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弧氧化着色膜论文-马颖,剡晓旭,王晟,潘振峰,董海荣

微弧氧化着色膜论文-马颖,剡晓旭,王晟,潘振峰,董海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弧氧化着色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膜,偏钒酸铵

微弧氧化着色膜论文文献综述

马颖,剡晓旭,王晟,潘振峰,董海荣[1](2016)在《偏钒酸铵对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硅酸盐体系电解液中加入偏钒酸铵,研究镁合金表面所成微弧氧化膜的颜色及其变化,探讨偏钒酸铵质量浓度变化对膜层外观质量、膜厚、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H4VO_3的加入使得微弧氧化膜呈现出一定的彩色,膜层中MgV2O_5、Mg3V2O_8和AlVO_3等物相的生成是导致膜层呈现彩色的根本原因;NH4VO_3质量浓度的增加,使得膜层的厚度不断增大,耐蚀性出现波浪变化的形式,但总体上呈不断增大的趋势,膜层的耐蚀性比镁合金基体高出8倍.(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杨晓伟,马爱斌,刘欢,江静华,张玲玲[2](2016)在《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电解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弧氧化能提高镁合金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作为一种实用性强的新型表面改性技术,其装饰性也日渐受到关注。在电解液中添加着色盐,可改变氧化膜层颜色,并直接影响膜层组织和性能。简述了微弧氧化着色原理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着色电解液中基础电解液、着色盐和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及不同组分对膜层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着色电解液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6年12期)

曹彬彬[3](2013)在《ZK60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工艺及膜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颜色一般都是单调的白色或灰色,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镁合金进行了微弧氧化着色膜的研究,本课题利用微弧氧化在ZK60镁合金表面获得不同颜色的着色膜层。研究出了铝磷体系中添加硫酸铜制备灰褐色陶瓷层的电解液配方及相应电源控制参数;在本课题组已研制的铝磷体系中添加高锰酸钾获得黄色陶瓷层,得到了着色盐与相应电参数的最优工艺参数;初步探讨了着色膜的生长机理并对膜层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铝酸盐-磷酸盐组成的复合体系中添加CuSO4制备微弧氧化灰褐色陶瓷膜,通过单变量实验以膜层的颜色、粗糙度和耐腐蚀性为评定指标,优化出各组分的最佳浓度:即铝酸钠(17.5g/L),磷酸钠(3.5g/L),氢氧化钠(3g/L),硼酸钠(1.5g/L),硫酸铜(2.0g/L),EDTA(3.6g/L),并确定对膜层性能影响明显的组分为铝酸钠、磷酸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对单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以颜色、粗糙度和耐蚀性为评定标准,采用方差分析法得最佳配方为铝酸钠(17.5g/L)、磷酸钠(3.5g/L)、氢氧化钠(3.5g/L)、硫酸铜(1.2g/L),此时膜层的腐蚀速率较低为0.103g/m~3h,膜层的阻抗曲线提高了2个数量级,粗糙度值Sa为0.735μm,硬度为510HV。恒压模式相比恒流模式所得膜层表面颜色均匀,粗糙度较低,故选取恒压模式在最佳配方中进行电参数的优化。研究不同电参数对膜层性能的影响:随着电压的升高膜层的耐蚀性逐渐降低,电压较低时所得膜层的颜色不均,当电压360V所的膜层颜色最好;随着频率和占空比的升高膜层的厚度变化较小;占空比为30%时膜层耐蚀性最好为0.153g/m~2h;恒压下反应分为叁个阶段,反应的成膜阶段主要集中在反应的第二阶段,第叁阶段主要是膜层的修整阶段,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膜层的厚度先增后减。物相分析表明膜层的主要物相为尖晶石结构的MgAl_2O_4和CuAl_2O_4、方镁石结构的MgO,灰褐色CuAl_2O_4是陶瓷层着色的根本原因;由恒流时对膜层的生长规律研究可以看出:着色膜形成时先在靠近基体的部位生成白色陶瓷层,随着反应的进行,当反应电压增大达到360V时,铜离子开始进入膜层表面的疏松层反应,在膜层表面生成着色陶瓷层。在本课题组已研制的铝磷体系中添加高锰酸钾获得黄色陶瓷层,添加的高锰酸钾含量较少,对溶液中其余的组分影响很小,故单变量实验仅对电解液配方中的高锰酸钾的含量进行优化。通过单变量实验以膜层的颜色、粗糙度和耐腐蚀性为评定指标,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即高锰酸钾含量(0.2g/L)、电流密度(16Adm-2)、占空比(35%)和反应时间(13min);对单变量结果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以颜色、粗糙度和耐蚀性为评定标准,采用方差分析法得最佳工艺参数为高锰酸钾浓度(0.1g/L)、电流密度(16Adm-2)、占空比(35%)和微弧氧化时间(9min),所得膜层的腐蚀速率0.053g/m~3h,粗糙度值Sa为0.516μm,硬度为630HV。物相分析表明膜层的主要物相为尖晶石结构的MgAl_2O_4、方镁石结构的MgO,膜层中无着色盐生成的物相;EDS线扫得出膜层含有Mn元素,验证了膜层着色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3-04-27)

