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芳基羟基吡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唑,羟基,丙烯酸酯,苯基,探针,荧光,离子。
二芳基羟基吡唑论文文献综述
吴婧,徐助雄,王炳祥[1](2010)在《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氟离子荧光探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8个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h.它们的结构经由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对氟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发现化合物4a,4c和4d均可选择性地识别氟离子,其中4a和4c作为识别氟离子的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选择性较高.(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徐助雄,吴婧,沈健,王炳祥[2](2010)在《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铜离子荧光探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4个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d).其结构由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发现,化合物4a~4d均可以选择性地识别铜离子,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选择性较高.(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施红[3](2006)在《1,5-二芳基-3-羟基吡唑葡萄糖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含氮的杂环化合物在医药和农药的研究开发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些化合物中,吡唑类的化合物,尤其是吡唑类的芳环化合物被发现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因此成为了重要的药物研究先导结构,在很多有机合成及生物代谢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间体作用。糖酯类是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已证实,葡萄糖苷杂环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的活性。在本文中,设计合成了1,5-二芳基-3-吡唑烷酮化合物、1,5-二芳基-3-吡唑烷酮化合物和3-(2,3,4,6-四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基)-1,5-二芳基吡唑化合物。以3-芳基-2-丙烯酸酯为原料,与芳基肼在醇钠的催化作用下,反应可以生成1,5-二芳基-3-吡唑烷酮,产率在55%以上。所合成得到的产品——1-苯基-5-(3,4,5-叁甲氧基苯基)-3-吡唑烷酮、1-苯基-5-(4-溴苯基)-3-吡唑烷酮、1-( 4-氟苯基)-5-(4-甲氧基)-3-吡唑烷酮经元素分析、IR、1H-NMR、晶体结构分析等表征,证明所合成的结构与预期结构相符。经过溶剂缓慢挥发,得到了1-苯基-5-( 4-甲氧基苯基)-3-吡唑烷酮(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1-苯基-5-( 4-氯苯基)-3-吡唑烷酮(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1-( 4-氟苯基)-5-(4-甲氧基)-3-吡唑烷酮(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1-苯基-5-( 4-甲基苯基)-3-吡唑烷酮(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1)的单晶,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1,5-二芳基-3-吡唑烷酮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在FeCl3.6H2O的催化作用下,由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得到1,5-二芳基-1H-3-羟基吡唑,产率在80%以上。所合成得到的产品———1-苯基-5-(3,4,5-叁甲氧基苯基)-1H-3-羟基吡唑、1-苯基-5-(4-溴苯基)-1H-3-羟基吡唑、1-( 4-氟苯基)-5-(4-甲氧基苯基)-1H-3-羟基吡唑经元素分析、IR、1H-NMR等分析,证明所合成的结构与预期结构相符。另外,我们利用在线红外对反应过程进行跟踪,进一步了解了该反应进程。1,5-二芳基-1H-3-羟基吡唑在氯仿-水体系下,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与乙酰溴葡萄糖反应,生成3-(2,3,4,6-四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基)-1,5-二芳基吡唑,一次重结晶的产率在30%左右。所合成的3-(2,3,4,6-四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基-1-苯基-5-(4-甲氧基苯基)-1H-吡唑、3-(2,3,4,6-(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6-05-01)
马骥[4](2004)在《1,5-二芳基-3-羟基吡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农药的研究开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3-羟基吡唑化合物因其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s)和5-脂氧酶有强烈的抑制活性,以及对钠尿肽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 GC) 有很好的活化性能等,在医药,农药中有一定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农药的先导结构。同时3-羟基吡唑化合物因其具有多个反应中心,因而显出其重要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在很多有机合成及生物代谢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间体作用。为此我们从3-芳基-2-丙烯酸酯开始,对具有生物活性的3-羟基吡唑化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合成了一系列的二芳基3-羟基吡唑新化合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方面的初步研究。本文利用3-芳基-2-丙烯酸酯与芳基肼在醇钠的催化作用下,反应可以生成1,5-二芳基-3-吡唑烷酮,产率在55%以上。所合成得到的产品——1,5-二芳基-3-吡唑烷酮[1,5-二苯基-3-吡唑烷酮,1-苯基-5-(4-甲基苯基)-3-吡唑烷酮,1-苯基-5-(4-甲氧基苯基)- 3-吡唑烷酮, 1-苯基-5-(4-氯苯基)-3-吡唑烷酮,1-苯基-5-(4-氟苯基)-3-吡唑烷酮,1-苯基-5-(3,4-二甲氧基苯基) -3-吡唑烷酮]经元素分析、IR、1H-NMR、UV、MS、X-衍射等分析,证明所合成的结构与预期结构相符。另外本文经过溶剂缓慢挥发,得到了1-苯基-5-(3,4-二甲氧基苯基)-3-吡唑烷酮的晶体(CCDC),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1,5-二芳基-3-吡唑烷酮在FeCl3.6H2O的催化作用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得到1,5-二芳基-1H-3-羟基吡唑,产率在61%以上。所合成得到的产品——1,5-二芳基-1H-3-羟基吡唑{1,5-二苯基-1H-3-羟基吡唑,1-苯基-5-(4-甲基苯基)-1H-3-羟基吡唑,1-苯基-5-(4-甲氧基苯基) -1H-3-羟基吡唑, 1-苯基-5-(4-氯苯基)-1H-3-羟基吡唑,1-苯基-5-(4-氟苯基)-1H-3-羟基吡唑,1-苯基-5-(3,4-二甲氧基苯基)-1H-3-羟基吡唑} 经元素分析、IR、1H-NMR、UV、X-衍射等分析,证明所合成的结构与预期结构相符。另外本文经过溶剂缓慢挥发发,得到了1-苯基-5-(3,4-二甲氧基苯基)-1H-3-羟基吡唑(CCDC)和1-苯基-5-(4-甲氧基苯基)-1H- 3-羟基吡唑(CCDC)的晶体,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分<WP=4>析。所合成的系列1,5-二芳基-1H-3-羟基吡唑的生物活性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4-05-01)
二芳基羟基吡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合成了4个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化合物(4a~4d).其结构由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对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发现,化合物4a~4d均可以选择性地识别铜离子,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选择性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芳基羟基吡唑论文参考文献
[1].吴婧,徐助雄,王炳祥.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氟离子荧光探针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
[2].徐助雄,吴婧,沈健,王炳祥.1,5-二芳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铜离子荧光探针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
[3].施红.1,5-二芳基-3-羟基吡唑葡萄糖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
[4].马骥.1,5-二芳基-3-羟基吡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