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晓文[1]2003年在《氯沙坦逆转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闰盘改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心肌闰盘(intercalated discs of myocardium,IDM)是心肌电、机械和代谢耦联的结构基础。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压力超负荷所致心肌肥大时心肌闰盘广泛扩张,粘着膜、桥粒和缝隙连接结构模糊,连接间隙增宽。心肌闰盘的改变是心肌肥大时电生理紊乱及舒缩功能障碍的一种结构基础。因此,纠正心肌肥大时闰盘改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抑制及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防止心室重构,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然而,ACEI受体抑制剂对左室肥厚的作用尚有争论。本实验就ACE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肥厚及心肌闰盘改变的逆转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氯沙坦对压力超负荷所致大鼠心肌肥厚及心肌闰盘改变的逆转作用。 方法与结果: 1.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186±25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及治疗(手术+氯沙坦)组,每组各10只。戊巴比妥钠(15-30mg/kg)麻醉下分离出腹主动脉,用丝线将其与去尖的7号针头一同结扎,然后抽出针头,使腹主动脉缩窄成直径0.7mm。假手术组除不用丝线结扎外,其余步骤同手术组。术后前10周叁组动物均用普通啮齿类动物饮食,从第十一周开始,治疗组服用氯沙坦加普通饮食,假手术组及手术组继续用普通饮食喂养。术后第10周末时各组随机处死一半实验动物,第20周后再处死另一半实验动物。 2.左室湿重、左室重量指数、左室壁厚度及心肌细胞表面积。第10周时,单纯手术组及治疗组的左室湿重、左室壁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而治疗组与手术组无明显差别;第20周时,手术组的上述四者比假手术组及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但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无差别。 3.常规病理染色: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心肌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术后10周,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 第一军医大学硕士论文大小及间隙正常,治疗组及手术组心肌细胞肥大,间隙增宽,细胞排列尚规整。术后20周,手术组心肌细胞显着增大,排列紊乱,间隙显着增宽,但治疗组心肌细胞大小与假手术组无异,细胞排列整齐,间隙稍宽。 4.闰盘的免疫组化染色:取材于左室的游离壁,用zamboni,s液固定标本,石蜡切片,分别以钙粘素印an一cadherin,eAo),连接蛋白43(eonnexi叫3,ex43),桥粒蛋白 (desmopl砒n,DMK)为一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手术后一。周,假手术组心肌细胞Pan一ea曲e五n,ex43,desmoplakin呈强阳性或阳性反应,呈点状、断续线状或带状,主要分布于闰盘处,成阶梯状排列。手术组心肌闰盘的Pan一eadherin,ex43,desmopl由n表达显着减少,分布紊乱,细胞表面可见大量无序分布的叁种蛋白的阳性反应信号。治疗组治疗前的心肌闰盘的叁种蛋白的阳性反应与手术组无差别;氯沙坦治疗十周后,治疗组叁种蛋白的阳性反应比治疗前及手术组增多,间隙连接、桥粒及粘着膜结构清晰,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 半定量分析提示:手术后10周,手术组、治疗组大鼠心肌细胞的CAD、CX43及DMK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氯沙坦治疗后,治疗组大鼠心肌细胞的cAD、cx43及DMK较手术组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无差别(p>0.05)。 结论:1.压力超负荷可引起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及心肌细胞间连接的改变,主要是连接结构模糊、排列紊乱及主要结构蛋白的表达减少和重新分布,导致心肌细胞的机械、电及代谢祸联的障碍。 2.氯沙坦可以逆转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肥厚及心肌闰盘的改变。
于敏[2]2012年在《氯沙坦逆转心室重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 VR)指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引起左心室心肌原有结构重排,伴有左室重量增加及心室结构发生改变等[1],包括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CFb)增殖、胶原纤维组织增生等。心肌纤维化引起的左心室重构(LVR)指左心室几何形状发生改变、体积和重量增加。VR常继发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及重症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随心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猝死等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及早使用药物控制和逆转心肌肥大、控制左室重构是目前心血管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2],研究逆转或防治VR的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循环和局部的RAAS激活是VR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VR发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被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刺激心肌细胞肥大,使心肌间质组织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对心梗后VR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 ACE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此类药物能抑制VR的发展并改善预后,已被临床所证实[5,6]。Ang 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 AT_1R blocker)是一种新的拮抗RAAS系统的药物,具有较ACEI更广泛的临床用途和潜在作用,在VR防治中的作用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AngⅡ受体拮抗剂对VR作用及研究可望为VR的防治提供一种新型的药物。氯沙坦(losartan,Lor)是非肽类的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阻滞多种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与AT_1受体部位的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且不依赖于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通路。氯沙坦与AT_1的亲合力是AT2的3000倍,且不影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其他亚型[7]。