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配伍论文_李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群配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肝癌,小柴胡,胸膜炎,免疫,脂肪肝,部位,功能。

药群配伍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1](2009)在《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经典名方的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及其生物效用机制,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方”具有用药精专,法度严谨,疗效卓着的特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因此,选择具有重要配伍意义和较高临床运用价值的经方作为研究切入点不仅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也具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及研究上的示范性。小柴胡汤配伍严谨,组合巧妙,具有扶正祛邪,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通达表里阴阳,协调脏腑等多种功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肝病,疗效确切,间有用本方加减用于肝癌也有一定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对小鼠S180实体瘤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方中多数药味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提示本方可能具有抗肝癌的作用。本课题拟以小柴胡汤可能的抗肝癌效用为切入点,采用H22和S180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探查小柴胡汤全方的抗肿瘤效用,在此基础上依据该方的中医配伍学理,通过拆方,比较观察了全方和不同药群配伍的抑瘤效用及免疫机制;同时考察了小柴胡汤水煎法和乙醇梯度法等不同提取条件下所获部位的抑瘤效用;最后运用体外血清药理学、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等研究技术,探讨了小柴胡汤水提物的抗肝癌作用机理。论文分为两大部分。上篇文献研究部分主要对小柴胡汤实验研究与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体上看,小柴胡汤实验研究主要涉及化学、制剂、用法、药理等的研究。其中药理研究开展最多,涉及本方对肝胆、循环、胃肠、生殖和泌尿、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的影响,较多集中在本方的抗肿瘤、解热、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方面。小柴胡汤临床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用于肝病主要涉及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病,以原方及其加减为主,间有配合西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下篇实验研究为论文主体,共分五个部分。研究一小柴胡汤药学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小柴胡汤处方药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以及小柴胡汤中指标成分柴胡皂苷a、黄芩苷、人参皂苷及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以考察各药材的质量以及小柴胡汤煎剂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结果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含量为3.3351 mg/g,小柴胡汤煎剂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0.7171mg/g,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的转移率为53.75%;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为10.867%,小柴胡汤煎剂中黄芩苷的含量为33.717mg/g,小柴胡汤中黄芩苷的转移率为58.61%;人参药材人参皂苷Rg_1和人参皂苷Re总量为0.902%、人参皂苷Rb_1为0.592%,小柴胡汤中人参皂苷Rg_1和人参皂苷Re总量为0.278mg/g、人参皂苷Rb_1为0.2069mg/g,小柴胡汤中人参皂苷Rg_1、Re的转移率为9.41%,人参皂苷Rb_1的转移率为10.62%;炙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为1.73%,小柴胡汤中甘草酸的含量为0.135mg/g,小柴胡汤中甘草酸的转移率为25.95%。结论拟用的实验用处方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规定,小柴胡汤煎剂制备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50%以上的转移率,提示其工艺合理。研究二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的研究方法①建立小鼠H22肝癌实体瘤模型和腹水瘤模型,分别灌服高、中、低浓度小柴胡汤煎剂(27、13.5、6.75g生药/kg),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20 mg/kg)做阳性对照;实体瘤模型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腹水瘤模型在模型组出现死亡停止给药,观察各组的生存时间。②建立小鼠S180肉瘤实体瘤模型,灌服小柴胡汤中剂量(13.5g生药/kg),连续10天后,测定各组瘤重。结果①小柴胡汤高、中、低叁个剂量组H22小鼠肝癌实体瘤明显减小,其抑瘤率分别为49.66%,48.52%,36.91%,叁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生命延长率分别为23.59%,36.33%,26.96%,最佳给药剂量为中剂量。②小柴胡汤中剂量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的抑瘤率为36.88%。与正常组相比,荷瘤小鼠脾脏指数升高(P<0.001),胸腺指数和体重变化不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各剂量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5-FU组胸腺指数极显着降低(P<0.001)。小柴胡汤各剂量组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变化,5-Fu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P<0.001)。结论小柴胡汤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延长小鼠H22肝癌腹水瘤的生存时间,以中剂量为最佳剂量,而小柴胡汤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瘤作用低于H22肝癌模型,提示小柴胡汤可能主要针对肝癌产生治疗作用,符合该方临床主要用于肝系疾病。