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物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载LiDAR,滤波,特征选择,迁移学习
建筑物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蔡湛[1](2018)在《迁移学习点云滤波及建筑物特征线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近几十年发展迅速的一种主动式航空遥感对地观测系统,可以用来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地物表面叁维点云,目前已逐渐成为地物目标识别的重要数据源之一。滤波,即地面点的提取过程,是机载LiDAR数据处理中较为关键的一步,也是地物识别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滤波算法通常基于一些常识和经验,需要根据地形设置不同的滤波参数,这导致了不同的滤波算法对于不同地形的普适性和扩展性较差的问题。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展了与分类器相结合的滤波算法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由于点云数据与传统影像数据不同,可直接用于目标识别的信息较少,因此这类滤波算法通常需要进行特征提取。但是随着基于点云几何信息提取的特征数量逐渐增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征之间存在冗余性和相关性,数量多不意味着精度高,由此,特征选择的有效实施迫在眉睫。而且,现有滤波算法一般不考虑以往已分类完成并经过专家检验的数据集与待分类的新数据集之间的联系,只针对当前的新数据集设定参数或是选取样本,耗时费力,如何挖掘旧数据集的知识用以辅助新数据集的分类,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消耗,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另外,建筑物是机载LiDAR地物识别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现有建筑物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物检测和叁维建模上,对于建筑物屋顶特征线,尤其是脊谷线,相关研究相对缺乏,而且由于地物场景的复杂化和建筑物结构本身的多样化,许多算法分类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较低,有其局限性。为了提高建筑物检测自动化程度和特征线提取精度,研究具有良好扩展性的建筑物检测方法和特征线提取算法,也是本文的重要出发点。针对上述研究目标,本文研究利用机载LiDAR数据进行滤波、建筑物检测等各项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的特征选择针对目前缺乏对机载LiDAR点云滤波的特征选择算法的相关研究,本文对基于几何信息提取的多种点云特征进行相关性和冗余度分析,利用一种基于Parzen窗估计的过滤式特征选择算法,为不同地形提供有效的且适用性较强的滤波特征,并提高结合分类器的滤波精度。(2)基于模型迁移和主动学习的机载LiDAR滤波针对传统滤波方法参数普适性较差的问题,本文采用并对比了多种分类器的滤波算法性能。首先利用不同分类器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通过与传统滤波经典算法进行比较和定量化性能分析,将其中表现最好的分类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直接迁移,探索迁移学习在滤波中的初步应用效果;同时,由于地形条件、数据密度等的不同,辅助点云数据和新数据集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而人工采样耗时费力且具有主观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型迁移和主动学习的集成滤波机制,最大限度利用辅助点云数据集中的知识,提高了目标点云数据集的滤波精度。(3)建筑物特征线提取利用原始机载LiDAR点云数据进行建筑物特征线提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本文针对单栋建筑物,提出一套快速的、直接基于点云数据的特征线提取流程,首先采用基于格网的方式提取屋顶轮廓点,根据屋顶几何结构确定角点位置,并以此对轮廓点进行分组拟合。然后提出一种爬山算法提取正脊线点,最后通过分析点间关系确定斜脊线和谷线的端点位置,完成屋顶特征线提取。(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11-01)
徐进康,田金文[2](2018)在《基于迁移学习的地震建筑物域毁损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遥感影像中检测毁损的建筑物对于地震应急响应与救灾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仅有震后影像,一般是把地震建筑物毁损评估当成一个影像分类的问题,也就是将毁损建筑物当成一种新的地物类型来对待。论文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进行建筑物毁损评估,并针对其中特征提取过程的不足引入了基于迁移学习的特征提取方式。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迁移学习算法中,该文使用了基于空间域池化的特征提取方法,并针对其中窗口尺度无法自动设置的问题提出了多窗口融合的改进思路。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基于迁移学习方法提取的特征相比传统手工构造的特征具有更强的描述能力,而基于多窗口融合思路能够避开算法运行过程中对于采样窗口设置问题,大大增加算法的工程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武玉涛[3](2017)在《圆柱型水工建筑物对水体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桥梁、码头等水工建筑物附近,车辆、轮船聚集,交通状况复杂,极易因交通事故等导致污染物泄漏,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关注区域。同时,桥墩、高桩等圆柱型水工建筑物导致的绕流现象使流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量的漩涡,流动异常复杂,给污染物的输移路径和影响范围预测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圆柱型建筑物对于污染物输移的影响对于环境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比较常用紊流模型对于圆柱体周围流场和压强场分布的定量影响,评估紊流模型的适用性。