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用野生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样性,固氮菌,抗病性,引物,抗逆性,鉴定,组织。
药用野生稻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仙,陈玲,陈越,王波,付坚[1](2019)在《云南药用野生稻快繁苗在育种中的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用野生稻具有抗虫、抗病、抗旱、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但是,药用野生稻结实率低,落粒性强,很难收种和保存繁殖。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种子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组培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MS+2,4-D 5.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适合愈伤诱导培养基,也筛选出愈伤继代、增殖培养基;设计了10种分化培养基:筛选出MS+6-BA 3.0 mg/L+NAA 0.5 mg/L+ZT 3.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为适合分化的培养基,同时筛选出继代、增殖、壮苗的培养基;设计了10种生根培养基:筛选出MS+NAA 0.8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适合生根的培养基。在培养技术方面采用磨去种皮,利用种子芽诱导愈伤,弱光培养愈伤,加快形成紧实、绿色颗粒愈伤,进行了有效改进。通过实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药用野生稻快繁体系。以组培苗药用野生稻为父本,3个品系栽培稻为母本,3个杂交组合获得了远缘杂交后代。因此,远缘杂交在杂交育种中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玲仙,陈越,付坚,钟巧芳,陈玲[2](2019)在《药用野生稻组培苗的培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野生稻资源是现代水稻育种中新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这一次级基因库中有利基因的利用前景更为诱人,野生稻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各种病虫害和不利环境的自然选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天然的基因库。在目前还不能大规模人工创造新基因的条件下,天然的野生稻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特别是抗病虫、抗逆性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这些优良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药用野生稻种子硬,落粒性强,种子繁殖萌发率低。用茎干扦插和分根移栽,成活率低、时间长。本研究采用药用野生稻茎秆作外植体,多种植物激素组合搭配使用进行愈伤诱导培养和分化培养,成功地诱导出了药用野生稻茎秆的愈伤组织,并得到分化生根苗。为今后野生稻的资源保存、利用和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充分保障。【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药用野生稻材料采集于云南省耿马县。方法:采集的茎秆75%酒精30s和0.1%氯化汞灭菌8 min,清洗,切成0.5cm接入浓度为2,4-D 1.0-10 mg/L培养基上诱导愈伤35d成颗粒,增殖后,接入浓度为6-BA 0.3~8.0 mg/L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化成小苗,125d完成分化、增殖、继代和壮苗培养。壮苗接入1/2N6浓度为NAA0.1~4.0mg/L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20d。洗掉根部凝胶,进行苗锻炼和温室培养35d后,移栽至田间管理。愈伤诱导增殖和分化、增殖、继代、壮苗、生根培养基为:N6;添加培养材料为: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值5.8;分化、增殖、继代、壮苗培养添加激素均为:6-BA、NAA 0.5mg/L、ZT2 mg/L、KT3 mg/L;壮苗培养添加TDZ 3.0 mg/L;培养条件为:温度28℃,光照强度3000 lx,光照时间12 h/d。愈伤诱导增殖培养条件为:28℃暗培养。【结果与分析】将0.5cm茎秆接入设置的10组2,4-D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进行35d培养筛选,结果表明:茎秆在2,4-D浓度为3 mg/L诱导培养基上愈伤出愈率最高,达到45%,愈伤紧实、成颗粒状;当2,4-D浓度为5 mg/L时,愈伤出愈率次之,愈伤增殖速度加快;当2,4-D浓度为10 mg/L时,愈伤出愈率最低,愈伤膨松,褐化严重。从设置的10组2,4-D诱导培养基来看,都可以诱导出愈伤,当2,4-D浓度为1-5 mg/L时,愈伤出愈率随着浓度增高而增高,当2,4-D浓度为6-10mg/L时,愈伤出愈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将增殖愈伤接入6-BA浓度为0.3~8.0 mg/L分化培养基上,结果表明:当6-BA浓度为5mg/L时,分化率最好,达到12%,小苗油绿,有丛芽;当6-BA浓度为4mg/L时,用于分化增殖、继代、壮苗最好,小苗增殖速度加快、苗健壮;当6-BA浓度为8mg/L时,分化率最差;在完成分化、增殖、继代、壮苗四个培养过程中,必须与NAA 0.5mg/L、ZT2 mg/L、KT3mg/L;壮苗培养再添加TDZ 3.0 mg/L联合搭配使用,才可能达到较好的分化培养效果;将壮苗接入1/2N6浓度为NAA 0.1~4.0 mg/L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当NAA浓度为0.5mg/L时,生根率最高达到98%,主根粗,须根发达;当NAA浓度为0.4mg/L时,生根率次之,达到90%;当NAA浓度为4mg/L时,生根率最差,主根、须根曲卷,有大量绒须根;苗锻炼、温室培养,注意控温控水,移栽田间管理,注意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结论】本实验通过对药用野生稻茎秆培养,筛选出最适宜的激素配比和培养基配方,成功地建立起一套高效高质量的药用野生稻茎秆愈伤诱导、分化、生根培养基的再生体系。