研究叁小柴胡汤药群配伍与抗肝癌效用的关系方法①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药群配伍煎剂(柴-芩、姜-夏、参-枣-草、柴-芩+姜-夏、柴-芩+参-枣-草、姜-夏+参-枣-草,全方),共七组,腹腔注射5-FU(20 mg·kg~(-1))为阳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②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及药群参-枣-草,连续给药10d,测定各组的瘤重和体重,MTT法测定各组自然杀伤细胞(NK)和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ELISA法测定其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结果参-枣-草组和全方组的抑瘤率为41.55%和43.65%。与正常组相比,H22荷瘤小鼠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各配伍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无明显差异;5-FU组胸腺指数极显着降低(P<0.001)。小柴胡汤及各配伍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5-Fu组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柴胡汤组小鼠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参-枣-草组NK细胞和IL-2活性升高(P<0.05);5-FU组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小柴胡汤和方中参-枣-草配伍药群有抑制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和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作用,其抑瘤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荷瘤宿主免疫功能有关,而与5-氟尿嘧啶的直接抑瘤作用有所不同。结果提示该方中的扶正作用药群(人参、大枣和甘草)可能是全方抑瘤作用的核心药群。研究四小柴胡汤不同提取方法抗肝癌作用的比较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四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取的小柴胡汤提取物(13.5g生药/kg)共4组,设腹腔注射5-FU(20mg/kg)做阳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小柴胡汤水提组、梯度乙醇组、醇水组及系统溶剂组对H22小鼠肝癌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各组抑瘤率分别为32.35%、43.97%、31.37%和25.77%。与模型组相比,各提取组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差异,小鼠的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P<0.01);5-Fu组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01),体重明显下降(P<0.001)。结论小柴胡汤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较佳的梯度乙醇提取法的抑瘤作用与传统经典的水煎法无明显差异,提示传统提取方法具有合理性。研究五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煎剂13.5 g·kg~(-1),设腹腔注射5-FU(20 mg·kg~(-1))为阳性对照组,各组连续给药10d。分别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NF-α和VEGF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率。制备小柴胡汤含药血清,MTT法观察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H2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小柴胡汤组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的抑瘤率为43.28%。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荷瘤小鼠血清中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VEGF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5-FU组荷瘤TNF-α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5-FU组和小柴胡汤组肝癌细胞凋亡率均显着增加(P<0.01),两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18%和13.03%;小柴胡汤组和5-FU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小柴胡汤组比较,5-FU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也有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小柴胡汤各浓度梯度的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H22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小柴胡汤具有一定的抑制H22小鼠肿瘤生长、抗新生血管生成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小柴胡汤抗肝癌效用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本文在对古今小柴胡汤研究文献中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抗肿瘤作用及潜在的防治肝癌效用,进一步推测该方可能具有抗肝癌药理作用,并围绕方药配伍和提取工艺对其与抗肝癌作用的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察。本研究发现及证实小柴胡汤全方和方中参-枣-草药群具有抗肝癌作用,该方的全方配伍及其传统水提液在抗肝癌的综合效应方面仍具有优势,小柴胡汤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其整体作用条件下的免疫增强、抑制新生肿瘤血管生成及诱导肿瘤细胞坏死等作用来达到的。本研究为小柴胡汤用于肝癌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为理解该方配伍及汤剂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证据,为古方资源的多向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杨卫红[2](2008)在《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防治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经验和药理实验表明,一个方剂的主治病证常涉及到现代多种疾病,方剂的功效与其配伍有关,中医方剂功效内涵涉及到现代药理的多方面作用。