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脉灌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升主动脉压,冠脉灌注压,闭环控制
脉灌注论文文献综述
陈亮,郑煜凯,郑胜才,袁衡新,何志捷[1](2018)在《带闭环控制的双泵复苏术对心脏骤停猪升主动脉压和冠脉灌注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出一种带闭环控制的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并验证该复苏方法对心脏骤停家猪升主动脉压和冠脉灌注压的影响。方法:8头健康实验猪通过右心室起搏导管电极诱颤,室颤后6 min内无任何干预,6 min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比较辅以带闭环控制的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EI-CPR)和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ED-CPR),并记录复苏过程中升主动脉压(PAO)、右房压(PRA)、冠脉灌注压(CPP)等指标。结果:与ED-CPR相比,AEI-CPR可使主动脉收缩压最大值提高到(103.83±5.87)mm Hg(P<0.05);冠脉灌注压最大值提高到(75.92±10.70)mm Hg(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带闭环控制的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能提高升主动脉收缩压及冠脉灌注压,复苏效果好,明显提高心肌灌注。(本文来源于《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徐远胜[2](2018)在《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方面已取得了显着进展,但是在我国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仍逐年升高。再灌注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手术治疗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显着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但再灌注治疗在重建心肌血运的同时,也可能会诱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肌细胞肿胀坏死,冠脉微循环障碍,最终加重心肌灌注不足,增加心肌梗死面积。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在脏器持续缺血前先给予短暂缺血,降低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易感性,从而减少梗死面积的一种手段。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为其中的一种方式,是指通过远端器官的缺血预适应,降低机体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易感性,进而达到保护其他重要器官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预适应手段。许多临床研究发现,远端缺血预适应可以减少心脏手术相关的心肌损害,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病人的预后。但目前确切的疗效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糖尿病人的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不良、内皮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使用降糖药物等等一些因素,导致了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要弱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障碍和侧枝循环发育不良,势必将影响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但目前缺乏这类研究。因此,本研究的内容为:1)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2)远端缺血预适应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脏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对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第一部分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分组原则,17名患者被随机分入远端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和对照组,其中RIPC组9人,对照组8人。RIPC组患者在术中测压后进行RIPC处理:在患者左下肢膝关节上方放置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至200mmHg,直至彻底阻断足背动脉血流,充气压迫维持5分钟后,再放气恢复下肢血液灌注5分钟,此为一个循环。并重复3个循环。对照组患者也同样放置袖带,但是不进行气囊充气。在PCI治疗前,使用6F导管、球囊扩张导管、2F微导管、0.014英寸指引导丝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内压力的测定。测定主动脉内压力和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使球囊扩张20秒,使靶血管一过性完全闭塞,再次测量狭窄远端闭塞压。结果:RIPC组和对照组的基础非闭塞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施RIPC后,患者的冠脉狭窄远端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都显着升高(P<0.05)。在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平均压却明显下降(P<0.05)。RIPC组和对照组的基础闭塞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施RIPC后,闭塞压均显着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All P>0.05)。RIPC组和对照组的主动脉压力,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两组无明显差异,在RIPC后,也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RIPC可以提高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闭塞压,对非闭塞压、主动脉压力无明显影响。闭塞压的升高可以改善冠脉的侧枝循环血流。第二部分RIPC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和侧枝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探索远端缺血预适应对于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对糖尿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同时罹患2型糖尿病的择期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RIPC组。对照组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RIPC组接受肢体远端缺血预适应处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RIPC组在术前1小时左右接受RIPC处理。在患者左下肢膝关节上方放置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至200mmHg,直至彻底阻断足背动脉血流,经超声确认该侧足背动脉血流信号消失。充气压迫维持5分钟后,再放气恢复下肢血液灌注5分钟,此为一个循环。并重复3个循环。