目前该类药物主要应用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肾脏疾病等心血管疾病[8],对其逆转心室重构的研究近年来报道很多,但逆转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尤其是对分子生物学及信号转导方面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实验通过以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CFb)作为靶细胞,从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观察氯沙坦(Lor)逆转心室重构作用及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和信号转导机制,旨在阐明心室重构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主要靶点。具体研究内容为:1.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心室重构(VR)模型,观察Lor对VR影响;检测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通过HE染色、Masson特染、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Lor对心肌形态学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及磷酸化蛋白激酶C(p-PKCα)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or能明显抑制Iso诱导的心肌肥厚;降低胶原纤维含量;降低羟脯氨酸含量;减少心肌组织中TGF-β_1蛋白和p-PKCα蛋白的表达。2.体外培养CFb细胞,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其增殖。采用MTT、流式细胞仪观察Lor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羟脯氨酸法检测CFb中胶原蛋白含量;Westernblot分析Lor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DKI)p27~(ki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or能够明显抑制CFb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增加p27~(kip1)蛋白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3.体外培养CFb细胞,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其增殖,Westernblotting法观察Lor对p-PKCα和TGF-β_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or能显着降低p-PKCα和TGF-β_1的蛋白表达,通过降低p-PKCα的信号蛋白表达从而减少TGF-β_1的含量最终起到抗心室重构作用。
董志峰[3]2006年在《系统性免疫调节药物对压力超负荷性大鼠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大量证据显示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发展中,无论始动环节是什么,相应的炎症反应都可能代表了一种共同的病理途径。例如,许多研究显示,在机体的外周血中以及病变心肌局部组织里存在炎症介质的高度活化,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可通过影响心肌收缩力、诱导心肌肥大、凋亡,以及促进心肌纤维化等,最终导致心肌重构过程的进行性发展,从而逐渐演变为CHF。因此,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异常上调来改善炎症反应的治疗策略,有可能逆转CHF发展过程中心室重构,从而延缓心功能恶化的进程。然而传统的心血管药物似乎对整个炎症细胞因子网络调节干预作用很小;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特异性拮抗TNF-α的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CHF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有资料显示,通过非特异性地下调炎症因子网络的治疗却能够改善心功能。故进一步阐明CHF中免疫激活机制的本质,并根据其筛选出有效的免疫调节药物,对于探讨新的CHF防治策略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甲氨喋呤(MTX)、雷公藤甲素(TP)作为目前公认的系统性免疫抑制剂,它们可通过对淋巴、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增殖、趋化性、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NF-κB的转录活性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从而在多种免疫、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例如小剂量的甲氨喋呤、雷公藤甲素通过抑制慢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浆中炎症因子的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与此同时,许多资料也显示,己酮可可碱(PTX)也能够在CHF病人中发挥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并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腹主动脉缩窄压力超负荷模型可作为一种较好的反映心室肥厚向心衰转变的动物模型。为了观察系统性免疫调节药物对心肌肥厚等病理性心室重构的影响,我们运用次全结扎腹主动脉成功的制作了该模型。研究显示,手术34周后,模型组大鼠的心脏重/体重、肺脏重/体重、心肌中羟脯氨酸含量、胶原容积分数(CVF%)、I型胶原含量、
付德明[4]2009年在《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与心功能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disease,CHF)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共同归宿,现已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目前已明确,导致CHF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是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细胞和心肌间质的结构、功能和表型发生改变。而交感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是CHF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与CHF进展密切相关。CHF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激活,引起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数量减少(受体下调)、与Gs蛋白脱偶联(受体失敏)以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功能发生相应改变。然而,目前尚不知晓这些变化是适应性还是损害性改变。因此,对CHF时β-AR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无疑成为保护心功能,延缓心衰进展的治疗关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受体阻滞剂对CHF时β-AR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作用,而关于AT1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ade, ARB)对CHF时β-AR信号转导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国外EBM大型临床试验研究证实ARB能够降低CHF患者的病死率,并可改善心功能分级和提高生活质量。