本课题以小柴胡汤降血脂作用为切入,运用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在确认小柴胡汤具有降脂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拆方,探察该方中的主要功能药群与全方降脂作用的关系,以认识特定药理作用下该方中的药群配伍关系,为拓展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范围和发现具有降脂保肝作用的中药配伍药群提供一定的药理学基础。论文分为文献综述活动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对小柴胡汤临床与实验研究现状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观察了小柴胡汤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和比较小柴胡汤方中不同组群配伍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防治疗效用。研究一:小柴胡汤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观察方法:体重为190—210g 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成五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各30只,小柴胡汤高剂量组(18.9mg/kg)和低剂量组(9.45mg/kg)及辛伐他汀组(4.67mg/kg)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给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大鼠每天上午给予脂肪乳剂(10ml/kg)灌胃,每天1次,连续3周。从第2周开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天下午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大鼠每天下午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2周。从第3周开始,停止灌胃,喂普通饲料,观察模型的恢复情况,连续观察2周。实验第1周和第2周时分别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禁食12小时后,乙醚麻醉,从眼眦取血,离心,取血清,冷冻密封保存,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浓度。实验第3周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主动脉取血5ml,离心,取血清,冷冻密封保存,以备检测血清TC、TG、LDL-C、HDL-C。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后称量体重、肝脏湿重,计算肝指数(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实验第4周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取材同上。实验第5周,取材同上。结果:第1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C,TG,LDL-C,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第2周至第3周时的血清TC,TG,LDL-C,HDL-C均持续升高,第3周的肝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外观呈土黄色,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油腻感明显;镜下肝组织呈重度脂肪变。第4周时的血清TC,TG,LDL-C,HDL-C仅显升高趋势,大鼠肝脏指数升高(P<0.05);实验第5周时的肝脏指数和血清TC,TG,LDL-C,HDL-C均无明显差异。第2周时,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低剂量组和小柴胡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均见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TG、LDL-C、TC明显降低(P<0.05);与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相比,辛伐他汀降脂大鼠血清TG明显降低(P<0.05)。第3周时,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小柴胡汤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肝脏指数,肝TG和TC,血清TG、LDL-C、TC均见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肝组织脂肪变均见明显减轻;与小柴胡汤低剂量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TG、LDL-C、TC明显降低(P<0.05);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大鼠脂肪乳剂灌胃1周后即可出现高脂血症,连续3周可引起持续的高脂血症,并伴有肝脏脂肪变;停止造模1周后血脂明显下降,2周后血脂和肝脂均可恢复至正常。小柴胡汤高、低不同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脂作用,连续给药2周降血脂作用明显,高剂量组并有降肝脂作用。小柴胡汤降血TG的作用较快,对HDL-C无明显影响。研究二:小柴胡汤及其不同组群配伍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方法:依据小柴胡汤方中的功能药群,将该方分为柴胡-黄芩(A)组、半夏-生姜(B)组、人参-甘草-大枣组(C)共叁组,运用正交表L8(27),A,B,C叁因素有8种组合即A、B、C、A+B、A+C、B+C、A+B+C、空白。大鼠45只,随机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组(7.7g/kg)、B组(4.2g/kg)、C组(7g/kg)、A+B组(11.9g/kg)、A+C组(14.7g/kg)、B+C组(11.2g/kg)、A+B+C组(18.9g/kg),每组5只。实验第1周开始,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每天上午给予脂肪乳剂(10ml/kg)灌胃,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周。实验第2周开始,各给药组大鼠于每天下午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下午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周。于实验第3周末,各组大鼠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主动脉取血5ml,离心,取血清,冷冻密封保存,备测血清TC、TG、LDL-C、HDL-C;剖取肝脏,称重,计算肝脏指数;取肝组织0.3g,匀浆,测肝脂质TC、TG、LDL-C、HDL-C;另取小块肝组织,置于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小柴胡汤中叁组功能药群及其配伍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血脂、肝脂和肝脏指数以及改善肝组织病变的作用。