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畦田,春小麦,水肥,变异性,含水率,时序。
氮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1](2019)在《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碳、氮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明生物炭对丘陵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养分的长期作用效果。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生物炭用量为0(C0),20(C20),40(C40)t/hm~2 3个处理,研究生物炭施用5年后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施加20,40 t/hm~2生物炭可提高0—20,20—40 cm土层的机械性>0.5 mm以上粒级和水稳性>0.053 mm以上粒级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土层中,C20和C40处理下>0.25 mm的机械性团聚体(DR_(0.25))分别较对照增加3.78%和6.8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R_(0.25))分别较对照增加31.0%和49.45%,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分别较对照降低4.30%和6.85%,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较对照降低9.71%和14.77%,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较对照增加28.44%和45.34%,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较对照增加32.04%和54.92%。各粒级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以0.25~0.053 mm粒级最高,且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2,2~0.25,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随之增加,而<0.053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随之降低。总体来说,生物炭能够改善豫西丘陵地区农田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有利于豫西地区农田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洋,李金山,孙秀路,韩启彪,陈震[2](2019)在《液施肥不同畦灌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及夏玉米生长性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肥料液施条件下波涌畦灌和常规畦灌2种不同畦灌方式的土壤水氮分布及对夏玉米的生长、产量的影响,展开了大田试验,分析水氮空间分布的变异性、水氮储存效率和灌水施肥效率,对夏玉米进行考种及干物质积累的测定。灌后3天,波涌畦灌和常规畦灌在0~60 cm土层内含水率较灌前增加了44.38%、44.77%,硝态氮含量增加了4.94、3.13 mg/kg,波涌畦灌灌水效率为36.01%,较常规畦灌低26.51%,波涌畦灌施肥效率为25.67%,较常规畦灌高57.87%。波涌畦灌考种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常规畦灌,各项指标较常规畦灌高0.94%~9.31%,产量提升0.75%。由于波涌畦灌灌水量高,导致其灌水效率降低,但施肥效率有所提高,波涌畦灌水氮空间分布优于常规畦灌,更有利于夏玉米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1期)
赵耀,李鹏[3](2019)在《伊重原油的氮分布及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伊重原油中的有机氮化物的分布规律和形态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伊重原油中的氮化物含量随着馏程增加而增大,大部分集中在蜡油和渣油中;有机氮以芳烃氮形态为主,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有机氮,包括吗啉类、喹啉类、吡咯类、吡啶类、吲哚类等;碱性氮化物占总氮的比例为55%,在常减压装置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热分解反应生成NH3,为塔顶NH4Cl结盐提供氮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黄兴法,胡斌,欧胜雄[4](2019)在《滴灌带布置及滴头流量对土壤水氮分布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西北旱区春小麦适宜的滴灌带布置和滴头流量的组合,2016年3—7月在甘肃民勤县进行了春小麦大田试验,研究3种滴灌带布置方式(1管4行、1管5行、1管6行)和2种滴头流量(2. 2 L/h、3. 1 L/h)对土壤水氮分布规律、春小麦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后,滴头流量为3. 1 L/h的处理水分在水平方向运移比2. 2 L/h更大,而垂向运移更小;滴头流量相同时,滴灌带间距越大,两根滴灌带中间土壤含水率越小;施肥后,0~40 cm土层内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滴头流量增大而增大,而40~60 cm土层随滴头流量增大而减小;滴灌带间距增大,硝态氮易向滴头正下方40~60 cm土层内累积;滴头流量相同时,配置方式为1管6行的处理在春小麦干物质量及产量上要显着低于1管4行和1管5行的处理,而1管4行及1管5行无明显差异;配置方式相同时,滴头流量为3. 1 L/h处理的春小麦干物质量及产量均要高于2. 2 L/h的处理。综合考虑成本、产量等因素,建议选择滴头流量为3. 1 L/h、滴灌带布置方式为1管5行的组合。(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唐金平,胡漾,张强,何文君,朱志强[5](2019)在《湔江冲洪积扇地下水氮分布特征及灌溉用水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湔江冲洪积扇是成都平原龙门山前冲洪积扇群之一,为研究其地下水"叁氮"(NO~-_3-N、NO~-_2-N与NH~+_4-N)空间分布特征与地下水环境质量。