,并提出不同吊脚楼之间是否有文化渊源,是否有共同的文化中心等议题。继而诠释吊脚楼类型特点,引入建筑类型学对重庆吊脚楼进行类型诠释,并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来呈现其建筑类型特征。3、对重庆吊脚楼空间形态及群组环境景观进行研究,通过其不拘一格、自由多变、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技术易于掌握等方面的阐释,对其单体平面形制、空间利用、建筑营构及形态特征逐步讨论。紧承上文在群体空间方面,重点对城区吊脚楼群组形成的“多维簇群”空间形态及场镇吊脚楼形成的沿河线型群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并阐明其群组空间构成;最后进一步对其与所处场地环境的关系,以及连绵延续、重屋累居、俯仰和谐的景观形象展开讨论。4、依次总结吊脚这一山地建筑策略的生态性、经济性及山地适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的详细阐述正说明了其核心价值、空间本质及发展潜能。从当下重庆吊脚楼及其建筑文化趋于消逝的现状出发,思考其建筑文化重构,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读与细致剖析,延伸至类型、地型和建造三方面的探讨。理论层面提出其类型学传承的新吊脚楼构筑模式及现存吊脚楼保护模式,实践层面则总结传承延续的不同层次及多种可能性,特别是针对吊脚楼以小尺度的方式将建筑与地形加以结合、适应力极强的特点,思考如何将吊脚理念落实于现代建筑创作,并提出技术材料、社会管理等方面革新。
李鸣生,纪红建[9](2014)在《发现龙门山》文中指出引子为什么要进龙门山?我说的龙门山,不是河南洛阳的龙门山、山东泗水的龙门山,也不是山西平顺的龙门山、浙江杭州的龙门山,而是四川彭州的龙门山。彭州的龙门山位于彭州市的最北部,距成都89公里,与阿坝州、都江堰、什邡等地接壤,幅员368平方公里。这个龙门山在四川名气很大——尤其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但外界未必全都知晓。我17岁当兵离开四川老家,至今已40年有余。近
黄涛,冯华[10](2014)在《苔清水电站工程选址方案选择》文中认为苔青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低水头径流式电站,兼具养殖、旅游及减排等功能。电站建成后接入浩良河变电所,并入省网运行,对改善电网结构、缓解地区供电压力及改善电网供电质量,都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工程建成后,可改善水库附近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和水质环境。
二、狮子口水电站工程选址及基础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狮子口水电站工程选址及基础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量法和逻辑回归的江西省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2 江西省地理地质环境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气候特征 |
2.3 地质环境概况 |
2.3.1 区域地质构造单元 |
2.3.2 断裂带 |
2.3.3 地貌形态 |
2.3.4 地层岩性 |
2.3.5 水文地质分区 |
2.4 人类工程活动 |
2.4.1 房屋修建 |
2.4.2 道路建设 |
2.4.3 矿山开采 |
2.4.4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
3 江西省滑坡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统计分析 |
3.1 滑坡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
3.1.1 滑坡基本类型 |
3.1.2 滑坡分布特征 |
3.2 数据来源与评价单元划分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评价单元的确定 |
3.3 评价因子的统计分析 |
3.3.1 坡度 |
3.3.2 高程 |
3.3.3 坡向 |
3.3.4 地形起伏度 |
3.3.5 降雨 |
3.3.6 岩性 |
3.3.7 距河流距离 |
3.3.8 距断层距离 |
3.3.9 距道路距离 |
3.3.10 标准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 |
3.3.11 地表覆盖类型 |
4 滑坡易发性评价 |
4.1 评价模型的选取及其理论 |
4.1.1 信息量法(IV) |
4.1.2 逻辑回归模型 |
4.1.3 基于信息量的逻辑回归模型 |
4.2 各评价因子的信息量计算 |
4.3 评价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 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
4.5 滑坡易发性的计算与区划 |
5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
5.1 精度检验方法 |
5.1.1 合理性检验 |
5.1.2 ROC曲线 |
5.1.3 比较验证 |
5.1.4 近三年局部地区的滑坡点验证 |
5.2 基于IV+LRM方法的合理性 |
5.3 结果分析 |
5.3.1 预测变量的重要性 |
