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吴福山

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吴福山

吴福山

摘要: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就在每天的读书、看报、听新闻之中。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我们的将来,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现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考;教师;学生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铁的事实。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国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相符的。

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正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不为人们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所以,在现实中就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笑话:问:是谁放火焚烧了圆明园?答案五花八门,有八国联军、红卫兵、日本兵等,甚至还有答项羽的,让人啼笑皆非。

第二,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教材编写缺乏必要的过渡、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笔者认为,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读史使人明智,通达事理,同时还能提高理论修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单纯考察知识,就会陷入死学的误区,自然是越学越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教学过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新课程改革为理念,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上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是巨大的。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时时感受到它的巨大冲击力。只有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加强学习,才可能真正领会并付诸实践。如何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让课堂里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动”起来,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实现的。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南中学

邮政编码:532200

标签:;  ;  ;  

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吴福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