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菌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纤维素,杏鲍菇,刺梨,色氨酸,菌株,评分。
混菌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付晓燕,邱文兴,周俊萍,刘安康,吴文锦[1](2019)在《混菌发酵鸡骨泥酶解基料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鸡骨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木糖葡萄球菌和鲁氏酵母作为发酵剂,对鸡骨泥酶解基料进行混菌发酵,旨在最大化利用鸡骨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混菌发酵鸡骨泥酶解基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酶解基料中分别加入5%的Na Cl和1%的葡萄糖,灭菌冷却后接种6%的混菌发酵剂(植物乳杆菌、木糖葡萄球菌和鲁氏酵母比例为1:1:1),然后于35℃生化培养箱中发酵4 d,在此条件下鸡骨泥的风味评分最佳。与酶解基料相比,发酵产物中多肽、氨基酸态氮、总酸和I+G含量分别提高了19.3%、43.7%、167.9%和33.3%,表明酶解-发酵联用技术可以作为提高鸡骨蛋白质利用率、增强风味的方法和手段。(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陈思奇,孟满,杜勃峰,肖仕芸,丁筑红[2](2019)在《混菌发酵刺梨果渣风味组分及香气特征的变化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GIM.1.208、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CICC.22210和生香酵母混菌发酵刺梨果渣,通过定量描述性分析(QDA)法对发酵前后刺梨果渣进行感官评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风味组分及香气特征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后,刺梨果渣的风味轮廓发生明显变化,产生酵母味,果香增强,刺激性涩味减弱;醇类、酯类、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增加,烃类、醛类、酮类物质均减少;刺梨果渣保留了原果渣松木树脂样香及麦芽香等特征风味物质,且风味更加协调、柔和。(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0期)
李佳腾,杨凡提,王世康,张恩平[3](2019)在《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降低杏鲍菇菌糠中纤维素含量,提高其饲用品质。从杏鲍菇菌糠中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与酿酒酵母和乳酸片球菌组成复合菌剂对杏鲍菇菌糠进行混菌发酵,以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杏鲍菇菌糠发酵品质的10个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然后基于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影响因子进一步优化,建立杏鲍菇菌糠发酵模型,并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发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1)试验筛选出3株纤维素分解优势菌株,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中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菌种,作为后续发酵试验菌种。2)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杏鲍菇菌糠最佳发酵工艺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体积比(X1)为1.94∶1.00,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添加量为4.7%,麸皮添加量为10.4%,含水量为46.1%,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的NDF降解率为21. 86%,通过验证试验获得的NDF降解率为21.08%,与预测值差异不显着(P>0.05),NDF降解率比优化前提高了15.33%。3)在最优发酵条件下,杏鲍菇菌糠营养价值显着提高,混合菌液发酵组的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和乳酸菌活菌数显着高于杏鲍菇菌糠原料组和不加菌液发酵组(P<0.05),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pH显着低于鲍菇菌糠原料组和不加菌液发酵组(P<0.05),并且发酵显着降低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P<0.05),但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发酵前后3种真菌毒素的含量均符合我国公布的《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分解菌的混菌发酵条件,能够显着降低杏鲍菇菌糠纤维素含量,提高饲用营养价值,且发酵前后,霉菌毒素含量均符合《饲料卫生标准》。(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宇,王恩旭,潘才惠,董秀涛,丁明珠[4](2019)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硫辛酸合成模块对维生素C一步混菌发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由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构建的维生素C两菌一步发酵体系中,为了强化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对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生长和产酸的促进作用,文中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构建硫辛酸合成功能模块。由含硫辛酸功能模块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组成的两菌一步体系,能减轻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单菌培养时的生长抑制,强化两菌的互作关系,使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的产量提高到73.34 g/L(对照组为59.09 g/L),醇酸转化率提高到86.0%。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维生素C两菌一步发酵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野,李佳莹,张曼,杨壮,梁鹏飞[5](2019)在《混菌发酵纳豆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纳豆风味,该研究以市售大豆为原料,采用纳豆发酵粉和乳酸菌粉混合发酵,并以感官评分、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纳豆激酶活力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纳豆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混菌发酵纳豆最优发酵工艺为菌粉比例(乳酸菌∶纳豆芽孢杆菌)1.0∶1.5,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7 h。在此最优发酵工艺下,纳豆感官评分为9.0分,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11.02 mg/100 g,纳豆激酶活力为438.90 U/g,此时纳豆色泽鲜亮,氨臭味明显降低,拉丝状态好,纳豆品质明显优于市售纳豆。(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6期)
