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液共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液,硫酸镁,溶胶,聚糖,甲基丙烯酸,凝胶,石墨。
溶液共混论文文献综述
党力,李宛琴,吕智慧,胡杰林,次旺拉姆[1](2019)在《溶液共混法制备碱式硫酸镁晶须/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甲苯作为溶剂、聚丙烯(PP)作为基体、月桂改性的碱式硫酸镁晶须(MOSw)作为填料,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碱式硫酸镁晶须/聚丙烯(PP/MOSw)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MOSw添加量小于5%(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及冲击强度均有明显提升。随着MOSw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大,PP/MOSw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反而下降,但仍然优于相同添加量的熔融共混法样品。断面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当MOSw添加量小于5%时,其分散较为均匀;当MOSw添加量较大时,其在基体中易发生团聚,且团聚体与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差。此外,还采用Turcsányi方程定量计算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结果同样表明:当MOSw添加量小于5%时,晶须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较强;随着MOSw添加量的增大,晶须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减弱。(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8期)
吕智慧,王丹,赵云天,马小宏,兰生杰[2](2019)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丙烯/碱式硫酸镁晶须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共混法将碱式硫酸镁晶须(MOSw)与聚丙烯(PP)进行共混,经过降温沉淀、抽滤洗涤及真空干燥等过程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含量的聚丙烯/碱式硫酸镁晶须(PP/MOSw)复合材料。通过水平燃烧试验、锥形量热等测试手段考察了PP/MOSw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MOSw的加入对PP树脂有良好的阻燃效果。随着MOSw添加量的增大,其阻燃效果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量为10%时阻燃效果最好。此外,通过热重、残炭照片分析以及Raman光谱等手段研究了MOSw阻燃PP基体的机理,结果表明,MOSw的加入不仅提高了PP的热稳定性,同时使燃烧残炭层更加完整,从而表现出更好的阻燃性能。(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李海洋,郭飞,石颖,李酉,赵学娟[3](2016)在《溶液共混法制备PVDF/PMMA/MMT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不同蒙脱土含量的PVDF/PMMA/MMT复合材料,初步考察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结晶结构和热行为.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断面呈现海绵状微孔结构;复合材料中的PVDF以α晶和β晶的形式存在;适量的蒙脱土可作为成核剂,促使PVDF的结晶更完善.(本文来源于《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庞青青[4](2016)在《溶液共混法增韧改性聚乳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是一种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绿色环保型材料,最终产品是二氧化碳和水。聚乳酸具有热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强度高等特点,并且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加工等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服装等领域。然而,聚乳酸具有脆性大、抗冲击性差等缺点,为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必须对聚乳酸进行改性,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对聚乳酸进行增韧改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化学法和物理法对聚乳酸进行改性,其中物理法工艺操作简单,产率高,成本较低。本文通过加入柔顺性较好的可降解塑料和无机颗粒与PLA进行溶液共混制备了PLA基共混物和PLA基复合材料,并对其热稳定性、断裂韧性、力学性能和形态学进行研究。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纳米碳酸钙(Ca CO3)复合增韧聚乳酸的研究结果:PBS不影响PLA的热稳定性,而Ca CO3降低了PLA的热稳定性,将PBS和Ca CO3同时加入,PLA/PBS/Ca CO3复合材料的的热稳定性与纯PLA相比稍微降低。与纯PLA相比,PLA/PBS共混物和PLA/Ca CO3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而PBS和Ca CO3的同时加入,进一步增大了PLA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PBS的加入,降低了PLA的弯曲模量,而PBS和Ca CO3的同时加入,增大了PLA的弯曲模量。SEM图片表明PLA/PBS共混物、PLA/Ca CO3复合材料和PLA/PBS/Ca CO3复合材料的断裂面与纯PLA相比粗糙不平。TEM图片表明,Ca CO3在PLA基体中均匀分散。总结,PBS和Ca CO3在不影响PLA力学性能的同时,对PLA有协同增韧效果。2.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和碳化硅(Si C)复合增韧聚乳酸的研究结果:PES和Si C的加入不影响PLA的热稳定性。