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过滤工艺优化研究

常规过滤工艺优化研究

郭伟锋[1]2008年在《常规工艺处理天津滦河原水的优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水源水质污染的不断加剧,水中污染物种类日益增多,加之供水水质标准又不断提高,传统的常规水处理技术越来越难满足安全饮用水供应的需要。而天津市大多数水厂仍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一常规处理工艺,因此,本试验针对天津市滦河水源水质情况,展开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研究,为天津现行水厂运行提供一定的参数,以节约制水成本、提高处理效率。论文中通过对滦河于桥水库水质指标分析,将该水源水分为叁个不同水质期,主要针对常规工艺较难处理的高温高藻期和低温低浊期滦河原水展开强化混凝、强化过滤中试试验研究。试验中主要以浊度和COD_(Mn)作为饮用水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1.滦河水高温高藻期通过对比混凝剂FeCl_3和PAC的混凝效果,发现在该水质期采用常规沉淀工艺时混凝剂FeCl_3效果较好,最佳投量为10~14mg/L,而在气浮工艺中,PAC效果较优,最佳投量为1.0~2.0mg/L;使用PPC预氧化剂,HCA助凝剂,PAM助滤剂均可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不但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浊度、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而且使藻类的去除率也达到90%以上;相比沉淀工艺,气浮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更为明显,且药剂消耗费用较低;并且通过对上述强化措施的组合研究,发现在基本满足出水浊度≤0.3NTU,COD_(Mn)≤3.0mg/L的情况下,相对于常规处理,各组合工艺对滦河原水藻类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同时相比常规工艺每千吨水处理药剂费用可减少3~10元。2.滦河水低温低浊期在该水质期,混凝剂PAC对浊度和COD_(Mn)的去除效果均优于FeCl_3,但综合药剂费用考虑混凝剂FeCl_3较为适宜;投加助凝剂HCA对常规工艺出水浊度、COD_(Mn)的影响作用不大;在FeCl_3和泡花碱的混合液中适当提高泡花碱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常规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率;投加助滤剂PAM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过滤出水浊度,但滤池过滤水头损失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过滤周期有所缩短;通过过滤试验对不同滤层结构的滤池过滤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水质期较优L/d值在1200左右,较优滤速范围为8~10m/h;并且通过试验证明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期滦河水是可行的。

韩宏大[2]2006年在《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供水行业面临着突出的水质问题,一方面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水质标准不断提高。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供水行业需要建立新型水质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新的水质保障体系,从而达到供水服务水平的根本提高。这就使得供水行业迫切需要先进、高效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本研究针对天津市原水水质状况,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开展中试试验研究工作。从饮用水处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对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重点研究组合工艺除污染优化条件与除污染效能,进行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集成,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天津市水源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和水质分期;单元技术的处理效能评价;工艺组合技术研究;组合工艺的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系统集成技术的工程应用。首次采用季节变动模型对天津市滦河水源10年的水质情况和黄河水源4年的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各个水质指标的长期趋势项回归方程,根据趋势模型和各水质指标的历史数据求出季节比S c,在各个指标的季节平均值和对应的季节比( S c)的基础上,得到了各个水质指标的季节变化趋势值。首次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天津市滦河水源和黄河水源水质进行了水质分期,滦河水源分为3个水质期,黄河水源分为2个水质期,并对各水质期水质特性进行分析。在为期28个月的中试试验研究中,通过对预处理技术、强化混凝技术、强化气浮技术、强化过滤技术、深度处理技术、安全消毒技术等单元工艺技术的处理效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确定了各单元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预氧化具有明显降低混凝剂投药量,提高气浮和过滤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作用,改善了水中有机物的可混凝性,提高了常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保障率;强化混凝、强化气浮、强化过滤等强化常规工艺提高了常规工艺对有机物、浊度、藻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等的去除效率,为提高出厂水的水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各类有机物,特别是对重点控制的有毒有害有机物,更具有较好的效果;安全氯化消毒工艺利用游离氯灭活微生物迅速,氯胺消毒副产物生成量低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两者对微生物灭活的协同作用,安全经济地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双重控制。在不同水源和水质条件下,将水源、水厂、管网、用户作为一个系统,从水厂运行、饮用水质量、管网系统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了86种强化常规处理组合工艺和42种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的研究。针对浊度、有机物、藻类、藻毒素、叶绿素、氨氮、细菌、TTHMFP、THAAFP、AOC、BDOC等指标的去除效能,优选出适合的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采用层次分析和灰关联度分析法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综合评价优选出的多套组合工艺技术,形成了以气浮为核心的强化常规处理组合工艺和以人工固定化

