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灿秋[1]2004年在《统一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资本配置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20多年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一步深化和上升到了资本配置的管理。资本和风险资产的匹配,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从资本配置的角度有效地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呆帐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制度叁道防线。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要有效地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并且可以通过贷前分析对其信用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风险交易市场转移可以转移的市场风险;最后,对必须承担的、不可转移的风险则通过合理的资本配置来进行防范和管理。 同时,经过对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从资本配置角度进行风险管理现状的研究,作者发现可以用更加精确的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从资本配置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管理。 因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如何通过贷前分析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企业需要贷款的真正原因是企业存在资产转换周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资产转换周期,资产转换周期是企业将金融资产转化为实物资产,再将实物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的过程。商业银行应该从资产转换周期角度分析企业需要四川大学博卜学位论文贷款的真实原因,确认企业是否真正需要贷款,并从资产转换周期角度分析企业是否能够按时偿还贷款,识别出那些故意贷款去冒险、或者根本就不打算还款的企业予以拒贷,并结合申贷企业的行业风险分析、企业内部关键的经营管理问题分析、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管理、市场销售风险分析等方法进行贷前风险防范。 然后,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如何通过风险的市场交易来转移市场风险。研究表明,风险交易市场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风险在市场上的交易可以增加交易各方的效用,优化风险资源配置,风险的交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本文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论证表明,风险管理可以增加公司价值,更大化股东财富。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MM定理认为公司的财务策略对公司的价值没有影响。但是,MM定理的严格假定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金融市场上存在融资成本,公司可通过风险管理降低融资成本;现实的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公司因财务危机而产生的成本,公司可以通过风险管理降低因财务危机而产生的成本;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存在着税赋,公司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公司面临的税赋;公司还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解决“代理人矛盾”,使公司更有效地选择投资项目。因此,商业银行通过金融风险交易市场进行风险转移的管理可以增加自身的价值,可以更大化股东财富。商业银行可以对利率的市场风险进行交易管理,可以利用风险交易市场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可以利用风险交易市场上的信用衍生产品来转移信用风险。 在研究了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呆帐准备金提取方法、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状况的基础上,作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风险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呆帐准备金是用来弥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预期损失的,因此,对呆帐准备金的提取额度应该通过对银行信贷风险资产的预期损失进行精确计量加以确定。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方法都是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没有与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预期损失精确挂钩。 其次,《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净额比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应不小于8%,核心资本比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应不小于4%,这种资本充足率的确定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方法同样没有精确的理论框架和定量模型支持。实质上,资本充足率规定的资本额度中包含了呆帐准备金,资本额度中超过呆帐准备金的部分应该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资本。从理论上讲,风险资本应该是用来抵御超过预期损失部分的经营风险的,也就是说,从超过预期损失开始,到银行破产清算前的风险应该用风险资本来抵御。显然,将呆帐准备金和风险资本合起来规定一个8%的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是粗糙的,对风险资本要求的计量是不精确的。 第叁,存款保险制度是用来防范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的,存款投保费率应该与银行的破产风险相匹配。但是,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存款投保费率也难以采用精确的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进行计算。存款保险费率不能按照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精确确定,存款保险制度就会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根据期权定价模型,商业银行会通过增加资产风险来增加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通过减少资本来增加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在资本配置风险管理中没有清晰地界定呆帐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和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防范功能,没有用清晰的、定量的理论模型来指导呆帐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特别是商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没有理论依据和模
陈凤鸣[2]2006年在《基于经济资本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全球化高速发展,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风险管理模式无法实现对风险的整体控制。经济资本是当代银行业顺应国际监管要求,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面临风险日趋复杂的现实下,注重内部资本管理,并超越资本监管要求而产生的全新管理理念。其提出和应用不仅实现了建立在高度量化基础上的风险、收益与资本承担的相互统一,而且不断推动着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整体统一。基于经济资本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如VaR风险计量模型,风险调整收益(RAROC)业绩考评体系使得经济资本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在一个风险管理平台上得到充分考虑,使商业银行战略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在对客户和产品的定价策略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而对收益的指标考察中,考虑了风险带来的经济资本占用的因素。本论文在研究国内外学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资本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借鉴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模式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控制和转移,对经济资本进行配置及合理、科学的业绩评价与考核。