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替传译表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澳大利亚口音,交替传译表现,认知负荷,实验研究
交替传译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吕蕴琦[1](2019)在《澳大利亚口音对学生译员交替传译表现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吉尔(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在交替传译这一特殊认知活动中,源语的澳大利亚口音对学生译员交替传译表现的影响。为实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源语的澳大利亚口音是否影响学生译员的交替传译表现?(2)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3)影响产生的潜在原因是什么?为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学生经常接触的美音源语进行实验前测,实验变量控制包括两种口音源语的主题、长度、语速、句子长度、有无背景音、发言人性别等,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口音为自变量,学生译员的口译表现为因变量,采用实验为主、测试和问卷调查为辅的实验路径。本研究以东北某大学翻译专业本科叁年级的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要求被试进行美音源语口译和澳大利亚音源语口译,口译形式为现场交替传译,进行全程录音。口译结束后,马上对其进行词汇测试和问卷调查与访谈,之后通过实验对象的笔记、录音、录音转写、词汇测试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学生译员的总体表现和受到的干扰程度,从学生译员的口译译出率、流畅度、语言产出等维度研究澳大利亚源语对学生译员口译产出的影响及潜在的原因。研究发现,澳大利亚音源语对学生译员的口译表现在译出率、流畅度、语言使用和策略使用四个维度上均产生消极影响。产生影响的潜在原因主要为澳大利亚音源语带来的认知超负荷影响学生译员的代码识别、代码解读和信息编写等过程。通过研究澳大利亚音源语对交替传译学生译员口译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理论上验证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为交替传译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维度和数据支撑。此外,在实践上,本研究有助于口译教师与学生更多关注口译源语的口音变量,并对交替传译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9)
马思琪[2](2019)在《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看影响交替传译表现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英汉双语互译交替传译任务的实践报告。该报告所描述的口译任务为作者于2018年六月为一经贸合作会议提供交替传译服务的工作。作者尝试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为指导分析交替传译过程,发现任务中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作者的精力分配失衡,即在交传中无法熟练适度分配精力给听力理解、笔记、短时记忆、译文输出各部分,导致精力超负荷,进而对交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作者借鉴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将影响交替传译表现的因素分为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大门类,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其影响过程,并尝试给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以使精力尽可能达到合理分配,提高现场交替传译质量。通过案例分析,报告得出以下结论:1.译前准备很重要;2.译中反应要灵活;3.译后反思要深刻。期望本次实践报告对口译学习者和从业者今后在实践中提高交替传译质量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玉洁[3](2018)在《从外向程度看口译学习者性格特质与交替传译表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在影响口译表现方面,语言能力和一般认知能力仍然发挥主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在口译领域,人们也逐渐地认识到性格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过去数十载,关于性格和语言学习的关系的研究迅速发展,然而在这期间,人们对性格因素和口译关系的探索却比较少。根据之前的研究,性格特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可以对人们的学业和事业表现产生影响,且在语言学习领域也发现了性格因素的作用。文献回顾表明很可能性格特质和口译表现有关。为了探究性格特质和口译学习者口译表现的关系,本研究以大五类人格特质中的外向特质为例,研究了外向与口译表现的关系。本研究采取了量化的研究方法,41名来自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的MTI一年级学生参与了研究,他们参与了交替传译测试,其中包括中译英和英译中,也完成了测量外向程度的性格问卷。之后,利用SPSS22.0对参与者的性格分数和口译总分以及各个口译表现层面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口译学习者外向程度明显比大众的外向程度高,外向与口译总分显着正相关,外向和口译的逻辑性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外向与口译的流利度的正相关关系接近显着。这些研究发现中,有些发现与先前的相关研究结果呈现一致性。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作者讨论了本研究结果对口译培训和口译教师以及口译学习者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刘琳[4](2017)在《英汉交替传译中不同延时区间对二语高级学习者的口译表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与纽带,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口译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口译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然而,有关于交替传译的延时区间的讨论却鲜有涉猎,本研究试图从这一切入口展开讨论,以期对口译实践和研究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本研究主要关注英汉交替传译中学生口译员使用不同延时区间对口译输出质量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不同延时区间对口译输出质量有何影响?2.是否存在最优延时区间影响口译输出质量?如果存在最优延时区间,那么该区间与其他区间相比,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口译表现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前测确定了 12名口译水平相当的实验对象,这些二语高级学习者均来自英语翻译专业,受过专业的口译训练,具备优秀的双语能力。