各配伍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脂TG的升高,各因素间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和LDL,其中B、C有显着性作用,各因素间无显着性交互作用;对模型大鼠血脂HDL无显着性作用。各配伍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肝脂TG的升高,其中A、B、C因素有显着性作用,A、B因素间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肝脂TC的升高,其中A,B因素有显着性作用;各因素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肝脏指数,其中A,B,C因素有显着性作用;A+B组、A+C组、B+C组、A+B+C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均明显减轻。A+B+C组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清TG、TC、LDL-C,肝脏TC与TG及肝脏指数,其作用范围和效用强度均优于其他各因素及其配伍。结果表明: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G、TC、LDL-C的水平和肝脏TG、TC的含量及肝脏指数,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减轻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小柴胡汤全方在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G、TC、LDL-C,降低其肝脏TC、TG及肝脏指数等综合作用方面最优。该课题从药群配伍的层面对影响方剂效应的不同配伍进行了方法学上的探索,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具有降血脂,降肝脂和肝脏指数作用,发现小柴胡汤中叁组药群的降脂作用特点及其配伍后的协同增效关系。结果不仅为认识小柴胡汤药群配伍与其降脂作用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于高脂血症和小柴胡汤进一步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药理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6-01)

李江,谢鸣,甘媛[3](2008)在《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小鼠H22肝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小柴胡汤抗肝肿瘤的作用、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探讨小柴胡汤及药群内在配伍意义。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高、中、低剂量的小柴胡汤煎剂(27,13.5,6.75 g.kg-1),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20mg.kg-1)做阳性对照;给药10 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进一步观察有效剂量(13.5 g.kg-1)小柴胡汤药群配伍煎剂(柴-芩、姜-夏、参-枣-草、柴-芩+姜-夏、柴-芩+参-枣-草、姜-夏+参-枣-草,全方)对小鼠H22肝癌模型的上述作用。在此基础上,观察小柴胡汤及其有效药群(参-枣-草)对该荷瘤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小柴胡汤高、中、低3个剂量组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49.66%,48.52%,36.91%,药群配伍研究中参-枣-草组和全方组的抑瘤率为41.55%和43.65%。与正常组比,H22荷瘤小鼠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01),小柴胡汤高、中、低剂量组和各药群配伍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胸腺指数除全方组外,不同药群配伍组与正常组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5-FU组有极显着降低(P<0.001);小柴胡汤各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变化,而5-Fu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P<0.001)。与模型组比,小柴胡汤组小鼠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明显升高(P<0.001);参-枣-草组NK细胞和IL-2活性均升高(P<0.05);5-FU组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小柴胡汤及其方中参-枣-草配伍药群有抑制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和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作用,其抑瘤作用机制与5-氟尿嘧啶的直接抑瘤有所不同,可能与增强荷瘤宿主免疫功能有关,提示该方中的扶正作用药群(人参、大枣和甘草)可能是其抑瘤作用的核心药群。(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李江,甘媛,谢鸣[4](2007)在《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小鼠H22肝肿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及药群配伍对小鼠 H22肝癌实体瘤及免疫器官的影响,明确小柴胡汤抗肝肿瘤的作用及量效关系,探讨小柴胡汤及药群内在配伍意义。方法:建立移植瘤小鼠 H22肝细胞癌模型,分别灌服5‰羧甲基纤维素(CMC)及高、中、低浓度的小柴胡汤煎剂(生药27、13.5、6.75g/kg),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20mg/kg);另取正常小鼠灌服同容量的5‰ CMC,作为空白对照;给药10 d 后处死小鼠,观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经数据处理后获得配伍研究中的最佳给药剂量。给移植瘤小鼠 H22肝细胞癌模型分别灌服5‰CMC 及小柴胡汤及药群配伍煎剂灌胃(柴芩、姜夏、参枣草、柴芩+姜夏、柴芩+参枣草、姜夏+参枣草,全方),腹腔注射5-FU,共计9组,另取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给药10 d 后同样观测上述指标。结果:小柴胡汤高、中、低叁个剂量组对 H22小鼠肝癌实体瘤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49.66%、48.52%、 36.91%,通过分析确定最佳给药剂量为中剂量。药群配伍研究中只有参枣草组和全方组的抑瘤率达到30%以上,其抑瘤率为 41.55%和43.65%。与正常对照组比,H22荷瘤小鼠脾脏指数升高(P<0.01),胸腺指数和体重变化不大(P>0.05)。小柴胡汤高、中、低剂量组和不同药群配伍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胸腺指数方面3个剂量组与正常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药群配伍中除 C 组、A+B 组和全方组外,其余不同药群配伍组与正常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5-FU 组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01)。小柴胡汤各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影响,而5-Fu 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P<0.001)。结论:小柴胡汤及方中药群参枣草组对小鼠 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与提高荷瘤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并提示方中扶正作用的人参、大枣和甘草的配伍是其抑瘤的核心。(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9-01)

