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特性论文-孙惠芳,杨婷

跟随特性论文-孙惠芳,杨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跟随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人仿真,格子气模型,行人跟随行为

跟随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惠芳,杨婷[1](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双向行人流跟随行为特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人特性,基于考虑右偏意识以及速度差异的多格子气改进模型,构建行人仿真模型,并用C#进行编程与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通道内行人跟随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密度小于一定值时,减速跟随行为对总体行人流特性影响不大;但当超过行人流量出现下降的临界密度点后,跟随概率越大单位时间通过的流量越大;当密度继续增大至阻塞密度点,行人速度接近0,流量接近0。结果表明当密度小于阻塞密度点时,行人的跟随行为特性有助于高密度行人流的疏散;当密度增大到阻塞密度点时,跟随行为将不再影响疏散效率。(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期刊2019年21期)

杨凯歌,钟佩思,郑义,倪伟,刘梅[2](2018)在《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跟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存在的运动控制算法追踪人体髋关节和膝关节期望轨迹时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人机系统随动性能差。因此,提出迭代学习控制算法追踪人体髋关节和膝关节期望轨迹。首先,结合人体下肢结构分析,建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建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随动控制模型;最后,利用Matlab软件设计指数变增益闭环D型运动控制系统,分析收敛速度与谱半径的关系,追踪得到人体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期望轨迹。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态轨迹跟踪精度,提升人机系统随动性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4期)

王彦植,陈方,刘洪,沙莎,逯雪铃[3](2018)在《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跟随响应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示踪粒子的跟随响应能力是影响高速流动PIV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针对法向马赫数大于1.4的高速流动所提出粒子松弛特性分析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发展了高速流动下的示踪粒子布撒技术,提高了PIV技术定量化测量能力。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多马赫数风洞,以不同粒径的氧化钛颗粒作为示踪粒子,利用PIV技术观测Ma4的高速流动诱导的一道22°激波,结果显示30nm粒径的示踪粒子有更优秀的跟随响应能力;并以该粒子进行了不同条件下(包括斜激波与脱体激波)的跟随性实验验证,为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选择提供了实验支撑。(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盛婕[4](2018)在《悬浮电流特性及悬浮斩波器电流跟随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浮控制技术是磁浮列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单电磁铁的悬浮控制系统可以分解为一阶的电流环子系统和二阶的悬浮控制子系统,它们可以独立调试,大大降低了悬浮控制系统的调试难度,电流环的设计要求是负载电流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尽快跟随参考电流。悬浮斩波器稳定的电流输出保证了悬浮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所以提高斩波器的性能、优化斩波器的电流控制策略,使斩波器实现持续稳定的电流输出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悬浮斩波器为研究对象,以斩波器线圈电流跟随效果为研究目标,主要对基于Simplorer的悬浮斩波器器件级仿真电路进行参数设计及模型搭建,对不同的电流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对影响悬浮电流特性的因素展开讨论,论文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在分析了单电磁铁模型和悬浮斩波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Simplorer和Simulink的悬浮斩波器器件级电路联合仿真模型,针对斩波器电源、滤波器、支撑电容、吸收电容、电磁铁线圈分布电容和电磁铁线圈串联电感进行电路参数设计,对IGBT及其驱动电路的主要单元进行设计计算,并给出所搭建的Simplorer和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图和电路的仿真参数。其次基于Simplorer和Simulink搭建联合仿真模型,针对PID电流控制策略设计PID控制器,整定PID参数,用以开展斩波器电流跟随仿真工作。基于PID电流控制,在影响电流特性的电路参数上针对负载电感、电源电压、母线支撑电容和负载串联电感等电路参数的改变对电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其中在负载电感方面,分别在不同电感值、时变电感值和气隙干扰条件对电感值产生影响叁个角度进行电流跟随仿真分析;在电源输出电压方面,分别在不同电压等级、受不同幅值和频率时变干扰对电压值产生影响两个角度进行电流跟随仿真分析;针对有无母线支撑电容对电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针对线圈有无串联电感对悬浮电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分段PID电流控制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电流控制进行研究,设计控制器、选取控制参数、搭建仿真模型,在PID电流控制基础上对电流动态性能进行优化,并采用PID控制、分段PID控制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叁种电流控制策略对悬浮斩波器的负载电流跟随控效果进行研究,分别在负载电感和电源电压变化条件下对定值电流和正弦电流跟随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及对比分析,仿真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PID控制在电流动态特性、控制精度及抗干扰性能方面控制效果在叁种方法中最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关雁铭[5](2018)在《微型机器人在低雷诺数液体中的特性研究以及IBVS路径跟随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机器人是仿生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微型机器人的概念由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后,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微加工工艺等技术的发展,以微加工操作和微创医学为代表、贴近应用且极具潜力的微型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加入研究的行列。在众多的微型机器人中,螺旋微型机器人因其易于操控、推进力强的特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数十种不同尺度、头部形状、材料和磁化类型的螺旋微型机器人,并对其在特定溶液中的推进方式和运动原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场景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螺旋微型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必然包含诸多基本运动模型所不能涵盖的特点,例如环境边界对螺旋微型机器人的摩擦扰动,旋转运动中的伯努利效应等。并且现阶段,因控制系统设计的复杂性等原因,针对螺旋微型机器人的控制研究仍处在相对初步的阶段,大多数研究人员均使用开环控制方法进行一些简单任务,而如要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闭环控制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的研究正是立足于上述分析,重点围绕螺旋微型机器人在溶液中的非理想特性以及闭环路径跟随控制这两个方向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螺旋微型机器人在溶液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带有扰动分析的螺旋微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随后充分研究了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IBVS)方法,结合螺旋微型机器人平面路径跟随任务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路径跟随任务描述和建模的方法并设计了对应的控制系统和算法。该算法为迭代式,具有常数级时间复杂度,能够交互式地给定路径,是本文的最大创新点。此外,还搭建了一套均匀磁场控制平台及其配套软件,并设计和执行了相关实验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控制方法准确有效,能较好的完成控制任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期刊2018-06-01)

