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跃迁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度,粒子,等离子体,电子,光谱,结构,锂离子。
跃迁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姜龙,曾娅玲,蔡啸宇,李鱼[1](2014)在《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对位卤代二苯醚电子跃迁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苯醚(DE)为参照物,借助Gaussian软件的量子化学计算并结合自然键理论与跃迁密度矩阵平面图对9种对位卤代二苯醚的基态分子活性、紫外光谱及基态-激发态电子跃迁机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基态时的DE与4,4'-二氯二苯醚(CDE-15)分别最易发生亲电/核反应,对位卤代基的引入缩小了DE的能级差。随着取代基体积的增大,对位取代二苯醚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变大,吸收增强。所研究的10种物质有着相似的跃迁机理。(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金玉,杨永栩[2](2009)在《~(12)C原子核α跃迁密度及p-~(12)C非弹性散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通过拟合电子散射实验得出12C核2+和3-态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并在多重散射的K.M.T理论框架下对入射能量为600 MeV和700 MeV的p-12C非弹性散射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到的p-12C非弹性散射截面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12C原子核基态及2+和3-激发态的α粒子结构观点在p-12C非弹性散射领域得到了检验和支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李金玉[3](2006)在《~(12)C跃迁密度及P-~(12)C非弹性散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原子核结团结构观点研究中能质子核散射,近几十年来做了较多的理论工作,发现结果与实验符合得较好。本文从粒子结构观点出发,对~(12)C跃迁密度及P-~(12)C非弹性散射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粒子结构观点,在多重散射的K.M.T理论框架下研究P-~(12)C非弹散射。~(12)C核内粒子跃迁密度由~(12)C核内粒子结构模型下的基态波函数和激发态波函数得出。波函数可分解为径向部分和球谐部分,其径向部分又可按谐振子径向波函数展开。本文对每个激发态波函数径向部分分别以两项和叁项谐振子径向波函数展开,其参数由拟合电子散射~(12)C跃迁形状因子确定。这样对应激发态波函数不同得到的~(12)C核内跃迁密度也不同。P-~(12)C的光学势是在多重散射的K.M.T理论框架下,以P-振幅为基本输入量,采取独立粒子模型下直接拟合实验数据得到的核内粒子分布的形状因子导出的。我们在多重散射的K.M.T理论和扭曲波冲量近似(DWIA)下,推导了P-~(12)C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计算公式,并将光学势和不同的跃迁密度应用到公式中计算了入射能量为T_P=200、400、600、700、800、1040MeV~(12)C处于2~+(4.43MeV)和3~-(9.64MeV)激发态下的非弹散射微分截面。通过计算出来的P-~(12)C非弹散射截面结果与理论比较,可以看出P-~(12)C的散射微分截面的衍射模式与入射质子P-的能量有关,同时,在粒子结构模型和多重散射的K.M.T理论框架下,计算出的微分截面与实验符合的较好,且较好地反映了微分截面随角度的变化趋势。微分截面的大小以及峰和谷的位置都可以较好的预测。本文主要目的:在P-~(12)C非弹性散射领域进一步检验~(12)C原子核的粒子结构观点,以及验证~(12)C原子核的跃迁密度。得到的结果较好的支持了上面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6-30)
顾斌,金年庆,王志萍,曾祥华[4](2005)在《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钠原子跃迁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和局域密度近似方法,计算出了Na原子的多个激发态能级和各能级电子波函数的实空间分布,并从中分析出其跃迁光谱Rydberg序列的主要特征谱线.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充分验证了密度泛函激发态理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10期)
杨永栩[5](2000)在《~(12)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 12 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出发 ,将 12 C原子核跃迁形状因子分解成核内α粒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和α粒子本身的形状因子的乘积 .利用已知的原子核跃迁密度 ,得出了12 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的解析式 .该跃迁密度能很好地拟合 12 C原子核跃迁形状因子实验数据 .(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李晓湘[6](1995)在《单取代香豆素的~(13)CNMR化学位移与电荷密度、跃迁能与Hammett常数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HMO法研究了香豆素及一些4-、5-、6-、7-及8-单取代香豆素类化合物,发现这些化合物的 ̄(13)CNMR化学位移与π-电荷密度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此外,跃迁能与Hamett常数之间也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表6.参8。(本文来源于《湘潭矿业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安竹[7](1994)在《质子非弹性散射中跃迁密度的壳模型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非弹性散射中跃迁密度的壳模型计算安竹(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采用Brown等人的sd壳模型,针对 ̄(28)Si的和态讨论了在有效相互作用研究中,有关自旋和流跃迁密度与质量跃迁密度等问题。1计算方法Brown,Radhi和Wildenthal用壳模...(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3期)