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风险管理现状,提出了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运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资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张亚兰[3]2008年在《商业银行风险限额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金融风险日益广泛、复杂和多变,银行业急需建立一种更为精确和实用的管理模式,以控制风险损失,风险限额管理由此应运而生。银行通过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最高规模上限,各种限额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限额管理体系。风险限额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分配和风险限额监控。首先,本文基于VaR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论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从而设定风险限额;然后,依据RAROC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研究了银行风险资本限额配置过程;最后,通过选择合理的监控时机对风险限额进行监控。商业银行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从建立数据整合存储解决方案,加强风险计量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整体的IT服务管理方案等方面着手分组织规划阶段、体系构建阶段和应用实施阶段构建商业银行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孙继伟[4]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金融业实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百多年来,银行曾经面临过不同阶段的金融危机的威胁,风险评价及管理技术就是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代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同时也赋予了银行的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叁大风险的研究和防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的方面。本文在第二章节里,深入地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和信用风险成因及特征;在第叁章节里,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的分类等内容,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叁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新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在第四章节里,研究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控制现状,指出如何构建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框架体系及其缺陷;在第五章节,从银行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的风险指标进行风险度量和实证研究,构建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同时,以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为背景,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一国内新近大量涌现的银行业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分析了该类贷款财务指标的主要评价因素,又分别运用Logistic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该类贷款的风险识别和分类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不同财务评价因素以及判别模型分类效果的讨论,得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的财务评价体系以及判别模型必须要适用国内实际情况,并给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在第六章节,是以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框架为基础,构建了新型的风险绩效银行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以风险资本理念为核心,建立以风险资本为基的评价体系,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有效提高银行资金回报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以绝对量指标EVA(经济增加值)和相对量指标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特有的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在文章的第七章节,重点讨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缓释和转嫁机制以及信用风险管控文化和理念培育体系,对如何健全管理体系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顺利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课题。本文贡献之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大的环境背景下,与时俱进,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国内社会上出现的新的课题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自身风险特征出发,体现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实现对风险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全面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定量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文献的综述和归纳,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梁雷[5]2012年在《基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的运营行业,在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21世纪,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同业竞争加剧的时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常态化管理模式了。现行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包括内部控制管理和经济资本管理,两者都是以风险管理为目的的管理体系,在商业银行中却处于并行的状态,不仅各自的运行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且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成本和延缓了风险管理效率,积累了诸多弊端。本文通过对经济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认为经济资本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有融合的基础;在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在融合风险管理理论、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个可以覆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嵌入式经济资本风险管理体系,将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框架和经济资本管理做互补式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有效的防范风险,创造价值,可持续发展服务。嵌入式的经济资本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是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经济资本风险控制体系,这个体系是将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框架和经济资本风险管理模式充分融合和互补,以制度为保障,以风险计量为核心,以风险绩效为评价手段,形成动态的、全面的、符合商业银行管理目标的风险管控机制。