本课题研究选择性ARB类药物Los对腹主动脉缩窄慢性压力超负荷所致心力衰竭大鼠β1-AR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以及对心室重塑的改善作用,并研究其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ARB类药物改善衰竭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希望为临床科学应用ARB类药物治疗CHF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氯沙坦(Losartan, Los)对腹主动脉缩窄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塑的改善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腹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bdominal aorta, COA)+Vehicle组,COA+Los组,假手术(sham operated, Sham)+Vehicle组,Sham+Los组;实验组大鼠给予以20mg/(kg·d)的Los灌胃,sham组用等容量双蒸水灌胃。各组大鼠在术后第5周起开始治疗,连续给药8周。各组大鼠于术后12周进行各指标检测;2.一般状况观察:术后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的呼吸、毛色、活动量、体重等发育状况,每周记录一次体重,观察体重变化并且进行生存分析;3.采用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ph, UCG)和心室插管法评估心功能;4.心室质量指数检测:打开胸腔,快速取出心脏,电子天平准确称量左、右心室,计算左、右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 righ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RVMI)。5. RIA法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 Ang II)、醛固酮(aldosterone, ALD)含量;6. 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含量;RIA法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含量;7. 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I型和III型胶原的含量和比值;8.化学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9.实验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常规HE染色,心肌Masson叁色染色并计算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一般状况:Sham组大鼠活动自如,饮水、进食均正常;COA+Vehicle组大鼠随实验进程表现活动减少、精神状态较差,术后8周开始出现呼吸急促、少动、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且随时间进行性加重,至12周末体重明显低于Sham组和药物干预组(P<0.05);COA+Los组大鼠的饮食、活动量、体重等状况明显好于COA+Vehicle组。2. UCG检测实验各组大鼠心脏形态结构和心功能参数: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 Los组大鼠LVEDD等形态结构指标好转[COA+Los组:(6.74±0.52)mm比COA+Vehicle组:(7.52±0.81)mm, P<0.05];而心功能[LVEF:COA+Los组:(63.28±4.32)%比COA+Vehicle组:(43.27±4.25)%, P<0.05]等指标亦明显好转;3.血流动力学检测: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Los组大鼠心功能[LVEDP:COA+ Los组:(11.47±5.06)mmHg比COA+Vehicle组:(21.18±6.56)mmHg, P<0.01]等指标明显好转;4.心室质量指数检测: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Los组大鼠LVMI[COA+Los组:(2.41±0.15)mg/g比COA+Vehicle组:(3.12±0.18)mg/g, P<0.05]明显好转;5.心肌组织Ang II和ALD检测: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Los组大鼠心肌组织Ang II [COA+Los组:(60.15±6.22)pg/mgprot比COA+Vehicle组:(92.31±8.31)pg/mgprot, P<0.05]水平降低,ALD[COA+Los组:(58.15±4.96)ng/mgprot比COA+Vehicle组:(87.31±8.82)ng/mgprot, P<0.05]水平降低;6.心肌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检测: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Los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COA+Los组:(579.36±52.62)pg/gprot比COA+Vehicle组:(824.31±80.36)pg/gprot, P<0.05]水平降低;IL-6[COA+Los组:(49.12±4.06)pg/mgprot比COA+Vehicle组:(65.22±5.82)pg/mgprot, P<0.05]水平降低;7.心肌组织HYP含量检测: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Los组大鼠心肌组织HYP [COA+Los组:(0.31±0.04)μg/mgprot比COA+Vehicle组:(0.52±0.07)μg/mgprot, P<0.05]水平降低;8.心肌组织I型和III型胶原检测: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Los组大鼠心肌胶原含量[I: COA+Los组:(67.25±5.49)ng/mgprot比COA+Vehicle组:(105.96±9.29)ng/mgprot, P<0.05;III: COA+Los组:(9.25±0.84)ng/mgprot比COA+Vehicle组:(10.87±0.93)ng/mgprot, P>0.05]降低,I型/III型胶原的比值[COA+Los组:(7.27±0.71)%比COA+Vehicle组:(9.83±0.82)%, P<0.05]亦降低;9.实验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9.1心肌组织HE染色,常规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及心肌间质变化:COA+Vehicle组在镜下可见心肌细胞肥大,核大深染;心肌纤维增粗且排列紊乱,管壁外有少量炎细胞浸润;COA+Los组可见心肌细胞轻度肥大,心肌纤维排列明显好转;Sham组在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无血管扩张及血管壁增厚等现象;9.2心肌组织Masson叁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COA+Vehicle组大鼠心肌间质的CVF(18.53±4.12%)明显高于Sham+Vehicle组(5.56±1.44%, P<0.05);而COA+Los组大鼠心肌间质的CVF(11.18±2.75%)则低于COA+Vehicle组(P<0.05)。9.3实验各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改变:COA+Vehicle组心肌肌原纤维增粗、紊乱,闰盘模糊、断裂,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不规则形状,呈空泡状或同心圆/髓鞘样改变;COA+Los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Sham组心肌肌原纤维粗细均匀、排列整齐、明暗相间,闰盘、线粒体等结构清晰可见。结论:Los通过抑制Ang II与AT1-R结合,抑制心肌Ang II和ALD生成,并降低心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改善心肌肥厚和胶原重构所致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第二部分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β1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氯沙坦(Losartan, Los)对腹主动脉缩窄慢性压力超负荷所致心力衰竭大鼠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腹主动脉缩窄(COA)+Vehicle组,COA+Los组,假手术(Sham)+Vehicle组,Sham+Los组;实验组大鼠给予以20mg/(kg·d)的Los灌胃,sham组用等容量双蒸水灌胃。