舒旭晨,杜万根,姜东,高越,魏明[6](2019)在《混菌发酵石斛酵素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铁皮石斛鲜条为原料,以酵母菌、乳酸菌为混菌发酵剂,对石斛酵素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以单因素实验法分别考察碳源、菌种配比、温度、料液比、接种量等因素对石斛酵素发酵的影响.获取较优因素后,以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响应值,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蔗糖质量分数、菌种配比、发酵温度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蔗糖质量分数8.12%、菌种配比1∶2(酵母菌:乳酸菌)、发酵温度31℃条件下,制备的石斛酵素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到34.79%,较优化前提升了108.45%.(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佳腾,杨凡提,王世康,张恩平[7](2019)在《混菌发酵杏鲍菇菌糠饲用品质与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此研究旨在探究复合菌剂发酵杏鲍菇菌糠的饲用品质与安全性,为杏鲍菇菌糠饲料化利用提供依据。将经过筛选纯化的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乳酸片球菌及酿酒酵母优化复合后发酵杏鲍菇菌糠,测定菌糠原料、自然发酵组(对照组)及混菌发酵组(试验组)的常规养分、发酵品质、氨基酸组成及霉菌毒素与重金属含量,综合评价混菌发酵杏鲍菇菌糠的饲用品质与安全性。结果表明,试验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56%、1.02%,显着高于原料和对照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77%、37.70%,显着低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乳酸含量为22.78 g·kg~(-1),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分别为6.70、0.44、0.54和6.99 g·kg~(-1),氨态氮/总氮为1.65%,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黄曲霉毒素B_1含量显着低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呕吐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重金属砷、铅、镉、汞、铬的含量显着高于原料组(P<0.05),但3个组霉菌毒素及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发酵前后氨基酸种类并无变化,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必须氨基酸7种,分别为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及赖氨酸,未检测出酪氨酸。试验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6.67 mg·g~(-1)、86.13 mg·g~(-1),均显着高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除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均显着高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混菌发酵试验组有浓郁的面包香味和酸香味,质地松软,颜色为浅褐色,优于自然发酵组。研究表明,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后营养价值明显提高且饲用安全,饲用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佳腾[8](2019)在《纤维素降解优势菌株的筛选与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从杏鲍菇菌糠中筛选出纤维素降解优势菌株,并与乳酸片球菌和酿酒酵母组成复合发酵菌剂对杏鲍菇菌糠进行混菌发酵。使用响应面法,对杏鲍菇菌糠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提高纤维素降解率,并探究混菌发酵杏鲍菇菌糠的饲用安全性及营养价值。试验一纤维素降解优势菌株的筛选本试验使用CMC筛选培养基,并结合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测定对纤维素降解优势菌株进行筛选,通过细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同源序列比对确定菌株种属,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测定。(1)筛选出叁株纤维素降解优势菌株,枯草芽孢杆菌P12(Bacillus subtilis),黑曲霉L6(Aspergillus niger),里氏木霉L8(Trichoderma reesei),其中P12、L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中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菌种。(2)菌株P12的最适产酶时间、温度、pH分别为48 h、37℃、6.5-7;菌株L6的最适产酶时间、温度、pH分别为48 h、30℃、6.5-7。试验二响应面法优化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条件本试验将试验一筛选的纤维素降解优势菌株P12、L6与乳酸片球菌、酿酒酵母混合作为复合发酵菌剂,对杏鲍菇菌糠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响应面法,以NDF降解率为响应值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提高其纤维素的降解率。杏鲍菇菌糠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X_1)为1.94:1,X_1添加量为4.7%,麸皮添加量为10.4%,含水量为46.1%,发酵时间为8天,在最优发酵条件下发酵,测定NDF降解率实测值为21.08%,与模型预测结果(21.86%)差异不显着(P>0.05),NDF降解率较优化前提高了15.33%。