嵌入式经济资本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定位为可容忍风险程度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控制结构是将COSO—ERM的结构与经济资本管理流程相结合,在经济资本的计量、配置和绩效评价的每一个环节中,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要素;考虑到商业银行所面对风险的复杂性和经济资本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在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尝试以风险类别为视角、以经济资本管理流程为视角等不同视角的控制制度融合问题,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在对经济资本管理中的适用性和可变化性,并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为例说明控制流程的设计。在构建嵌入式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选择我国工商银行的数据为例,对经济资本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首先,基于内控评价结果修正的基本指标法,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出发,结合商业银行对其自身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计量出了与操作风险相匹配的经济资本,进而对经济资本合理地分配提供了依据,这就构成了度量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修正后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能够反映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薄弱的现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计量结果倒推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使得操作风险计量的意义得到了延伸。
文忠平[6]2012年在《基于RAROC最优的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组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最小的成本和风险获取最大收益一直是商业银行贷款资源配置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贷款资源有限约束下,研究贷款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经营效果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和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而以马科威茨(Markowitz)1952年发表的“证券投资组合选择”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为商业银行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以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将信用风险理论、经济资本管理和风险收益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并重,运用均值方差模型、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最优化理论和矩阵理论等工具,开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贷款组合优化配置管理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现有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公司违约模型的联合预测方法。信用风险的计量作为推行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中的核心内容,是信贷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但从现有模型的实际运用看,模型的解释功能较强而预测功能不足。论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析,并根据Altman模型的核心思想,通过研究非财务因素对财务状况的作用机理和大小,尝试建立基于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联合模型来实现预测功能。2.研究了RARoC在商业银行实务中的计量及系统构建。从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均衡风险和收益的思想,重点研究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在中国商业银行实务中的计量方法,并对测算中面临的数据提取、匹配、分摊和拨备确定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从计量模型、基础数据库和业务部门支持等方面提出RAROC系统建设的关键要素,为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和RAROC系统建设提供参考。3.贷款组合优化配置的目标函数选择研究。首先,以贷款客户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RAROC最优的客户组合优化决策模型;其次,根据构建的客户组合优化模型,通过对以贷款风险收益最大化和以客户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贷款组合的比较分析,研究目标函数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依据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从实务角度论证采用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作为贷款组合管理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基于商业银行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管理需求,构建了多目标行业贷款组合优化管理模型,属于论文的应用研究。以贷款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将具有相同行业属性的贷款集成于同一行业内,并加入资本效率约束来构建多目标下多个行业的信贷组合决策模型。模型能兼顾收益、风险和资本运用效率等多种关系,将以贷款为对象的微观组合贷款管理转变为以行业为载体的中观组合贷款管理,尝试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迭代求解,得到整体综合收益RAROC最大和组合风险最小的贷款最优分配比例。5.关于贷款损失保险及其组合管理的研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Ⅲ)要求,从目前的监管标准和近年来商业银行融资情况看,未来银行资本需求巨大且消耗速度快,传统的资本补充渠道对长期性的银行巨量资本补充需求已经明显难以为继,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己严重受制于经济资本的短缺。论文从贷款占用经济资本的角度提出银保联合创新,研究通过购买贷款损失保险释放部分经济资本从而获得发展新信贷业务所需资本的创造机制,探索银行资本补充的新途径,并研究相关组合管理。6.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忽视各经营机构自然禀赋、客户资源、人员素质和管理文化差异的行政化“硬约束’’管理过多而出现信贷资源错配、效率低下的现象,进行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研究。依据构建的贷款组合优化模型,提出建立信贷经营“软约束”管理体系的新思路,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谭德俊[7]2014年在《基于经济资本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金融产品交易的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迅速增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暴露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银行业各类风险的强交互作用性。为了提高银行业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协议Ⅱ》基础上,于2010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质量、数量以及应覆盖风险的范围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巴塞尔协议Ⅲ》强调逆周期资本监管和系统性风险控制基础上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所导致的非预期损失缓冲通盘考虑,运用资本工具控制和管理包括系统性风险的全部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变革大幕开启,基于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在界定全面风险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构成以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人工系统。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点。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目标设定、约束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分析,得到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运行的驱动机制。通过对商业银行物质因素分析,经济资本在事前、事中、事后对各类风险及其导致的损失的作用分析,揭示了经济资本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这种逻辑关系,论文对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控制风险、价值创造和“叁性平衡’叁个方面。