实验材料的选择从语音变异、语速、话轮长度、语法等方面进行探究,选定的初阶难度和中阶难度的英文有声材料均符合实验要求,也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考虑到实验对象的口译水平和能力以及口译任务的现场性,实验中英汉交替传译延时区间被划分为叁个层次:较短延时区间(3-5秒),中等延时区间(8-10秒)以及较长延时区间(13-15秒)。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发现:1.延时区间和口译输出质量呈现非线性相关趋势。随着延时区间不断延长,从信息完整度层面来说,译文中信息遗漏现象不断增加;从语言组织层面来说,译文中的语言错误逐渐减少。2.对于学生口译员来说,8至10秒的延时区间可以被视为最理想的延时区间。这是因为,译员受到的来自时间和短期记忆内容压力均相对较小,在进行英汉交替传译的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也可避免译员开始翻译前过长的“冷场”现象。本研究发现并描述英汉交替传译中不同延时区间对于口译输出质量的影响。同时,研究研究成果将运用于对口译员的训练,使他们对英汉交替传译过程中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口译成果。(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杨桦[5](2017)在《从吉尔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看影响交替传译表现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一篇英汉双语互译交替传译任务的实践报告,所描述的口译任务为笔者为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哈维德夫医院的专家提供交替传译服务的工作。会议上,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为来自哈维德夫医院的专家做了有关快速康复外科的工作报告。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因为信息密度过大,超出认知负荷而导致精力不集中;或者过分注重听和分析,而忽略了笔记;大脑疲惫时短期记忆不佳。随着实践的推进,笔者不断摸索并尝试以吉尔精力分配模型为指导来分析问题,发现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听辨环节精力分配失衡,短时记忆压力过大。听辨分析环节和短时记忆的过渡精力分配导致笔记延迟、漏记、错记,进而在译文产出阶段不断出现漏译、错译、停顿现象。笔者借鉴吉尔口译理解公式的问题分类法将此次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影响因素分为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大类,分类进行处理。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和理解等式可以帮助译员更好的进行口译任务的准备工作,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口译过程。通过理论的阐述和案例分析,笔者发现为了减少精力分配中听辩、分析和理解的负担,译员应该不断积累以及灵活运用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来增强对源语的理解。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之后,笔者给出了相应的可以帮助提高交替传译表现的方法,以期对译员更有效的分配精力和提高交替传译表现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7-03-24)
王家欢[6](2016)在《论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译文表现上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国语和汉语在词汇、语序、语法构成等很多部分都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在通译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同声传译的情况下,因为收听、理解、翻译的同时性,以及翻译者说话的速度等原因会增加翻译的难度。根据翻译的方式不同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视译和耳语口译。本文主要是以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为研究中心。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都是用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翻译是演讲者用具体的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当中同时拥有相同点。因此本文将探讨比较一下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交替传译是听取、理解、发话同时达成,但是和同声传译不同的是,讲演者发话一定时间内来听取然后开始翻译,在时间上,情报处理的限制上都比同声传译要少很多。同时,翻译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听取演说并分析之后可以向听众传达比较综合性译文,这也就比同声传译更明确更有逻辑性。和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是在话者发言的同时直接翻译的。所以我们要比较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差异性和其中的典型错误。本报告构成如下:在绪论中主要是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报告的构成等叁个方面来研究的。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本次口译的内容和翻译前的准备,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分析,以及译文表现上的差异及出现的错误和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期刊2016-06-01)
陈楚艺[7](2016)在《交替传译中心理压力对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被视为是最具挑战性及要求极高的职业之一,要求译员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而且还需有极高的身心素质来应对工作过程中巨大的心理压力。本实践报告主要基于作者在IBM公司“智慧城市大挑战”惠州项目中的叁场英汉双语交替传译实践。文中第一部分介绍了作者参与的此次惠州项目的背景与基本概况,第二部分描述了作者整个实践的过程,包括岗位的申请、译前准备、口译实践的具体形式以及译后的评估。第叁部分则主要结合拉扎勒斯的评估模型,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与塞莱斯科维奇在释意理论中提出的叁角模型,从发言人、听众、译员叁个维度来分析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这些心理压力对于译员现场表现的影响。作者在报告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本次实践中心理压力对译员的生理、心理认知还有口译输出质量所造成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以及作者在应对心理压力方面的思考与体会,例如需做足充分且有效的译前准备,激发自我效能感,并对口译任务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作者希望本报告能够为学生译员或译坛新手在减轻心理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过程中改善现场口译表现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6-03-28)