陈小虎[6](2017)在《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的跟随响应特性和湍流变动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光学头罩周围的气动光学效应明显,深入研究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的跟随响应特性和湍流变动作用,对飞行器光学头罩周围复杂流场的准确实验测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示踪粒子的良好跟随响应特性是高速流动PIV测量的前提,示踪粒子对流场较弱的湍流变动作用是保证实验所得结果不严重失真的关键。气相采用大涡模拟方法耦合离散相拉格朗日颗粒轨道模型,对尖劈模型、超声速混合层和后台阶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数值计算所得粒径和布撒浓度为参考依据,分别对尖劈模型进行了PIV实验,两者结果一致。粒子跟随性与粒径成负相关,粒径越大粒子跟随性越差;布撒浓度与湍流变动作用成正相关,布撒浓度越大原始流场产生的变动就越明显。粒径为50nm且质量载荷为0.1092左右的布撒浓度能得到清晰激波边界和脱体位置的测量结果。对空间发展的二维超声速气固两相混合层在不同粒径、对流马赫数和布撒浓度下的粒子跟随性和湍流变动作用研究表明:粒径越小,速度响应越迅速,掺混能力越强,PIV示踪粒子跟随性越好;最大弥散距离随粒径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斯托克斯数在[1,10]区间内的粒子有最大扩散距离;相同粒径时对流马赫数越大,倾向性富集越明显,跟随性越差。粒径越大,两相之间的换热过程越长;通过分析粒子对气相流场的流向湍流、法向湍流和雷诺应力的影响,微粒径粒子(本文中约50nm)和布撒浓度为中等质量载荷(0.1左右)时湍流变动最小;对流马赫数的增大使局部粒子浓度增大,导致湍流变动作用明显。对PIV示踪粒子在后台阶流动中的瞬时和时均运动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示踪粒子粒径的越大,粒子在经过膨胀波和激波前后的速度和温度的滑移时间和滑移距离越大,只有微粒径粒子能到达回流区;粒子经过超声速混合层、膨胀波、回流区和激波作用区域时,两相速度和温度变化较为剧烈,微粒子(50nm)对气相的动量和热量响应时间比中粒径和大粒径粒子短,微粒子对动量响应的能力比温度响应要强;在时均平均的后台阶膨胀波和激波截面上,激波对气固两相的流动影响更显着。只有微粒径粒子对激波带来的速度突变能迅速响应,速度滑移很小。示踪粒子对气相的动量响应快于温度响应,在混合层中心、混合层和膨胀波交界面、膨胀波和回流区交界面附近,小粒子(文中525nm)比其他两种粒径粒子有更好的响应特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张坤,周浩[7](2016)在《基于提高闭环跟随特性的位置随动系统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闭环随动系统的跟随特性,使其满足舰载武器系统苛刻的使用要求,文章在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基础上对叁闭环位置随动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对PID调节器的参数进行工程整定,并通过Simulink仿真检验系统性能,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包括稳定性、响应速度在内的综合跟随性能,能够满足舰载武器随动系统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颜晓辉,何琳,徐荣武,廖健[8](2015)在《电液步进缸的跟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液步进缸的电液作动器能够有效减少液压系统的重量,降低管路噪声,优化流量脉动,控制溢流噪声,使得电液步进缸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电液步进缸的跟随特性不能满足某些工程场合的需求。为了提高电液步进缸的跟随特性,根据评价跟随特性的稳态误差指标及稳态误差产生原因,推导出了基于电液步进缸稳态误差的时域模型,并提出参数调整结构。在此基础上对电液步进缸的可变参数Kf进行调整,利用AMESim软件仿真分析电液步进缸典型运动状态下合适的Kf数值,最后通过对电液步进缸进行空载和加载试验获得稳态误差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电液步进缸的稳态误差在要求的范围内,证明了电液步进缸稳态误差时域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5年01期)