控制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论文研究了经济资本约束风险的机理,构建了经济资本计量、限额设定、限额监控为流程环节的风险控制流程。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目标是经济资本的核心功能所在。论文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并从价值创造的目标出发,建立了以新增经济资本期望收益率为目标,增量经济资本为约束的优化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解的进一步分析,得到了银行经济资本的动态调整必须使所投入的经济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才能保证商业银行收益最大化的结论。通过适当的贷款定价方式实现商业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叁性平衡”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计算各类风险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研究了基于目标RAROC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考虑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平衡要求以及它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通过对目标RAROC的修正,提出了基于“叁性平衡”的商业银行贷款动态定价模式。不同类型风险的集成计量是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论文通过分析与综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确立了适应于各类型风险的统一计量方式—VaR方法。论文运用概率统计理论推导出了商业银行各种类型风险损失分布和以它们为分量的向量分布,实证研究得出信用风险损失和市场风险损失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操作风险损失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其尾部近似服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类型风险的相关性,得到了含一种类型风险以及多种不同类型风险的资产组合的集成风险模型与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经济资本配置与调整是全面风险管理功能实现的前提。合理的经济资本配置与调整有利于优化利用商业银行资本,有效控制风险,提升经营绩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论文通过全面分析经济资本配置与调整的目标以及经济资本总额、集中风险控制要求、业务绩效要求、绩效与经济资本的变化关系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经济资本优化配置与调整模型。流程是实现基于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程序保障。论文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流程的逻辑构成。针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的各环节所对应的功能,以及各环节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其整体目标的方式。组织是实现基于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结构保障。论文在分析了组织必须遵循的原则基础上,设计了服务于目标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包含四个层级、七个部门的组织系统以及组织中各层级部门的职能。信息管理系统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血脉,是协调经济资本的计量、优化配置、组合管理、绩效评估以及其它相关工作的保障。论文根据信息准则,设计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信息收集与传递路线,以及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精神保障。论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提出了对培育以价值创造为主导的全员、全过程、标准化的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的建议。
姜美华[8]2010年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危机事件和丑闻,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正面临着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世界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和适度通货膨胀的大稳健时期(Great Moderation)走向了全面动荡,原有金融机构或破产或正在被接管,政府不得不对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的核心金融机构进行大规模干预。这进一步说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环境引发了金融机构过度的杠杆行为,在抵御非预期损失方面能力不足,即没有预留充足的资本来缓释资本,从而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认识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巴塞尔协议”为国际银行业营造了资本外部管理的框架结构。此后,西方银行业逐渐地、越来越多地从自身业务角度而非从被监管者角度来看待资本管理的问题,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各国商业银行都在研究适合本行特色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大量先进的风险计量技术、经济资本分配方法等被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经济资本占用量也成为商业银行考核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经济资本占用成为约束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日益先进的金融技术和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及其风险组合变得更为复杂,更加难以辨认和计量,传统的主要依靠专家判断和简单的风险计量来识别和管理风险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商业银行冲击较小,主要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放化程度较低、衍生产品交易量较少等,并不能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要好于国外银行,相反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中国商业银行必须朝着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结合中国实际状况,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来抵御全面风险,提高风险的管理水平和防御能力,提高面临重大不利事件的应对能力。本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经验以及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和分配模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建议”五个层面逐步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地介绍,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范围、国内外研究综述等;第2章“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分析”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主要研究了风险管理理论以及经济资本管理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研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计量方法,结合我国数据积累情况、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等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实施风险计量的现实选择;第4章“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主要研究了经济资本的配置方法和内容,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现实选择;第5章“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主要研究了如何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预算管理和贷款定价方面;第6章“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在前面几部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实践经验,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具体可行的路线途径和改进建议;第7章是本文小结。