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曾小姣(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对于CT灌注成像在诊断脑胶质瘤方面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进行脑胶质瘤检查的60例患者。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类,按照诊断标准分为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与低级别胶质瘤组,最后两组的数据进行比较。所有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都进行了CT灌注扫描,并且在重建的CT灌注的图像上对患者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的时间进行了检测,同时对病理标本中患者的微血管的密度采取了测量。结果:患者通过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发现,高级别胶质瘤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PS均值与低级别胶质瘤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平均通过时间方面两组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Spearman的相关分析,发现高级别与低级别的胶质瘤组在CT灌注成像的参数方面差异较明显,并且脑血流容积值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呈现正相关性。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脑胶质瘤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011-02

在原发性的脑内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胶质瘤,约占其比例为40%,这种肿瘤具有呈现浸润性生长并且侵袭性比较强的特点[1]。目前研究证实伴随着其恶性度的不断增高,血管生成也会更加的明显,而对胶质瘤恶性程度进行判定的指标之一就是血管生成的程度[2]。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医学事业的进步,使得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具有多功能性的成像技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CT灌注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快捷的检查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进行脑胶质瘤检查的60例患者,其中有4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年龄在2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11.8)岁。60例患者在经过临床的检查、影像学以及病理学检查后确诊均符合WHO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标准,经检测有13例患者属于Ⅰ级胶质瘤,15例患者属于Ⅱ级胶质瘤,22例患者属于Ⅲ级胶质瘤,10例患者属于Ⅳ级胶质瘤。依据诊断将结果为Ⅰ级以及Ⅱ级胶质瘤的患者确定为低级组别,共有28例,剩下的Ⅲ级以及Ⅳ级胶质瘤的患者确定为高级组别,共有32例。同时要对有以下症状的患者进行排除:对使用CT造影剂有过敏反应、患有血液系统的疾病、急性炎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系统疾病患者[3]。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首先要使用院内的CT设备采取常规的平扫操作,对肿瘤的中心部位通过将听龇线作为基线扫描后进行确定,需要患者以仰卧位躺下后,头部进入,开始轴位方向的扫描,之后再利用CT灌注进行扫描,扫描的具体参数如下:80kV的球馆电压,150mAs的电流,5.0mm的层厚,512×512的矩阵。经肘静脉[4]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4mL/s的6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再使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在对患者行造影剂注射的同时就要对感兴趣开始灌注扫描,扫描的间隔时间为4秒,13次曝光,扫描总时间为52秒,5mm×16层的覆盖面积,共是80mm。所有程序完成后使用处理软件对CT灌注数据做分析处理,感兴趣区是胶质瘤实体部分,在重建的CT灌注图像所对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进行测量。

1.2.2微血管密度测定

首先要对病理标本采取固定、包埋并进行切片处理,使用SP法以兔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6],在×100的低倍镜和×200的高倍镜下观察,依据Weidner等的方法计数微血管用来测定脑血流容积值,每个标本需要计数5个视野,最后取其平均值。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所得的数据均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CT灌注后的参数相比较得出:高级别胶质瘤组与低级别胶质瘤组相比其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PS均值明显较高,两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平均通过时间方面两组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一级别不同的胶质瘤CT灌注参数比较(mL/100g·min)

组别脑血流量脑血容量(mL/100g)平均通过时间(s)PS

高级组别152.34±13.455.9±0.842.8±0.8312.567±3.435

低级组别58.56±6.562.9±0.612.9±0.920.396±0.152

t值32.613416.07080.873425.451

p值<0.01<0.010.3965<0.01

2.2脑血流容积值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60例患者的胶质瘤脑血流容积值均值为3.98±0.73,最小值是1.28,最大值是16.75。微血管密度均值为51.34±18.45,最小值是33.63,最大值是126.34,通过Spearman的相关分析,脑血流容积值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呈现正相关性。

3.讨论

脑原发肿瘤的新生血管程度较其他部位肿瘤更明显,且以破坏血脑屏障为特征,恶性脑瘤尤甚。脑肿瘤组织内有大量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而且这些微血管的血管壁内皮细胞间连接松散,血管壁基底膜厚薄不一,有断裂、不完整或缺乏,部分毛细血管壁甚至缺乏内皮细胞,这种异常血管的结构是肿瘤组织内通透性增高的原因。

胶质瘤级别的不同明显可以发现其预后也有明显的不同,伴随着肿瘤的级别在不断的升高,恶性化的程度也随之上升,导致侵袭性也变强,自然患者的预后也会越差[7]。所以在治疗时对于肿瘤可以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有利于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式,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8],在对高级别脑胶质瘤畸形治疗时,即便将肉眼可以看见的瘤体全部切除,但是术后复发的几率依然很大,虽然会经过术后的化疗以及放射治疗,但是通常患者的生存时间不会超过3年。

CT灌注成像即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行同层快速动态扫描,由层面内每一个像素的增强率计算其灌注值,并以灰阶显示而形成组织灌注的定量或半定量图像的一种方法。它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可反映生理功能的变化,因此是一种功能成像。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发展,CT灌注成像已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不仅在脑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趋于成熟,而且也广泛用于脑部肿瘤尤其是脑部原发肿瘤的研究。

影像学检查简单而且易重复,患者的痛苦较小,这是其特点,但是在检查中影像学与病理学的检查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因为诊断结果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制定临床方案、调整与判断预后,失去了其指导意义。经静脉团注造影剂后,灌注成像通过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的扫描,能够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可以把脑功能与形态学结合诊断的优点相结合。经过研究发现,CT灌注结果可以对胶质瘤进行准确的种类分级,并可以量化的显示肿瘤血供相关的参数,在术前评价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岳霖,张远芳,饶海冰等.不同病理分级儿童脑胶质瘤MR灌注成像[J].放射学实践,2012,27(3):346-349

[2]陆娜.乙酰唑胺负荷CT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D].复旦大学,2012.

[3]宋鑫,魏君.关于胶质瘤的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98-199.

[4]陈岩,倪朝辉,赵刚等.脑胶质瘤组织中内皮抑素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1):54-56

[5]朱航,雷迅,张帆等.脑胶质瘤危险因素Meta分析及危险因素控制后发病率的变化趋势[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6):554-558.

[6]郭继东,丁照义,王策等.膜联蛋白A2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17-418.

[7]李焱,刘立恒,李云等.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患者CT灌注成像参数比较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43):98-99.

[8]安冬会,赵荣,史斌等.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2013,19(2):166-168.

标签:;  ;  ;  

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