突破了野生稻离体保存的关键技术,为野生稻的培育奠定了扎实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陈玲,张敦宇,陈越,付坚,王波[3](2019)在《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霞,景翔,周光才,包颖[4](2019)在《药用野生稻GBSS基因的系统发育及组织特异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在储藏能量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GBSS)与直链淀粉的合成息息相关。尽管该酶的编码基因已在许多栽培植物中被分离和确定,但有关它们在作物野生近缘种中的序列分歧和表达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该研究以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为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GBSS编码基因的序列特点、与其它植物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以及在叶和种子中的表达情况。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酶在禾本科植物中分别由GBSSI和GBSSII基因编码。在药用野生稻中,这2种基因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2%,并且它们在不同器官内呈现时空分化表达,其中GBSSI在种子中超强表达, GBSSII则主要在叶片表达。(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玲仙,付坚,陈越,陈玲,柯学[5](2018)在《云南药用野生稻的保护繁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本研究用云南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种子通过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找到了一种即简单又适用的药用野生稻种子吸水发芽的关键技术,通过多种的细胞分离素与激素搭配组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云南药用野生稻离体培养技术体系,在培养技术方面进行了有效改进;【材料与方法】具体方法:用细砂纸将药用野生稻种皮磨掉,无菌处理后进行催芽处理,用芽诱导愈伤,愈伤分化,分化再进行生根。【结果与分析】设计了9种不同的愈伤诱导培养基进行筛选,以MS基本培养基+2,4-D 5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5.8最为适合愈伤诱导培养,同时筛选出最为适合愈伤继代、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以MS基本培养基+2,4-D 2-8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5.8;设计了11种分化、叁次继代、增殖、壮苗的培养基进行筛选:以MS基本培养基+6-BA 4mg/L+ZT3mg/L+NAA 0.3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5.8;最适合分化的培养基;以MS基本培养基+6-BA 3mg/L+ZT 2-3mg/L+NAA 0.25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5.8;为一至叁次继代培养基。以MS基本培养基+6-BA 4mg/L+NAA 0.2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5.8为分化增殖培养基;以MS基本培养基+TDZ 2mg/L+6-BA 2mg/L+NAA 0.1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5.8为壮苗培养基;设计了8种生根培养基进行筛选,找到了最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以MS基本培养基+NAA0.4mg/L+TDZ 2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20g/L,pH=5.8为生根培养基;【结论】通过上述的应用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培养手段成功培育出云南药用野生稻植株再生苗,本研究解决了用药用野生稻种子进行组织培养难以获得植株再生苗的难题,加快了药用野生稻的繁殖速度,缩短了药用野生稻的育种周期,满足以大量药用野生稻为实验材料进行抗性基因和新种质育种研究的需要。从而起到了药用野生稻繁育和保护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杨雅云,张敦宇,陈玲,陈越,殷富有[6](2019)在《云南药用野生稻对四种水稻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南药用野生稻7个不同居群的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抗型表型进行鉴定,筛选抗源,并检测已克隆的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基因在它们中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用云南稻瘟病菌毒性菌株16t接种云南药用野生稻7个居群,除勐海药野(7)表型为感病外,其他6个居群均为抗病;勐遮药用野生稻(4)和景纳上沟药用野生稻(1)分别不含Pib和Pi2基因片段,其他5个居群都含有Pib、Pi2、Pi9、Pid2、Pikp、Pis和Pi56等基因片段;所有的参试药用野生稻高抗纹枯病;除勐往药野(13)和澜沧孟矿药野(14)对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RS105表现为感病和勐遮药野(5)对菌株RS1-20表现为感病外,其他材料对菌株RS105和RS1-20都表现为抗病;云南白叶枯病菌强致病性菌株CX30-1、菲律宾菌株PXO99和PXO86对景纳上沟药用野生稻(1)和澜沧孟矿药用野生稻(14)具有强致病性,其他居群表现为抗病至中抗; 7个居群都含有Xa5、Xa13、Xa21基因片段。本文首次报道了云南药用野生稻多个居群类型对4种主要病害的抗性,这些结果为深度挖掘利用云南药用野生稻资源的有效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培纲,李红梅,张帅,李劲松,陈志雄[7](2017)在《药用野生稻ADF基因的克隆及其抗逆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ADF基因对药用野生稻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利用药用野生稻干旱胁迫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PCR技术克隆OoADF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oADF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53 bp,无内含子,编码150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ADF结构域。