各组大鼠在术后第5周起开始灌胃治疗,连续给药8周。各组大鼠于术后12周进行各指标的检测;2.采用超声心动图(UCG)评估心脏形态改变和心功能;3.采用心室插管法观察心腔内注射0.1、1.0、10、100pg/g的异丙肾上腺素(ISO)后LVSP、±dp/dtmax、HR的变化;4. ELISA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水平;5.免疫荧光细胞化学(IFC)检测心肌细胞β1-AR与p-Akt的共表达情况;6. RT-PCR检测心肌组织β1-AR、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酶-1(β-adrenergic receptor kinase-1,β-ARK1)、PI3K-γ、Gi蛋白的mRNA表达;7.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β1-AR/β-actin、p-Akt/t-Akt的蛋白表达;8.免疫组化(IHC)检测β1-AR在心肌、肝脏和肾上腺的表达和分布;9. RIA法检测心肌组织腺苷酸环化酶(adenyl cyclase, AC)活性/cAMP水平:以不同浓度的β-AR激动剂ISO和AC特异性激动剂Forskolin刺激后cAMP的净生成量(pmol/ mgprotein/min)作为判定AC活性的指标。结果:1.一般状况:同第一部分。2. UCG检测:同第一部分。3.血流动力学检测:心腔内注射0.1、1.0、10、100pg/g的ISO可剂量依赖性地升高实验各组大鼠的LVSP、±dp/dtmax和HR,其中COA+Vehicle组的增高幅度明显低于Sham+Vehicle组(P<0.05),而COA+Los组的增高幅度则高于COA+Vehicle组(P<0.05)。4.血浆NE测定: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Los组大鼠血浆NE[COA+Los组:(682.24±64.66)pg/ml比COA+Vehicle组:(908.24±75.10)pg/ml, P<0.05]水平降低;而且血浆NE与LVEF呈负相关(r=-0.92, P<0.01),与LVEDP呈正相关(r=0.73, P<0.05),与CI呈负相关(r=-0.76, P<0.05)。5. IFC检测心肌细胞中β1-AR与p-Akt的共表达:COA+Los组大鼠心肌细胞中β1-AR与p-Akt的共表达明显高于COA+Vehicle组;6. RT-PCR检测:与Sham+Vehicle组相比,COA+Vehicle组β1-AR的mRNA表达减少,β-ARK1和PI3K-γ以及Gi蛋白的mRNA表达增高(P<0.05);而COA+Los组β1-AR的mRNA表达高于COA+Vehicle组,PI3K-γ以及Gi蛋白的mRNA表达减少(P<0.05),而β-ARK1的mRNA表达虽有所减少,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7. Western blot检测:COA+Vehicle组β1-AR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p<0.05),而COA+Los组β1-AR和p-Akt的蛋白表达则明显高于COA+Vehicle组(p<0.05);8. IHC检测:β1-AR在心肌组织、肝脏、肾上腺中均有表达,COA+Vehicle组β1-AR在各脏器的表达均较Sham+Vehicle组减少(P<0.05),而COA+Los组β1-AR在各脏器的表达较COA+Vehicle组升高(P<0.05)。9.心肌组织AC活性/cAMP检测:不同浓度的ISO和Forskolin刺激可使心肌细胞匀浆中的cAMP含量增加,COA+Vehicle组心肌细胞cAMP的净增加量明显低于Sham+Vehicle组,而COA+Los组则明显改善,AC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长期应用Los能够降低血浆NE水平,有效调节慢性心衰大鼠β1-AR-Gs-AC-cAMP信号转导通路,通过抑制Gi蛋白和PI3K-γ表达进而引起Akt活性增高,提高β1-AR表达(上调)并且促使β1-AR恢复功能性偶联(复敏),提高AC活性和cAMP生成,进而提高衰竭心肌的正性变力和变时性反应,改善心功能,延缓CHF的进展。
李建平[5]2005年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预心房颤动心房重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状态,且其高发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显着增加了患者的致残、致死率。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控制房颤最常用的方法,但缺乏以机制为基础的根本性治疗措施,因此,研究房颤发生和维持机制,开辟药物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心房电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环节,心房肌细胞内Ca~(2+)超负荷是房颤电重构的特征表现,而细胞膜L-型Ca~(2+)通道和肌浆网(SR)Ca~(2+)调控蛋白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减低是导致心房肌细胞内Ca~(2+)超负荷的主要因素,因此探寻房颤电重构时,是何种因素介导了细胞膜L-型Ca~(2+)通道和肌浆网的Ca~(2+)调控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电重构的发生,对于阐明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和寻找房颤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jn-angiotensin system RAS)的激活对心血管的损害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Pedersen等在用ACEI治疗急性心梗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时,观察到ACEI降低心梗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达55%。有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房的电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目前知之甚少,ACEI并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却可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房颤发生时RAS处于高活化状态。晚近Nakashima等研究了AT1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和ACEI卡托普利对短期快速起搏(180分钟)诱发实验犬心房电重构的抑制作用,首次证实:AngⅡ参与急性心房电重构形成机制。然而AngⅡ在慢性房颤实验动物心房电重构中的电生理作用仍未被研究,ACEI可否通过阻滞RAS激活,抑制慢性房颤实验犬心房电重构的发生,进而成为临床控制和预防房颤的理想药物,成为本课题的构题设想。