苏义脑,滕鑫淼,林雅玲[9](2014)在《锥形节流口压降研究与跟随机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跟随机构应用在井下控制工具中,既可作为主轴执行机构的前驱机构,也可作为示位机构,锥形节流口是其核心结构,目前没有针对锥形节流口压降的相关求解分析。为此,重点研究了锥形节流口的压降问题,首次给出压降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介绍了跟随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同时对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分析了主要参数的动态特性,并建立了系统传递函数,从控制原理的角度分析了机构的工作特性。研究内容对锥形节流口压降计算和跟随机构的整体设计与使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4年08期)

韦世福,陈文清[10](2013)在《巧用“源名跟随”引起的联动特性构建双视频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切换台和矩阵是演播室视频系统的两个核心控制设备,分析了两者的内在技术联系和视频通道信号流程,利用系统的"源名跟随"特性,解决了矩阵不能与切换台键控效果联动的实际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电视技术》期刊2013年11期)

跟随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存在的运动控制算法追踪人体髋关节和膝关节期望轨迹时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人机系统随动性能差。因此,提出迭代学习控制算法追踪人体髋关节和膝关节期望轨迹。首先,结合人体下肢结构分析,建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建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随动控制模型;最后,利用Matlab软件设计指数变增益闭环D型运动控制系统,分析收敛速度与谱半径的关系,追踪得到人体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期望轨迹。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态轨迹跟踪精度,提升人机系统随动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跟随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惠芳,杨婷.城市轨道交通双向行人流跟随行为特性仿真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9

[2].杨凯歌,钟佩思,郑义,倪伟,刘梅.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跟随特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3].王彦植,陈方,刘洪,沙莎,逯雪铃.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跟随响应特性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8

[4].盛婕.悬浮电流特性及悬浮斩波器电流跟随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关雁铭.微型机器人在低雷诺数液体中的特性研究以及IBVS路径跟随的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

[6].陈小虎.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的跟随响应特性和湍流变动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7].张坤,周浩.基于提高闭环跟随特性的位置随动系统设计与仿真[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

[8].颜晓辉,何琳,徐荣武,廖健.电液步进缸的跟随特性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5

[9].苏义脑,滕鑫淼,林雅玲.锥形节流口压降研究与跟随机构特性分析[J].石油机械.2014

[10].韦世福,陈文清.巧用“源名跟随”引起的联动特性构建双视频通道[J].现代电视技术.2013

标签:;  ;  ;  ;  

跟随特性论文-孙惠芳,杨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