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码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输特性,波分复用,RZ-DPSK,Q因子
码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党绪文,王敬,金琪,李勇奇,张克非[1](2018)在《16信道高速传输系统中的DPSK码型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提升高密度、高传输速率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传输性能,对比分析了33%和50%归零差分相移键控码及67%载波抑制归零差分相移键控码的传输特性。通过Optisystem软件建立16信道、100GHz信道间隔的10Gb/s和40Gb/s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从码型抗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和非线性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仿真结果表明:10Gb/s传输速率,33%RZ-DPSK色散容忍度和抗非线性能力最优;40Gb/s传输速率,67%CRZ-DPSK在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方面有不错的Q值平坦性,但色度色散对其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凌俊,余向阳[2](2017)在《WDM-PON系统调制码型传输性能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长距离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中,调制码型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对光纤色度色散容限、偏振膜色散容限以及抗非线性效应的能力。高速长距离WDM-PON系统中,针对NRZ、RZ、CSRZ、NRZ-DPSK、RZ-DPSK、CSRZ-DPSK 6种码型的下行传输性能以及上行信号利用MZM再调制的ONU无色化技术的传输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采用SMF+EDFA+DCF+EDFA的"背靠背"后置色散补偿方法,系统的抗色散性能提升了2倍以上,由非线性效应引起的信道干扰得到了抑制。下行采用CSRZ-DPSK码型时,上行采用NRZ码型再调制无色化,系统的色散容限达到最好,B-B传输线路抑制了非线性效应,适用于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7年S2期)
张帆[3](2017)在《数字基带信号传输常用码型的教学技巧分析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信原理是所有本科专科通信、电子等相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而在现代通信产业迅速发展的步伐下,数字通信基础的优势更加凸显。文章针对数字通信基础课程中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的几种常用码型这一重难点,进行教学的通俗化分析和应用,使得初学者能够快速并透彻地掌握相关知识。(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7年07期)
常悦,沈晓军,李杰,胡峻铭,张峰[4](2016)在《灵巧弹药感应装定系统基带码型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灵巧弹药大数据量、高速率、高可靠性的装定需求,实现灵巧弹药的数据装定,针对感应装定系统的信道特性,从能量传输有效性、功率谱与带宽、码元同步误差对误码率的影响3个方面,对单极性不归零码、单极性归零码、密勒码、曼彻斯特码、传号反转码、变形密勒码6种数字基带码型进行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低电平间隙因子为0.3的变形密勒码具有很好的能量传输有效性、较为丰富的时钟定时信息和较低的误码率,适合选做发送信道的基带码型;曼彻斯特码是一种自同步相位编码,具有丰富的时钟定时信息、较低的误码率,适合选做反馈信道的基带码型;实验室试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马喜宗[5](2012)在《数据综合分析仪码型发生模块硬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FPGA的广泛应用,数字产品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数字产品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使得用户的需要不断提升,从而对高速数字系统的测试工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测试过程中为了更快确定数字系统中的问题,需要更准确的模拟被测设备的实际激励,以得到更真实的激励响应。码型发生器作为数据发生器的一种,是一种重要的信号源。在硬件测试和软件程序测试过程中,软硬件工程师需要有生成数字激励信号能力的仪器用以仿真被测对象的激励信号。码型发生器的功用即产生所需要的各种数字激励信号波形或时序。基于码型发生器的重要性,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项目“数据综合分析仪”,本文围绕码型发生器模块的发生过程展开研究,主要任务是产生多通道、高速率、深存储深度、波形文件可编辑的码型发生器模块。本文结合码型发生器模块的技术特点,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中得以验证。本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简述码型发生器模块波形的产生流程及设计思路,并制定码型发生模块及驱动器总体设计方案;(?)通过PCI总线和FPGA硬件编程技术实现码型的发生,完成码型发生模块FPGA内各功能模块设计,实现在一定系统时钟或触发信号作用下各种工作模式的码型信号的输出;(?)完成码型发生模块驱动器电路设计及端接电阻板设计;(?)完成码型发生器模块及输出驱动器模块的系统调试及测试工作,并实现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仪整机的联调,按照要求完成复杂的测试任务。(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代冀阳,周洁茹,吴国辉[6](2012)在《一种新的IJF码型研究及其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基带IJF编码波形存在大约3dB的包络起伏现象,直接影响调制信号的性能。