与纯聚乳酸相比,PLA/PES共混物和PLA/Si 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而与PLA/PES共混物相比,PES和Si C的同时加入,进一步增大了PLA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PES的加入,降低了PLA的弯曲模量,而PES和Si C的同时加入,增大了PLA的弯曲模量。SEM图片表明PLA/PBS共混物、PLA/Si C复合材料和PLA/PES/Si C复合材料的断裂面与纯PLA相比粗糙不平。TEM图片表明,Si C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总结,PES和Si C在不影响PLA力学性能的同时,对PLA有复合增韧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任秀艳,曹春雷,王宇明[5](2016)在《溶液共混法制备PBT/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石墨烯(GS)复合材料和PBT/表面功能化石墨烯(GSKH550)复合材料,并对PBT、PBT/GS复合材料、PBT/GS-KH550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S和GSKH550的加入均使PBT的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均略有升高,促进了PBT的结晶,PBT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略有增加,使结晶更完善,但并未改变PBT结晶的类型;PBT/GS-KH550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有明显的提高,添加0.2%(质量分数,下同)GS-KH550时,PBT/GS-KH550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4.8 J/m。(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6年02期)
闫海超,田明,张立群,宁南英[6](2015)在《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热还原氧化石墨烯/热塑性聚氨酯介电弹性体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热还原氧化石墨烯(TRG)/热塑性聚氨酯(TPU)介电弹性体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k),低介电损耗和低电场条件下的大电致形变。结果表明,热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在TPU基体中得到良好的分散。添加2vol%的热还原石墨烯的TPU在100Hz下的介电常数从纯的TPU的7迅速增加到了1875。这是由于石墨的加入破坏了TPU的氢键从而增加了偶极极化率。并且添加2vol%的TPU在100Hz下的介电损耗仍然很低,只有0.43。尽管随着添加的石墨烯的量的增加其模量有所增加,但是介电常数增加的更快,从而使得机电敏感因子(β)增加。结果,添加2vol%的热还原石墨烯,其β在100Hz的时候增加了106倍,在低电场(250 V/mm)其电致形变增加了17倍。这项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在低电场下获得大电致形变的方法,那就是通过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并且破坏TPU的氢键。这项研究有望于应用在要求电场强度比较低的生物医学领域。(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 高性能高分子》期刊2015-10-17)
朱建华,赖富饶,杨晓泉,齐军茹,秦美欣[7](2014)在《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溶液共混体系溶胶-凝胶转变数学模型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跟踪光学性质白度值变化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葡聚糖(DEXT)溶液共混体系经葡萄糖酸内酯(GDL)诱导溶胶-凝胶转变过程色差亮度(L*)-凝胶时间(t)关系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发现,L*-t关系具显着的"S"型规律性。通过6类回归数学模型拟合比较发现不同超声强度处理或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共价复合物(SPI-g-DEXT)添加条件下,Boltzmann函数数学模型L*=L*2+(L*1-L*2)/(1+exp((t-tg)/dt))均具有相关系数R2值最高、模拟值与实际值残差平方和最小、普适性强且函数模型参数对应物理意义明确。采用Boltzmann函数可以明确地界定出L*-t曲线的3个特征区域:下平台溶胶区、溶胶凝胶共存转变区和上平台凝胶区。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差亮度值动态变化分析SPI/DEXT溶液共混体系GDL诱导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凝胶起始时间、凝胶完成时间和凝胶速度的定量化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12期)
刘小英,姚辉梅,杨丽君[8](2014)在《高岭土/尼龙66溶液共混复合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酸做溶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高岭土/尼龙66复合材料,对其进行XRD,FTIR,DSC表征。结果表明:高岭土对尼龙66结晶的晶型没有影响,但高岭土与尼龙66间存在化学键作用。随着高岭土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先增大后减小,当高岭土含量为4%时,复合材料结晶度达到最高为45.64%。(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15期)
