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室外环境论文_吴怡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区室外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居住区,环境,室外,风速,风压,建筑,关联性。

居住区室外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吴怡雯[1](2019)在《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已成为居住区设计时的重要任务。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不仅要在建筑内部考虑适老性设计,因室外空间作为老人重要的活动场所,其适老性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室外环境设计的好坏可直接影响老年人居住时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室外环境设计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本文首先分析了老年人的特征,然后提出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求,最后针对老年人需求提出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建议,可对今后新建居住区适老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27期)

雷鑫[2](2019)在《北京既有居住区室外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问题一直是直接关系民生的重点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完善、理念的更新,住房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居住区的室外环境也成为衡量居住区品质的重要参照指标。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进入转型期,从“增量开发”模式转为了“存量治理”模式,需要对现有的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再利用。既有居住区在建成城区中占相当一部分面积,建设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大量的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现有城市空间脱节,而其空间潜力较大具有研究价值。文章中以北京市既有居住区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住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更新方式的理论研究现状的整理和归纳,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并分类调研走访北京部分既有居住区,总结现存问题,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居住区整体室外环境以及城市片区的角度思考既有居住区的室外环境整体品质提升策略。文章首先(一、二章)介绍本研究的范围、方法及行文结构,并阐述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吸取历史经验,重点阐述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原则和实践案例,为下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文章中部(叁、四章)从既有居住区现状调研入手,发现并整理居住区中共性以及个性问题,针对现存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其产生的原因,并为下文提供品质提升策略的实际依据。最后部分主要根据上述理论和实际依据,在整体性、互利共享和可持续等原则的驱动下,从城市片区、空间、交通、配套以及技术等方面探讨既有居住区室外环境品质提升的相关策略,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最后对上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韩方奇,季翔,边导[3](2019)在《居住区建筑组团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以徐州市某居住区组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外风环境对居住建筑的影响是绿色住宅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诸多学者、教授对居住区室外风环境做了大量研究,但现阶段的研究多针对单一居住区,并没有将周边其他住区建筑组团考虑在内。文章通过对徐州市某居住区建筑组团及周边建筑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居住区组团的风速和风压分布情况,评价该组团室外风环境的质量,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温雅俊,王燕飞[4](2019)在《居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区区室外风环境是城市微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生态质量和室内风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中产生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也都与风场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城市气候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北方夏热冬冷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诸多气候因素如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大气湿度、风速风向中,炎热夏季能够改善人室外舒适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风[1]。因此如何营造一个更好的居住区的室外风环境,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文章在城市以居住区室外风环境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居住区室外风环境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几点展望,以期为居住区室外风环境的研究尽一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林秀瑛[5](2019)在《室外热环境对于居住区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居住区室外热环境做了概述,然后详细阐述了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05期)

罗涛,邓勤犁,文远高,王乾坤[6](2019)在《武汉市高密度居住区夏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夏热冬冷地区高密度居住小区夏季热环境的特点,通过对武汉市某高密度居住小区在夏季典型气象日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风向进行现场实测,定量的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高密度居住小区的热环境现状以及不同的建筑,区域绿化和水体对区域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居住区的热环境较一般地带差,且与区域内的建筑布局有关,高密度居住区内空气温度较气象站高出3℃,平均风速低0.5 m/s。位于混凝土柏油路面上的测点上方空气温度整体相对其他测点要高,接着是花岗岩硬质铺地,位于绿化草坪内的温度最低。其次位于围合式建筑布局区域的温度较行列式布局高,当城市下垫面类型相同时,测试区域的绿化遮阳和建筑阴影对热环境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01期)

