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模型论文_苏华虹,张道年,叶承军,吴健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模型,蛋白,氧原子,学科,磷酸酶,褐煤。

分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苏华虹,张道年,叶承军,吴健华[1](2019)在《利用手持技术和分子模型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分子间作用力”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子间作用力概念学习为例,开展旨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水"为情境载体,设计五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利用手持实验(宏观)表征分子间作用力(微观),通过模型形象地揭示氢键的本质和特征并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模型认知水平和微观探析素养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晓伟,张文青,苏天一,张志军[2](2019)在《分子模型对矩形微通道Knudsen泵中气体传输特性模拟研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Knudsen泵基于微尺度条件下的热蠕流效应。动着气体从低温侧向高温侧流动。为探究分子模型对气体在Knudsen泵中传输特性的影响,本文运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针对经典的矩形通道开展了研究。文中考虑了叁种气体分子模型,并比较了在不同工况压力下的变化情况。VHS模型同比于其他分子模型具有更好的热蠕流效应,即,气体分子直径越大,越容易在微通道内传输。然而,相比于更能反映真实气体分子运动规矩的VSS模型而言,采用VHS模型来研究会高估泵的性能。相反,用HS模型会低估泵的性能。另外,当工况压力较小时,HS模型气体运动规矩与VSS模型相近。当压力较大时,VHS气体运动规矩与VSS模型的相似。(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曾芬芬[3](2019)在《基于丙叁醇亲水化改性聚酯的分子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发展,广泛应用于建筑,食品及医药等在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尤其是脂肪族聚酯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生物医药等领域有较多的应用。但是,脂肪族聚酯由于在结构上缺少亲水基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限制了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因此,对于提高脂肪族聚酯的亲水性,合成亲水性脂肪族聚酯,扩大脂肪族聚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使其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广泛关注合成亲水性脂肪族聚酯。本实验探究了Novozyme-435,Sc(OTf)_3,Nf_2NH,DPP和TBD五种催化剂分别催化己二酸和丙叁醇的聚合以及己二酸,1,8-辛二醇和丙叁醇的共聚的催化效果,筛选出对于制备丙叁醇基线性脂肪族聚酯的较为合适的催化剂。在确定所使用的催化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催化剂用量,聚合温度以及聚合时间对于所得共聚酯的分子量,共聚酯中的丙叁醇单元的含量,不同结构丙叁醇单元的比例以及选择性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得到合成了以丙叁醇为基础的亲水性脂肪族聚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在较为合适的催化剂和工艺条件下,通过两种方式合成了不同羟基含量的线性带有侧羟基的脂肪族聚酯,从而为合成亲水性聚酯提供理论指导。实验所得结论如下:(1)Novozyme-435,Sc(OTf)_3,Nf_2NH,DPP和TBD五种催化剂催化己二酸,1,8-辛二醇以及丙叁醇的共聚得到的共聚酯的分子量均比己二酸与丙叁醇聚合得到的聚酯的分子量有较大提高,Novozyme-435的在催化共聚酯的合成中具有较为优异的对伯羟基酯化的选择性,可以作为合成亲水性脂肪族聚酯的催化剂。(2)探究了反应条件如催化剂用量,聚合温度以及聚合时间等对于合成亲水脂肪族聚酯的分子量,聚酯中的丙叁醇单元的比例,不同结构的丙叁醇单元的比例以及酯化伯羟基的选择性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得出最佳催化剂用量为10wt%,最佳聚合温度为80℃,最佳反应时间为6h。(3)随着投料中丙叁醇比例的增加,聚合物分子量逐渐下降,进入共聚酯的丙叁醇单元的比例增加,且末端丙叁醇单元增多,对选择性的影响较小。当投料比为4:1时,所得共聚酯中丙叁醇单元的比例最接近理论值,且得到的共聚酯的分子量最高。添加不同侧羟基数量的结构简单的多元醇制备的共聚酯的羟基含量相对较多,但是其分子量相对丙叁醇基共聚酯较低,且进入共聚酯中的多元醇单元相对较少。(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姜贤刚[4](2019)在《基于pH分级的褐煤腐植酸结构分析及分子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腐植酸是一种结构组成复杂的非均一性大分子有机质,将其分离成性质变化较窄、成分相对均一腐植酸有利于更好的了解这类有机大分子物质。本文以昭通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pH值在4~12内的提取液对其进行连续分级提取,制备不同腐植酸级分,并表征各级分的基本结构特征。基于凝胶色谱分析、TG-FTIR-GC/MS分析、元素分析、~(13)C NMR等分析结果,构建腐植酸分子结构模型,旨在进一步探索腐植酸分子与水结合形式以及腐植酸的精细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昭通褐煤中总腐植酸与游离腐植酸含量分别为54.38%,43.6%。