对照组患者也同样放置袖带,但是不进行气囊充气。此后直接进入导管室接受PCI治疗。在PCI治疗前,使用6F导管、球囊扩张导管、2F微导管、0.014英寸指引导丝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内压力的测定。测定主动脉内压力和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使球囊扩张20秒,使靶血管一过性完全闭塞,再次测量狭窄远端闭塞压。计算侧枝循环指数CFI和修正后的CFI_m,同时测定PCI开始和术后24小时的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并随访6个月,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RIPC组的主动脉压力P_(ao)和冠脉病变远端非闭塞压P_(n-occl)无统计学差异(89.9±14.3 vs 93.9±12.8,P=0.310;71.6±10.0 vs 77.4±11.2,P=0.069)。而两组闭塞压P_(occl)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17.0±3.1 vs 21.1±3.9,P<0.001。)RIPC组CFI显着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9.1±3.3vs 23.0±5.7,P=0.009)。两组CFI_m分别为0.239±0.044 vs 0.281±0.077,P=0.036。PCI术前后24小时的CRP变化值也无统计学差异(2.5±6.8vs2.1±5.2,P=0.954)。在术后TNI升高超过基线水平3倍的人数上,RIPC组低于对照组(10 vs 5,P=0.035)。CFI_m和CFI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3,P<0.000)。MACCE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IPC可以对择期PCI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提供保护作用,减少PCI相关的心肌损伤。RIPC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的P_(occl)和CFI,改善心脏侧枝循环血流灌注。同时。CFI_m和CF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于侧枝循环的评估。(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常文举,韦烨,任黎,钟芸诗,余一祎[3](2014)在《术中门脉灌注化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治疗结肠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未清楚。本研究观察门脉化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II期和III期结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术前诊断为II期或III期的结肠癌患者在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接受门脉灌注化疗联合辅助化疗(OCTREE方案),对照组接受单纯辅助化疗(mFOLFOX6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9-11)
陈爱华,高磊,田林怀,张剑,詹宁波[4](2014)在《基于冠脉灌注压的胸外按压闭环控制计算机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的胸外按压闭环控制是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中引入冠脉灌注压(CPP)标准来调节按压深度的自动控制技术。它采用个性化急救方案,突破了以统一的按压深度和频率为标准评价胸外按压质量而忽视患者个体差异的局限性,对提高胸外按压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重建了Charles F.Babbs人体血液循环模型,添加了CPP检测模块,设计了闭环胸外按压自动控制器,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实验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闭环胸外按压控制器,不但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而且几乎无振荡现象发生;在有效调节和稳定维持CPP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杨娅,李治安,孙妍,马宁,张纯[5](2014)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狭窄冠脉灌注区局部应变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合冠状动脉所属区域各项应变参数,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对该局部区域应变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51例,入选者中男36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6.01±8.55)岁。排除标准: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瓣膜病患者,高血压并导致左室肥厚者,糖尿病患者。将所有入选者按叁支冠脉分布区分为左前降支灌注区,左回旋支灌注区及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共153个区域。按冠脉造影狭窄是否>50%将各区域分组,共分为六组:左前降支狭窄≥50%组(25个);左前降支狭窄<50%组(26个);回旋支狭窄≥50%组(23个);回旋支狭窄<50%组(28个);右冠狭窄≥50%组(29个);右冠狭窄<50%组(22个),所有入选者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ST在线分析软件获得各应变参数。将各冠脉灌注区域内各项应变等参数分别求和计算均数。分析冠心病左室局部应变等参数。结果 1、左前降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左前降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平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6.17±5.26vs-13.03±4.84(P<0.01),周向峰值应变:-31.79±14.10vs-24.74±9.12(P<0.01),径向峰值应变:32.02±14.64vs27.70±10.48(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41.42±14.87vs-33.54±11.74(P<0.01)。2、回旋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回旋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95±6.01vs-12.04±4.25(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6±15.09vs-24.23±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1.81±14.45vs26.59±12.45(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7.15±13.83vs-30.47±12.29(P<0.05)。3、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23±5.01vs-12.09±4.67(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7±11.95vs-23.50±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0.22±15.86vs26.32±7.93(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9.40±14.23vs-30.29±10.84(P<0.05)。