5.3.2 研究结果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水利工程对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及连通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系结构研究 |
1.3.2 水系连通研究 |
1.3.3 人类活动对水系结构与水系连通功能影响研究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数据来源 |
2.2.4 技术路线 |
3 三口水系区内外水利工程运行状况分析 |
3.1 区外水利工程运行状况 |
3.1.1 长江干流中上游水利工程 |
3.1.2 湖南省“四水”流域水利工程 |
3.2 区内水利工程运行状况 |
3.2.1 防洪治涝工程建设 |
3.2.2 抗旱灌溉供水工程建设 |
3.3 水利工程建设变化及其与水系的关系 |
4 水利工程对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变化的影响 |
4.1 水系数据与水系结构参数 |
4.1.1 河流分级 |
4.1.2 数据获取 |
4.1.3 参数指标 |
4.2 近60多年以来水系结构变化分析 |
4.2.1 水系结构一般特征变化 |
4.2.2 水系结构发育特征变化 |
4.2.3 水系结构分形特征变化 |
4.3 水利工程对水系结构特征影响定量评价 |
4.3.1 指标选取 |
4.3.2 计算方法 |
4.3.3 水利工程与水系结构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
4.4 水利工程对水系结构的影响 |
4.4.1 区外水利工程对水系结构变化的影响 |
4.4.2 区内水利工程对水系结构变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水利工程对荆南三口水系连通变化的影响 |
5.1 水系连通评价方法及指标 |
5.1.1 水文连通性评价 |
5.1.2 水系连通性评价 |
5.2 水系连通性变化 |
5.2.1 水文连通性变化 |
5.2.2 水系连通变化 |
5.3 水利工程对水系连通功能影响定量评价 |
5.3.1 指标选取 |
5.3.2 水利工程与水系连通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3 评价方法 |
5.3.4 水系连通功能评价结果 |
5.4 水利工程对水系连通功能的影响 |
5.4.1 区外水利工程对水系连通功能的影响 |
5.4.2 区内水利工程对水系连通功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合理化的建议 |
6.3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四川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风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程及现状 |
1.2.1 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现状 |
1.2.2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交通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水文条件 |
2.2 地质环境概况 |
2.2.1 地形地貌特征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2.3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章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
3.1 滑坡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
3.1.1 滑坡分类 |
3.1.2 滑坡形态特征 |
3.1.3 行政单元滑坡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
3.2 滑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3.2.1 滑坡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3.2.2 滑坡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3.3 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
3.3.1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因子分析 |
3.3.2 滑坡地质灾害诱发因子分析 |
3.4 典型滑坡成因分析 |
3.4.1 照壁山滑坡概况 |
3.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4.1 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技术路线 |
4.1.1 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选择 |
4.1.2 评价流程 |
4.2 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4.2.2 评价单元的剖分 |
4.3 冕宁滑坡危险性层次分析法评价 |
4.3.1 层次分析模型原理 |
4.3.2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4.4 冕宁滑坡危险性信息量法评价 |
4.4.1 信息量模型原理 |