陈志亮[6]2011年在《麝香保心丸干预模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抑制炎性反应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抑制炎性反应对模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法结扎模型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造成AMI模型,对比观察麝香保心丸与辛伐他汀对模型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对模型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素(BNP)和组织中IL-6、TNF-α的影响。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另选10只进行假手术造模,成功8只作为假手术组,余下52只大鼠进行AMI造模,成功36只。将造模成功的36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等剂量组、麝香保心丸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即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均在AMI模型制造成功后第2天始,每日灌胃一次,给生理盐水按1ml/l00g计算;麝香保心丸等剂量组在AMI模型制造成功后第2天始,每天用麝香保心丸溶液1m1/100g(每ml溶液含有药物量1.4mg)灌胃,每日一次;麝香保心丸大剂量组在AMI模型制造成功后第2天始,每天用麝香保心丸溶液lml/100g(每ml溶液含有药物量2.8mg)灌胃,每日一次;辛伐他汀组在AMI模型制造成功后第2天始,每天用辛伐他汀溶液1m1/100g(每ml溶液含有药物量0.2mg)灌胃,每日一次。各组大鼠每周称取体重1次,然后调整生理盐水或灌胃药物剂量。灌胃至取材时。实验过程中,所有因造模原因死亡的,及术后存活时间未达取材时间要求的动物,均不列入实验观察项目之内。造模成功后,每日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精神状态、毛发情况、饮水、进食量、活动度等。灌胃至2周时测定各实验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TNF-α、IL-6、BNP及心肌组织TNF-α、IL-6的含量;称取大鼠左心室重量及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取大鼠缺血及边缘心肌组织,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以备光镜检查,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1)一般生命状况观察:与模型组相比较,麝香保心丸等剂量、麝香保心丸大剂量和辛伐他汀均可以明显改善AMI模型大鼠的一般生命状况。(2)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模型组对比,麝香保心丸两个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显着改善。(3)心肌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麝香保心丸两个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的心肌组织结构和病理学变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均得到减轻;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4)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变化: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麝香保心丸两个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的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麝香保心丸等剂量、大剂量和辛伐他汀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浆IL-6、TNF-α、BNP及心肌组织IL-6、TNF-α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香保心丸能改善AMI后模型大鼠的一般生命状况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减轻AMI后引起的心肌细胞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左心室代偿性的增生、肥大;减少AMI后模型大鼠心肌局部和循环中IL-6、TNF-α的释放,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这可能是麝香保心丸改善模型大鼠AMI后心室重构的机制之一。在实验剂量范围内,麝香保心丸大剂量的部分实验结果较麝香保心丸等剂量有更加明显的趋势。
陈彦静[7]2005年在《参麦注射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左室重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 1935 年 Ternnat 和 Wiggers 描述了冠状动脉结扎后局部心肌运动发生改变以来,人们对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有了进一步认识。至 70 年代,医学界开始使用术语心室重构,用以指代这种复杂的变化。传统的观念认为,心梗后的心力衰竭是心室功能的异常。近年来深入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心力衰竭并非只是由于某种生化缺陷所致的泵功能低下,根本原因是心室结构的改变。从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已逐渐明确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因此,心室重构才是心力衰竭的特征,能全面地影响心室的功能状态及生存预后,是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决定因素。故此,近年来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室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心肌重塑的特征是: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或坏死以及与调节收缩功能有关的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在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很可能是使心衰从“代偿”向“失代偿”转折的关键因素。目前,新的治疗目标(targeted therapy)是改变心室结构的变化,即抗重构(anti-remodeling)效应。对急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的深入研究,并探讨两者在重构中的作用,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均已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心室重构的过程是可以缓解的。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有其独到的理论与方法,中药作用时的多角度、多靶点、易耐受、副作用少等优点为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所看好。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中医胸痹心痛(包括真心痛)的范畴。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病理变化表现为本虚标实。参麦注射液源自古方生脉散,由人参和麦冬两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参麦注射液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粘度,促进损伤的 DNA 合成,减轻缺血组织损伤,恢复细胞活性,以及增强心肌功能等作用。这不仅为众多临床与基础研究所证实,也为本实验探讨其改善心室重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运用多种现代实验手段,分别从整体-细胞-蛋白质-基因等不同水平观察了参脉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和心室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参与心室重4 参麦注射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左室重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构病理过程的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两大重要因素的干预作用。实验分为两部分:整体实验研究:参麦注射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左室重构的作用离体实验研究: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的干预作用。