通过对IJF信号码型的形成原理进行分析,对基带脉冲形式进行了适当的加权处理,提出了一种性能优越、幅度起伏较小的IJF码型。经理论分析和大量仿真实验表明,该IJF编码具有频谱较窄、滚降速度较快且相位路径连续、平缓等优点,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调制信号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黄艳华,强世锦[7](2010)在《40Gb/s光通信系统不同码型传输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Optisystem仿真工具,对非归零(NRZ)、归零(RZ)、载波抑制归零(CS-RZ)和归零差分移相键控(RZ-DPSK)四种码型在40Gb/s单信道传输系统中的灵敏度、非线性效应和色散容忍度进行比较,并对标准单模光纤(G.652)中四种码型的单信道40Gb/s长距离传输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CS-RZ具有更优的灵敏度和抗噪声能力,RZ-DPSK码具有更优的非线性容忍度。在较低入纤功率条件下,G.652光纤作为传输介质,CS-RZ系统的传输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0年07期)
何晓峰,张恒[8](2009)在《相位编码体制雷达码型选择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相位编码体制雷达信号中常用的几种二相编码进行了简要的性能分析;从工程实现的综合性能角度出发,对其中两种比较典型的编码——L序列码和随机序列码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进行仿真、分析、比较,提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最好选用随机序列码作为相位编码体制雷达的码元。(本文来源于《雷达与对抗》期刊2009年04期)
袁建国,李秋俊,刘宇,叶文伟[9](2009)在《光通信系统中前向纠错(FEC)码型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适用于光通信系统中前向纠错(FEC)码型的构造原则、应用选择及纠错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光通信系统中FEC码型的主要构造原则。对光通信系统中带内FEC码型与带外FEC码型的纠错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与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带内FEC码型与带外FEC码型的纠错性能都有限,因而有必要研究具有更强纠错性能的超强FEC码型,以便适应光通信系统日益发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09年02期)
袁建国,毛幼菊,叶文伟[10](2008)在《光通信系统中信道模型与FEC码型构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光通信系统中光发射机产生的噪声、光纤中的噪声、放大器的放大的自发辐射(ASE)噪声和光接收机噪声等噪声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用中心极限定理将其中一些噪声综合化归成高斯噪声,再利用随机过程知识将光通信系统信道中的噪声简化为高斯噪声,从而建立了光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即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模型,基于此信道模型对光通信系统中误码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基于这些分析以及对光通信系统中前向纠错(FEC)码型的分析,提出了光通信系统中FEC码型的主要构造方法。(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08年04期)
码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速长距离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中,调制码型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对光纤色度色散容限、偏振膜色散容限以及抗非线性效应的能力。高速长距离WDM-PON系统中,针对NRZ、RZ、CSRZ、NRZ-DPSK、RZ-DPSK、CSRZ-DPSK 6种码型的下行传输性能以及上行信号利用MZM再调制的ONU无色化技术的传输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采用SMF+EDFA+DCF+EDFA的"背靠背"后置色散补偿方法,系统的抗色散性能提升了2倍以上,由非线性效应引起的信道干扰得到了抑制。下行采用CSRZ-DPSK码型时,上行采用NRZ码型再调制无色化,系统的色散容限达到最好,B-B传输线路抑制了非线性效应,适用于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码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党绪文,王敬,金琪,李勇奇,张克非.16信道高速传输系统中的DPSK码型性能分析[J].光通信技术.2018
[2].凌俊,余向阳.WDM-PON系统调制码型传输性能仿真分析[J].电信科学.2017
[3].张帆.数字基带信号传输常用码型的教学技巧分析和应用[J].信息通信.2017
[4].常悦,沈晓军,李杰,胡峻铭,张峰.灵巧弹药感应装定系统基带码型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J].兵工学报.2016
[5].马喜宗.数据综合分析仪码型发生模块硬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2
[6].代冀阳,周洁茹,吴国辉.一种新的IJF码型研究及其性能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黄艳华,强世锦.40Gb/s光通信系统不同码型传输性能分析[J].光通信技术.2010
[8].何晓峰,张恒.相位编码体制雷达码型选择综合分析[J].雷达与对抗.2009
[9].袁建国,李秋俊,刘宇,叶文伟.光通信系统中前向纠错(FEC)码型的理论分析[J].压电与声光.2009
[10].袁建国,毛幼菊,叶文伟.光通信系统中信道模型与FEC码型构造的分析[J].半导体光电.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