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的研究

氨基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的研究

王傲[1]2013年在《多胺类锌酞菁及其水溶性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动力疗法(PDT)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癌、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PDT的叁要素为光敏剂、光和分子氧,叁要素通过综合作用实现肿瘤的治疗。酞菁类化合物因为具有良好的生理相容性及卓越的光敏抗肿瘤活性等特点成为备受关注的光疗药物。本论文在总结现有酞菁类光敏剂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针对可用于PDT的酞菁类光敏剂现存的问题,以增强酞菁类光敏剂的水溶性和光敏活性为目的,设计合成了多个多胺类锌酞菁及其水溶性衍生物,并对它们的溶解性、光谱性质、光化学性质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五个酞菁前体,分别为N-叁苯甲基-1,2-二胺(A1)、4-((2-(叁苯甲氨基)乙氨基)甲基)苯酚(A2)、4-(4-((2-(叁苯甲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邻苯二甲腈(A3)、4-((2-(二乙基氨基)乙氨基)甲基)苯酚(B2)和4-(4-((2-(二乙基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邻苯二甲腈(B3)。其中B2和B3为新化合物,A1-A3为优化合成方法合成的已见报道的化合物。设计合成了六个四取代的多胺类锌酞菁及其水溶性衍生物,分别为2(3),9(10),16(17),23(24)-四-(((2-(叁苯甲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ZnPc1)、2(3),9(10),16(17),23(24)-四-(((2-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ZnPc2)和2(3),9(10),16(17),23(24)-四-(((2-(二乙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ZnPc4)、季胺化2(3),9(10),16(17),23(24)-四-(((2-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ZnPc3)、2(3),9(10),16(17),23(24)-四-(((2-(二乙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盐酸盐(ZnPc5)和季胺化2(3),9(10),16(17),23(24)-四-(((2-(二乙氨基)乙氨基)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ZnPc6)。其中ZnPc2-ZnPc6为新化合物。通过紫外、红外、核磁、元素分析、能谱等手段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2)研究各酞菁化合物的溶解性发现,多胺类酞菁具有亲脂的特性,其对应的季铵盐类和盐酸盐类水溶性衍生物不仅在水中均具有较好的溶解度,在部分有机溶剂中也有较好的溶解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两亲性。3)研究各酞菁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光稳定性、聚集和荧光性质等发现,相比于对应的多胺类酞菁,季铵盐类水溶性衍生物在水中具有较低的聚集度和较强的荧光,但光稳定性有所下降;盐酸盐水溶性衍生物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和较强的荧光,但在水中的聚集程度无明显下降。4)研究各酞菁化合物的光敏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发现,相比于相应的多胺类酞菁,其水溶性衍生物的活性氧产生能力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均有显着提高。5)综合分析各酞菁化合物的相关性质表明,多胺类酞菁尤其是季铵盐和盐酸盐类水溶性衍生物,因为优异的光谱、光敏性质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而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林东梅[2]2016年在《八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光敏活性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多胺类酞菁光敏剂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潜在的肿瘤靶向功能在光动力疗法领域备受关注,但水溶性差、易聚集及同分异构体导致的分离提纯困难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侧链八取代的酞菁可以避免同分异构现象,其结构的单一性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此外,其侧链空间位阻较大,有效实现了减聚增敏的效果。而通过对八取代多胺类酞菁侧链荷电性质的调控,可获得高水溶性、高活性的酞菁。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八取代的多胺类酞菁,并对比研究了八取代酞菁与四取代酞菁的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6种新型的八取代多胺类酞菁(ZnPcB0、ZnPcB1、ZnPcB2、ZnPcB3、 ZnPcB5),所有的前体化合物和酞菁通过了红外、核磁、质谱、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2)紫外吸收光谱研究其聚集性结果表明,八取代酞菁在水中及生理环境中均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而四取代酞菁在水中及生理环境中主要以聚集体为主。(3)荧光光谱的性质研究表明,八取代酞菁在水中和生理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荧光,而四取代酞菁具有微弱的荧光。(4)光漂白性及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研究表明,八取代酞菁在水中的光漂白性好,有利于治疗后药物的代谢;在水中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产率,说明其具有更强的光敏活性,是一类极具应用潜力的光敏药物。