第一部分:参麦注射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左室重构作用1 方法健康雄性 10-12 周龄 SD 大鼠 76 只,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模型,随机分为,①MI 1 week 组:心肌梗死(MI)后 1 周模型组,②SM 1 week 组:心肌梗死(MI)术后参麦注射液治疗 1 周组,③MI 2 weeks 组:心肌梗死(MI)术后 2 周模型组,④SM 2 weeks 组:心肌梗死(MI)术后参麦注射液治疗 2 周组;另设 SH 1 week 组:假手术 1 周组、SH 2 weeks 组:假手术 2 周组。各组给药时间皆自造模当日开始,参麦注射液给药量是依据人正常用量的 5 倍量确定的。每日腹腔注射 1 次,连续给药至取材时为止。模型组和 Sham 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分析心功能参数: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下降速率(-dp/dtmax),以反映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留取血液和心肌标本分别作相应的处理,测定心脏心脏总重量(HW)、左室截面直径,并计算心室重量指数(VWI:HW /体重);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中 AngⅡ和 ANP 含量;HE 染色、Masson 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2 结果(1)左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梗死后,LVSP、+dp/dtmax 和-dp/dtmax 降低,LVEDP 升高,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的变化,表明参麦注射液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受损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2)参麦注射液治疗后,梗死区心肌细胞变性程度减轻,肌原纤维排列较模型组规则,闰盘较整齐,线粒体虽仍有肿胀、轻度峭断裂甚至空泡化,但较相应时间点模型组明显减轻。心肌细胞核染色质结构接近正常;肌浆网轻度扩张,肌丝排列规则、整齐,无明显坏死;间质水肿不明显;胶原增生减少,可见少量炎细胞。(3)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梗死后两周心脏湿重、心室重量指数和左室截面直径显着性增加,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的变化。模型组一周时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MI 后梗死区和非梗死区胶原含量随时间增加。(4)参麦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和心肌组织中的 AngⅡ和 ANP 含量,尤以降低循环中的 ANP 最显着。中文摘要 5第二部分: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的干预作用1 参麦注射液对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1.1 方法乳鼠心?
王世强[8]2016年在《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运动性心肌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运动性心律失常一直是体育科学和医学领域十分关注的医学问题,部分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长期反复大强度运动对心脏的病理性损伤有关,往往影响到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系统训练以及比赛成绩。近年研究发现,反复大强度运动造成的心肌损伤纤维化可能与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而损伤纤维化的与高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关系如何?心肌不同部位纤维化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明确。TGF-β1/Smad信号通路是介导纤维化损伤的关键途径,其是否参与了运动性心肌纤维化的调节,目前尚未发现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长期反复大强度运动诱导的心肌损伤纤维化动物模型,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在运动性损伤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第一部分:长期运动对大鼠心肌损伤和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方法:72只SD大鼠分为3组,安静组(C)、中强度组(M)和大强度组(H)。每组又分为8周组、12周组和16周组,每组8只,分别运动8周、12周、和16周。M组跑台速度为15m/min,坡度为5°(相当于58.4±1.7%VO2max负荷强度),H组跑台速度为28m/min,坡度为10°(相当于81.0%±3.5%VO2max负荷强度),每天运动1小时,每周运动5天。小动物超声心动仪检测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c Tn I的变化,透射电镜和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样本碱性水解法间接检测大鼠心肌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大鼠胶原蛋白在心肌不同部位的分布,并计算CVF(cardial volume fraction,CVF)的变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心肌I型胶原和III胶原的分布和含量变化。观察随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变化,心肌不同部位心肌损伤程度和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α-SMA的分布和表达。研究结果:(1)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M组和H组大鼠体重均显着性降低。M组和H组大鼠心脏重量指数逐渐增加。(2)8周运动后,M组和H组左心室结构指标变化不明显。M组LVEF显着增加,而H组无明显改变。M组和H组右心室RVDs和RVDd显着增加,RVFS和RVEF无明显改变。16周运动后,M组和H组LVDd和LVDs均出现显着增加,H组增加的幅度更大。H组左心室LVEF和LVFS均有显着性降低。M组和H组RVDs和RVDd均有不同程度增加,H组RVEF显着性降低,而M组无明显改变。(3)8周、12周和16周运动后,H组c Tn I的含量均显着增加,而M组无明显改变。(4)透射电镜显示,运动各周期M组和H组均发现线粒体增多聚集。H组肌纤维断裂缺失,闰盘不连续,而M组无明显肌纤维损伤。运动各周期,HE染色显示H组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右心室心肌的损伤程度大于左心室,而M组未见明显的心肌损伤。(5)随运动时间的延长,H组心肌羟脯氨酸和CVF逐渐增加,12周和16周心房和右心室出现显着性改变,而左心室无明显变化。M组羟脯氨酸和CVF也具有增加趋势,但无明显差异。(6)随运动时间的延长,H组I型胶原蛋白增加的幅度逐渐增大。16周H组心肌I型胶原的表达均有显着性的增加,心房和右心室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左心室。(7)随运动时间的延长,M组和H组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12周和16周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III型胶原均具有显着性增加,H组的增加幅度大于M组。(8)16周运动后,H组右心房和右心室Col-I和Col-III蛋白的比值显着升高,而左心室变化不明显。M组的比值也有所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9)运动各周期,M组和H组均未发现大鼠心肌α-SMA蛋白的表达。