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贸易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贸易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万宠菊[1]2006年在《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贸易中介组织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丰富和活跃市场、推进技术创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海外开拓市场成为其必然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因此在走向海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单靠其自身力量成功的机率较小,即使成功其成本和代价也相当高。与此同时,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但这种帮助比较宏观,无法面面俱到。为此,借助中介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来降低交易成本成为中小企业走出去之必须。基于此背景,本论文借助交易成本理论、中介组织理论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和投资现状,中国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交易成本高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介组织的存在、发展与降低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交易成本之间的内在机理,从理论上表明中介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最后结合发达国家及地区在促进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的经验,提出建立为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如翻译、信息咨询、与贸易有关的培训、展会推广等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崔彩周[2]2006年在《政府管理角色的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显重要。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论证结合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家学说作为理论指南,结合政府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法学基础理论,提出构建政府管理角色创新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框架。 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发展除了主要靠其自身努力外,外援性力量同样很重要,其中最大的外援力量来自于政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行为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新形势下,政府要根据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成长规律,实施管理角色的创新亦即政府管理创新,以更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上,政府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管理理念,即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场发展的眼光调整政府管理思维。创新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上对产业选择、产业发展等予以指导和扶植;财政政策上推行多层次的税收优惠,以及在政府采购与政府财政投融资上予以政策倾斜;融资问题上,建立健全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规范直接融资,完善担保制度以推动间接融资发展,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在人力资源上,推进人才中介市场建设,并以中介市场为平台,实施对人才的多方位优惠服务,对农民工要秉持“着眼长远、把握全面、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政府管理创新也体现在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上即健全法制、革新政府规制制度;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即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推进信息社会化服务顺畅实现等;创新区域政府中小企业管理方式,即区域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既要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共性,也要体现地域管理的特色性。

李时民[3]2002年在《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中小企业总数占企业数量规模的99%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中小企业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管理结构简单,激励机制充分。在几乎所有竞争性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中,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就出口而言,遍布城乡的各种所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尤其是广大乡镇工业企业,提供了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制成品。此种格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太大变化。 中小企业必将长期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支柱。研究中小企业在生存发展以及拓展出口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为中小企业政策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既关系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又是重要的贸易政策问题。 全文根据研究顺序可以分为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涉及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理论依据以及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必须涉及的一些基础问题。包括中小企业界定标准以及相关指标体系的选择,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和行业,地域,所有制结构,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的关系等内容。 第二部分对中小企业出口问题进行具体研究。文章从比较优势角度,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一般趋势,并结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分析,论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对于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特殊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作为中小企业出口主体的乡镇企业出口状况的分析,并以浙江省的情况为样本,分析国内中小企业出口的规模,结构与方式,以及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扩大出口面临的制度与技术障碍。 第叁部分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理念,政策框架和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专门政策体系进行研究,并试图提出实际可行的政策建议。 上述叁部分内容共分为七章。 论文第一章“中小企业的范围,特征与发展趋势”对国内外中小企业界定标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小企业定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涉及质与量两方面。目前国内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中小工业企业界定标准。由于在统计范围和指标体系上存在的问题,这一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企业规模界定标准的确立,需要在立足国情,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这一章同时对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论文第二章“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规模,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地域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论文第叁章“中小企业理论研究综述”对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有关中小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评价。传统中小企业理论的核 心,是强调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特定优势,并成为其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值得指出的是,新古典学派的中小企业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局 限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本章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并结合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 试图证明,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与大企业之间的纵向分工和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横 向分工实现内部规模经济,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竟争实力。同时,还可以通过 中小企业群,专业生产区等模式实现外部规模经济。作者进一步认为,目前制约国 内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中小企业相互之间分工专业化发展的根源,在于长 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因此必须尽快调整这样的经济 组织,使之与现代工业要求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结构相适应。 论文第四章“出口贸易,比较优势与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与中国出口贸 易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文章通过对90年代以来出口在促进国民经 济持续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的多方面作用的分析,论证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结 构转型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出口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扩大出口的现实可能 性。认为,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趋势判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出口的发展,不管 是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扩大出口的方式与途径,是本文关注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出口的相当 部分是与国外在华直接投资相联系的加工贸易出口。这种出口方式有效利用了我国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贸易方式毕竟是一种自我循 环的,周转性的出口,对国内产业结构进步的贡献相当有限,同时也易受世界范围 景气波动的影响。作者认为,今后我国出口政策与贸易方式的着眼点,应当放在以 国内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贸易上。而一般贸易的商品结构,不能脱离我国资源禀 赋的现实状况。在很长时间内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还将作为出口商品结构的主体。这

