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烯二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烯,分子筛,丁烯,丁烷,酸性,机理,理论。
乙烯二聚论文文献综述
李惊鸿,周丹红,任珏[1](2011)在《Ga/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Ga/HZSM-5及Al/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生成1-丁烯的反应历程,比较了分子筛酸性对反应能量的影响.计算采用分为两层的76T簇模型,应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联合的ONIOM2(B3LYP/6-31G(d,p):UFF)方法.乙烯二聚过程可按照分步机理和协同机理进行,均得到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产物.计算结果表明,与在Al/HZSM-5分子筛上的反应过程相比,乙烯在Ga/H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能低20.62kJ·mol-1,但质子化反应的活化能只高出1.26kJ·mol-1;而乙基烷氧中间体与乙烯分子结合过程的活化能高出62.55kJ·mol-1,原因是Ga原子半径大,降低了六元环过渡态的稳定性.若按协同机理,质子转移和C―C键聚合同时进行,在Ga/HZSM-5分子筛上的活化能较Al/HZSM-5的高16.44kJ·mol-1.因此乙烯二聚按照协同机理有利.研究还表明,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体脱质子,生成1-丁烯并吸附在复原的分子筛酸性位上.该反应在两种酸中心上的活化能几乎相同,但明显高于其他各步的活化能,因此成为整个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惊鸿[2](2011)在《Ga(Al)/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历程的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Ga/HZSM-5及Al/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的完整酸催化历程,二聚过程可按照分步机理和协同机理进行,均得到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产物,脱质子后生成1-丁烯并吸附在分子筛酸性位上。分别采用了11T簇模型和分为两层的76T簇模型,应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相联合的ONIOM2 (B3LYP/6-31G (d,p):UFF)方法比较了Ga,Al替代的分子筛酸性变化对反应过程及能量的影响和骨架的限域效应,具体内容如下:1、应用ONIOM2的方法研究了Ga/HZSM-5及Al/HZSM-5分子筛上NH3和C2H4分子的吸附作用,比较Ga及Al替代的分子筛的酸性,结果表明,NH3和C2H4在Ga/H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能比在Al/HZSM-5分子筛上的低,说明Ga/HZSM-5分子筛酸性更弱。2、应用ONIOM2的方法分析了Ga/HZSM-5及Al/HZSM-5分子筛上的乙烯二聚反应的完整催化历程,比较了二聚反应的分步机理,协同机理,以及脱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Ga/HZSM-5分子筛上分步二聚的内禀活化能比Al/HZSM-5高62.55 kJ?mol?1,协同二聚反应活化能较铝中心高21.97 kJ?mol?1,说明弱酸性不利于乙烯二聚反应的进行。对于两类分子筛,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产物脱质子的活化能几乎相同,且明显高于其他各步骤,说明该过程是整个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并意味着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产物是比较稳定的中间体。3、采用密度泛函和ONIOM2方法,分别研究了11T和76T分子筛簇模型上乙烯二聚酸催化历程,从能量角度讨论分子筛的限域效应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架的存在对吸附络合物,过渡态和产物有不同程度的稳定作用,其中范德华作用的贡献更大,有利顺序为:吸附络合物>产物>过渡态。(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张佳,周丹红,倪丹[3](2008)在《H-ZSM-5分子筛上的乙烯二聚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子力学和量子力学联合的ONIOM2(B3LYP/6-31G(d,p):UFF)计算方法研究了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的机理.用40T簇模型模拟ZSM-5分子筛位于孔道交叉点的酸性位,对乙烯二聚过程的分步反应和协同反应两种机理进行了考察.对于分步反应机理,乙烯分子首先通过π-氢键作用在酸性位形成稳定的吸附络合物,再进一步发生质子化并生成乙醇盐中间体,随后乙醇盐与第二个乙烯分子发生碳-碳键结合形成丁醇盐产物.第一步质子化和第二步碳链聚合的活化能分别为152.88和119.45 kJ/mol,表明乙烯质子化反应为速控步骤.对于协同反应机理,乙烯质子化、碳-碳键和碳-氧键生成同时进行,生成丁醇盐,反应的活化能为162.30 kJ/mol,略高于分步反应机理中的速控步骤.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种反应机理之间存在相互竞争.(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张佳[4](2008)在《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H-ZSM-5分子筛孔道内酸性位上的乙烯二聚反应。主要致力于这样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1)烯烃低聚过程中C-C键的形成及碳链有效增长的机理;(2)分子筛酸性的作用;(3)分子筛骨架及孔道结构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研究采用40T簇模型模拟位于ZSM-5分子筛孔道交叉处Br(o|¨)nsted酸性位,应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结合的ONIOM方法计算。研究考察了分步反应和协同反应两种机理,并考察了孔道结构对反应的影响。应用自然键轨道分析探究了氢键吸附和反应过渡态结构的电子性质以及分子轨道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分步反应机理来说,乙烯分子首先通过π-氢键作用吸附在分子筛酸性位,然后发生质子化反应并形成乙醇盐中间产物,随后乙醇盐又与第二个乙烯分子反应,发生C-C键结合而得到表面丁醇盐产物。其中乙烯质子化反应能垒最高,为速控步骤。对于同步反应机理,两个乙烯分子共同吸附在分子筛酸性位,然后质子化和分子间C-C键结合同时进行,形成表面丁醇盐产物。该过程的活化能略低于分步反应过程的速控步骤,这意味着这两个机理之间存在竞争。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醇盐中间体与乙烯发生碳链聚合时经过碳正离子过渡态。分子筛孔道的禁闭效应对乙烯分子的物理吸附起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分步反应机理的竞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8-04-10)