在所研究的紊流模型中,k-ε和Reynolds Stress紊流模型对圆柱周边压力系数的模拟表现最好;k-ε紊流模型与平均阻力系数实验结果具有最高的一致性,相对误差仅为1.02%;在流场结构模拟方面,k-ε紊流模型优势明显,模拟效果最好。综合比较受力特性和流场计算结果,6种紊流模型中RNG k-ε湍流模型最适合模拟柱绕流现象。(2)通过研究单圆柱体周围浓度场的分布特性,提出了双点源模型计算方法,揭示污染物在单圆柱体周围的迁移扩散机制。污染物在尾流区沿流动方向的横向浓度分布依次表现为叁种形式,即双峰结构、单宽峰结构、准正态分布结构。污染物浓度分布主要取决于流场中涡体脱落、涡体移动、流场结构和涡量耗散四个方面的影响。根据流场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双点源模型,将下游浓度场等效为圆柱体上下两侧的两个点源在尾流流场中所产生的浓度场,建立了污染物浓度与尾流区各点坐标的定量关系为C=f(x,y),计算结果和数值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研究双圆柱并联和串联方式下污染物绕流浓度场分布特性,揭示了圆柱间相互作用对于浓度分布的影响机制。双圆柱并列条件下,当间距比G/D≥2时,双圆柱各自产生的尾流涡街相互影响程度较弱,可以忽略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双圆柱串列条件下,当G/D≤0.25时,双柱串列对于浓度场的影响可视为一个整体;当0.25<G/D<2时,污染物横向扩散速度最大。(4)研究叁圆柱不同布置方式下污染物绕流浓度场分布特性,揭示了多圆柱间相互作用对于浓度分布的复杂影响机制。叁圆柱并列条件下,由于受到上下两个圆柱尾流流场的影响,当G/D=2时的污染物扩散范围最小。在不同间距比条件下,污染物浓度脉动强度分布沿程随x/D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叁圆柱串列条件下,污染物迁移扩散的过程与双圆柱串列相似,污染物的横向扩散范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小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5-18)
洪鹰,王云川[4](2013)在《建筑物滑动迁移中托架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建筑物滑动迁移方式中合理的托架设计形式,采用ANSYS软件对某框架结构建筑物建模,对比分析了8种不同形式的托架对迁移建筑物变形及受力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托架斜撑的截面尺寸,进而给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托架结构。结果表明:托架6具有变形小、受力状态良好、结构简单的特点,推荐作为优先采用形式;在合理形变量范围和安全强度内,托架斜撑截面尺寸大小可减小为原来的50%,且变形与受力状态良好。(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3年03期)
李湘洲[5](2011)在《建筑物整体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几十年前,人们听说大楼"搬家"是一件很新鲜的事,而今天,大楼整体平移已是十分成熟的技术了。工程技术人员用特殊的设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就可以把上万吨重(本文来源于《建筑工人》期刊2011年04期)
刘立肖[6](2009)在《迁移建筑物的参数化建模和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改造的加快,建筑物迁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建筑物迁移工程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其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缺少针对迁移建筑结构进行质量分布计算、托换结构设计、支点布置优化和建筑结构应力分析的智能化软件。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于建筑物迁移工程,开发出迁移工程仿真设计系统,实现迁移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控制,为制定安全、经济的迁移工程方案提供有力理论依据和辅助工具。本课题针对迁移工程的设计及建筑物的结构内力分析进行研究,迁移工程建筑结构内力的分析处理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作为参数化建模、分析及结果处理工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ANSYS的APDL语言建立迁移建筑物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2)归纳建筑物迁移工程中各种托换结构的设计方法,重点设计不同的托换桁架结构形式,得出受力合理且经济实用的托换桁架结构形式。(3)迁移工程中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后,结构处于复杂的动态边界条件下。本文根据建筑物迁移工程特点对结构所处的动态位移边界条件提出模型位移约束的加载算法;针对多支点液压缸支点布置的特点进行载荷力的简化和加载,采用“支点附加小刚度铰支杆”法解决约束不足的问题。(4)基于建筑物重量分布设计出不同的液压缸支点布置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分析计算,得出最优的液压缸支点布置方案,使迁移过程中建筑物受到的内应力减小,保证迁移建筑物平稳移动,减少上部结构的变形。(5)针对迁移工程各阶段对迁移建筑物进行结构内力分析,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的阶段得到建筑物受力较大部位,为改进控制措施提供依据。课题采用ANSYS的APDL语言建立参数化模型,方便计算及数据处理,减少重复性劳动。结构分析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可以提高迁移工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节约工程成本。(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6-01)
