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猕猴桃籽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猕猴桃,抗氧化,环糊精,蓝莓,乳液,活性,湘西。
猕猴桃籽油论文文献综述
王冰清,陈加蓓,胡迭,陈功锡[1](2019)在《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猕猴桃籽油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壁油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制备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油比4∶1、包埋时间90 min、包埋温度30℃,在此条件下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74. 52%,产率为79. 33%;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呈淡黄色粉末状固体,无结块现象,流动性良好,经微胶囊化处理的猕猴桃籽油过氧化值上升幅度缓慢,贮藏稳定性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0期)
蔡程晨,朱式业,熊武国,李加兴,易倩[2](2019)在《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制备及货架期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猕猴桃籽油为原料,采用拟叁元相图法制备微乳液并研究其稳定性,以推测货架期。在固定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制备温度为30℃的条件下,分别讨论猕猴桃籽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混合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与司盘80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Km值)的比值对形成微乳液面积区大小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叁元相图微乳液区面积大小确定各因素的配比;并以过氧化值为稳定性评价指标,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探讨贮藏温度对猕猴桃籽油微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推导出货架期模型,对猕猴桃籽油微乳液货架期进行科学预测。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含水量的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工艺组合为:猕猴桃籽油与IPM质量比11、吐温80与司盘80质量比21、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31,该条件下油相占体系的24.3%、增水量为19.29%,微乳液的类型为油包水型,并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猕猴桃籽油氧化一级反应回归方程为c=0.041 7e~(0.001 1 t),氧化反应动力模型为k=652.3e-(32 763.8)/(RT),该模型预测猕猴桃籽油微乳液在25℃货架期为1 491.53h。(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4期)
蔡程晨,朱式业,熊武国,李加兴,易倩[3](2019)在《猕猴桃籽油微乳液氧化稳定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W/O型猕猴桃籽油微乳液(含油量24.32%)为原料,研究其氧化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Schaal加速氧化试验分析其氧化稳定性,通过测定还原力与对O_2~-·,DPPH·,ABTS+·和·OH体外模型的自由基清除率,探讨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体外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过氧化值(POV)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较普通猕猴桃籽油更具稳定性;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还原能力,以及对O_2~-·,DPPH·,ABTS~+·,·OH的清除率均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质量浓度达到15 mg/mL时,猕猴桃籽油微乳液对O_2~-·清除率达到87.57%,且对·OH的清除率明显高于VE,呈现出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02期)
刘清清[4](2018)在《猕猴桃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高脂诱导小鼠肥胖的缓解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桃果实鲜美,营养丰富,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特色果品之一。近年来,随着猕猴桃产量的不断增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猕猴桃籽也逐年增加,除少量加工成饲料外,绝大部分被丢弃,对环境污染同时也造成了生物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实现猕猴桃籽的高值利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猕猴桃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的提取工艺、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的组成等方面,缺乏对猕猴桃籽油的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本文一方面选取陕西地区的8个猕猴桃主栽品种,比较了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抗氧化活性;另一方面,研究了猕猴桃籽油对高脂诱导的C57BL/6J小鼠肥胖的缓解功效及其调控脂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猕猴桃油的精深加工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把猕猴桃籽油开发成具有特膳食品原料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8个品种猕猴桃籽样品(秦美、亚特、徐香、海沃特、黄金果、华优、红阳、魁绿)的水分、灰分、蛋白、脂肪、总酚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之间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魁绿的脂肪含量(34.84±0.19 g/100 g)和蛋白含量(14.94±0.94g/100 g)均高于其他品种;对猕猴桃籽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主要由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花生酸等11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亚麻酸的平均含量最高为64.38%;同时,品种之间油脂的理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包括油密度(0.88-0.91 mg/mL)、折射率(1.4824-1.4802)、酸价(3.21-3.99 mg KOH/g)、过氧化值(7.23-14.15 mmol/kg)和碘价(177.22-202.15 g I/100 g)。2.通过四种体外抗氧化分析方法(包括DPPH·、HO·、ORAC和FRAP)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猕猴桃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猕猴桃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清除DPPH·、HO·、ORAC和FRAP的能力,且随着猕猴桃籽油浓度的增大,清除能力增强;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变化范围为25.7-35.1 mg/mL,清除HO·的IC_(50)变化范围为0.93-1.91 mg/mL,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范围为1.26-1.99 mmol/L Trolox/kg,对Fe~(3+)还原能力的范围为3.3-107.3 mg Trolox/kg;对8个品种的猕猴桃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阳优于其他品种。此外,彗星电泳实验表明,猕猴桃籽油能够对H_2O_2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DNA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3.采用高脂膳食诱导C57BL/6J小鼠构建肥胖模型,以红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种籽油对高脂诱导小鼠肥胖的缓解作用。结果发现,猕猴桃籽油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小鼠的体重但不影响其卡路里的摄入量,改善高血糖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肝脏组织中,猕猴桃籽油能够显着降低TC和TG的含量,减少肝脏脂滴的积聚;同时能够通过调节肝脏脂肪合成和分解的相关基因(PPAR-γ、FasnPPAR-α、UCP2、CPT1a和CPT1b)的mRNA水平来缓解小鼠的脂代谢紊乱。(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徐姗姗,刘文颖,陆路,曹珂璐,王憬[5](2018)在《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猕猴桃籽油为芯材,玉米肽为壁材,吐温-20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配比1∶2(质量比),固形物浓度(质量分数) 15%,喷雾干燥温度160℃,高速乳化剪切转速6 00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4. 06%。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理化性质、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和稳定性研究,表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贮存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9期)