熊伟,王军[4](2012)在《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膜层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弧氧化着色技术对镁合金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以不同的弱碱性主盐进行微弧氧化着色反应,研究不同主盐组分对氧化膜颜色的影响,在微弧氧化着色反应过程中,不同电解液的浓度、反应时间对微弧氧化膜的颜色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当偏铝酸钠的浓度为10g/L,偏钒酸铵的浓度为2g/L时,可制备出绿色的陶瓷膜层;在偏铝酸钠-高锰酸钾体系溶液中,当偏铝酸钠的浓度为10g/L,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3g/L时,可制备出黄色的陶瓷膜层。(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26期)

崔联合,张军,曹红卫[5](2011)在《6061铝合金微弧氧化着色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弧氧化工艺对6061铝合金手柄表面进行处理,研究了电解液的成分及浓度、微弧氧化电参数对氧化膜耐磨性和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加,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增大,但电流密度过大会烧蚀膜层;在电解液中添加KMnO4可以获得黑色陶瓷膜,添加Na2WO4可制备黄色陶瓷膜;改变电解液成分及浓度、微弧氧化电参数均可使成膜质量和膜层颜色发生变化,可以满足手柄表面耐磨和着色两方面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吴召刚[6](2010)在《AZ91D镁合金磷酸盐系微弧氧化着色膜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和可装饰性为目的,研究了AZ91D镁合金的微弧氧化着色工艺。通过单因素轮换试验研究了磷酸盐系及六偏磷酸盐系电解液组分及其配比对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的影响,并结合微弧氧化膜层厚度、表面形貌、耐腐蚀性及相组成等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微弧氧化着色电解液组分及其较好的配比。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液浓度的大小对膜层厚度、耐蚀性和颜色有较大的影响,电解液浓度的增大可以提高膜层厚度,并且有利于膜层颜色的加深。当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生成的膜厚会达到一极值。继续增大浓度,膜厚有时反而减小,膜层耐蚀性及表面质量也会降低。通过加入着色盐可以得到带颜色的膜层,膜层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组成该膜层的金属氧化物或其化合物的颜色,或者共同作用时显现的颜色。两种电解液体系中加入在不同浓度偏钒酸钠时都可以获得不同色度的膜层。在磷酸盐电解液中加入辅助添加剂柠檬酸钠,改变了火花状态和膜层厚度而使得到的膜层性能提高。在六偏磷酸盐电解液中加入氟化钾实现了对膜层结构的有效调整而使其耐蚀性能进一步增大。