研究结论:长期中等强度运动使左、右心腔增大,增强了心脏的射血功能,可能与中强度运动促进胶原蛋白的适度增加有关。长期大强度导致大鼠心脏射血功能降低,心肌发生损伤,心肌胶原蛋白过的增加,主要发生在心房和右心室。长期大强度运动造成I/III胶原蛋白比例失调,心房和右心室发生纤维化,可能是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和运动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机制。心肌未检测出肌成纤维细胞,提示长期大强度运动导致的胶原蛋白的增加可能是纤维化的早期阶段。第二部分:TGF-β1/Smad信号途径在运动性心肌纤维化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纤维化关键因子(TGF-β1)、通路调节因子(Smad-2、Smad-3、Smad-4、Smad-7)、下游胶原降解调节因子(MMP-1、TIMP-1、MMP-2和TIMP-2)和胶原合成调节因子(CTGF和micro RNA-21)在C组和H组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运动性心肌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调节作用。研究结果:(1)8周运动后,H组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TGF-β1的表达均显着增加。12周和16周H组心房和右心室TGF-β1的表达均显着增加,而左心室变化不明显。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H组TGF-β1的表达有逐渐降低的趋势。(2)大强度运动对心肌Smad-2和Smad-3无明显影响。(3)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Smad-4的表达逐渐增加,而Smad-7的表达逐渐降低。16周运动后,心肌Smad-4的表达显着增加,而Smad-7的表达显着降低,心房和右心室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左心室。(4)心肌MMP-1的表达变化不明显。12周和16周后,心房和右心室TIMP-1的表达显着性增加。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H组MMP-1的表达具有逐渐降低趋势,TIMP-1的表达逐渐升高。心房和右心室MMP-1/TIMP-1的比例显着降低,而左心室无明显变化。(5)随运动时间的延长,H组心肌MMP-2的表达逐渐增加。16周后,MMP-2显着增加,TIMP-2无明显变化,心肌MMP-2/TIMP-2的比值显着增加,心房和右心室MMP-2、MMP-2/TIMP-2的增加幅度大于左心室。(6)随运动时间延长,CTGF具有逐渐增加趋势,但8周和12周均无显着变化。16周后,H组心房CTGF的表达显着性增加,而左、右心室CTGF均无明显变化。(7)运动8周、12周和16周,H组心肌mi R-21的表达显着性增加,心房和右心室增加的幅度大于左心室。研究结论:长期大强度运动引起TGF-β1的持续高表达,通过信号通路蛋白Smad-4和Smad-7介导,进而造成MMP-1/TIMP-1和MMP-2/TIMP-2的比例失调、CTGF的表达增加、mi R-21持续表达上调,使胶原蛋白的降解发生异常,同时增加了胶原蛋白的合成,导致胶原蛋白的过度堆积诱发了心肌纤维化,可能是心脏功能发生异常和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心房和右心室TGF-β1/Smad通路及下游调控因子的变化幅度大于左心室,可能是心房和右心室的损伤程度较大和发生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刘莉[9]2005年在《利心Ⅰ号对CHF大鼠心功能、心室重塑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对CHF基本病机的认识和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治疗CHF的有效治法。本课题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研究利心Ⅰ号对CHF大鼠心功能、心室重塑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探讨利心Ⅰ号治疗CHF的作用机制,同时为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做出有益的探索。 方法:利用阿霉素的心肌毒性复制CHF的动物模型。将8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依那普利对照组、心宝对照组、利心Ⅰ号低剂量组、利心Ⅰ号高剂量组。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及死亡率;大鼠的心、肝、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心肌超微结构变化;测定心、肝、肺指数;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ET、AngⅡ、ANP、TNF-α;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Bax、Bcl-2、ICAM-1,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MMP3、TIMP-1的表达。 结果:腹腔注射阿霉素的方法能够造成大鼠心肌组织的损伤;利心Ⅰ号能够改善CHF大鼠的器官瘀血和组织细胞的损伤;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降低CHF大鼠血浆中ET、ANP、AngⅡ、TNF-α水平及心肌细胞中ICAM-1的表达,调节CHF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能够降低心肌组织Bax蛋白的表达、提高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能够调节心肌细胞外基质合成及降解的代谢平衡,显着降低CHF大鼠心肌组织MMP-3表达而升高TIMP-1的表达。 结论: 1、阿霉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可以使Wistar大鼠形成CHF的模型。此类模型可较好的模拟CHF时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是较为理想的CHF动物模型。 2、利心Ⅰ号通过改善CHF大鼠器官组织形态、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系统、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抑止或延缓心室
赵海苹[10]2009年在《中药单体对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人参皂甙Rb1对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背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心血管重构的药物干预。已发现多种西药及中药有效成分,能够逆转高血压、心梗等导致的心脏重构,尤其是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却缺乏能够有效逆转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的心脏扩张及心功能衰竭的药物。本文从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疗效的中药单体中挑选出11种,利用本所遗传中心建立的cTnTR141W转基因DCM小鼠模型,筛选得到可改善DCM心脏功能及重构的药物两种,分别是Rb1(Ginsenoside-Rb1)和TMPP (Tetramethylpyrazine phosphate),我们从多个层次研究其药理作用并进行机制的研究。方法对2月龄的cTnTR141W阳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测,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eft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systole, LVIDs)的平均值和95%的可信区间。我们将95%的可信区间的上限作为心脏扩张的标准,排除部分表型不显着的cTnTR141W阳性鼠。其余的阳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人参皂甙Rb1治疗组(70 mg/kg/d)。