丁冰晶,黄世萍,汪文川[5](2007)在《酸性分子筛催化乙烯二聚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5T簇模型来模拟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位,在B3LYP/6-311+G(3df,2p)的条件下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乙烯在酸性分子筛上的二聚反应.对反应各驻点进行了全局优化,经过零点能校正后,计算得出乙烯二聚反应的活化能.研究表明,乙烯在分子筛上的二聚反应分叁步进行:单个乙烯分子化学吸附"第二个乙烯分子的物理吸附→两乙烯分子二聚反应.乙烯化学吸附生成的烷氧化合物与物理吸附的乙烯分子发生二聚反应生成新的C—C键同时生成新的烷氧化合物.计算得到的乙烯化学吸附和二聚反应的反应能垒分别为108和149kJ·mol-1.反应的逆过程也就是1-丁烯在酸性分子筛表面的1-丁基烷氧化合物发生β分裂反应,计算所得相应的1-丁烯β分裂反应的能垒为217kJ·mol-1,远高于相应的乙烯二聚反应能垒.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所用基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肖鹤鸣,夏其英,居学海[6](2003)在《迭氮乙烯二聚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从头计算方法 ,在HF/6 - 31 1 + +G 水平上 ,求得迭氮乙烯二聚体势能面上 3种稳定的分子几何和电子结构。经二级微扰MP2电子相关校正和基组迭加误差以及零点能校正 ,求得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 - 8.6 6kJ/mol。由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相互作用的本质 ,发现二子体系间的电荷转移较少。基于统计热力学求得 2 73.1 5~ 70 0 .0 0K温度范围从单体形成二聚体的热力学性质变化。为有机迭氮高能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首例和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5期)
朱顺根[7](2001)在《四氟乙烯二聚生成八氟环丁烷的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 热力学研究1.1 反应热效应的计算由四氟乙烯(TFE)二聚生成八氟环丁烷(C-C4F8、C-318)的反应为一均相气相可逆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如下:(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01年03期)
于正一[8](2000)在《乙烯二聚反应条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乙烯二聚反应的机理 ,指出影响反应的因素除IFP提及的催化剂、温度、压力外 ,还有停留时间、返混、溶解等。并分析了中原石化Unipol聚乙烯装置 1999年初静电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00年03期)
谭志俊,贺大为[9](1997)在《乙烯二聚和齐聚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二聚和齐聚催化剂谭志俊贺大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乙烯1-丁烯二聚齐聚催化剂TanZhijunandHeDawei(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BeijingChina,Beij...(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1997年11期)
薛祖源[10](1996)在《Alphabutol工艺乙烯二聚制丁烯-1技术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lphabutol工艺技术是目前工业上由乙烯二聚制丁烯-1的主要工艺。本文介绍了这种工艺的反应机理、流程、特点和操作控制措施。评述了国内引进的这种工艺装置的考核及运行情况。还就工业生产丁烯-1两种主要工艺的流程、产品质量和投资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评价。(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期刊1996年01期)
乙烯二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应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Ga/HZSM-5及Al/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的完整酸催化历程,二聚过程可按照分步机理和协同机理进行,均得到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产物,脱质子后生成1-丁烯并吸附在分子筛酸性位上。分别采用了11T簇模型和分为两层的76T簇模型,应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相联合的ONIOM2 (B3LYP/6-31G (d,p):UFF)方法比较了Ga,Al替代的分子筛酸性变化对反应过程及能量的影响和骨架的限域效应,具体内容如下:1、应用ONIOM2的方法研究了Ga/HZSM-5及Al/HZSM-5分子筛上NH3和C2H4分子的吸附作用,比较Ga及Al替代的分子筛的酸性,结果表明,NH3和C2H4在Ga/H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能比在Al/HZSM-5分子筛上的低,说明Ga/HZSM-5分子筛酸性更弱。2、应用ONIOM2的方法分析了Ga/HZSM-5及Al/HZSM-5分子筛上的乙烯二聚反应的完整催化历程,比较了二聚反应的分步机理,协同机理,以及脱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Ga/HZSM-5分子筛上分步二聚的内禀活化能比Al/HZSM-5高62.55 kJ?mol?1,协同二聚反应活化能较铝中心高21.97 kJ?mol?1,说明弱酸性不利于乙烯二聚反应的进行。对于两类分子筛,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产物脱质子的活化能几乎相同,且明显高于其他各步骤,说明该过程是整个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并意味着表面丁基烷氧中间产物是比较稳定的中间体。3、采用密度泛函和ONIOM2方法,分别研究了11T和76T分子筛簇模型上乙烯二聚酸催化历程,从能量角度讨论分子筛的限域效应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架的存在对吸附络合物,过渡态和产物有不同程度的稳定作用,其中范德华作用的贡献更大,有利顺序为:吸附络合物>产物>过渡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烯二聚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惊鸿,周丹红,任珏.Ga/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的理论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11
[2].李惊鸿.Ga(Al)/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历程的理论计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张佳,周丹红,倪丹.H-ZSM-5分子筛上的乙烯二聚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研究[J].催化学报.2008
[4].张佳.H-ZSM-5分子筛上乙烯二聚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5].丁冰晶,黄世萍,汪文川.酸性分子筛催化乙烯二聚反应[J].物理化学学报.2007
[6].肖鹤鸣,夏其英,居学海.迭氮乙烯二聚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朱顺根.四氟乙烯二聚生成八氟环丁烷的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有机氟工业.2001
[8].于正一.乙烯二聚反应条件探讨[J].广州化工.2000
[9].谭志俊,贺大为.乙烯二聚和齐聚催化剂[J].石油化工.1997
[10].薛祖源.Alphabutol工艺乙烯二聚制丁烯-1技术的评析[J].化工设计.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