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近几年的数据清洗、数据补录及数据整合,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各行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针对客户的信用评级系统和针对债项的质量分类系统,可以确定贷款的违约概率,但是我国现阶段征信体系不规范,外部评级标准不统一,外部评级技术水平低,数据库建立时间较短,回测检验需要时间,且数据收集维护、信息系统建设还需要一定的年限,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应当采用内部评级初级法。在应用内部评级初级法时,需要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在确定PD时充分考虑客户内部信用评级情况,并参考外部评级情况,尽可能将影响PD因素考虑其中,如客户信用等级的历史和未来迁徙情况,提高PD的准确性。(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变动并不完全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政府意志在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仍然是一定目标区间内的固定汇率制度,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着较低的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配置对风险敏感度要求不高,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积累历史数据、熟悉国际先进计量技术、完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推荐的标准法进行市场风险计量。(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组织分工不当、业务流程不合理、管理力度薄弱、信息系统技术水平低、业务操作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面临的操作性风险较大,必须对操作风险进行必要的经济资本配置。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缺少高级计量法所要求的大量历史数据、先进的计量技术、完善的信息系统等,因此,现阶段可以采用标准法或替代标准法,但比例指标的设定水平应略高于监管所要求的水平。(4)经济资本配置与监管资本要求:商业银行要在年报中公布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在多数情况下,监管资本要求并不能成为分配资本的准绳,也不是衡量商业银行资本配置效率好坏的方法,但是监管资本作为一项强制指标,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制约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影响着内部资本配置过程,所以在研究经济资本配置时,应将监管资本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5)经济资本配置路线: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和相关性很难测量,且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不大,同时作为资产中较大比例的贷款,主要执行有调整的固定利率,收入的波动不大,我国商业银行可先采用系数法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同时将“自上而下”路线和“自下而上”路线结合起来,即先“自下而上”进行经济资本计量,确定各业务层面的非预期损失和相应的经济资本需求,再由总行根据发展战略、业务经营重点、风险偏好等对业务层面计算出的经济资本总量进行动态、双向、多维度调整后,再“自上而下”进行经济资本配置。(6)通过RAROC指标将经济资本思想和方法贯穿于商业银行绩效考核、预算分配和贷款定价,将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日常业务经营管理过程和日常内部管理过程,真正将风险思想贯穿于每位员工行动中。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弥补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理论研究的不足。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内研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学者大多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角度来研究商业银行外部资本的满足,很少涉及满足内部风险管理需要的资本要求,即使涉及也是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得出内部资本要求。本文基于银行风险管理的视角,系统研究了适合中国商业银行实际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弥补了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稀缺的状况。(2)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本人长期从事大型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持续国际监管资本发展和经济资本发展,特别是本轮危机后国际监管资本最新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比较了解,对于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透彻,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将国内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提出的建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3)在现有银行资本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适合中国银行业的、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分配的方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计量的现实选择,在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时要同时考虑监管资本要求和贷款规模限制,为实践中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由于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尚存在一定的局限:(1)本文未能对现有的风险计量模型进行改进,只能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状况和外部环境,尽可能将能够考虑到的影响经济资本计量的参数囊括于模型当中。本人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对数理模型的分析和应用。(2)虽然本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但由于本人研究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可能不够深入,提出的建议在实际应用时操作性有待考证。2010年我国要有6家商业银行开始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本人将时刻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新改进以及在这些银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金融理论提出更有操作性的改进建议。
王玉峰[9]2013年在《我国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研究》文中认为经济资本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新理念、新手段,被用以度量金融机构为吸纳非预期损失所必须要拥有的最低资本金,其最初产生于1978年美国信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并被国外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机构广泛应用,国内建行(1999)、中国银行(2004)、农行(2005)等大银行也陆续引入经济资本作为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巴塞尔委员会(2004)在《巴塞尔协议Ⅱ》中也明确要求内部评级法下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需要覆盖非预期损失。另一方面,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曾被我国投资银行业奉为风险管理“圣经”的美国五大投行风险防范能力受到了广泛质疑,亟须重新审视具有激进风险文化的现代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理论。进一步地,针对具有特殊的资产负债结构、逐日盯市的会计制度安排和复杂表外衍生品业务的现代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对其是否适应?如果能,又如何构建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体系,并处理好、体现出净资本监管约束?我国投资银行又该创造怎么样的应用环境?