用相同年龄的阴性鼠作为对照组。分组后每个月进行一次超声。连续给药7个月。在长期给药的过程中以及给药终点,观察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心重指数。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变化及间质变化。透射电镜分析心肌超微结构。RT-PCR检测心肌粘附蛋白Cx40、Cx43、E-cad、N-cad、P-cad、itga8和itgb1bp3的表达。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心肌粘附分子Itga8的表达与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心脏HB-EGF, pSTAT3, STAT3表达水平。结果Rb1长期给药能显着改善该模型的心功能和心脏几何构型,将死亡率降低50%。Rb1治疗组心重指数降低11.3%(P<0.05)。光镜观察显示Rb1能减轻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间质纤维化。透射电镜观察显示Rb1能减轻心肌超微结构的破坏。RT-PCR结果显示,在模型中Cx40表达降低,E-cad、itga8和itgb1bp3表达升高,但在Rb1组中接近正常水平。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Rb1可降低Itga8的表达量并调节其分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b1能够显着降低模型中的HB-EGF及pSTAT3的表达,但tSTAT3的表达在叁组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Rb1与TMPP可作为治疗遗传性DCM的候选药物。Rb1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心功能,抑制心脏重构,其作用可能部分通过调节粘附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病发生中的HB-EGF表达及抑制下游信号pSTAT3的激活实现的。第二部分磷酸川芎嗪对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目的利用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模型,研究磷酸川芎嗪(TMPP)对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及重构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将cTnTR141W转基因阳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TMPP组(45mg/kg/d),连续给药7个月,取同龄阴性鼠作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心脏功能及几何构型。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心重指数。RT-PCR检测心肌肥厚标志基因的表达。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变化及间质变化。透射电镜分析心肌超微结构。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心肌肌小节蛋白Myotilin和MLC2的表达与分布。RT-PCR检测心肌钙相关信号CaM/CaMKⅡ通路的表达情况。结果TMPP长期给药能显着改善该模型的心功能和构型,将死亡率降低54%。TMPP显着降低心重指数(P<0.05),并降低心肌肥大标志基因ACTA1、BNP的表达,即减轻了扩心病小鼠的心肌肥厚。光镜观察显示TMPP能减轻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间质纤维化。透射电镜观察显示Rbl能减轻心肌超微结构的破坏。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模型组中,心肌肌小节Z-disc蛋白Myotilin表达升高,收缩蛋白MLC2磷酸化程度降低,给药处理后其表达接近正常水平。RT-PCR结果显示,在模型组中,心肌钙信号通路CaM/CaMKⅡ被激活,TMPP对该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结论TMPP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心功能,抑制心脏重构,其作用可能部分通过抑制钙激活信号通路包括CaM/CaMKⅡ通路而实现的。第叁部分心脏特异表达NOL3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目的建立心脏特异表达NOL3转基因小鼠,用于研究该基因在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NOL3表达谱。构建αMHC-NOL3表达载体,显微注射法建立NOL3转基因小鼠。PCR鉴定转基因鼠的基因型,心脏超声检测转基因及野生型小鼠心脏功能及几何构型。结果NOL3在1月龄野生型鼠心脏、脑、骨骼肌中的高表达,在心脏中的表达不随年龄而改变。通过转基因小鼠的筛选,得到了3个NOL3转基因品系,其中1个品系心脏NOL3蛋白表达量与野生型鼠相比明显增加。单转NOL3基因的小鼠心脏功能及几何构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无显着变化。结论成功建立了心脏特异表达NOL3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和心肌病小鼠模型杂交,研究该基因在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了工具。
参考文献:
[1]. 氯沙坦逆转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闰盘改变的实验研究[D]. 涂晓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2]. 氯沙坦逆转心室重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于敏. 吉林大学. 2012
[3]. 系统性免疫调节药物对压力超负荷性大鼠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干预的实验研究[D]. 董志峰. 扬州大学. 2006
[4]. 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与心功能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D]. 付德明. 山西医科大学. 2009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预心房颤动心房重构的研究[D]. 李建平. 山东大学. 2005
[6]. 麝香保心丸干预模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抑制炎性反应的机理研究[D]. 陈志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7]. 参麦注射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左室重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彦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8]. 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运动性心肌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 王世强. 上海体育学院. 2016
[9]. 利心Ⅰ号对CHF大鼠心功能、心室重塑及相关因素的影响[D]. 刘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5
[10]. 中药单体对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D]. 赵海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氯沙坦论文; 麝香保心丸论文; 参麦注射液论文; 心肌细胞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心肌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药品论文; chf论文; co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