朱建华,杨晓泉,齐军茹,杨晓敏[9](2014)在《基于色差变化研究大豆蛋白/葡聚糖溶液共混体系溶胶-凝胶转变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差动态变化分析大豆分离蛋白(SPI)/葡聚糖(DEXT)溶液共混体系GDL诱导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凝胶起始时间、凝胶完成时间和凝胶速度的定量化新方法。建立了色差亮度值(L*)随冷致凝胶时间(t)变化关系的Boltzmann函数数学模型:L*=L*2+(L*1-L*2)/{1+exp[(t-tg)/dt]},该模型的参数具明确物理意义。应用此模型研究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共价复合物(SPI-g-DEXT)对SPI/DEXT溶液共混体系溶胶-凝胶转变过程特性影响发现:与对照相比,添加0.20%(m/m)SPI-g-DEXT,凝胶起始点时间被迟滞1.07±0.21 min,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完成时间延长了1.34±0.16 min,平均凝胶速度降低幅度达10.5%。当SPI-gDEXT添加量为0.30%~0.50%(m/m),与未添加共价复合物对照相比,凝胶起始点被提前,凝胶完成时间显着降低,平均凝胶速度因相分离作用显着增加,主因共价复合物空间位阻优于增容效应所致,且上述叁参数变化趋势随SPI-g-DEXT添加量增加而加剧。(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张杰[10](2014)在《聚对二氧环己酮及聚羟基乙酸溶液共混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当今医学治疗中经常需要一些暂时性的材料,为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因其可在生物体内经水解、酶解等过程逐渐降解成相对分子量较低的化合物或单体,降解产物能被排出体外或能参加体内正常新陈代谢而消失等特性,在“药物控制释放”、“外科手术缝线”、“骨科治疗中的可吸收螺钉及固定棒”、“伤口敷料和腹壁缺损修补材料”及“生物人工器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降解材料在临床医学中的不同应用,需要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及不同的降解速度。为使材料具有预期性能,人们除寻找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外,更多更为方便的途径是利用现有材料对其进行共聚、共混或填充各方面的改性,使其性能满足预期的要求。本论文尝试将聚对二氧环已酮(PPDO)及聚羟基乙酸(PGA)两种常用生物降解材料进行共混改性。考虑到PPDO与PGA材料熔点相差120℃左右,因此采用了溶液共混的方法,用六氟异丙醇(HFIP)作为溶剂对PPDO及PGA两种材料进行溶解共混。通过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体外降解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物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及微观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聚对二氧环已酮(PPDO)及聚羟基乙酸(PGA)两种材料在共混物中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共混物的降解速度随着其中PGA比例的增加而加快,共混物的微观形貌与纯PPDO的蠕虫状结构及纯PGA的致密结构不同,表明共混物体系的性质与对应的两个均聚物不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01)
溶液共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液共混法将碱式硫酸镁晶须(MOSw)与聚丙烯(PP)进行共混,经过降温沉淀、抽滤洗涤及真空干燥等过程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含量的聚丙烯/碱式硫酸镁晶须(PP/MOSw)复合材料。通过水平燃烧试验、锥形量热等测试手段考察了PP/MOSw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MOSw的加入对PP树脂有良好的阻燃效果。随着MOSw添加量的增大,其阻燃效果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量为10%时阻燃效果最好。此外,通过热重、残炭照片分析以及Raman光谱等手段研究了MOSw阻燃PP基体的机理,结果表明,MOSw的加入不仅提高了PP的热稳定性,同时使燃烧残炭层更加完整,从而表现出更好的阻燃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液共混论文参考文献
[1].党力,李宛琴,吕智慧,胡杰林,次旺拉姆.溶液共混法制备碱式硫酸镁晶须/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J].材料导报.2019
[2].吕智慧,王丹,赵云天,马小宏,兰生杰.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丙烯/碱式硫酸镁晶须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9
[3].李海洋,郭飞,石颖,李酉,赵学娟.溶液共混法制备PVDF/PMMA/MMT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表征[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庞青青.溶液共混法增韧改性聚乳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任秀艳,曹春雷,王宇明.溶液共混法制备PBT/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6
[6].闫海超,田明,张立群,宁南英.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热还原氧化石墨烯/热塑性聚氨酯介电弹性体复合材料[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性能高分子.2015
[7].朱建华,赖富饶,杨晓泉,齐军茹,秦美欣.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溶液共混体系溶胶-凝胶转变数学模型选择[J].现代食品科技.2014
[8].刘小英,姚辉梅,杨丽君.高岭土/尼龙66溶液共混复合材料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4
[9].朱建华,杨晓泉,齐军茹,杨晓敏.基于色差变化研究大豆蛋白/葡聚糖溶液共混体系溶胶-凝胶转变特性[J].现代食品科技.2014
[10].张杰.聚对二氧环己酮及聚羟基乙酸溶液共混及其性能表征[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