关于这一系列问题,尽管国际证监会组织的市场风险资本计算体现了经济资本的思想,欧盟在2010年《资本金要求指示》修正案中将投资银行的监管资本直接等同于经济资本,但现有文献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处于概念引入和简单的“移植性”介绍阶段,本文目的就是试图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7章,其中第2、3部分是研究重点,具体包括:第1部分对应第1章导论,重点是交代本文所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2部分系统论证经济资本配置在投资银行的适用性,分别从投资银行内部(第2章)和外部(第3章)两个视角进行了研究:(1)第2章基于“业务结构-经营特征-风险表现-经济资本配置的适用性”为分析思路,从现代投资银行的一般风险分析与我国投资银行的特殊风险分析两个方面,结合协同学理论,从内部视角论证了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投资银行协同风险管理的适用性。(2)第3章从净资本监管这一视角研究适用性问题,从分析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净资本监管的失效,到对我国净资本监管下投资银行风险行为的实证研究,本章提出了以经济资本作为净资本监管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标准。第3部分研究了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证,包括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其中第4章构建了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框架,基于这一框架下第5章和第6章则分别从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优化两个领域进行了具体的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来说:(1)第4章构建了基于净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双重约束下的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体系,分析了净资本与经济资本在不同约束性质下投资银行的资本配置原则,提出了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应用领域(资产配置、资本结构优化和绩效评估)及对应的经济资本度量方法选择原则。(2)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投资银行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①第5章建立了双重约束下投资银行资产配置模型,并基于GARCH-CVaR模型和GARCH-VaR模型,对我国上市投资银行的自营资产配置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与比较;②第6章利用期权模型,在修正前人的自上而下总量经济资本测度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动态(考虑红利分配、不考虑红利分配)和静态情形下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叁种投资银行资本结构优化模型,并在理论上论证了总体必要经济资本(合意的资本结构或净资本)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双重约束下的投资银行资本结构优化战略,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第4部分对应本文第7章,分析了我国投资银行开展经济资本配置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建设问题,并提出了渐进的经济资本配置推进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相对商业银行,现代投资银行特殊的资产负债结构、逐日盯市的会计制度安排、混业制度下的表内外高杠杆的经营特征决定了其具有更强的顺周期风险、更激进的风险文化、更易发生流动性风险和破产带来的较大负外部性,并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找出上述结论的微观证据。同时,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和我国问题投资银行的风险处置向市场化处置的转变,我国投资银行在混业竞争压力逐步显现、市场利率化改革持续推进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进一步扩大的现实背景下,我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特征将与美国趋同,加强以规避激进风险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投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建设不可避免。最后,本文运用协同学理论,认为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协同风险管理理论可以抑制投资银行激进的风险文化,并作为(管理视角、监管视角)杠杆水平的标准。(2)论文运用3SLS方法,实证分析了2008年净资本监管新规以来我国上市投行的在净资本监管约束下的资本调整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发现:上市投资银行按照“风险-资本”相匹配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净资本监管成为投资银行经营活动的紧约束;净资本监管指标的设计不尽合理,虽然总量性指标对投资银行风险管理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但结构性指标却与政策预期相反,资本不足的投行也可能通过承担较大的风险获取较高收益的形式来增加资本。(3)尽管经济资本和净资本作为投资银行业务活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本约束,但因与风险都存在联系而具有内在收敛性,需要投资银行和监管部门双方通过不断协同、不断进行纠错式地相互学习而使经济资本配置和净资本监管在投资银行资产配置、资本结构优化和绩效评估叁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构筑起有效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屏障。(4)论文在建立了净资本和经济资本双重约束下的投资银行资产配置模型基础上,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投资银行的自营资产的净资本要求大于经济资本要求、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基于GARCH-CVaR模型的配置方法比GARCH-VaR模型更为有效等结论,并与理论分析得出的经济资本配置可以防范投资银行道德风险的结论相一致。(5)论文在建立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投资银行资本结构优化模型基础上,实证研究发现案例投行的总体净资本要求过高、杠杆倍数偏低,这也与理论分析得出的经济资本配置可以用于投资银行净资本监管宽松评价标准的结论相一致。本文的主要创新或贡献:(1)论文从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净资本监管两个视角对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适用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证,并试图将两者通过协同学理论统一于一个分析框架: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投资银行协同风险管理。研究认为,经济资本配置能够在防范现代投资银行所具有的相对更激进的风险文化与财务杠杆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能为净资本监管的合意水平提供政策参考,深化了IOSCO、欧盟在投资银行净资本监管指引方面所暗含的经济资本思想。(2)论文构建了基于净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双重约束下的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体系,分析了净资本与经济资本在不同约束性质下投资银行的资本配置原则,提出了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应用领域(资产配置、资本结构优化和绩效评估)及对应的经济资本度量方法选择。(3)论文建立了双重约束下投资银行资产配置模型,并利用我国上市投资银行的自营资产配置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自营资产的净资本要求大于经济资本要求、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基于GARCH-CVaR模型的配置方法比GARCH-VaR模型更为有效等结论,这验证了理论分析得出的经济资本配置可以防范投资银行道德风险的结论。(4)利用期权模型,论文在修正前人的自上而下总量经济资本测度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动态(考虑红利分配、不考虑红利分配)和静态情形下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叁种投资银行资本结构优化模型,并在理论上论证了总体必要经济资本(合意的资本结构或净资本)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双重约束下的投资银行资本结构优化战略,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案例投行的总体净资本要求过高、杠杆倍数偏低,这侧面证明了理论分析得出的经济资本配置可以用于投资银行建立合意的财务杠杆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存不足)、并作为总体净资本监管宽松评价标准的结论。本文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经济资本配置是全局性的风险管理工具,论文在第5章的实证部分,限于数据的考虑,只局限于对自营业务的市场风险进行了研究。显然,投资银行的风险不仅仅只有市场风险,也不仅仅体现在自营部门,因此,实证结论与投资银行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2)论文在第6章对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投资银行资本结构优化建立了动态、静态模型,但并没有对动态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而且现有实证是仅以案例研究给出,样本偏少,结论的说服力不够。(3)尽管文中提及混业趋势对我国投资银行及其风险管理的影响,但本文研究对象仅限于独立投资银行,没有研究混业经营下的金融集团的风险管理问题,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领域有局限性。