4.4.2 基于信息量模型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4.5 冕宁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
4.5.1 两种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及评价结果检验 |
4.5.2 冕宁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滑坡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
5.1 易损性评价技术路线 |
5.1.1 易损性定义及研究难点 |
5.1.2 易损性评价流程 |
5.2 易损性评价因子的选取和量化 |
5.2.1 人口易损性 |
5.2.2 公路易损性 |
5.2.3 土地资源易损性 |
5.3 易损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 易损性评价分区 |
5.4.1 易损性评价方法的选取 |
5.4.2 易损性评价分区 |
5.4.3 易损性评价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
6.1 风险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 基于ArcGIS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
6.3 风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乌江航道通航能力评估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内河航道通航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1 水文 |
2.1.1 水位 |
2.1.2 径流 |
2.1.3 汛期 |
2.2 航道自然条件 |
2.2.1 流致漂移量 |
2.2.2 风致漂移量 |
2.3 航道尺度 |
2.3.1 航道深度对内河航道通航能力的影响分析 |
2.3.2 航道宽度对内河航道通航能力的影响分析 |
2.3.3 航道曲率半径对内河航道通航能力的影响分析 |
2.4 净空尺度 |
2.4.1 净空宽度 |
2.4.2 净空高度 |
2.5 层次分析法 |
2.5.1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2.5.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乌江航道通航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3.1 乌江航道概况 |
3.2 乌江航道现状分析 |
3.2.1 乌江水文、气象概括 |
3.2.2 乌江航道(重庆段)现有的跨江桥梁、电缆等基本情况 |
3.2.3 水电站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乌江航道通航能力评价模型 |
4.1 评价通航能力的指标 |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 |
4.2.1 评价指标评分 |
4.2.2 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构建 |
4.3 模糊综合评价 |
4.3.1 构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
4.3.2 计算各指标的评价结果 |
4.3.3 二级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5.3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基本理论概述 |
(一)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概念 |
1. 农村宅基地的含义 |
2.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概念 |
3. 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概念 |
(二)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各种理论 |
1. 宅基地产权基本理论 |
2. 物权平等保护与物权法定基本理论 |
3. 宅基地制度变迁基本理论 |
4. 宅基地定价基本理论 |
(三)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重大意义 |
1. 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需要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 |
3. 保障社会稳定和农民权益的需要 |
二、云南省楚雄州农村宅基地退出现状剖析 |
(一) 楚雄州农村宅基地退出现象 |
1. 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
2. 建房选址布局散乱 |
3. 规划管控执行难度大 |
(二) 云南省楚雄州宅基地退出典型案例分析 |
1. 大姚县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案例分析 |
2. 武定县异地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
3. 永仁宜就镇火把新村异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 |