李诚[3]2007年在《水源水(滦河)各水质期预氧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源水质污染的日益严重和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已经很难满足我国新的水质标准的要求,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供水行业迫切需要先进、经济、高效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本研究针对天津市水源季节性变化明显、污染指标突发性超标和高藻期水质富营养化特征指标较高的特点,开展中试试验研究工作。采用化学预氧化+气浮+过滤工艺,对不同预氧化剂的除污染效能进行研究比较,以提高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在出水达标的前提下,选择出适于天津市水源水质的预氧化工艺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温低浊期不同预氧化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正常水质期预氧化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高温高藻期不同预氧化工艺除污染效能研究。本文针对不同水质期研究了高锰酸钾复合剂(PPC)、臭氧、高锰酸钾复合剂与氯联用、高锰酸钾复合剂与臭氧联用等预氧化工艺的除污染效果以及对后续气浮、过滤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在低温低浊期,各预氧化剂预氧化对浊度的强化去除效果相近,对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效果以臭氧预氧化效果最好,PPC与氯联用次之,但是考虑到PPC与氯联用在经济方面相对臭氧较低且技术改造简便宜行,确定在此期间可采用以PPC(1.0mg/L)与氯(2.0mg/L)联用作为预氧化剂的混凝气浮过滤工艺。在正常水质期,原水水质相对较好,常规工艺可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因此,试验仅对臭氧预氧化进行研究,来考查臭氧的预氧化效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水质期,预氧化剂的投加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在高温高藻期,各预氧化剂预氧化对浊度的强化去除效果相近,但无论对有机物还是对藻类的强化去除效果均以PPC的预氧化效果为最优,且比较经济,因此,在此期间可采用以PPC(1.0mg/L)作为预氧化剂的混凝气浮过滤工艺。通过本研究,确定了不同水质期的最佳处理工艺方案,对强化水厂常规处理技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于国内其他供水企业,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耿悦[4]2017年在《丹江水水质评价与郑州段南水北调水强化混凝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运用单因子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丹江水进行水质评价,同时将其与南水北调沿线典型城镇其他水源水质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找出不同水源存在的水质风险,为后续多水源供水调配下沿线城市现有水厂和新建水厂水处理工艺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在强化混凝理论基础上优选出适合南水北调水的最佳混凝剂、活化硅酸和预氧化剂的投加量,同时探讨南水北调原水pH值对出水残余铝浓度的影响。最后针对南水北调水进行微絮凝-直接过滤中试试验,得出该工艺的运行条件与规律,为水厂生产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分析结论如下。单因子评价法表明,丹江水多数指标常年维持在Ⅰ类标准以内,CODMn和总磷属于Ⅱ类标准,总氮平均含量为1.15mg/L,超出Ⅲ类标准限值1.0mg/L。综合评价法表明,丹江口库区水质整体为Ⅲ类。从营养元素分析,丹江水BOD5和COD常年属于Ⅰ类标准,CODMn在Ⅰ类标准上下浮动,但都不超过Ⅱ类标准,水库营养状态为贫营养状态。由丹江水和南水北调河南段典型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对比分析可知,丹江水在浊度、CODMn、细菌总数方面优于地表水源中的平顶山、郑州及新乡,与淇河水基本持平,但不及地下水源;氨氮均优于其他水源;总硬度优于原阳水源及其他地下水源,与平顶山、郑州及鹤壁持平。针对郑州段南水北调水进行强化混凝试验。小试试验表明,单独投加混凝剂时,PAFC=40mg/L为最佳投加量,浊度去除率为88.17%。当采用活化硅酸助凝时,PAC按20mg/L、活化硅酸按5:1投加为小试最佳投加量,浊度去除率为92%。以该加药量进行六天中试试验,浊度去除率均在90%以上,最高达95.89%,UV254、氨氮、硝酸盐氮、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1%、76.67%、48.21%和51.67%,以上各个指标出水值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PP、NaClO、Cl O2叁种预氧化剂的中试试验表明,它们的除浊效果不太明显,去除率仅提高3%左右。NaClO除藻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78.43%,比未预氧化时提高了17.7%,最佳投加量为0.5mg/L。针对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铝超标问题,进行调节原水pH值试验。该试验表明,当以PAC为混凝剂时,将原水pH值控制在7~8之间,可使滤后水余铝浓度维持在0.02~0.03mg/L。且在该pH范围内,无论先调节原水pH值还是先加入混凝剂,对滤后水余铝浓度没有太大影响。若采用PFS作为混凝剂,可不必调节原水pH值。对南水北调水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分析。由正交试验可知最佳混凝剂种类为PAC,活化硅酸最佳投加比例为4:1。中试试验表明,PAC最佳投加量为24 mg/L,浊度、CODMn、UV254、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45.0%、59.3%、28.1%和80.0%。砂滤柱反冲周期缩短为9h,为常规工艺反冲周期的叁分之一。滤柱内水头上涨速率与过滤时间呈线性关系,同时该PAC投加量下滤后水残余铝浓度未超标。且该投加量比常规工艺降低了11个指标。