丛方地[3]2003年在《氨基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酞菁(Pc)类化合物的独特的物化性质,从1907年酞菁被发现至今越来越受到世界科技界的关注。作为一种高级功能材料,其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与日俱增。广泛用于高效催化、生物模拟、超导材料、非线性材料、信息储存、智能识别等尖端技术中。然而,酞菁的难溶、难提纯和特殊构型分子的难合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我们旨在合成出一类溶解性较好、纯度高、易于衍生化的酞菁材料——氨基酞菁。 分别从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出发,未经色层分离,只经两步反应,合成出了两类四氨基金属酞菁,产品纯度高,产率高,在DMF、DMSO等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对它们进行了质谱、~ⅠH核磁共振谱、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表征。表征的结果发现,氨基金属酞菁在DMF中有二聚现象;其分子中氨基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氨基(尤其由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合成的氨基金属酞菁分子中的氨基)向酞菁环供电子的现象明显;以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合成的氨基金属酞菁分子中,氨基以热力学转动状态存在为主;以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合成的氨基金属酞菁分子中存在分子内氢键,氨基以热力学共轭状态存在为主。在由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合成的氨基铜酞菁分子中氨基有从热力学转动状态逐渐向热力学共轭状态转化的趋势。从氨基金属酞菁出发经酰化反应合成出了四邻苯二甲酰亚胺基金属酞菁;经schiff碱反应合成出了四苯甲亚胺基锌酞菁。用上述表征手段对两类衍生物进行了表征,发现前者的紫外可见光谱中Q带发生了分裂,后者在不同溶剂中,紫外可见光谱不同,对此作了定性分析。 展望氨基金属酞菁的未来,它将是简易合成自组装材料——含巯基酞菁的一种理想原料。致使含巯基酞菁的物种得以快速丰富和发展;使自组装技术发生飞跃,使智能化器件更加理想化。

陈冬菊[4]2004年在《邻羟基苯亚甲基胺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性质的研究》文中提出酞菁作为一种功能化的材料自问世以来, 由于其在催化化学, 光化学,非线性光学,医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而受到广泛重视。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与深入,水杨醛缩苯胺类化合物是有机光致变色的典型代表。我们使氨基酞菁与水杨醛反应合成具有酞菁及Schiff碱性质的新的化合物。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本文初步介绍了氨基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发展,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价值及意义。对四种邻羟基苯甲亚胺基酞菁的合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得到单一的目标化合物。化合物的溶解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几乎能溶于一般的所有有机溶剂,对其性质的研究及结构的表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产物经过质谱,核磁,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的表征,经过对谱图的解析,证明我们得到纯度较高的目标化合物。对2,9,16,23-邻羟基苯亚甲基胺基金属酞菁的光致变色性质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化合物4a的CHCl3溶液随着光照时间的不断增加,其荧光光谱的变化规律很明显, 这是schiff碱发生光致变色的标志。化合物4b的CHCI3溶液随着光照的进行吸收峰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 并逐渐分裂两个峰, 这说明光照后同时存在enol-, keto-两种结构, 样品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即酚羟基上的质子转移到氮原子上,发生了光致变色过程。化合物4a的光致变色现象很明显,而且光致变色的产物稳定,克服了一般的产物热稳定性差的缺点.原因是原子与酞菁很好的共平面,化合物稳定,有利于光致变色.而有的酞菁例如中心金属为Co,光致变色过程较慢甚至分解。在结论与展望部分,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确定今后的工作将重点是合成具有液晶性的氨基酞菁衍生物,并对其光,电、磁等物理性质进行探讨和研究。