黄丽蒂,王昊,武艺萌[7](2018)在《大庆市居住区室外风环境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应用"五日滑动平均值"的方法,在确定大庆地区近年来风环境主要参数的基础上,调研了大庆地区137个已建居住小区,从而归纳总结出大庆市区六类基本小区原型并构建仿真模型在PHOENICS软件中进行模拟,得出六类基本原型的风环境云图,通过分析对比可得出如下结论,由于外界的宏观气象条件及建筑尺度、建筑间距等微观条件基本保持一致,故相互之间的风环境彼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原型A、C、D、E的风速比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而原型B、F的风速比相对最小;六种基本类型内部空气流动性排序为:原型F<原型C<原型E<原型<原型A<原型D。结合相关分析及实际情况建议在大庆市区范围内多采用原型D及原型E的小区布局方式。(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万怡,武六元[8](2018)在《西安地区居住区室外风环境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西安市的居住区建筑密度也随之快速增大,日照时间不充足、自然通风情况差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其中,室外风环境是影响建筑能耗、人们生活环境品质,乃至行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Phoenics软件对西安市居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合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室外行人高度风环境进行定量评估,针对居住区风环境对建筑的布局分布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在建筑设计阶段改善室外风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27期)

张会平[9](2018)在《基于环境认知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居住区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当前住宅商品化的情况下,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日益重要。该文主要分析基于环境认知下人们对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要求,提出设计策略,旨在进一步发展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6期)

杨益晖[10](2018)在《居住区建筑室外空间与风环境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城市在近十几年来飞速发展,但快速的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城市中密不透风,污染物在其中长久滞留,对人的健康以及居住舒适度带来严重影响。除了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外,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其功能与形态的集聚不可避免的会对城市污染物的扩散,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影响。如何对城市形态进行优化设计来改善区域内的微环境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本研究集将从城市中占比最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居住区入手,先对南京市的居住区形态进行梳理,找出其变化的规律,然后在日照规范、消防等规范的限定下,构建适合模拟研究的简化模型,再将居住区形态的变化规律应用其中,在保持周边环境建筑不变的情况下,对中间的研究区域放入不同高度、不同排布的变体。在研究中将使用MATLAB作为提取形态要素的主要平台,FLUENT作为提取风环境评价要素的主要平台,多平台协作提取出相关数据,然后进行不同定量分析的尝试,试图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这项研究对于未来居住区的设计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满足城市规范以及经济性要求的前提下,用设计手法来改善居住区风环境,提升居住品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6-14)

居住区室外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住房问题一直是直接关系民生的重点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完善、理念的更新,住房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居住区的室外环境也成为衡量居住区品质的重要参照指标。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进入转型期,从“增量开发”模式转为了“存量治理”模式,需要对现有的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再利用。既有居住区在建成城区中占相当一部分面积,建设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大量的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现有城市空间脱节,而其空间潜力较大具有研究价值。文章中以北京市既有居住区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住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更新方式的理论研究现状的整理和归纳,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并分类调研走访北京部分既有居住区,总结现存问题,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居住区整体室外环境以及城市片区的角度思考既有居住区的室外环境整体品质提升策略。文章首先(一、二章)介绍本研究的范围、方法及行文结构,并阐述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吸取历史经验,重点阐述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原则和实践案例,为下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文章中部(叁、四章)从既有居住区现状调研入手,发现并整理居住区中共性以及个性问题,针对现存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其产生的原因,并为下文提供品质提升策略的实际依据。最后部分主要根据上述理论和实际依据,在整体性、互利共享和可持续等原则的驱动下,从城市片区、空间、交通、配套以及技术等方面探讨既有居住区室外环境品质提升的相关策略,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最后对上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区室外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吴怡雯.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

[2].雷鑫.北京既有居住区室外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韩方奇,季翔,边导.居住区建筑组团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以徐州市某居住区组团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4].温雅俊,王燕飞.居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建筑.2019

[5].林秀瑛.室外热环境对于居住区的影响因素[J].居舍.2019

[6].罗涛,邓勤犁,文远高,王乾坤.武汉市高密度居住区夏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7].黄丽蒂,王昊,武艺萌.大庆市居住区室外风环境模拟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

[8].万怡,武六元.西安地区居住区室外风环境模拟研究[J].城市建筑.2018

[9].张会平.基于环境认知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

[10].杨益晖.居住区建筑室外空间与风环境关联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1居住区室外环境的亭廊空间心理...一1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结构基本形...居住区室外环境变化实景图2-6舒适的环境可以加强邻里关系(...居住区室外环境图示一7广州东方明珠花园内休闲的步道形成一...

标签:;  ;  ;  ;  ;  ;  ;  

居住区室外环境论文_吴怡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