陈晓健[4]2003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国际化经营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开展国际化经营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在选取目标市场方面,欧盟无论在市场容量、比较优势、市场机会,还是与我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都占有先机。本文从企业国际化理论开始,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可行性及欧盟市场的特点,借鉴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就如何使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更好的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出了构想。据此,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国际化理论发展介绍。主要介绍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出口行为论,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以及网络模型、创新模型、法默-里奇曼模型、国际化四要素模型、国际化的内外向联系模型等。 第二章:可行性分析。从我国与欧盟长期以来在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往来情况,阐明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现实意义;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国际化经营的现状、自身的优劣势及外部环境的发展障碍等方面,对其在欧盟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阐述了欧盟对中小企业发展创造的一些条件,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应与欧盟中小企业加强合作,以便于充分利用之,加速国际化进程。 第叁章:欧盟市场因素分析。本章从欧盟历史环境、营销环境、欧盟市场特点等叁个层面展开论述,对欧盟市场规模、结构、开放程度、对外投资意欲、开发援助政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环境、技术性贸易措施、普惠税、反倾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欧盟市场的这些因素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第四章: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构想。按照国际化阶段理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应该以出口为主,经过发展壮大之后,逐渐在国外建立销售机构,最后建立子公司。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首先应该重视出口的发展,大力发展对欧盟的出口贸易,提高出口商品的质与量。而后,可以考虑与欧盟中小企业的合作问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以采取OEM(贴牌生产)的方式,利用欧盟中小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开拓欧盟市场;而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则可以考虑与欧盟中小企业在技术方面展开合作。最后,笔者提出了我国政府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开展国际化经营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本文从以上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可行性参考。由于这一课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前瞻性,加上作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教授批评指正。

孔令华[5]2015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比巨大,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仅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而且也符合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危机之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日益凸显,能否找到一条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道路,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一直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大中型企业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索和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云南禾韵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保鲜花,是目前云南该行业较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本文在详细阐述国际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云南禾韵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分析了该公司海外市场开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该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拓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结合前述相关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包括适宜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以及产品、渠道、价格等的营销组合策略及相应的实施措施。本文是对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策略的探索和发展,也是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理论的拓展性研究。该研究论文不仅能够为云南禾韵科技有限公司的海外市场开拓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对于类似的中小企业“走出去”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樊增强[6]2004年在《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政府日益关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它们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极具战略意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也赋予它们更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走出去”与“国际化”就成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中小企业的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兴起的理论渊源及背景,比较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问题,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企业集群、企业技术联盟等方面给出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全文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叁部分: 第一,中小企业为何要进行跨国经营。通过透析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内涵界定和中国中小企业标准的历史演进过程,界定本文所使用的中小企业的概念和标准。归纳综述了对外投资理论的演进和发展,特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的发展,给出了中小型跨国公司兴起的理论解释,以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了世界各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及其对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意义。 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层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必然性及可能性,并通过比较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优势及障碍。 第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跨国经营。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进入方式及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和产业进行投资,是个关键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在区域和产业选择前进行详细的、准确的经营环境评估显得至关重要。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环境评估包括世界环境评估、东道国环境评估和母国环境评估等。 由于受到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战略与企业成长率、母国和东道国的文化差异及东道国的工业化程度的影响,中小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选择科学的方式。对于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方式选择,应以出口进入方式作为基本选择;以投资进入方式作为最终选择;以技术进入方式作为中间选择。 根据企业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相关理论与中国的经济现实,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体现在,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加快投资于东欧地区和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 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表现为,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跨国投资的突破点;适当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形成并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系。 第叁,如何提升中小企业跨国竞争力。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方式多种多样,企业集群就是一种有效方式。中小企业集群的优势体现在: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核心能力优势、生产效率优势与激励竞争优势等。 公共政策支持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竞争力,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境外投资立法;完善境外投资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海外直接投资的外交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体系建设等。 在中国已经入世的背景下,强化中小企业技术联盟,进入国际技术联盟网络,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进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联盟,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信息网络;制定技术联盟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等。中小企业技术联盟的方式有联合创新的方式和与大企业合作创新的方式等。