孙泽雷[7](2009)在《建筑物迁移可视化仿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热潮的兴起,建筑物整体迁移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建筑物迁移工程技术存在着工程经验丰富,迁移理论依据不足,相应的规范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对建筑物迁移制定一套安全、可行的迁移方案时,只能凭借经验,导致迁移过程安全性下降,经济效益上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迁移过程进行可视化仿真成为解决问题理想的途径,通过逼真、直观展示建筑物迁移过程,指导建筑物迁移,使建筑物迁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通过分析建筑物迁移原理、过程和建筑物迁移的关键步骤,提出以VC++和OpenGL作为开发工具,对建筑物迁移的可视化仿真系统进行设计。分析建筑物迁移仿真系统中梁单元、板壳单元和液压缸在仿真系统中的结构特点,针对梁单元和板壳单元在仿真过程需要根据其受力情况而发生应变和应力变化的特点,提出应用OpenGL提供的几何建模方法直接建立模型。因为液压缸并不发生局部变形,故采用SolidWorks建模并导入OpenGL的方法建立模型。采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作为可视化仿真系统和结构分析系统的数据交换纽带,可视化仿真系统读取数据库中各个结构的节点数据,并应用相应算法对数据处理后,与几何模型相融合,在显示窗口显示出各结构的变形,并以云图的形式显示各结构的应力。建筑物迁移可视化仿真系统的运行效果表明,系统能较好的仿真建筑物的迁移过程,直观地显示建筑物在迁移过程的应力和应变变化情况。应用本系统对建筑物迁移进行仿真分析,对科学制定建筑物迁移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其更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6-01)
吴二军,李爱群[8](2008)在《建筑物水平旋转迁移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物水平旋转迁移技术适用于建筑朝向发生改变的迁移工程,其技术核心包括旋转迁移路线、旋转中心确定和旋转迁移的同步控制。用3个典型工程实例,说明旋转迁移工程设计步骤、要点以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08年09期)
齐金永[9](2008)在《建筑物迁移虚拟仿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物迁移技术是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进程中提出并兴起的一项新兴工程技术。该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市政规划与现有尚具使用和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布局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及时间,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物迁移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建筑物迁移技术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建筑物迁移工程中的建筑物所受到的多支点作用及其效应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建筑物迁移工程数学仿真模型;其中选择VC作为迁移建筑物仿真系统的开发平台,利用有限元ANSYS的参数化语言APDL编写建筑物建模算法,给出了建筑物模型需要的简化单元;通过研究迁移过程中多液压缸同步控制系统的力、位移的变化特点,给出了有限元模型边界位移条件的加载方法;针对迁移工程的要求研究了有限元模型分析的求解算法,并给出了仿真系统为控制系统提供的主要分析数据。本文还通过对VC与ANSYS软件接口的研究,编制出了相应的接口程序;建立了仿真系统与控制系统共享数据库;提供了分析数据可视化的虚拟仿真方法,可给出分析模型的数据及图形显示。所开发的基于ANSYS的APDL有限元和面向对象VC的建筑物迁移工程仿真设计系统,为制定安全、经济的建筑物迁移工程方案提供了有力理论依据和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5-01)
王涛,王平,罗文龙[10](2008)在《大型建筑物迁移工程装备液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建筑物迁移问题,提出了研制智能化、自动化大型建筑物迁移工程装备。根据大型建筑物迁移工程施工特点,构建了分布式电液比例控制液压系统,详细描述了该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该液压系统中电液比例减压阀的反向应用作了详细的理论说明。(本文来源于《建筑机械》期刊2008年03期)
建筑物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遥感影像中检测毁损的建筑物对于地震应急响应与救灾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仅有震后影像,一般是把地震建筑物毁损评估当成一个影像分类的问题,也就是将毁损建筑物当成一种新的地物类型来对待。论文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进行建筑物毁损评估,并针对其中特征提取过程的不足引入了基于迁移学习的特征提取方式。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迁移学习算法中,该文使用了基于空间域池化的特征提取方法,并针对其中窗口尺度无法自动设置的问题提出了多窗口融合的改进思路。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基于迁移学习方法提取的特征相比传统手工构造的特征具有更强的描述能力,而基于多窗口融合思路能够避开算法运行过程中对于采样窗口设置问题,大大增加算法的工程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物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蔡湛.迁移学习点云滤波及建筑物特征线提取研究[D].武汉大学.2018
[2].徐进康,田金文.基于迁移学习的地震建筑物域毁损评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8
[3].武玉涛.圆柱型水工建筑物对水体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4].洪鹰,王云川.建筑物滑动迁移中托架的优化分析[J].工业建筑.2013
[5].李湘洲.建筑物整体迁移[J].建筑工人.2011
[6].刘立肖.迁移建筑物的参数化建模和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9
[7].孙泽雷.建筑物迁移可视化仿真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
[8].吴二军,李爱群.建筑物水平旋转迁移技术及其工程应用[J].建筑技术.2008
[9].齐金永.建筑物迁移虚拟仿真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8
[10].王涛,王平,罗文龙.大型建筑物迁移工程装备液压系统研究[J].建筑机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