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叁氮"的含量特征,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别绘制NO~-_3-N、NO~-_2-N与NH~+_4-N的空间分布特征图,并应用单因子、贝叶斯水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饮用水水质评价和钠吸附比、钠百分比、镁危害、渗透率系数等进行灌溉水适宜性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叁氮"检出率较高,以NO~-_3-N污染最为突出,且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均符合饮用水及农业灌溉水水质标准,但部分水样存在总大肠杆菌群与硝酸盐超标的问题。湔江冲洪积扇地下水已经受到"叁氮"的污染,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影响较大,应引起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0期)
刘秋丽[6](2019)在《灌施后降水时间间隔对土壤水氮分布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面灌施后不同时间遇到降雨对土壤水氮迁移转化的影响,对灌施后不同时间遇降水的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降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降水后土壤含水率增大,湿润范围增大;灌溉与降水的时间间隔越长,降水后土壤的湿润范围越大,土壤水分分布越均匀;灌溉与降水时间间隔越短,降水后土壤含水率越大;灌溉与降水时间间隔越长,降水后铵态氮转化所用的时间越短,分布越均匀,降水对铵态氮的分布影响越小,土壤剖面中铵态氮含量越低;降水时间间隔越长,土壤中硝态氮浓度越大,硝态氮淋洗作用越明显。缩短灌溉与降水的间隔时长能延缓铵态氮的转化时间,有利于作物吸收,减少氮的淋溶损失。(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9期)
吴现兵,白美健,李益农,杜太生,章少辉[7](2019)在《水肥耦合对膜下滴灌甘蓝根系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肥施用制度是影响水肥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主要针对大棚种植甘蓝膜下滴灌下采用不同水肥施用制度时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开展试验观测分析,在已有研究推荐的氮肥用量范围中选取了3个氮肥用量(200、300和400 kg/hm2)与制定的灌水方案(上/下限:90%θf/75%θf、100%θf/85%θf和100%θf/75%θf,θf为田间持水率)建立了低水高肥、高水低肥和中水中肥3种水肥施用制度方案,在水利部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大棚内开展了2季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灌水下限(85%θf)会增加甘蓝根系在0~20cm土层中的分配比例,较高的水肥用量能增加根系质量;处理2(高水低肥)的灌水施肥制度可使根系层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率和较小的变异系数,且灌溉水向深层渗漏不明显,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40 cm以下土层变化较小,而对于根系98%以上分布在40 cm以上土层的甘蓝来说,这有利于根系对N素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甘蓝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施肥时灌水量较大会引起硝态氮和铵态氮向深层淋失的危险,且300和400kg/hm2的施氮量在作物收获后土壤表层硝态氮残留量较大。综合分析,该试验认为甘蓝适宜的施氮量200 kg/hm2,适宜的灌水下限85%θf、灌水上限100%θf,该结果可为设施膜下滴灌甘蓝水肥管理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尚世龙,韩启彪,孙浩,黄修桥,杜思琦[8](2019)在《不同施肥时序滴灌双点源交汇下土壤水氮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时序下滴灌双点源交汇水、氮的运移规律和分布特征,为滴灌系统施肥装置的合理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室内土槽试验,设置3个硝态氮质量浓度(300、600、900 mg/L)和3种施肥时序(1/2N-1/2W、1/4W-1/2N-1/4W、3/8W-1/2N-1/8W),分析了土壤湿润锋的运移以及水分、硝态氮在土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交汇前湿润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运移距离与时间t符合幂函数关系,在交汇面垂直方向上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t可用二项式拟合。各处理的水分分布规律基本相同,随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降低,从0~10 cm的30%~35%缓慢降低至10~15 cm土层的19%~25%。在交汇面上的土壤含水率不大于相同土层其他位置的含水率,但硝态氮量比相同土层其他位置的大。增加肥液质量浓度,土体内相同位置的硝态氮量增加。不同施肥时序下,硝态氮在点源交汇区域的内部和边缘的量存在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硝态氮的分布规律和减少淋失,在点源交汇情况下,采用水-肥-水的施肥时序(即1/4W-1/2N-1/4W、3/8W-1/2N-1/8W)较肥-水的施肥时序(1/2N-1/2W)能减少硝态氮在点源交汇区域的边缘积累,控制氮肥的淋失。