周婷[8](2015)在《实证研究:意象图式对英汉交替传译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象图式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国口译界研究有待向纵深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对意象图式与英汉交替传译表现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实验对象为A、B两组研究生二年级高级翻译学生(每组12名,受试者A语言是中文,B语言是英文)。实验方法是让A、B组受试者均进行两次科技类交替传译(英翻中),两个演讲源语语速、信息密度等无显着差别;选材方面,第二篇较难。自变量为意象图式的激活程度,因变量为交替传译质量和受试者自我评价。该实验旨在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意象图式充分激活和意象图式未充分激活的学生在口译同一篇技术方面(含有图式)的发言时,交替传译表现是否有显着性关系?(2)如果有显着性关系,意象图式如何影响口译过程各个环节?(3)本实验的结论对口译教学和训练有何启示?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有:两组学生口译的口译评分和实验后的问卷调查结果。经过SPSS 16.0统计工具进行分析,(1)在第一个交传中(较易),两组译员口译表现无显着差别;在第二个交传中(较难),两组译员口译表现有显着差别;这验证了意象图式的充分激活(可自然激活或者借助外部意象图式激活)与否对译员交替传译表现有显着影响。(2)意象图式对交替传译的各个阶段产生不同的作用,对听力理解影响最大。在第一个交传时,借助外部意象图式激活记忆的译员认为精力分配、记笔记、读笔记方面难度较大。(3)本文提出口译教学应充分重视意象图式的作用,训练口译学员视觉化记忆的技能。口译学员应主动在口译训练中运用这项技能,调高听力理解、记笔记、读笔记等方面的协调能力。(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5-04-07)
杜英姝[9](2013)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工作记忆、笔记和汉英交替传译表现之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作记忆作为理论框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作为受试者,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叁者之间的关系:1)工作记忆容量和笔记表现之间的关系;2)笔记表现和汉英交替传译表现之间的关系;3)工作记忆容量和汉英交替传译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3年06期)
喻景予[10](2011)在《关于工作记忆对交替传译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行为,是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它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理、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交替传译是口译活动的一种。在交替传译活动中口译员没有机会反复理解原语信息,而是要一次性听取原语信息,借助笔记,或在没有任何外界辅助手段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用目标语将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忠实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听众。口译员在翻译的同时又要对信息进行再认和回忆。这种较强的即时性会给译员造成沉重的记忆负担。由于口译活动对记忆能力的要求,自从20世纪60年代口译研究正式展开以来,语言信息的记忆能力与口译质量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工作记忆对译员交替传译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工作记忆广度与汉英交替传译成绩存在显着关系,但是工作记忆广度与英汉交替传译成绩不存在显着关系。(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1-12-01)
交替传译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一篇英汉双语互译交替传译任务的实践报告。该报告所描述的口译任务为作者于2018年六月为一经贸合作会议提供交替传译服务的工作。作者尝试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为指导分析交替传译过程,发现任务中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作者的精力分配失衡,即在交传中无法熟练适度分配精力给听力理解、笔记、短时记忆、译文输出各部分,导致精力超负荷,进而对交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作者借鉴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将影响交替传译表现的因素分为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大门类,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其影响过程,并尝试给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以使精力尽可能达到合理分配,提高现场交替传译质量。通过案例分析,报告得出以下结论:1.译前准备很重要;2.译中反应要灵活;3.译后反思要深刻。期望本次实践报告对口译学习者和从业者今后在实践中提高交替传译质量有所裨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替传译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1].吕蕴琦.澳大利亚口音对学生译员交替传译表现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马思琪.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看影响交替传译表现的因素[D].宁夏大学.2019
[3].李玉洁.从外向程度看口译学习者性格特质与交替传译表现的关系[D].厦门大学.2018
[4].刘琳.英汉交替传译中不同延时区间对二语高级学习者的口译表现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7
[5].杨桦.从吉尔精力分配模型和理解等式看影响交替传译表现的因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6].王家欢.论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译文表现上的差异[D].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016
[7].陈楚艺.交替传译中心理压力对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8].周婷.实证研究:意象图式对英汉交替传译表现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9].杜英姝.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工作记忆、笔记和汉英交替传译表现之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
[10].喻景予.关于工作记忆对交替传译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