4、冠脉分布区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该区域灌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1、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通过多项应变参数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早期缺血时心肌形变能力的减低。2、左室局部周向、纵向应变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检测,但诊断价值较低。3、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早期心肌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于晓红,金博,路平,杨英祥[6](2012)在《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兔血清TIMP-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建立兔肝硬化动物模型,观察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按0.23 mL/kg,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制作肝硬化动物模型。12周后将形成肝硬化并门静脉插管成功的40只兔随机分为两组(组1、组2),每组20只。组1经门静脉注入0.1%Ⅳ型胶原酶1.5 mL,组2注入等量0.9%氯化钠,5次/周,共4周。对照组30只兔同样随机分为两组(组3、组4),每组15只,处理方法同前。4周后,将各组动物处死后留取肝脏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并留取血清检测TIMP-1含量变化。结果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以显着减轻肝硬化动物肝纤维化程度,而血清TIMP-1含量显着增加。结论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显着降低肝纤维化程度,血清TIMP-1含量增加,可能与肝脏肝星状细胞激活有关。(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于晓红,金博,杨文,路平,杨英祥[7](2012)在《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治疗兔肝硬化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兔肝硬化模型,观察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肝硬化程度及全身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造模后,将已形成肝硬化并门静脉插管成功的30只兔随机分为2组,组1经门静脉给药通路注入0.1%Ⅳ型胶原酶1.5 mL,组2注入等量0.9%氯化钠,5次/周,共4周。4周后,将各组动物处死,留取各器官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成功后可观察到典型肝硬化病理表现,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肝硬化动物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门静脉、心脏、肺、肾脏、脑组织等部位组织病理学无异常表现。结论采用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显着降低肝纤维化程度,在此剂量下,具有一定的全身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刘同英[8](2012)在《濒死呼吸对心脏骤停猪模型冠脉灌注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家猪模型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后濒死呼吸的发生率、濒死呼吸频率分布及濒死呼吸对冠状动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的影响。深入探讨濒死呼吸及其与CPP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健康家猪10头,雄性,体重(25.0±1.5)kg。常规麻醉、气管插管。经右股动脉置管至胸主动脉实时监测主动脉压力(AOP)。经右颈外静脉置管至右心房实时监测右心房压力(RAP)。经心内膜交流电刺激诱发VF致心脏骤停。未处理时间8分钟。采集单位时间内出现濒死呼吸动物数、濒死呼吸频率,采集濒死呼吸前后AOP、RAP,计算CP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脏骤停后所有动物均出现濒死呼吸。第1分钟,1只动物(10%),第2分钟,4只(40%),第3分钟7只(70%),第4-5分钟,所有动物(100%)均出现濒死呼吸,第6分钟7只(70%),第7分钟0只(0%)。濒死呼吸频率分布呈渐增-渐减模式。平均首次濒死呼吸出现时间为VF后2.02±0.84min。VF后第1分钟濒死呼吸频率0.2±0.6次/分;第2分钟1.2±1.7次/分;第3分钟2.7±2.4次/分;第4分钟3.7±1.6次/分;第5分钟VF后3.2±1.9次/分;第6分钟1.3±1.3次/分;第7分钟0.0±0.0次/分。平均末次呼吸出现时间为5.21±1.12min。濒死呼吸吸气前1秒CPP7.18±4.22mmHg;呼气后5秒8.75±4.38mmHg,与吸气前1秒比较p=0.02(p<0.05);呼气后6秒8.23±4.55mmHg,与吸气前1秒比较p=0.10(p>0.05)。结论:濒死呼吸是心脏骤停的伴随症状,高发于心脏骤停后4-5分钟,呈渐增-渐减模式。濒死呼吸后CPP升高,持续至呼气末5秒,有利于心肺复苏。(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2-05-01)
李景莎[9](2012)在《冠脉灌注压和室颤波形对复苏的预测价值及ZP123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心室颤动(室颤)是导致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冠脉灌注压对成功除颤和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以往的动物实验通常在心肺复苏的过程测量冠脉灌注压,以评估心脏按压的质量和心肺复苏能否成功,而对于心肺复苏前室颤时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较少。心肺复苏前无治疗室颤的过程是否仍有血流动力学存在,其对ROSC是否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心肺复苏后的室颤波形也可反映心脏按压的质量并可预测除颤成功率和复苏成功率,而心肺复苏前无治疗室颤的波形特点对室颤的救治是否也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有关以上问题的研究仍较少。目前救治室颤的有效方法即心脏按压和电除颤,然而随着室颤时间的持续,除颤成功的可能性会逐渐下降。目前用于治疗和预防室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效果不理想以及致心律失常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辅助治疗或预防室颤的发生。不同类型的连接蛋白构成了细胞间的缝隙连接,通过此耦联可以实现细胞间的正常通讯。因此,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失调可能会导致细胞间通讯异常,造成电生理的不均一性,进而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缝隙连接蛋白改造剂ZP123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肽,其可通过调节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ZP123不影响离子通道,无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在室颤尤其在长时程室颤中的研究仍较少。