张琪[5]2014年在《含酞菁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不对称合成法,利用两种邻苯二腈进行交叉缩合,反应得到不对称二氨基铟酞菁。通过共价键合将不对称二氨基铟酞菁与羧基化氧化石墨烯键合在一起,得到含酞菁-氧化石墨烯的键合产物,并以键合产物为原料反应得到键合产物引发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聚合反应单体,通过ATRP聚合反应得到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线形聚合物,并对所制备的聚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的表征。通过对所制备的一系列酞菁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所制备的不对称二氨基铟酞菁Q带最大吸收波长出现红移现象,所制备的键合产物、引发剂和聚合物的Q带最大吸收波长均出现蓝移现象。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所制备的聚合物进行了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反应呈现良好的可控性,所制备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通过YAG脉冲激光系统,当条件是输出波长为512nm、脉冲宽度为21ps时,采用Z-扫描测试对所制备的不对称二氨基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合物具有优良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质,且当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别为9063和12196时叁阶非线性极化率值最大,分别为8.1×10-11esu和2.1×10-11esu。

王怀敏[6]2003年在《含氮烷氧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取代酞菁衍生物因其可应用不同领域的独特性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其应用的领域日益广泛,如可用作二次电池、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CD-R材料、非线形光学材料、光催化剂。另外由于酞菁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卟啉结构极其相似,且酞菁类配合物在600nm以上有强吸收,这样不但避开了可见光区的吸收产生的光毒性,而且此波长的光也较易穿透组织细胞,这使得酞菁可能取代卟啉配合物成为第二代光敏剂药物。本文合成了四-β-氯乙酰胺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四-β-对氨基苯氧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等9种新的酞菁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表征。参考文献方法合成了四-β-氨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四-β-间氨基苯氧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等9种酞菁配合物,并对其合成四-β-氨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2h缩短为1h,且还原效率基本上达到100%,大大简化了分离纯化过程,可以不经柱色谱分离就得到较纯的产物。研究了不同取代基、不同中心金属以及不同溶剂对配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探讨了其Q带λmax的规律性。研究结果显示:所合成的酞菁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都在600~800nm范围内;与相应金属的无取代酞菁配合物相比,本文所合成四种不同取代基的酞菁配合物,均发生了红移;当取代基相同时,金属酞菁配合物的λmax较无金属酞菁配合物的λmax均发生明显的蓝移;不同中心金属、相同取代基的酞菁配合物之间λmax差别不明显;而不同取代基、相同中心金属的酞菁配合物之间λmax差别较明显,另外溶剂对酞菁配合物的λmax影响不大。通过测定所合成的酞菁配合物在使用670nm光源照射不同时间后DMSO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谱,发现它们在光照射100min后logε均无明显降低,说明在此条件下它们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我们发现所合成的配合物有较高的摩尔吸光系数,而且当取代基相同时,中心原子为锌的取代酞菁配合物具有更高的摩尔吸光系数,有望作为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或用于作为合成阳离子型取代酞菁配合物光敏剂的前体。

