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

屠强[1]2002年在《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ODP184航次1999年2月至4月间在中国南海进行钻探取样,通过钻取半远洋沉积,以期说明南海的新生代历史,包括它的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重建千年级的晚新生代东亚季风的发展和演化、轨道和构造时间尺度;识别和更好地理解构造抬升、侵蚀和风化、半远洋沉积和气候变化,包括亚洲季风和晚第叁纪的全球变冷。 本文作为大洋钻探项目船下后续研究的一部分,对184航次中的1146站位和1147、1148站位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船上科学家已经建立起的地层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采样,对生物事件标志化石类别进行数量统计,进一步确定了12个生物事件在钻孔中的深度,建立起了两个站位的高分辨率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 在此时间框架的基础上,对晚上新世以来1147、1148站位的颗石藻桥石属进行了形态学定量分析。参照前人对桥石属分类的标准,以盾盘长度、宽度、桥角、圆度和中央开孔大小这样几个形态因子为主,采用相关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层位的桥石属种类进行划分。其中主要认识为:(1)通过比较各种方法对桥石属种类划分的效果,本文发现使用盾盘长度与桥角、桥角与盾盘圆度以及盾盘长度与宽度这样几组形态因子相互比较所划分出的结果较为理想。而采用中央开孔大小与中央开孔宽度、中央开孔大小与桥石圆度等因子相互比较的划分结果并不理想。 (2) 结合时间序列来对桥石种类的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体演变的进程中,几种形态因子中一直处在最剧烈变化中的是盾盘的长度。其中,在距今1.3Ma左右的时期盾盘长度范围波动最为明显。桥角大小因子的集中范围在演化进程中波动较小,但是桥角整体的波动范围很大。通过对几种形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桥的角度变化与盾盘大小的变化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即当盾盘长度比起老地层中的种类有所变大的时候,桥角有变小的趋势;而当盾盘长度比起老地层中的种类有所变小的时候,桥角有变大的趋势。此外,盾盘长度与圆度及中央开孔大小这两个形态指标上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盾盘圆度这个指标在这一段地层中的变化并不明显,但相对来讲该因子变化最为剧烈的时代也正是盾盘大小波动较为剧烈的时候,也即桥石种类发生巨大分异的时候。 可以通过这些分析推测在南海北部站位,盾盘长度和桥角变化剧烈的时期,桥石属的种类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的分异度开始变大,种间以及种内的渐变类型也增多,呈现出一种爆发的局面。这一结论,与Su(1996)在北大西洋所作的桥石属形态研究是相吻合的。 有关形态变化的机制或环境因素影响尚待研究。

林凌[2]2012年在《日本南海海槽中更新世以来颗石藻组合及其意义》文中指出本文对IODP315航次C0002D岩芯柱样中的颗石藻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结合结合岩芯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记录、蛋白石百分含量的变化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约1Ma以来日本南海海槽黑潮下游段海洋环境的变迁,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获得日本南海海槽熊野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颗石藻组合记录,共鉴定出27个种,Gephyrocapsa oceanica、Florisphaera profunda是组合的优势种。岩芯中颗石藻组合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冷水种也出现过较高的峰值。岩芯中颗石藻的优势属种和其它各个属种的百分含量变化都反映出较好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利用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及U~k_(37)-SST数据估算了海水表层古盐度,并通过研究区内蛋白石含量变化获得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IODP315-C0002D岩芯的颗石藻各属种的变化及海水表层古盐度(SSS)揭示了研究区海洋环境的复杂性,黑潮不是该区域海洋环境的唯一控制因素,上升流和北太平洋中央水团、亚北极水团也可能对研究区产生过影响。黑潮对研究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间冰期,中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共经历了5次显着的黑潮影响期,分别为MIS17、MIS13、MIS6、MIS5b-MIS3初期及全新世。MIS14-8期,研究区内可能主要受亚北极水团的影响。MIS16、MIS11期,研究区可能受到北太平洋中央水团的影响;MIS19期,研究区内可能主要受沿岸流的影响。MIS10-9、MIS7初期,研究区内可能受到黑潮暖流边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D]. 屠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2]. 日本南海海槽中更新世以来颗石藻组合及其意义[D]. 林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标签:;  ;  ;  ;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