最佳的磷酸盐系配方中可获得厚度为41μm,耐蚀时间为73s,颜色均匀的棕色系微弧氧化膜。最佳的六偏磷酸盐系配方中可获得厚度为51μm,耐蚀时间为211s,颜色同样均匀的黄色系微弧氧化膜。并且两种配方得到的膜层都具有优异的装饰性能。EPMA分析表明,着色膜层含有Mg、P、O、Al和V等元素,而且各种元素都分布在整个膜层中。XRD表明着色膜层主要由MgO、Mg_2AlO_4、a-Al_2O_3和Mg2V2O7等相组成,其中的发色物质为含V的物相,而且也是改变色度的主要成分,含P的物相在XRD分析中并没有被检测到。(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潘振峰[7](2010)在《AZ91D镁合金硅酸盐系微弧氧化着色膜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弧氧化着色技术可以在有色金属表面获得耐蚀性好、色泽均匀稳定的陶瓷层,显着提高了有色金属的耐蚀性和可装饰性,突破了目前在镁合金表面着色处理技术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AZ91D镁合金在硅酸盐体系的微弧氧化着色液配方组成,在固定电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配方中各组份对着色膜层的影响。借助于SEM、EDS、XRD等材料分析方法,观察了陶瓷层的表面形貌,并测定了陶瓷层的相组成和元素分布,探讨了各组份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硅酸盐体系中添加适量的偏钒酸盐,可以获得耐蚀性好、色泽均匀的棕黄色陶瓷膜层,但浓度过大超过8g/l时,表面出现较大的缺陷,微孔孔径增大,耐蚀性下降,表面质量下降。适量的加入苯酚,膜层厚度和耐蚀性增大,颜色变深,但浓度过大超过8g/l时,表面出现较多的微裂纹和灰色麻点,致使膜层性能变差,另外EDS和XRD检测发现,膜层中存在C的物相,这说明了C也参与了微弧氧化反应,生成了碳酸盐使膜层变灰。硅酸盐和氢氧化钠的加入,增大了溶液的电导率,降低了击穿电压,促进了钝化成膜,膜厚增加较快,改善膜层的表面状态,但含量过高,又对膜层产生负面影响。甘油的加入,减少尖端放电,稳定了电解液,提高了膜层的厚度和耐蚀性,膜层性能变好。对棕黄色膜层XRD分析表明,膜层中含有V3+或V5+的物相,说明VO3-阴离子也进入到放电通道中参与了热化学物理反应,生成了钒酸盐及其氧化物,沉积于放电通道底部,而使膜层呈现一定的黄色。(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陈显明,罗承萍,刘江文[8](2009)在《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在电子工业中的快速发展对装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研究了如何在微弧氧化的同时进行氧化着色。膜层制备选取的基材为AZ91,电解溶液由硅酸盐为主的碱性溶液组成,配方为:Na_2SiO_3 5~30g/L,KMnO_4 1~20g/L,NaOH 1~5g/L,KF 5~8g/L,Na_3C_6H_5O_7 0.5~2g/L,EDTA 0.5~2g/L。在电解液中添加着色盐KMnO_4,形成了颜色各异的黄色陶瓷膜层。研究发现,膜层呈现出黄色主要是由于在膜层中生成了Mg_6MnO_8相,该物相在氧化膜中含量不同和分布差异将导致样品颜色深浅不同。(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9年S1期)