孙明瑜,谢鸣,张娜,伊丽萦,王守勇[5](2004)在《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胸膜炎模型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和大枣 )及其药群配伍的抗炎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胸腔内注射 1%角叉菜胶 0 2ml诱发胸膜炎模型。中药各组分别给予小柴胡汤不同药群配方的中药灌胃 (分别按如下组成和剂量 :柴芩 3 5 g/kg ,姜夏 3g/kg ,参草枣 4 5 g/kg ,柴芩 +姜夏 6 5 g/kg ,柴芩 +参草枣 8g/kg ,姜夏 +参草枣 7 5g/kg ,全方 11g/kg) ,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 5天 ,在末次给药后 2h造模 ,造模 12h后检测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髓过氧化物酶 (MPO)、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8(IL 8)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各组大鼠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MPO和TNF α含量以及血清IL 8含量均显着降低 (P <0 0 5 )。柴芩组、姜夏组、全方组胸膜炎胸腔渗出液中IL 1β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均有显着的抗炎作用 ,对胸膜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其中柴芩组、全方组、姜夏组和参草枣组作用较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通过抑制TNF α、IL 1β和IL 8等细胞因子的升高 ,抑制白细胞活化、浸润游走等环节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4年07期)

药群配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临床经验和药理实验表明,一个方剂的主治病证常涉及到现代多种疾病,方剂的功效与其配伍有关,中医方剂功效内涵涉及到现代药理的多方面作用。本课题以小柴胡汤降血脂作用为切入,运用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在确认小柴胡汤具有降脂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拆方,探察该方中的主要功能药群与全方降脂作用的关系,以认识特定药理作用下该方中的药群配伍关系,为拓展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范围和发现具有降脂保肝作用的中药配伍药群提供一定的药理学基础。论文分为文献综述活动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对小柴胡汤临床与实验研究现状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观察了小柴胡汤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和比较小柴胡汤方中不同组群配伍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防治疗效用。研究一:小柴胡汤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观察方法:体重为190—210g 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成五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各30只,小柴胡汤高剂量组(18.9mg/kg)和低剂量组(9.45mg/kg)及辛伐他汀组(4.67mg/kg)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给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大鼠每天上午给予脂肪乳剂(10ml/kg)灌胃,每天1次,连续3周。从第2周开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天下午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大鼠每天下午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2周。从第3周开始,停止灌胃,喂普通饲料,观察模型的恢复情况,连续观察2周。实验第1周和第2周时分别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禁食12小时后,乙醚麻醉,从眼眦取血,离心,取血清,冷冻密封保存,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浓度。实验第3周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主动脉取血5ml,离心,取血清,冷冻密封保存,以备检测血清TC、TG、LDL-C、HDL-C。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后称量体重、肝脏湿重,计算肝指数(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实验第4周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取材同上。实验第5周,取材同上。结果:第1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C,TG,LDL-C,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第2周至第3周时的血清TC,TG,LDL-C,HDL-C均持续升高,第3周的肝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外观呈土黄色,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油腻感明显;镜下肝组织呈重度脂肪变。第4周时的血清TC,TG,LDL-C,HDL-C仅显升高趋势,大鼠肝脏指数升高(P<0.05);实验第5周时的肝脏指数和血清TC,TG,LDL-C,HDL-C均无明显差异。