qRT-PCR技术分析表明,OoADF1在四叶期的叶片、叶鞘和根,以及抽穗期的叶片、叶鞘、茎和幼穗等7个组织中均表达,四叶期根部表达量最高,抽穗期叶鞘表达量最高。干旱和高盐胁迫后,OoADF1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7.9,40.0倍。将OoADF1完整的编码序列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通过IPTG诱导及SDS-PASGE检测表明,OoADF1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为16 kDa,与预测的相符。OoADF1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增加了大肠杆菌对高盐的抗性,表明OoADF1对高盐胁迫具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能力,从而使得细胞免受高盐的毒害。(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何平,疏冕,蔡晓丹,傅雪琳[8](2017)在《栽培稻×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基因组DNA甲基化的遗传与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体内异源基因组重组引起的DNA甲基化变异规律,及其生物学效应,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和小穗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遗传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粳944、药用野生稻及其杂种F_1的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水平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DNA甲基化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织的全甲基化率均显着高于半甲基化率(P=0.000);杂种在分蘖期、减数分裂期及开花期叶片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0.19%,16.06%及4.13%,其甲基化水平高于双亲;而杂种在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发育期及花粉成熟期小穗DNA平均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分别为17.38%,13.67%及3.71%,均比辽粳944高,而比药用野生稻低;杂种小穗的半甲基化率显着高于辽粳944(P=0.015)。杂种叶片和小穗DNA的甲基化模式均有5种类型。经过对94个甲基化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有38个片段的序列与已知或假定功能的基因具有同源性。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与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谭泽文,谭志远,黄慧灵,张新梅,刘丽辉[9](2017)在《梧县药用野生稻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梧县药用野生稻为材料,采用两种无氮培养基及改变其碳源的无氮培养基分离纯化野生稻内生固氮菌,用乙炔还原法检测固氮酶活性;并结合插入序列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测定各类群代表菌株的16S r RNA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进一步扩增nif H基因片段以验证固氮菌,并通过生理生化试验筛选出具有较好功能的内生固氮菌.共分离得到27株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范围0.872-103.077 nmol m L~(-1) h~(-1);聚类分析6个类群中,类群Ⅰ代表菌株111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MTCC 434T)相似性为99.61%,类群Ⅱ代表菌株与肺炎克雷伯氏肺炎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 subsp.pneumoniae DSM 30104T)相似性为99.48%,类群Ⅲ代表菌株23与Kosaconia sacchari SP1T相似性为99.74%,类群Ⅳ代表菌株JX41′与Enterobacter oryzendophytics LMG 26432T相似性为98.51%,类群V代表菌株a32N与肺炎克雷伯氏鼻硬结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 subsp.rhinoscleromatis ATCC 13884T)相似性为99.74%,类群Ⅵ代表菌株15C3与变栖克雷伯氏(Klebsiella variicola DSM 15968T)相似性为99.74%.nif H基因片段检测进一步验证分离的细菌为固氮菌,发现类群I未扩增得到nif H片段,有可能代表一类新的固氮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类群VI 15C3具有产脲酶、较强分泌生长素的能力,且同时具有溶磷解硅、产铁载体和分泌硫化氢的能力,具有较强促生作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表明梧县药用野生稻内生固氮菌资源具有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得到一类具有促生特性内生固氮菌,应用前景广泛.(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苏龙,徐志健,乔卫华,郑晓明,梁云涛[10](2017)在《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平均值为0.2112;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0393~0.9296之间变动,平均值为0.3624。数据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12个药用野生稻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梧州-3>南宁-1>梧州-2>梧州-1>南宁-2>玉林-2>贵港-2>梧州-4>玉林-3>玉林-1>贺州>贵港-1,其中指数高的居群均分布于梧州市和南宁市两地,因此确定了这两地为广西药用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通过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药用野生稻材料间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显示当引物按照PIC值降序排列时,10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升序排列时,21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研究表明,在进行药用野生稻大居群聚类分析时,SSR引物适宜数量应多于21对,最低不得少于10对。