李儒新,沈百飞,王晓方,陆培详,韩申生[8](1994)在《利用类锂离子4f-3d跃迁与4d-3p跃迁强度比测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类锂离子4f-3d跃迁与4d-3p跃迁强度比测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的实验研究李儒新,沈百飞,王晓方,陆培详,韩申生,范品忠,张正泉,徐至展(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上海201800)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的测量一直是等离子体基本参数测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期刊1994年02期)
刘磊,李家明[9](1993)在《振子强度密度理论研究——类锂离子3s态到p通道跃迁振子强度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类锂离子3s态到p通道光跃迁为例,在单通道理论框架下统一处理从一个初态(3s)到一个通道(p通道)中无数个激发态(包括束缚态np和连续态εp)的光跃迁过程。具体地根据相对论性和非相对论性原子自洽场理论,分别计算了类锂离子3s态到p通道跃迁的有关振子强度密度,阐明了其相对论效应以及振子强度密度随原子序数变化的标度规律。根据本文所计算的振子强度密度,可方便地获得3s跃迁至所有np束缚激发态的振子强度。(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1993年12期)
孙永盛,孟续军[10](1990)在《辐射跃迁随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X光激光聚变研究中,对原子数据的要求并非总是用DCA模型进行仔细计算,在研究等离子体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能量传输过程中,可以用平均原子模型(AA)提供有关原子物理参量,包括离子能级,辐射振子强度和电子碰撞参量等等。本文就是以修正统计位势平均原子模型为基础,计算了电偶极辐射振子强度(或跃迁几率)随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的变化规律。我们以X光激光机制研究感兴趣的元素,Rb~(37)为例,计算了电子从nlj=21/2→137/2各分壳层的辐射振子强度。为检验也同其它模型结果作了比较。这些数据可直接用于X光激光和激光聚变机制研究之中。(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1990年S1期)
跃迁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通过拟合电子散射实验得出12C核2+和3-态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并在多重散射的K.M.T理论框架下对入射能量为600 MeV和700 MeV的p-12C非弹性散射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到的p-12C非弹性散射截面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12C原子核基态及2+和3-激发态的α粒子结构观点在p-12C非弹性散射领域得到了检验和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跃迁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姜龙,曾娅玲,蔡啸宇,李鱼.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对位卤代二苯醚电子跃迁机理[J].发光学报.2014
[2].李金玉,杨永栩.~(12)C原子核α跃迁密度及p-~(12)C非弹性散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李金玉.~(12)C跃迁密度及P-~(12)C非弹性散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顾斌,金年庆,王志萍,曾祥华.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钠原子跃迁光谱[J].物理学报.2005
[5].杨永栩.~(12)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李晓湘.单取代香豆素的~(13)CNMR化学位移与电荷密度、跃迁能与Hammett常数关系的研究[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5
[7].安竹.质子非弹性散射中跃迁密度的壳模型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8].李儒新,沈百飞,王晓方,陆培详,韩申生.利用类锂离子4f-3d跃迁与4d-3p跃迁强度比测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的实验研究[J].量子电子学.1994
[9].刘磊,李家明.振子强度密度理论研究——类锂离子3s态到p通道跃迁振子强度密度[J].物理学报.1993
[10].孙永盛,孟续军.辐射跃迁随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的变化规律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