朱建文[5]2009年在《饮用水预处理工艺优化与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卫生部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将检测的指标增加到了106项,同时,标准对水厂出水的有机物氨氮等指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每年的环境公报则显示,我国的饮用水原水水质则在逐年恶化。目前绝大多数自来水厂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净水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该常规净水工艺的主要去除指标是浊度、色度和细菌学等指标,而对氨氮和各种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即便是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应用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浊度无法进一步降低、出厂水生物稳定性较差、藻类爆发期出厂水藻类不能完全去除、红虫滋生产生的隐患等。因此,开发有效的组合工艺来生产优质的饮用水已显得刻不容缓。论文首先考察了预臭氧—混凝沉淀—炭砂过滤、混凝沉淀—后臭氧—炭砂过滤、预臭氧—混凝沉淀—炭过滤、混凝沉淀—后臭氧—炭过滤作为膜处理的预处理工艺的除污染物效果,然后考察了膜深度处理用于饮用水处理的除污染物效果以及运行参数,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饮用水处理的新型组合工艺,即预臭氧—混凝沉淀—炭砂过滤—膜过滤工艺,并将该工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杭州清泰水厂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改造工程。研究结果表明:1.炭滤池在去除有机物指标上优于炭砂滤池,而炭砂滤池在去除浊度的指标上则优于炭滤池,两者对其他指标的去除相差不大。后臭氧工艺中滤池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前臭氧工艺,而前臭氧工艺在系统的总去除率上则与后臭氧工艺相近。2.炭砂滤池对有机物去除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而对氨氮的去除则经历了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过程,挂膜时间在水温20℃左右时为15-20天。炭砂滤池中,炭层上部350mm的活性炭承担了近80%的污染物去除率。3.炭砂滤柱处理后水中主要颗粒集中在粒径小于10gm的小颗粒中,占94.4%,10-25μm的颗粒占5.5%,大于25μm的颗粒仅占0.1%,在小于10μm的颗粒中,尤以小于5μm的占多数。炭砂滤池反冲洗前后,浊度的变化较小,而颗粒物数量的变化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颗粒物计数仪来提高对炭砂滤池的操作管理。炭砂滤池在一个周期内对污染物的去除变化较小,比较稳定,但是对Mn的去除在反冲洗后下降明显。炭砂滤池的初滤水在刚投入运行后的10min水质最差,之后逐渐好转,在20-30min左右即可达到基本稳定状态,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可以不设初滤水排放管。4.膜过滤对有机物、氨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效果较差,而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且其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基本不受通量的影响,对Fe的去除效果很好,而对Mn的去除受前处理的影响,经过膜过滤后,水中的碱度和余氯基本无变化。5.通过对不同通量的比较研究,对钱塘江原水合适的设计通量建议为120LMH;通过对有回流和无回流的操作方式的比较,合适的操作方式建议为无回流。在实际运行中,如果遇到水质较差的情况,可以合理的选择有回流的操作方式。6.水温在15℃以上时,水温的变化对TMP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当水温低于15℃时,水温的变化对TMP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水温的降低,一个化学清洗周期内TMP的绝对增长量逐渐增加,相对于清洗前的TMP的相对增长量也逐渐增加。在运行期间,TMP的绝对增长量在0.18-0.73bar,相对增长量为20-72.28%,清洗前的TMP在1.11-1.8bar,而清洗后的TMP在0.89-1.1bar。浊度的降低有利于减缓TMP的增长。7.通过对气水冲1.5min+水冲0.5min和气水冲1.0min+水冲0.5min两种水力清洗方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完成化学清洗后的最初几个水力清洗周期内,两种反冲方式对TMP的影响相差不多,但是在6个水力清洗周期后,1.0+0.5min的反冲洗方式下运行的TMP明显高于1.5+0.5min的反冲洗方式,前者运行期间的平均TMP为1.12bar,而后者为1.10bar,前者比后者高出约1.8%。8.对小化学清洗,建议采用酸洗加碱洗的方式,周期为24h,清洗液浓度为300-400ppm,而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酸洗的周期。试验中采用次氯酸钠和柠檬酸进行化学清洗,清洗效果令人满意。9.试验采用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膜对污染物的去除相差不大,对于进水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均适用于本试验的原水水质,但是相对而言,膜3的适应能力较其它膜差,特别在冬季UV_(254)值比较高的时候,通量难以提高。在运行的过程中,内压膜的运行压差明显低于外压膜,10.试验对加氯水和不加氯的水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用含一定量的余氯的水作为膜系统的进水,即在炭砂滤池出水加氯(余氯0.1-0.3mg/L)作为进水时,膜系统运行情况比不加氯时要好,表现为同样的运行条件下,压差增长较为缓慢。膜系统中,运行费用的主要部分为电耗和药耗,但是与药耗相比,电耗占的比重要大得多。