李庆[7]2003年在《我国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从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越来越突出,使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本文对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企业存在性理论,简要回顾了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政府管理企业的手段。接着分析了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两大因素。然后对我国建国以来中小企业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从基础层面与操作层面对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基础层面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转换与法律支持体系的建立,以及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操作层面主要包括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创业支持、市场开拓支持与社会化服务的建设与完善。

冷伏海[8]2002年在《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的情报工作者和研究者在7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问题的研究,而且在90年代末期,开始在国家信息管理战略的高度研究这一问题。 我国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但当时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 论文作者跟踪国际情报学界90年代末期对支撑中小企业信息管理问题研究的趋势,在这方面较早的从国家的层面上开始把国外的一些研究思路引进到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意在吸收上述两者的优点,对支撑中小企业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及其体系建设、网络化问题进行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这是本论文第一个创新点。 本论文的第二个创新点在于把情报学的文献计量学和情报研究的方法运用于问题的研究,对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定量分析。 第叁个创新点在于把图书情报领域研究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路,用于对各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与咨询服务体系的研究,开阔了研究的视野。 本论文把对中小企业信息需求的研究作为起点,充分利用现有权威机构对此问题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研究,理清了中小企业信息与咨询需求的特点。 通过对各个国家支撑中小企业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体系的综论,指出了各个国家各具特色的体系和做法。 论文作者还重点讨论了这些国家支持体系中共同存在的,来自于融资、创新、出口和经营管理四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支撑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与咨询层面的理论分析。 最后提出了建设支撑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体系的五点建议。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支撑中小企业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网络的构想。

马维雄[9]2015年在《基于发展惯性的中国中小企业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中小企业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模式已形成一定的惯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依托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实现增长、盲目实施多元化战略、信息化程度低、经营决策不科学、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等。此外,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如劳动力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萎缩等,中小企业具有的上述发展惯性已不再与当前的环境相匹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这些发展惯性会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面对变化复杂的外部环境,顺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转型,提高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克服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中小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理论综述,同时系统学习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本文第叁章具体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转型的内外部原因及转型的意义。接着,本文第四章从发展惯性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发展惯性,这些惯性的形成背景和原因,以及这些惯性对当前转型的阻碍。随后,本文第五章学习了美国、德国、日本在技术创新、企业运营等方面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经验。最后,基于发展惯性理论,本文第六章在分析并明确转型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转型的“两步走”对策:第一步,从企业内部入手,通过发展惯性管理,激发中小企业对潜在危机和压力的识别能力,进而激发推动企业转型的动力,减弱企业发展惯性对转型的阻碍强度,为下一步的转型对策的有效实施做好准备;第二步,依据我国中小企业转型的内容和路径,从完善立法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转型的政府对策,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转型。