研究目的(1)研究心肺复苏前无治疗室颤过程的冠脉灌注压和室颤波的平均频率及平均振幅对ROSC的预测价值;(2)分析室颤波形能否代替冠脉灌注压作为无创指标对ROSC进行预测;(3)评估缝隙连接蛋白改造剂ZP123在长时程室颤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将40头家猪采用体外电击法制备室颤动物模型,其中20头家猪在致颤前不进行特殊干预,另外20头家猪随机分为药物组(ZP1231μg/kg静推+10μ g·kg-1·h-1溶于50mL生理盐水微量泵泵入15min)和对照组(生理盐水:50mL/h微量泵泵入15min)。室颤维持8min后给予心肺复苏和电除颤。首次除颤能量为70J,若除颤不成功,能量依次递增为100J、150J,以后的除颤能量均为150J,每次电除颤前均给予2min的胸外按压。抢救过程视情况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抢救终点为动物恢复自主循环或抢救达30min无效则停止抢救。记录心肺复苏前室颤过程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收缩压:AOSP,主动脉舒张压:AODP,右心房压力:RAP,冠脉灌注压:CPP)以及室颤波的平均频率和振幅。实验结束后将未进行特殊干预的动物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no ROSC组),分析比较两组动物心肺复苏前室颤过程的血流动力学以及室颤波形;同时分析药物组和对照组室颤波的平均频率和振幅以及室颤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动物的除颤阈值、前叁次除颤成功率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率。研究结果ROSC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室颤波的平均频率和振幅明显高于no ROSC组(AOSP:38.75±20.41mmHg vs.24.52±11.69mmHg;AODP:31.34±16.81mmHg vs.18.48±8.47mmHg; RAP:22.44±4.20mHg vs.18.17±4.69mmHg; CPP:8.24±16.12mmHg vs.0.82±4.55mmHg;平均频率:11.33±2.02Hz vs.9.96±1.59Hz;平均振幅:0.31±0.15mV vs.0.18±0.07mV,P均<0.01);室颤过程的冠脉灌注压和室颤波的平均频率和振幅对ROSC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76,0.82)。室颤波的平均频率与冠脉灌注压呈正相关(r=0.67,P=0.005),平均振幅与冠脉灌注压呈正相关(r=0.71,P=0.002)。药物组8min室颤波的平均频率高于对照组(11.8±2.1Hz vs.10.4±2.OHz, P=0.0001),平均振幅低于对照组(0.24±0.10mV vs.0.31±0.16mV,P-0.01);两组动物8min室颤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着差异(AOSP:28.58±12.09mmHg vs.29.42±7.31mmHg; AODP:22.55±6.39mmHg vs.23.05±3.63mmHg;RAP:21.68±3.44mmHg vs.21.21±2.82mmHg;CPP:2.28±4.44mmHg vs.2.22±1.20mmHg,P均>0.05);药物组除颤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92.2±26.4J vs.133.3±28.9J,P=0.045),前叁次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vs.30%,P=-0.02);两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无显着差异(40%vs.30%,P=1.00)。研究结论(1)心肺复苏前无治疗室颤过程的冠脉灌注压和室颤波形对自主循环恢复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2)室颤波形可代替冠脉灌注压作为无创指标对ROSC进行预测;(3)ZP123可降低长时程室颤的除颤阈值以及提高除颤成功率;ZP123未能提高长时程室颤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可能与其降低室颤波振幅的副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4-12)
陈超峰,王珂[10](2011)在《不同类型心肌病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冠脉灌注压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的冠脉灌注压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WDE)测量40例DCM伴轻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和40例ICM伴轻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结果:两组在心脏结构、心功能和冠状动脉灌注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DCM和ICM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脉灌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方面已取得了显着进展,但是在我国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仍逐年升高。再灌注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手术治疗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显着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但再灌注治疗在重建心肌血运的同时,也可能会诱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肌细胞肿胀坏死,冠脉微循环障碍,最终加重心肌灌注不足,增加心肌梗死面积。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在脏器持续缺血前先给予短暂缺血,降低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易感性,从而减少梗死面积的一种手段。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为其中的一种方式,是指通过远端器官的缺血预适应,降低机体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易感性,进而达到保护其他重要器官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预适应手段。许多临床研究发现,远端缺血预适应可以减少心脏手术相关的心肌损害,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病人的预后。但目前确切的疗效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糖尿病人的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不良、内皮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使用降糖药物等等一些因素,导致了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要弱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障碍和侧枝循环发育不良,势必将影响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但目前缺乏这类研究。因此,本研究的内容为:1)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2)远端缺血预适应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脏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对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第一部分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分组原则,17名患者被随机分入远端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和对照组,其中RIPC组9人,对照组8人。