罗正媛[6]2008年在《滦河水源高藻水安全水处理工艺优选研究》文中认为对饮用水处理工艺进行了优选,建立了饮用水处理工艺优选的模式。对2006年滦河水源高藻期的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藻水中藻类数量最大在5400万左右,有机物值明显偏高。针对天津滦河水高藻期水水质特点,建立了中试规模水处理模型,进行高藻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优选研究。在饮用水处理工艺建立原则,即高效、稳定、合理和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约束条件、运行条件和考察指标体系,为各工艺系统的效能评价提供指导。通过对建立的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系统和强化常规与深度处理联用组合工艺系统对浊度、有机物、藻类等指标去除率和保障率的研究,在水质安全保障约束的条件下,确定了一系列组合工艺作为优选的目标体系。最终通过灰关联分析系统进行工艺优选,通过比较灰关联度大小,可以得到工艺方案优劣顺序,灰关联度最大的为最优化工艺方案,最优化工艺方案为“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和“HPAC强化混凝气浮—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结果表明此工艺针对高藻期滦河水水质特点,这两套工艺均具有良好的水质适应性,处理效果显着,基建及运行费用较少。

郑蓓, 葛小鹏, 李涛, 林进, 王东升[7]2010年在《微絮凝强化过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北京市某水厂冬季沉后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过滤工艺和强化过滤工艺对其进行处理.通过改变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滤料粒径d和微絮凝时间,并结合水头损失、颗粒数、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等实验数据,对低温低浊水体强化过滤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化过滤工艺与常规过滤工艺相比具有较强的除浊、去除有机物和颗粒物的能力,当微絮凝时间为2min时可以得到较好的过滤效果;PACl投药量为1.5mg·L-1时,浊度可降到0.04NTU,而常规过滤工艺最多只能将浊度降到0.2NTU.在滤料选用方面,当滤料粒径d=0.6~1.2mm时滤后水中颗粒数(2~5μm)、浊度、COD等指标均达到最优值.同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OES)检测结果表明,滤后水中Al3+含量小于0.2mg·L-1,并未因二次投加PACl而升高,因此,不会对水的饮用产生任何健康和安全风险.

韩宏大, 周玉文, 何文杰[8]2006年在《强化常规工艺处理黄河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在冬季、经长距离调用的黄河原水水质具有低温、低浊、微污染的特点,采用常规工艺处理时出水CODMn很难满足《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的要求,为此开展了强化常规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臭氧预氧化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高效絮凝剂HPAC强化混凝气浮、改性滤料强化过滤等措施,可显着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了10%以上,出水CODMn<3 mg/L。臭氧(或PPC)预氧化、HPAC混凝气浮、改性滤料过滤是改善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有效手段。