邹刚[10]2007年在《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管理学界,企业国际化研究非常活跃,研究角度和领域也非常广,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制度、文化、社会网络、营销、企业家和创新等等。这些领域或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提供了一定程度解释,但也存在较多局限与不足: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基于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证观察,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特殊情景考虑较少;国内学者也有不少相关成果,但从中小企业角度的考察不多;而且,以往的企业国际化研究比较注重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包括母国和目标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而对企业内部因素考虑比较少。所以,不论是直接套用西方的企业国际化理论,还是应用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都不足以对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给出很好的解释。因此,本研究考虑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作为企业内部因素的组织文化出发,探索组织文化对经营战略的影响,及其如何通过经营战略影响国际化绩效,并通过实证方法予以验证。研究目的是为后发国际化的中小企业提供有益借鉴,对新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分析框架的形成和完善有所推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叁个方面:①国际性组织文化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研究首先从组织文化理论和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实践出发,通过对市场导向理论、创业导向理论和长期关系导向理论的分析,对进入华商网络、开展边境贸易、民外合作、国际创业等有关现象的观察,深入发掘背后隐含的共同组织文化基因,构造出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文化体系,并通过实证检验。②国际市场经营战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关注国际化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和国际合作战略,分析浙江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初级阶段,主要以何种质量、技术和产品或服务跨越市场边界,以何种渠道将产品或服务触角延伸到广大的海外市场,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③组织文化、经营战略和国际化绩效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考察组织文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绩效关系的作用机理,形成相关理论模型,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确定性因子分析,对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估;对研究提出的各变量因果关系假设进行验证,对共变量影响效应进行甄别。针对上述研究内容,经过文献和资料分析、企业访谈、模型建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环节,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①浙江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国际导向特征明显。全球视野、积极创新、关注市场、反应市场和国际关系导向是其主要因素;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相关性,又有显着区别,共同构成国际性组织文化体系。其中,全球视野和积极创新从属于国际创业导向,关注市场和反应市场从属于国际市场导向,再加上国际关系导向,共叁个导向是浙江中小企业国际性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传递国际市场理念、竞争中先发制人、准确认识顾客、部门密切合作和对合作伙伴严守承诺,是其主要外在可感知特征。②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经营战略共性特征明显。先进适用技术、独特性产品、质量聚焦、国际营销合作和国际技术合作战略是其主要内容;技术上追随先进、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提供高质量产品、通过国际合作拓展市场和获得技术支持等,是其主要外在可感知特征。③组织文化是国际经营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国际创业导向对先进适用技术战略是负向影响外,国际性组织文化因素对浙江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均是正向积极影响,但影响机制各异,影响程度差距较大。④国际化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财务绩效主要通过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性指标衡量;非财务绩效主要通过顾客满意、市场份额、产品表现和知识学习效果衡量。非财务绩效主要受独特性产品战略、质量聚焦战略和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影响;财务绩效则主要受先进适用技术战略、国际技术合作战略和非财务绩效影响。⑤企业国际化程度对经营战略与国际化绩效关系的共变影响效果显着。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则经营战略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程度显着;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低,则这种影响不显着。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丰富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组织文化视角。在目前的企业国际化研究中,以组织文化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见。本研究提出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背后的共性文化因素,并探索分析其与经营战略及国际化绩效的关系,对企业国际化的文化-战略-绩效分析框架增益明显,具有较显着的创新性。②总结提出了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共性经营战略。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浙江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技术、产品、质量和渠道(合作)四个方面的共性战略特征,还研究了相关测量问题,具有一定创新。③构建和验证了组织文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绩效关系模型。本研究深入分析组织文化对经营战略的作用机制,及经营战略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方式,建构起理论模型;并通过规范测量和检验,使这一模型得到实证支持。该模型将企业国际化与区域发展背景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组织文化因素与具体的国际化战略行动联系起来,并具有动态发展特征,因此具有较强解释力与持续生命力。为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系统论述,本论文共分七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为绪论,内容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交待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结构等。第二章为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主要对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在其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初步分析框架。第叁章为跨边界经营活动分析,着重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中小企业典型跨边界活动的基本特征,并对活动中的组织文化因素、经营战略因素进行归纳,形成定性分析和判断,充实和丰富上一章提出的初步分析框架,为后续研究假设和模型建构提供必要的实践背景知识。第四章为模型构建,通过归纳滨绎和逻辑推理,构建起组织文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绩效关系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待检验假设。第五章为问卷设计和研究数据获取部分,主要介绍问卷设计、变量测量、问卷修订、数据收集和质量评估过程。第六章为模型实证分析,通过确定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并通过修正确立最终模型;还通过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组比较等方法,对共变量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判别。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和展望,主要是进行研究总结,包括归集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创新和不足,提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有关建议,并对本选题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贸易中介组织发展研究[D]. 万宠菊. 昆明理工大学. 2006

[2]. 政府管理角色的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 崔彩周.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 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研究[D]. 李时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4]. 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策略分析[D]. 陈晓健. 天津财经学院. 2003

[5]. 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孔令华. 云南大学. 2015

[6]. 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D]. 樊增强. 西北大学. 2004

[7]. 我国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研究[D]. 李庆.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8]. 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体系研究[D]. 冷伏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 2002

[9]. 基于发展惯性的中国中小企业转型研究[D]. 马维雄. 云南大学. 2015

[10]. 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D]. 邹刚.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贸易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