RIPC组患者在术中测压后进行RIPC处理:在患者左下肢膝关节上方放置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至200mmHg,直至彻底阻断足背动脉血流,充气压迫维持5分钟后,再放气恢复下肢血液灌注5分钟,此为一个循环。并重复3个循环。对照组患者也同样放置袖带,但是不进行气囊充气。在PCI治疗前,使用6F导管、球囊扩张导管、2F微导管、0.014英寸指引导丝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内压力的测定。测定主动脉内压力和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使球囊扩张20秒,使靶血管一过性完全闭塞,再次测量狭窄远端闭塞压。结果:RIPC组和对照组的基础非闭塞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施RIPC后,患者的冠脉狭窄远端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都显着升高(P<0.05)。在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平均压却明显下降(P<0.05)。RIPC组和对照组的基础闭塞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施RIPC后,闭塞压均显着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All P>0.05)。RIPC组和对照组的主动脉压力,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两组无明显差异,在RIPC后,也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RIPC可以提高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闭塞压,对非闭塞压、主动脉压力无明显影响。闭塞压的升高可以改善冠脉的侧枝循环血流。第二部分RIPC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和侧枝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探索远端缺血预适应对于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对糖尿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同时罹患2型糖尿病的择期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RIPC组。对照组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RIPC组接受肢体远端缺血预适应处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RIPC组在术前1小时左右接受RIPC处理。在患者左下肢膝关节上方放置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至200mmHg,直至彻底阻断足背动脉血流,经超声确认该侧足背动脉血流信号消失。充气压迫维持5分钟后,再放气恢复下肢血液灌注5分钟,此为一个循环。并重复3个循环。对照组患者也同样放置袖带,但是不进行气囊充气。此后直接进入导管室接受PCI治疗。在PCI治疗前,使用6F导管、球囊扩张导管、2F微导管、0.014英寸指引导丝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内压力的测定。测定主动脉内压力和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使球囊扩张20秒,使靶血管一过性完全闭塞,再次测量狭窄远端闭塞压。计算侧枝循环指数CFI和修正后的CFI_m,同时测定PCI开始和术后24小时的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并随访6个月,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RIPC组的主动脉压力P_(ao)和冠脉病变远端非闭塞压P_(n-occl)无统计学差异(89.9±14.3 vs 93.9±12.8,P=0.310;71.6±10.0 vs 77.4±11.2,P=0.069)。而两组闭塞压P_(occl)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17.0±3.1 vs 21.1±3.9,P<0.001。)RIPC组CFI显着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9.1±3.3vs 23.0±5.7,P=0.009)。两组CFI_m分别为0.239±0.044 vs 0.281±0.077,P=0.036。PCI术前后24小时的CRP变化值也无统计学差异(2.5±6.8vs2.1±5.2,P=0.954)。在术后TNI升高超过基线水平3倍的人数上,RIPC组低于对照组(10 vs 5,P=0.035)。CFI_m和CFI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3,P<0.000)。MACCE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IPC可以对择期PCI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提供保护作用,减少PCI相关的心肌损伤。RIPC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的P_(occl)和CFI,改善心脏侧枝循环血流灌注。同时。CFI_m和CF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于侧枝循环的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灌注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亮,郑煜凯,郑胜才,袁衡新,何志捷.带闭环控制的双泵复苏术对心脏骤停猪升主动脉压和冠脉灌注压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
[2].徐远胜.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灌注压和侧枝循环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8
[3].常文举,韦烨,任黎,钟芸诗,余一祎.术中门脉灌注化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治疗结肠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4].陈爱华,高磊,田林怀,张剑,詹宁波.基于冠脉灌注压的胸外按压闭环控制计算机仿真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
[5].杨娅,李治安,孙妍,马宁,张纯.叁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狭窄冠脉灌注区局部应变评价[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6].于晓红,金博,路平,杨英祥.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兔血清TIMP-1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
[7].于晓红,金博,杨文,路平,杨英祥.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治疗兔肝硬化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
[8].刘同英.濒死呼吸对心脏骤停猪模型冠脉灌注压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2
[9].李景莎.冠脉灌注压和室颤波形对复苏的预测价值及ZP123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0].陈超峰,王珂.不同类型心肌病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冠脉灌注压的临床分析[J].心脏杂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