王雨菲[9]2016年在《基于“后絮凝”控制的混凝—膜过滤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单级瞬时完成的膜过滤过程增大了混凝—膜过滤工艺的不稳定因素,工艺优化迫在眉睫;水力停留时间(HRT)的缩短引发混凝剂利用率低下,造成膜污染的同时亦使得混凝剂金属离子未充分反应便透过膜,引起“后絮凝”。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混凝—膜过滤一体化工艺为研究对象,以混凝动力学及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降低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后絮凝”风险为目标,对机械搅拌及曝气混凝—膜过滤工艺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混凝—膜过滤工艺系统动力学模拟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首次对混凝—膜过滤工艺中的“后絮凝”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明确其概念的同时给出其评判标准。指出影响残余铝、铁浓度的主要因素有pH、混凝剂的种类和水中有机物的理化性质。并且,提出降低残余铝、铁浓度的方法:(1)使用新型混凝剂或絮凝剂;(2)对混凝操作进行预处理;(3)减量化“微絮凝”与过量化“强化混凝”;(4)在使用铝系无机混凝剂时控制铝絮体和铝物种形成。2.采用机械搅拌混凝—膜过滤一体化工艺进行饮用水处理,在最佳FeCl_3投加浓度80mg/L和机械搅拌转速60rpm的情况下考察了HRT和絮体形态对膜过滤出水中Fe~(3+)浓度和膜污染的影响:一体化反应器中絮体形成→破碎→再絮凝过程多次重复,其粒径和分维均呈波动性变化,且较长HRT下二者平均数值较高,可有效减缓膜污染;透过膜Fe~(3+)浓度与反应器中Fe~(3+)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膜面滤饼层的形成存在“迟滞”效应;采取80rpm→60rpm→40rpm的分阶段渐减机械搅拌强度混凝策略可有效降低该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后絮凝”风险。3.以曝气混凝—膜过滤一体化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CFD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反应器曝气组件结构进行优化。引入曝气孔设计参数γ,考察了不同γ值条件下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状况。在曝气强度7L/min,γ=0.75时,反应器内高液流速区均匀分布且几乎填满膜组件截面,膜面剪切力最大。随着HRT的缩短,膜组件污染速率加快,膜出水中Fe~(3+)浓度呈波动式上涨。恒通量操作下,保持膜通量不高于膜组件临界通量有利于抑制“后絮凝”风险。4.建立了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滤饼阻力R_c的变化是导致膜过滤总阻力R_t变化的主要原因;优化膜通量可减缓膜污染水平及其发展;膜污染速率受反洗周期的影响,建议膜的化学清洗时间点为第16个反洗周期。

张立伟[10]2017年在《叁元复合驱含油污水“双膜”深度处理集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世界工业的发展而言,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能源,石油起着关键的命脉作用。在国家的发展以及兴盛的整个过程中,它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无法缺少的战略资源,在社会与国家经济等的持续发展以及安全防护上的作用更是尤为关键。近年来,作为叁次采油的新型技术,叁元复合驱油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从大庆油田的相关情况来看,其在矿产开展的相应实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但受其驱油组分的影响,在处理含油污水上难度很大,其具体表现是污水量增大、污水成分复杂、致使污水处理工艺不能完全满足采油注水、配聚对水质的要求。为解决叁元复合驱油污水处理的难题,本文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确定配聚用水的最佳组合工艺为:“原水—气浮—砂滤—电化学—陶瓷膜过滤—电渗析”,提出了一套叁元复合驱含油污水“双膜”深度处理集成技术。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使采油厂叁元复合驱含油污水经处理后达到注入、配制聚合物的需要,可减少清水用量,保护水资源,提高原油采出率,降低成本,为油田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常规工艺处理天津滦河原水的优化试验研究[D]. 郭伟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 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 韩宏大. 北京工业大学. 2006

[3]. 水源水(滦河)各水质期预氧化技术研究[D]. 李诚.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4]. 丹江水水质评价与郑州段南水北调水强化混凝研究[D]. 耿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

[5]. 饮用水预处理工艺优化与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D]. 朱建文. 浙江大学. 2009

[6]. 滦河水源高藻水安全水处理工艺优选研究[D]. 罗正媛.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7]. 微絮凝强化过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实验研究[J]. 郑蓓, 葛小鹏, 李涛, 林进, 王东升.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8]. 强化常规工艺处理黄河原水的试验研究[J]. 韩宏大, 周玉文, 何文杰.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9]. 基于“后絮凝”控制的混凝—膜过滤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D]. 王雨菲. 天津大学. 2016

[10]. 叁元复合驱含油污水“双膜”深度处理集成技术研究[D]. 张立伟.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常规过滤工艺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