基于不同pH提取的腐植酸级分记为HA-4、HA-6、HA-8、HA-10、HA-12,对应产率为4.32%、9.56%、8.71%、11.80%、14.70%,五种腐植酸总产率为49.09%。(2)各腐植酸级分中总酸性基团和羧基含量随着提取液pH值的增加而下降,酚羟基含量呈现出的相反变化趋势;除HA-6级分外,随着提取液pH值的增加,C和N含量增大,而O与O/C不断减少;紫外-可见光谱、FT-IR、凝胶色谱等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液为酸性时,腐植酸级分中含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和脂肪结构,其中HA-4含有较多的羧基与脂肪结构,而HA-6含氧官能团种类较为丰富;随着提取液pH的增加,腐植酸中含氧官能团减少,芳香结构增加,平均分子量增加,这表明本文分级提取腐植酸的方法能够很好的降低腐植酸的异质性。(3)TG-FTIR-GC/MS分析结果表明,在300~500℃阶段是腐植酸主要的热解过程,其热解产物最能反映出腐植酸分子的结构组成,CO,CO_2和CH_4是腐植酸热解过程中主要不冷凝气体产物;不同腐植酸级分的热解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含氧类化合物主要以苯酚为主,同时含有不同比例的酯类、醇类、醛类、酮类等;随着提取液pH的增加,检测到的总含氧类化合物逐渐减少,检测到的芳香族化合物增加;单环化合物主要为苯及烷基苯,其中单取代苯含量较高,这表明连接在苯环上的官能团或氧桥键不稳定易断裂;多环有联苯、萘、呋喃、苊、薁及其衍生物等;含N化合物主要以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形式存在。(4)综合元素分析、FI-TR分析、凝胶色谱分析、~(13)C NMR分析结果,得到HA-6基本结构参数,构建HA-6分子结构模型分子式为C_(41)H_(39)NO_(25),Mr=945。结构模型特点:芳香族化合物较少,仅含有2个苯环,氮原子主要以吡啶的形式存在,脂肪结构以较短的支链存在,而含氧官能团以羧基为主,其次还有酚羟基与羰基。利用高斯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构优化以及频率的计算,得到模型参数与实验参数吻合较好,构建的模型较为合理。(5)综合元素分析、FI-TR分析、凝胶色谱分析、~(13)C NMR分析结果,得到HA-12基本结构参数,最终确定分子式为C_(155)H_(127)N_3O_(65),Mr=3069,结构模型特点为:HA-12结构中苯环11个,苯环主要取代形式为四取代与叁取代,苯环上取代基多为易断裂的官能团或桥键,杂环化合物主要有萘、苯并呋喃、2-丙基-吡啶。含氧官能团主要以酚羟基为主,而酯基、醚键、羰基等作为HA-12的交联结构存在。利用高斯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构优化以及频率的计算,得到模型参数与实验参数吻合较好,构建的模型较为合理。该论文有图41幅,表28个,参考文献89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朱叶华[5](2019)在《HDAC和PP1抑制剂的分子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究,是合理药物设计常规方法之一,CADD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药物研发速率。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是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和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phatase 1,PP1)是治疗这两种疾病的潜在靶点。本文整合使用多种CADD方法,对这两个靶点相应的抑制剂展开研究。采用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方法,构建了针对HDAC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通过方法验证,这些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采用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方法,对HDAC靶蛋白的选择和分子对接方法进行了考察,建立了可靠的分子对接模型。联合使用构建的模型对Drugbank数据库进行筛选,得到两个具有新颖骨架的候选化合物(DB03889和DB02830)。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候选化合物及参照分子Trichostatin A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发现它们均能与HDAC稳定结合,其中化合物DB03889的结合能力高于Trichostatin A,为新型HDAC抑制剂的发现提供潜在先导化合物。模拟结果还揭示了蛋白结合位点中的重要残基,可指导后续结构改造工作。本部分的结果证实了虚拟筛选流程的可行性,可以推广使用。基于RCSB PDB(Protein Data Bank)数据库收录的含不同配体的7个PP1晶体结构,研究PP1蛋白配体相互作用指纹图谱(PLIF),根据得到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药效团模型,富集率因子考察结果显示该模型能从大量诱饵分子中准确识别出活性分子。结合分子对接方法,建立针对PP1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平台,成功从TCM database@Taiwan和Biopurify phytochemicals数据库中获得5个具有全新骨架的候选化合物,并进行初步活性研究。其中,化合物ZINC43060554对PP1的IC50达到26.78 μM。为了更好的理解PP1抑制剂与蛋白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对合成得到的斑蝥素衍生物进行了计算模拟研究,发现该类PP1抑制剂主要是通过羧酸和桥环上的氧原子与蛋白金属催化位点形成配位和氢键、盐桥作用,发挥抑制活性。最后,通过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实验,发现只有高活性的PP1抑制剂,才能使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强。本文所得结论为后续研究活性更好的PP1抑制剂以及抗心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8)