(三) 影响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主要因素分析 |
1. 农村宅基地产权不明 |
2. 农村宅基地退出市场机制滞后 |
3. 农村宅基地建设的监督管理乏力 |
4. 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三、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试点地区经验借鉴 |
(一) 典型省区的具体措施概述 |
1. 安徽省的补偿激励机制 |
2. 浙江省的“地票”制度 |
3. 河南省的“资金库”措施 |
(二) 试点省区宅基地退出的经验借鉴 |
1. 政府主导类型 |
2. 村民自发类型 |
3. 企业推动类型 |
4. 市场配置类型 |
四、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相关建议 |
(一)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市场机制 |
(二) 规范农村宅基地的不动产统一登记 |
(三)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四) 建立无偿、有偿相结合的宅基地退出的机制 |
(五) 完善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制度和流转收益分配制度 |
(六) 加大对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 |
(七) 借鉴“试点”经验,为宅基地退出提供法律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从“挡笆贼”到“喇叭苗”:“喇叭人”的袓先记忆与族群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sct |
绪论 |
一、引言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概念说明 |
第一章“喇叭人”的基本情况 |
1.1 主要分布情况 |
1.2 调查点基本情况 |
1.2.1 晴隆县长流乡简况 |
1.2.2 猴场苗族布依族乡简况 |
第二章 祖先记忆与民族识别 |
2.1“喇叭人”的族群记忆 |
2.1.1 祖籍及历史源流 |
2.1.2 喇叭苗各姓氏家族史 |
2.1.3 喇叭苗形成之讨论 |
2.1.4 记忆中的祖先 |
2.2 国家识别与自我识别 |
2.2.1 国家话语下的民族识别 |
2.2.2“喇叭人”的自我识别 |
第三章 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 |
3.1“喇叭人”的文化符码 |
3.1.1 基本文化特征 |
3.1.2 精神生活特点 |
3.1.3 总结 |
3.2 婚姻圈与市场圈 |
3.2.1 喇叭苗的婚姻圈 |
3.2.2 市场圈 |
3.3 互动与排斥 |
3.3.1 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互动 |
3.3.2 族群内外的排斥对象——“药婆” |
第四章 信仰体系与族群认同 |
4.1“三洞桃源”信仰 |
4.1.1 信仰的由来 |
4.1.2 庆坛仪式 |
4.1.3“端公先生” |
4.1.4 庆坛的演变 |
4.2 多神崇拜的信仰 |
4.2.1 自然崇拜 |
4.2.2 祖先崇拜 |
4.2.3 神灵崇拜 |
4.2.4 民间鬼神信仰 |
第五章 仪式、礼仪与认同 |
5.1 族群的希望:新生儿礼仪 |
5.1.1“许宝贴” |
5.1.2 出生礼仪 |
5.1.3 剃头、过关 |
5.2 婚姻仪式与礼物 |
5.2.1 婚姻仪式 |
5.2.2 婚姻中的礼物交换 |
5.2.3 屯堡人与喇叭苗婚姻仪式的比较 |
5.3 家的建立:建房仪式 |
5.3.1 建房的程序 |
5.3.2 上梁 |
5.3.3 开财门 |
5.4 灵魂的寄托:喊命仪式 |
5.4.1 喊小命仪式概述 |
5.4.2 喊大命 |
5.5 花草送祭:丧葬仪式 |
5.5.1 丧葬仪式过程 |
5.5.2 丧葬仪式中的信仰与情感表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城市化语境下的建筑地域性危机 |
1.1.2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山地利用及山地生态环境 |
1.1.3 吊脚楼及其建筑文化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1.3.1 民居建筑研究 |
1.3.2 山地建筑研究 |
1.3.3 吊脚楼建筑研究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特色 |
2 重庆吊脚楼的生成背景及历史流变 |
2.1 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 |
2.1.1 山地及河流众多的地理环境 |
2.1.2 冬暖夏热、潮湿风缓的气候条件 |
2.1.3 竹木、粘土等本土建材来源 |
2.2 兼容并蓄的移民社会 |
2.2.1 历史上的移民活动 |
2.2.2 明末清初大移民 |
2.2.3 清末及民国时期移民 |
2.3 繁荣兴盛的商贸经济 |
2.3.1 川江航运及码头发展 |
2.3.2 商贸发达 |
2.3.3 开埠及陪都经济 |
2.4 劲劲勇朴直的乡风民俗 |
2.4.1 劲勇开拓 |
2.4.2 世俗包容 |
2.4.3 朴实协作 |
2.5 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 |
2.5.1 起源(史前时期) |
2.5.2 发展(秦汉—鸦片战争前) |