(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药用野生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野生稻资源是现代水稻育种中新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这一次级基因库中有利基因的利用前景更为诱人,野生稻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各种病虫害和不利环境的自然选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天然的基因库。在目前还不能大规模人工创造新基因的条件下,天然的野生稻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特别是抗病虫、抗逆性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这些优良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药用野生稻种子硬,落粒性强,种子繁殖萌发率低。用茎干扦插和分根移栽,成活率低、时间长。本研究采用药用野生稻茎秆作外植体,多种植物激素组合搭配使用进行愈伤诱导培养和分化培养,成功地诱导出了药用野生稻茎秆的愈伤组织,并得到分化生根苗。为今后野生稻的资源保存、利用和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充分保障。【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药用野生稻材料采集于云南省耿马县。方法:采集的茎秆75%酒精30s和0.1%氯化汞灭菌8 min,清洗,切成0.5cm接入浓度为2,4-D 1.0-10 mg/L培养基上诱导愈伤35d成颗粒,增殖后,接入浓度为6-BA 0.3~8.0 mg/L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化成小苗,125d完成分化、增殖、继代和壮苗培养。壮苗接入1/2N6浓度为NAA0.1~4.0mg/L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20d。洗掉根部凝胶,进行苗锻炼和温室培养35d后,移栽至田间管理。愈伤诱导增殖和分化、增殖、继代、壮苗、生根培养基为:N6;添加培养材料为: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值5.8;分化、增殖、继代、壮苗培养添加激素均为:6-BA、NAA 0.5mg/L、ZT2 mg/L、KT3 mg/L;壮苗培养添加TDZ 3.0 mg/L;培养条件为:温度28℃,光照强度3000 lx,光照时间12 h/d。愈伤诱导增殖培养条件为:28℃暗培养。【结果与分析】将0.5cm茎秆接入设置的10组2,4-D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进行35d培养筛选,结果表明:茎秆在2,4-D浓度为3 mg/L诱导培养基上愈伤出愈率最高,达到45%,愈伤紧实、成颗粒状;当2,4-D浓度为5 mg/L时,愈伤出愈率次之,愈伤增殖速度加快;当2,4-D浓度为10 mg/L时,愈伤出愈率最低,愈伤膨松,褐化严重。从设置的10组2,4-D诱导培养基来看,都可以诱导出愈伤,当2,4-D浓度为1-5 mg/L时,愈伤出愈率随着浓度增高而增高,当2,4-D浓度为6-10mg/L时,愈伤出愈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将增殖愈伤接入6-BA浓度为0.3~8.0 mg/L分化培养基上,结果表明:当6-BA浓度为5mg/L时,分化率最好,达到12%,小苗油绿,有丛芽;当6-BA浓度为4mg/L时,用于分化增殖、继代、壮苗最好,小苗增殖速度加快、苗健壮;当6-BA浓度为8mg/L时,分化率最差;在完成分化、增殖、继代、壮苗四个培养过程中,必须与NAA 0.5mg/L、ZT2 mg/L、KT3mg/L;壮苗培养再添加TDZ 3.0 mg/L联合搭配使用,才可能达到较好的分化培养效果;将壮苗接入1/2N6浓度为NAA 0.1~4.0 mg/L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当NAA浓度为0.5mg/L时,生根率最高达到98%,主根粗,须根发达;当NAA浓度为0.4mg/L时,生根率次之,达到90%;当NAA浓度为4mg/L时,生根率最差,主根、须根曲卷,有大量绒须根;苗锻炼、温室培养,注意控温控水,移栽田间管理,注意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结论】本实验通过对药用野生稻茎秆培养,筛选出最适宜的激素配比和培养基配方,成功地建立起一套高效高质量的药用野生稻茎秆愈伤诱导、分化、生根培养基的再生体系。突破了野生稻离体保存的关键技术,为野生稻的培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用野生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玲仙,陈玲,陈越,王波,付坚.云南药用野生稻快繁苗在育种中的利用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9
[2].王玲仙,陈越,付坚,钟巧芳,陈玲.药用野生稻组培苗的培养方法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陈玲,张敦宇,陈越,付坚,王波.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9
[4].张霞,景翔,周光才,包颖.药用野生稻GBSS基因的系统发育及组织特异性表达[J].植物学报.2019
[5].王玲仙,付坚,陈越,陈玲,柯学.云南药用野生稻的保护繁育技术研究[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杨雅云,张敦宇,陈玲,陈越,殷富有.云南药用野生稻对四种水稻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9
[7].李培纲,李红梅,张帅,李劲松,陈志雄.药用野生稻ADF基因的克隆及其抗逆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
[8].何平,疏冕,蔡晓丹,傅雪琳.栽培稻×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基因组DNA甲基化的遗传与变异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7
[9].谭泽文,谭志远,黄慧灵,张新梅,刘丽辉.梧县药用野生稻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
[10].苏龙,徐志健,乔卫华,郑晓明,梁云涛.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