龚澄[10]2008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全面资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银行业快速发展,银行风险呈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在资本功能认识深化、风险管理需要、市场需求以及巴塞尔协议的推动下,银行更加重视资本和价值管理,更加强调资本和风险资产的匹配。银行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的数量、结构和配置效率决定了银行运行的稳定与否。199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步伐加快,商业银行资本约束逐渐强化,但仍普遍存在资本概念缺失、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计量模糊等问题,相对国际先进银行差距很大。随着外部政策、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来自于股东、监管机构、市场、债权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逐渐加大,中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快向资本管理转变,因而,研究和发展适应中国商业银行的全面资本管理理论和应用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以及实证与规范分析、历史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等方法,以银行资本为研究核心,将银行资本的司库管理、风险管理、监管管理、财务管理结合起来,提出“全面资本管理”的概念,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市场和监管环境,尝试构建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中国商业银行全面资本管理体系,为国内商业银行逐步实施全面资本管理模式,探讨理论上的科学依据、具体措施和体系框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介绍本文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在综述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全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第二章从资本特征和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全面资本管理的概念,进而分析银行实施全面资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资本结构、风险度量、资本配置和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等方面。第叁章介绍了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金制度、资本结构、监管资本管理和经济资本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第四章在分析全面资本管理与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研究全面资本管理与银行公司治理框架,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全面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第五章主要研究全面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可用资本筹划,分析权益类、债务类和混合类资本工具的选择,研究可用资本金的规划、筹集和运用问题。第六章主要从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银行监管角度研究银行风险度量问题,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度量及运用。第七章在资本筹划、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探讨经济资本配置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研究资本配置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分析。第八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总结全文,本文认为基于银行资本的功能以及资本的稀缺性,银行资本的有效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应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实现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全面资本运营转变,从银行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发展,从账面资本数量的管理向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的转变,逐步实现银行全面资本管理。银行全面资本管理不仅是简单地管理某一项资本,或者是应对外部监管的监管资本管理,也不只是银行内部风险、业绩的一种算法,而是包含可用资本筹划、风险资本度量、经济资本配置叁大环节,为银行价值最大化服务的经营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对银行最优资本水平的筹划、风险水平的度量和资本的最优配置等研究,为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创新之处为:(1)基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系统研究了基于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全面资本管理,弥补了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稀缺的状况。(2)在现有银行资本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创新地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全面资本管理”概念,搭建了一个适合中国银行业的、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商业银行全面资本管理分析架构,为实践中中国商业银行构建资本管理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3)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现状,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大类工具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应用研究,深入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统一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资本配置风险管理模型研究[D]. 魏灿秋. 四川大学. 2004
[2]. 基于经济资本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陈凤鸣. 广西大学. 2006
[3]. 商业银行风险限额管理研究[D]. 张亚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继伟. 复旦大学. 2011
[5]. 基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 梁雷.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6]. 基于RAROC最优的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组合管理研究[D]. 文忠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7]. 基于经济资本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 谭德俊. 湖南大学. 2014
[8].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 姜美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9]. 我国投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研究[D]. 王玉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10]. 中国商业银行全面资本管理研究[D]. 龚澄. 西北大学. 2008
标签:金融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净资本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银行业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金融论文; 操作风险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投行论文; 限额设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