2.5.3 高潮(近代) |
2.5.4 式微(现代) |
2.6 本章小结 |
3 重庆吊脚楼的地域分布与类型特点 |
3.1 干栏与吊脚楼 |
3.1.1 由穴居、巢居到干栏 |
3.1.2 干栏的传播与发展 |
3.1.3 吊脚楼与山地环境 |
3.1.4 关联环境的差异表现 |
3.2 重庆吊脚楼分布 |
3.2.1 重庆吊脚楼文化区 |
3.2.2 重庆吊脚楼分布特点 |
3.3 重庆吊脚楼类型 |
3.3.1 吊脚楼类型学考量 |
3.3.2 从使用功能分:住居、店居、其它 |
3.3.3 从竖向处理及与地形关系分:上爬式、下落式、跨越式、分台式 |
3.3.4 从地理位置及所处环境分:城区、场镇、坡地、滨水、其它 |
3.3.5 从建筑材料及构筑方式分:竹木、砖石、捆绑、穿斗、其它 |
3.4 本章小结 |
4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空间与形态特征 |
4.1 因地制宜的平面形式 |
4.1.1 自由式 |
4.1.2 一字式 |
4.2 不拘成法的空间利用 |
4.2.1 室内空间高度适应性 |
4.2.2 室外空间灵活多样性 |
4.3 轻轻巧简便的建筑营构 |
4.3.1 构架:捆绑、穿斗及其他 |
4.3.2 墙体、屋面、楼地板等 |
4.3.3 建造过程 |
4.4 因势修造的建筑形态 |
4.4.1 悬虚构屋—吊脚(灵活结合悬挑、分台和附崖等手法) |
4.4.2 进退有致—水平(适应山形变化) |
4.4.3 依势跌落—竖向(险、奇、巧) |
4.4.4 乡土朴素—材料、装饰(形态质朴的竹木构层楼) |
4.5 本章小结 |
5 重庆吊脚楼的群组空间与环境景观 |
5.1 群组空间形态 |
5.1.1 城区多维簇群 |
5.1.2 场镇沿河线型 |
5.1.3 群组空间构成 |
5.2 环境组织体系 |
5.2.1 与山水的关系 |
5.2.2 与街道的关系 |
5.2.3 与其他建筑的关系 |
5.2.4 与环境绿化及设施的关系 |
5.3 景观艺术形象 |
5.3.1 绵延连续 |
5.3.2 重屋累居 |
5.3.3 俯仰和谐 |
5.4 本章小结 |
6 重庆吊脚楼的核心价值及面临问题 |
6.1 吊脚是一种优秀的山地建筑策略 |
6.1.1 生态环保性 |
6.1.2 经济实用性 |
6.1.3 山地适应性 |
6.2 吊脚楼是重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6.2.1 重庆历史的组成部分 |
6.2.2 浓缩的重庆山地文化 |
6.2.3 重要的地域文化景观 |
6.3 吊吊脚楼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面临的问题 |
6.3.1 城区吊脚楼及其建筑文化消逝 |
6.3.2 场镇吊脚楼及其建筑文化困境 |
6.3.3 现代吊脚楼及其建筑文化传承乏力 |
6.4 本章小结 |
7 重庆吊脚楼建筑的现代重构 |
7.1 建构经验借鉴 |
7.1.1 相关案例分析 |
7.1.2 优秀案例解读 |
7.2 建构思想及对策 |
7.2.1 建构意义 |
7.2.2 建构原则 |
7.2.3 建构措施 |
7.3 建构实践与启示 |
7.3.1 重庆建构实践 |
7.3.2 建构启示与展望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正文中所涉及重庆吊脚楼案例列表 |
B. 重庆吊脚楼与其他地区及民族吊脚楼对比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苔清水电站工程选址方案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选址方案比选 |
2.1 地形地质条件 |
2.1.1 上坝址 |
2.1.2 下坝址 |
2.1.3 上坝址主要存在的地质问题 |
2.1.4 下坝址主要存在的地质问题 |
2.2 水库淹没 |
2.3 建筑材料 |
2.4 施工 |
2.5 工程效益 |
2.6 综合比较 |
3 结论 |
四、狮子口水电站工程选址及基础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量法和逻辑回归的江西省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D]. 欧鹏辉.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3]水利工程对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结构及连通功能的影响[D]. 何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四川冕宁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风险性评价研究[D]. 许英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5]乌江航道通航能力评估与对策[D]. 马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6]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州为例[D]. 赵安奇. 云南大学, 2016(06)
- [7]从“挡笆贼”到“喇叭苗”:“喇叭人”的袓先记忆与族群认同[D]. 邓弢. 贵州大学, 2016(03)
- [8]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D]. 刘晶晶. 重庆大学, 2015(07)
- [9]发现龙门山[J]. 李鸣生,纪红建. 中国作家, 2014(18)
- [10]苔清水电站工程选址方案选择[J]. 黄涛,冯华.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