张文凡[9](2009)在《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着色工艺及其电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合金表面着彩色膜层是铝合金表面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阳极氧化膜吸附有机或无机染料着色法和阳极氧化直接着色法,但获得的表面膜层色泽不稳定、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差。最近发展起来的微弧氧化技术是将铝合金置于电解液中通电使其表面产生微等离子体放电,而在铝合金表面原位生长一层陶瓷膜的表面处理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在铝合金表面获得高硬度、高热抗、耐腐蚀性好、附着力高、颜色多样、色泽稳定的陶瓷膜层。本论文采用交流电源模式进行了四个系列的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着色工艺实验,研究了电解液组合及电解液参数对微弧氧化着色膜表面质量的影响。利用631型显微硬度计对着色膜层的厚度及硬度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微弧氧化技术着色膜的着色原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并简要分析了微弧氧化电源的发展及电源参数对陶瓷膜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当前微弧氧化工艺中交流电源模式与双极性脉冲电源模式在制备陶瓷膜性能上的差异。通过对实验数据及现象分析表明,以硅酸钠作为主电解液能够制备灰白色的陶瓷膜:以硅酸钠作主电解液,加入氢氧化钾与硼酸的混合添加剂也能够制备有色陶瓷膜,膜层颜色及表面质量会随着硅酸钠与混合添加剂的浓度改变而发生变化;同样在硅酸钠主电解液中加入铁氰化钾或者六氰合铁酸钾着色添加剂也能够制备有色陶瓷膜,着色膜的颜色由着色添加剂的浓度决定,而硅酸钠浓度则对膜层的表面厚度及硬度有较大影响。影响微弧氧化陶瓷膜性能的除了电解液参数之外,电源模式及电源参数也对膜层性能有较大影响。采用双极性脉冲电源模式加工工件时,由于其电源参数,如氧化电压、电流密度、脉冲频率、脉冲占空比可大范围调节,同时由于其具有反向低压脉冲作用,能够去除陶瓷膜表面的疏松层。因此可以制备性能优良的陶瓷膜,而传统交流电源模式没有这些特点。所以使用双极性脉冲电源模式比交流电源模式能得到更好质量的陶瓷膜。但双极性脉冲电源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本文最后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用双极性脉冲电源主电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设计。(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杨春霞[10](2009)在《稀土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在不同体系电解液中对SJDM-1稀土镁合金进行微弧氧化,在其表面制备出耐蚀性好的白色陶瓷膜,用正交实验法对硅酸盐和铝酸盐溶液体系的微弧氧化电解液配方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参数。将着色剂加入到基础电解液体系中,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镁合金表面获得了不同色度的深色陶瓷膜。实验结果表明:膜层色泽的差别主要是由主盐和着色剂的不同所引起,在不同基础电解液中加入相同着色剂所得膜层颜色不同,在相同基础电解液中加入不同着色剂所得膜层颜色也不同。不同的电解液对膜层有不同的着色效果,陶瓷膜的色泽主要是由氧化膜中所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及其盐类的结构所决定的。通过条件实验分析了着色剂浓度、频率、占空比、电压对深色陶瓷膜层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SEM、XRD、膜层测厚仪和点滴实验、盐雾实验等对膜层性能进行表征,XRD分析结果表明硅酸盐体系中制备的陶瓷层相组成主要为MgO、ZnO、Mg_2SiO_4和Mg_(14)(SiO_4)_5O_4;铝酸盐体系中制备的陶瓷层相组成主要为MgO、MgAl_2O_4、ZnO等。深色陶瓷膜的能谱图中检测到着色元素,说明着色物质沉积在膜层之中。(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微弧氧化着色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弧氧化能提高镁合金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作为一种实用性强的新型表面改性技术,其装饰性也日渐受到关注。在电解液中添加着色盐,可改变氧化膜层颜色,并直接影响膜层组织和性能。简述了微弧氧化着色原理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着色电解液中基础电解液、着色盐和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及不同组分对膜层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着色电解液的未来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弧氧化着色膜论文参考文献

[1].马颖,剡晓旭,王晟,潘振峰,董海荣.偏钒酸铵对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膜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6

[2].杨晓伟,马爱斌,刘欢,江静华,张玲玲.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电解液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16

[3].曹彬彬.ZK60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工艺及膜层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

[4].熊伟,王军.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膜层的制备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2

[5].崔联合,张军,曹红卫.6061铝合金微弧氧化着色工艺研究[J].表面技术.2011

[6].吴召刚.AZ91D镁合金磷酸盐系微弧氧化着色膜制备工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

[7].潘振峰.AZ91D镁合金硅酸盐系微弧氧化着色膜制备工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

[8].陈显明,罗承萍,刘江文.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膜研究[J].材料导报.2009

[9].张文凡.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着色工艺及其电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10].杨春霞.稀土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微弧氧化着色膜论文-马颖,剡晓旭,王晟,潘振峰,董海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