试验叁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前后饲用安全性及营养成份测定本试验对杏鲍菇菌糠原料、杏鲍菇菌糠自然发酵组及复合菌剂发酵组的霉菌毒素含量、重金属含量、常规养分、挥发性脂肪酸及氨基酸组分进行测定,探究复合菌剂对杏鲍菇菌糠的发酵效果及饲用安全性,结果表明:(1)发酵处理显着降低杏鲍菇菌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杏鲍菇菌糠经过发酵处理显着提高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且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物质回收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H、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发酵处理对杏鲍菇菌糠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会显着降低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P<0.05),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发酵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杏鲍菇菌糠中的重金属含量较原料组显着提高(P<0.05)。发酵处理发酵前后,原料组、试验组、对照组叁组饲料霉菌毒素及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17)。(4)发酵前后叁组菌糠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均并未检测出酪氨酸。试验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5)混菌发酵试验组有浓郁的面包香味和酸香味,质地松软,颜色为浅褐色,优于自然发酵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震,熊海波,徐庆阳[9](2019)在《L-色氨酸混菌发酵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L-色氨酸发酵过程中乙酸、乳酸等抑制性副产物积累对对菌体活力和色氨酸积累造成抑制的问题,利用2株色氨酸生产菌,即大肠杆菌TRTH和谷氨酸棒杆菌TQ2223进行混合发酵,利用谷氨酸棒杆菌代谢大肠杆菌产生的乙酸、乳酸等副产物,降低乙酸等副产物对大肠杆菌发酵的负面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混菌发酵的最佳接种间隔时间为14 h,谷氨酸棒杆菌TQ2223接种量为7. 5%,培养温度为36℃,p H 7. 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了30 L发酵罐小试验证,结果显示,与普通发酵工艺相比,混菌发酵工艺的乙酸积累量减少84. 8%,乳酸积累量减少82. 9%,L-色氨酸产量提高13. 6%,糖酸转化率提高19. 1%。为发酵法高效生产L-色氨酸提供了新方案,为混菌发酵在氨基酸发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4期)
曹艳,范铭,童创,陆胜民,杨颖[10](2019)在《混菌发酵联合分段控温工艺提高柑橘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柑橘皮渣的利用率,以脐橙皮渣为原料,通过混菌发酵联合分段控温工艺生产高品质膳食纤维,即在脐橙皮渣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先接种植物乳杆菌,28℃发酵2 d后接种青霉菌,28℃继续发酵5 d后,加入1.5倍体积无菌水,45℃、100 r·min~(-1)放置24 h。发酵产物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总膳食纤维(TDF)分别达到42.0%和90.8%以上,SDF/TDF达到46.2%,比未发酵柑橘皮渣分别提高3.08倍、50.1%和1.72倍,SDF含量及SDF/TDF比单独青霉菌恒温(28℃)发酵产物中对应指标分别提高33.8%和30.1%。说明混菌发酵联合分段控温工艺可显着提高脐橙皮渣中SDF含量。该工艺对蜜柑和胡柚皮渣发酵生产高品质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混菌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GIM.1.208、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CICC.22210和生香酵母混菌发酵刺梨果渣,通过定量描述性分析(QDA)法对发酵前后刺梨果渣进行感官评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风味组分及香气特征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后,刺梨果渣的风味轮廓发生明显变化,产生酵母味,果香增强,刺激性涩味减弱;醇类、酯类、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增加,烃类、醛类、酮类物质均减少;刺梨果渣保留了原果渣松木树脂样香及麦芽香等特征风味物质,且风味更加协调、柔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菌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付晓燕,邱文兴,周俊萍,刘安康,吴文锦.混菌发酵鸡骨泥酶解基料的工艺优化[J].食品科技.2019
[2].陈思奇,孟满,杜勃峰,肖仕芸,丁筑红.混菌发酵刺梨果渣风味组分及香气特征的变化分析与评价[J].中国酿造.2019
[3].李佳腾,杨凡提,王世康,张恩平.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J].动物营养学报.2019
[4].刘宇,王恩旭,潘才惠,董秀涛,丁明珠.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硫辛酸合成模块对维生素C一步混菌发酵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19
[5].杨野,李佳莹,张曼,杨壮,梁鹏飞.混菌发酵纳豆的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9
[6].舒旭晨,杜万根,姜东,高越,魏明.混菌发酵石斛酵素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李佳腾,杨凡提,王世康,张恩平.混菌发酵杏鲍菇菌糠饲用品质与安全性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9
[8].李佳腾.纤维素降解优势菌株的筛选与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张震,熊海波,徐庆阳.L-色氨酸混菌发酵工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10].曹艳,范铭,童创,陆胜民,杨颖.混菌发酵联合分段控温工艺提高柑橘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J].浙江农业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