韩晓梅[6](2018)在《巧用“分子模型”构建“计算模型”——鲁教版“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型是用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变化过程或某方面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建立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化学学科中的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计算公式等均为常见模型。运用模型进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直观模型向计算模型的过渡时期,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引导学生利用直观的分子模型建构数学计算模型,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初步培养定量研究的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4期)

冯炜,高红凤,王贵,吴浪浪,许靖钦[7](2019)在《枣泉煤分子模型构建及热解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东枣泉煤为研究对象,使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13)C固体核磁等表征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构建获得枣泉煤大分子结构模型。经过分子动力学退火动力学模拟和几何结构全优化,与初始结构相比键长、键角发生明显改变,立体构型显着,芳香层片之间近似平行的排列方式明显。获得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和~(13)C固体核磁的实验与计算谱图总体吻合较好,进一步证明了构建模型的合理性。使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枣泉煤的热解过程,考察不同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对热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不同升温速率对枣泉煤热解过程中气体的产生有显着影响。在动力学模拟中大多产生C_(15)以下的碎片,大分子的种类则并不多。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气、液、固叁相产物整体上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还根据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追踪了热解过程中CO_2的形成机理,获得了叁种不同的CO_2形成路径。(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浩,高珍,李维红,贾莉,马艳子[8](2018)在《用一种新式的串珠分子模型来介绍分子的点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串珠编制分子模型,得到了一系列属于不同点群的C84同分异构体的串珠分子模型。这些模型可作为可视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分子点群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作为科普产品向大家介绍与对称性相关的知识。(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曹立军,李承明[9](2018)在《高校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北京高校分子模型组装大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高校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于高校的学风建设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高校学科竞赛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发挥其育人作用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学科竞赛组织模式。因此,本文基于"北京高校分子模型组装大赛"的开展情况对开展高校间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模式进行探索与思考。(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29期)

蒋超意[10](2018)在《3D分子模型软件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3D分子模型软件创建各种状态的分子几何模型,帮助学生将化学分子的平面结构与叁维结构联系起来,使其更好地理解立体化学选择性反应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03期)

分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Knudsen泵基于微尺度条件下的热蠕流效应。动着气体从低温侧向高温侧流动。为探究分子模型对气体在Knudsen泵中传输特性的影响,本文运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针对经典的矩形通道开展了研究。文中考虑了叁种气体分子模型,并比较了在不同工况压力下的变化情况。VHS模型同比于其他分子模型具有更好的热蠕流效应,即,气体分子直径越大,越容易在微通道内传输。然而,相比于更能反映真实气体分子运动规矩的VSS模型而言,采用VHS模型来研究会高估泵的性能。相反,用HS模型会低估泵的性能。另外,当工况压力较小时,HS模型气体运动规矩与VSS模型相近。当压力较大时,VHS气体运动规矩与VSS模型的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苏华虹,张道年,叶承军,吴健华.利用手持技术和分子模型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分子间作用力”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9

[2].王晓伟,张文青,苏天一,张志军.分子模型对矩形微通道Knudsen泵中气体传输特性模拟研究的影响[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3].曾芬芬.基于丙叁醇亲水化改性聚酯的分子模型构建[D].石河子大学.2019

[4].姜贤刚.基于pH分级的褐煤腐植酸结构分析及分子模型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朱叶华.HDAC和PP1抑制剂的分子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韩晓梅.巧用“分子模型”构建“计算模型”——鲁教版“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

[7].冯炜,高红凤,王贵,吴浪浪,许靖钦.枣泉煤分子模型构建及热解的分子模拟[J].化工学报.2019

[8].赵浩,高珍,李维红,贾莉,马艳子.用一种新式的串珠分子模型来介绍分子的点群[J].大学化学.2018

[9].曹立军,李承明.高校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北京高校分子模型组装大赛”[J].教育教学论坛.2018

[10].蒋超意.3D分子模型软件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

论文知识图

水分子的无定型结构无烟煤与甲烷吸附构型Fig.3-5Adsorpt...聚乙炔薄膜在室温下的吸收谱,箭头表...体系分为内层和外层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分子在十四烷/石墨表面大范围的...

标签:;  ;  ;  ;  ;  ;  ;  

分子模型论文_苏华虹,张道年,叶承军,吴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