栾霞,李秀娟,郭咪咪[6](2017)在《湘西猕猴桃籽成分分析及猕猴桃籽油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湘西猕猴桃籽的主要成分,同时采用水酶法提取猕猴桃籽油,并对猕猴桃籽油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西猕猴桃籽粗脂肪含量32.19%,粗蛋白质含量16.06%;猕猴桃籽中氨基酸种类不全,缺少2种氨基酸,属于不完全蛋白质;鲜味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很高,分别为6.1 mg/g和3.5 mg/g,占氨基酸总量的25.98%,为猕猴桃籽增添了良好的风味;水酶法提取猕猴桃籽油总出油率为25.89%,萃取率达80.45%;猕猴桃籽油中亚麻酸含量高达60.5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9.92%,生育酚含量为812.41 mg/kg。(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7年08期)
罗禹,方志强,杨楠,熊铁一[7](2016)在《猕猴桃籽油对黄褐斑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猕猴桃籽油对黄褐斑小鼠模型的黄褐斑的淡化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肌肉注射黄体酮构造黄褐斑小鼠模型,动物皮肤局部外涂药物,连续30天。测定小鼠肝脏和皮肤组织的酪氨酸酶、MDA、NO含量,SO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猕猴桃籽油各剂量组小鼠的肝脏和皮肤组织酪氨酸酶、MDA、NO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绝大多数大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猕猴桃籽油在小鼠体内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淡化黄褐斑的功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6年09期)
刘莹,马立志,王瑞,韩维,王俊[8](2014)在《蓝莓花色苷及冻干粉对猕猴桃籽油抗氧化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蓝莓为原料,分别采用冷冻干燥法提取得到蓝莓冻干粉以及用乙醇为溶剂从蓝莓中提取得到蓝莓花色苷。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蓝莓花色苷及冻干粉对猕猴桃籽油抗氧化能力。以猕猴桃籽油的过氧化值(POV)为评价指标,比较了抗坏血酸、BHT、柠檬酸与蓝莓花色苷及冻干粉对猕猴桃籽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蓝莓花色苷及其冻干粉可以有效地延缓猕猴桃籽油的氧化,且随着试验时间增加,抗氧化作用效果越显着。蓝莓花色苷及其冻干粉的抗氧化不如坏血酸、BHT。另外,抗坏血酸对蓝莓冻干粉具有明显的增强抗氧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熊铁一,罗禹[9](2014)在《猕猴桃籽油的提取、成分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进行成分分析和增强免疫功能研究。方法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猕猴桃籽油,测定其理化性质及有效成分含量。并进行体液免疫试验以研究其增强免疫功能。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法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时间240 min,出油率为22.59%。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为59.5%。体液免疫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C50极显着提高。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C50显着提高。结论猕猴桃籽油具有显着的增强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4年20期)
张胜,张盛,肖文军,刘仲华[10](2013)在《猕猴桃籽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猕猴桃籽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猕猴桃籽油得率为考察指标,对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超声法等包合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以猕猴桃籽油的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β-CD与油的配比、包合温度、时间叁因素进行考察。确定饱和水溶液法为猕猴桃籽油的最佳包合方法。最佳包合工艺条件,即加入6倍于猕猴桃籽油的β-CD包合,包合温度40℃,搅拌时间1h。验证试验表明优选的包合工艺条件稳定可靠。(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3年08期)
猕猴桃籽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猕猴桃籽油为原料,采用拟叁元相图法制备微乳液并研究其稳定性,以推测货架期。在固定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制备温度为30℃的条件下,分别讨论猕猴桃籽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混合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与司盘80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Km值)的比值对形成微乳液面积区大小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叁元相图微乳液区面积大小确定各因素的配比;并以过氧化值为稳定性评价指标,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探讨贮藏温度对猕猴桃籽油微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推导出货架期模型,对猕猴桃籽油微乳液货架期进行科学预测。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含水量的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工艺组合为:猕猴桃籽油与IPM质量比11、吐温80与司盘80质量比21、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31,该条件下油相占体系的24.3%、增水量为19.29%,微乳液的类型为油包水型,并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猕猴桃籽油氧化一级反应回归方程为c=0.041 7e~(0.001 1 t),氧化反应动力模型为k=652.3e-(32 763.8)/(RT),该模型预测猕猴桃籽油微乳液在25℃货架期为1 491.53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猕猴桃籽油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冰清,陈加蓓,胡迭,陈功锡.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品质研究[J].中国油脂.2019
[2].蔡程晨,朱式业,熊武国,李加兴,易倩.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制备及货架期预测[J].食品与机械.2019
[3].蔡程晨,朱式业,熊武国,李加兴,易倩.猕猴桃籽油微乳液氧化稳定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
[4].刘清清.猕猴桃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高脂诱导小鼠肥胖的缓解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8
[5].徐姗姗,刘文颖,陆路,曹珂璐,王憬.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6].栾霞,李秀娟,郭咪咪.湘西猕猴桃籽成分分析及猕猴桃籽油的特性研究[J].中国油脂.2017
[7].罗禹,方志强,杨楠,熊铁一.猕猴桃籽油对黄褐斑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6
[8].刘莹,马立志,王瑞,韩维,王俊.蓝莓花色苷及冻干粉对猕猴桃籽油抗氧化能力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4
[9].熊铁一,罗禹.猕猴桃籽油的提取、成分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0].张胜,张盛,肖文军,刘仲华.猕猴桃籽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