第2周时,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低剂量组和小柴胡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均见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TG、LDL-C、TC明显降低(P<0.05);与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相比,辛伐他汀降脂大鼠血清TG明显降低(P<0.05)。第3周时,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小柴胡汤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肝脏指数,肝TG和TC,血清TG、LDL-C、TC均见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肝组织脂肪变均见明显减轻;与小柴胡汤低剂量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TG、LDL-C、TC明显降低(P<0.05);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大鼠脂肪乳剂灌胃1周后即可出现高脂血症,连续3周可引起持续的高脂血症,并伴有肝脏脂肪变;停止造模1周后血脂明显下降,2周后血脂和肝脂均可恢复至正常。小柴胡汤高、低不同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脂作用,连续给药2周降血脂作用明显,高剂量组并有降肝脂作用。小柴胡汤降血TG的作用较快,对HDL-C无明显影响。研究二:小柴胡汤及其不同组群配伍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方法:依据小柴胡汤方中的功能药群,将该方分为柴胡-黄芩(A)组、半夏-生姜(B)组、人参-甘草-大枣组(C)共叁组,运用正交表L8(27),A,B,C叁因素有8种组合即A、B、C、A+B、A+C、B+C、A+B+C、空白。大鼠45只,随机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组(7.7g/kg)、B组(4.2g/kg)、C组(7g/kg)、A+B组(11.9g/kg)、A+C组(14.7g/kg)、B+C组(11.2g/kg)、A+B+C组(18.9g/kg),每组5只。实验第1周开始,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每天上午给予脂肪乳剂(10ml/kg)灌胃,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周。实验第2周开始,各给药组大鼠于每天下午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下午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周。于实验第3周末,各组大鼠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主动脉取血5ml,离心,取血清,冷冻密封保存,备测血清TC、TG、LDL-C、HDL-C;剖取肝脏,称重,计算肝脏指数;取肝组织0.3g,匀浆,测肝脂质TC、TG、LDL-C、HDL-C;另取小块肝组织,置于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小柴胡汤中叁组功能药群及其配伍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血脂、肝脂和肝脏指数以及改善肝组织病变的作用。各配伍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脂TG的升高,各因素间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和LDL,其中B、C有显着性作用,各因素间无显着性交互作用;对模型大鼠血脂HDL无显着性作用。各配伍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肝脂TG的升高,其中A、B、C因素有显着性作用,A、B因素间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肝脂TC的升高,其中A,B因素有显着性作用;各因素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肝脏指数,其中A,B,C因素有显着性作用;A+B组、A+C组、B+C组、A+B+C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均明显减轻。A+B+C组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清TG、TC、LDL-C,肝脏TC与TG及肝脏指数,其作用范围和效用强度均优于其他各因素及其配伍。结果表明: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G、TC、LDL-C的水平和肝脏TG、TC的含量及肝脏指数,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减轻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小柴胡汤全方在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G、TC、LDL-C,降低其肝脏TC、TG及肝脏指数等综合作用方面最优。该课题从药群配伍的层面对影响方剂效应的不同配伍进行了方法学上的探索,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具有降血脂,降肝脂和肝脏指数作用,发现小柴胡汤中叁组药群的降脂作用特点及其配伍后的协同增效关系。结果不仅为认识小柴胡汤药群配伍与其降脂作用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于高脂血症和小柴胡汤进一步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药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群配伍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江.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杨卫红.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防治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3].李江,谢鸣,甘媛.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小鼠H22肝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8

[4].李江,甘媛,谢鸣.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小鼠H22肝肿瘤的研究[C].第叁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2007

[5].孙明瑜,谢鸣,张娜,伊丽萦,王守勇.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胸膜炎模型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论文知识图

小柴胡汤及药群配伍对H22肝癌小鼠...姜夏+参草枣组10×20输豁麟曙一一蘸BC睡恢湖嘿蘸l衡翎.阵缪...人参皂着处.色谱柴芩+参草枣组10×20柴芩+姜夏组10×20

标签:;  ;  ;  ;  ;  ;  ;  

药群配伍论文_李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