(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林诚,郑祥洲,郭宝玲,丁洪,解钰[9](2019)在《亚热带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规律,探究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分布变化特征,旨在为亚热带地区果园土壤肥力形成和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林地土壤(0 a)和不同种植年限(2、10、20、30 a)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植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林地土壤相比,开垦为果园后的土壤中>2 mm团聚体含量显着增加;果园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而降低,其中>2 mm和0.25~2 mm粒级分别占40.1%~64.9%和30.6%~46.4%;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无显着差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但C/N值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的土壤有机碳或全氮主要分布于0.25~2 mm粒级团聚体。亚热带地区林地开垦为果园可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但开垦为果园后种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各粒级的分布无显着影响。虽然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可显着提高各粒径下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但C/N降低,建议果园管理过程中应适当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钱山,张楠,邓小燕,刘肖[10](2019)在《数值仿真人颈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对一氧化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般由脂质池、钙化沉积、内部出血和局部溃疡等组成,其中多种成分会影响一氧化氮(NO)的产生和消耗,而NO对于维持血管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O的功能与其浓度分布密切相关,过高的NO浓度会严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态,而过低的NO浓度则会引发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等。为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人体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段的血管模型,探究斑块成分对血管壁内NO的浓度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根据斑块是否含有钙化沉积、脂质池、斑块内出血和局部溃疡对病例进行分类筛选,基于真实病例的高分辨率MRI图像建立多种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段血管模型,通过添加个性化的颈动脉入口速度和出口比例的边界条件,运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模拟内皮细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个成分产生和消耗NO的情况、人体血液流动,确定各个组分含量的参数范围,探究斑块内每种成分对血管壁内NO浓度分布的影响;之后选定一组参数应用于常规病例,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多种成分对特异性病例的整体影响。结果通过流体计算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沉积对NO的产生和消耗影响不大,而脂质池、斑块内出血和局部溃疡显着影响血管壁内NO的浓度分布。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会影响NO在血管壁中的分布,从而可能会影响斑块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氮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肥料液施条件下波涌畦灌和常规畦灌2种不同畦灌方式的土壤水氮分布及对夏玉米的生长、产量的影响,展开了大田试验,分析水氮空间分布的变异性、水氮储存效率和灌水施肥效率,对夏玉米进行考种及干物质积累的测定。灌后3天,波涌畦灌和常规畦灌在0~60 cm土层内含水率较灌前增加了44.38%、44.77%,硝态氮含量增加了4.94、3.13 mg/kg,波涌畦灌灌水效率为36.01%,较常规畦灌低26.51%,波涌畦灌施肥效率为25.67%,较常规畦灌高57.87%。波涌畦灌考种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常规畦灌,各项指标较常规畦灌高0.94%~9.31%,产量提升0.75%。由于波涌畦灌灌水量高,导致其灌水效率降低,但施肥效率有所提高,波涌畦灌水氮空间分布优于常规畦灌,更有利于夏玉米生长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刘洋,李金山,孙秀路,韩启彪,陈震.液施肥不同畦灌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及夏玉米生长性状影响[J].节水灌溉.2019
[3].赵耀,李鹏.伊重原油的氮分布及形态分析[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4].黄兴法,胡斌,欧胜雄.滴灌带布置及滴头流量对土壤水氮分布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2019
[5].唐金平,胡漾,张强,何文君,朱志强.湔江冲洪积扇地下水氮分布特征及灌溉用水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6].刘秋丽.灌施后降水时间间隔对土壤水氮分布特性的影响[J].陕西水利.2019
[7].吴现兵,白美健,李益农,杜太生,章少辉.水肥耦合对膜下滴灌甘蓝根系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8].尚世龙,韩启彪,孙浩,黄修桥,杜思琦.不同施肥时序滴灌双点源交汇下土壤水氮分布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
[9].林诚,郑祥洲,郭宝玲,丁洪,解钰.亚热带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10].钱山,张楠,邓小燕,刘肖.数值仿真人颈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对一氧化氮分布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