杨智媛[7]2014年在《1.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 2.一种苯并吲哚二碳菁染料的合成及晶体结构》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分为两部分,涉及到(i)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ii)一种苯并吲哚二碳菁染料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第一部分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半紫菜嗪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光学材料、液晶材料、LB膜、电池的电极材料等领域。而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锂/亚硫酰氯电池目前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了5种新型的烷氧基取代的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研究了其光谱、电化学性质以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催化性能。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述了半紫菜嗪类物质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分类以及近些年来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金属大环配合物作为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进展。2.用模板法合成了 5种新型的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利用UV-Vis、IR、MS、和1HNMR确证了产物的结构。研究了 5种配合物在普通溶剂中的溶解性,结果表明烷氧基的引入改善了该类配合物的溶解性。对烷氧基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发现该类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3.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在四种溶剂中的光谱性质。结果发现: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钴能够与DMF、DMSO溶剂发生轴向配位作用;配合物在400 nm处的吸收波长随着中心金属核外d电子数的增加而逐渐红移,顺序为:λ(Nihp(OR)4)>λ(Cohp(OR)4)>λ(Mnhp(OR)4)。4.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在四种不同溶剂中的电化学性质,结果显示:在DMF和DMSO中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行为较多,更易发生电子转移。金属对配合物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与金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排序为Mnhp(OR)4>Cohp(OR)4>Nihp(OR)4。中心金属离子相同时,丙氧基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比丁氧基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较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5.研究了 5种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在锂/亚硫酰氯电池中的催化性能。结果发现:5种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均能延长电池的放电时间,最长达到847 s;4种配合物可以使放电电压提高0.01-0.02 V,电池容量和电池能量分别提高了 47.62%-107.36%和46.07%-109.95%。该系列金属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有一定的催化性能。6.借鉴酞菁及其金属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催化机理,以及利用循环伏安法推测了该系列金属配合物对电池的催化机理。具体为:催化剂通过和SOCl2形成加合物ROhp-M·SOCl2促进SOCl2的还原反应来提高电池性能。第二部分一种苯并吲哚二碳菁染料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苯并吲哚二碳菁染料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多用途有机功能染料,广泛应用于光盘记录介质、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非线性光学材料。而光记录染料的光学特性与其晶体排列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本文合成并培养了该化合物的单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该染料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点群为P212121,晶胞参数为:a = 9.7650(12)A,b = 14.7595(18)A,c = 25.128(3)A,α = 90°,β = 90°,γ = 90°,V=3621.6(8)A3,Z = 4,Dc = 1.319 g/cm3,F(000)= 1504,= 0.0621,wR2 = 0.1457[I>2σ(I)]。

薛金萍[8]2005年在《含氮芳氧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光敏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简称PDT)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与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相比具有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组织与器官,治疗过程无痛苦、副作用小等特点。PDT的叁要素是光敏剂、与光敏剂最大吸收波长匹配的光和生物体内的氧,其中光敏剂起决定作用。PDT效果主要取决于光敏剂的光动力活性,而光动力活性有赖于光敏剂的光物理、光化学和与生物体内靶组织的亲和力。合成新型光敏剂,研究光敏剂构效关系可推动PDT的发展。自二十世纪80年代起,酞菁配合物已成为作为PDT用第二代光敏剂的研究热点。本文在评述PDT用光敏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多年研究经验,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含氮芳氧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并围绕此类化合物的合成、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光动力灭活肿瘤细胞能力展开研究,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结果归纳如下:1、合成了10种取代邻苯二甲腈,取代基分别为:对-氨基苯氧基、间-氨基苯氧基、4-吡啶氧基、8-喹啉氧基、2-甲基-8-喹啉氧基; 取代位置分别为α、β位,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等表征。然后用它们作为起始原料合成了43种中心金属为锌、铜、镍、钴及铝的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相关表征。其中,除β-(4-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β-(8-喹啉氧基)邻苯二甲腈、四-β-(4-吡啶氧基)酞菁锌和四-β-(8-喹啉氧基)酞菁铜外其余49种化合物均未见报道。2、研究了标题配合物的UV-Vis光谱,探讨了中心金属、取代基(位置及种类)和溶剂对其Q带最大吸收波长(λmax)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中心金属离子d电子数的增加,酞菁配合物的Q带λmax有明显红移; 当中心金属相同,取代基处于周边位置(β位)时,取代基种类对其Q带λmax的影响不明显,而当取代基处于非周边位置(α位)时,取代基种类对其Q带λmax的影响较明显; 且当中心金属、取代基均相同时,非周边取代配合物的Q带λmax红移较周边取代配合物的明显; DMF、DMSO、THF及Py等溶剂对标题配合物的Q带λmax的影响不明显,说明溶剂对标题配合物无明显配位作用。3、研究了标题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和T-T瞬态吸收光谱,探讨了中心金属、取代基种类及取代位置对配合物的激发单线态和激发叁线态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中心金属离子具有闭壳层或抗磁性电子结构时,其酞菁配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长的激发叁线态寿命及较强的T-T吸收; 当取代基为含有氮杂原子的芳氧基时,其取代酞菁锌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长的激发叁线态寿命和较强的T-T吸收; 与周边取代酞菁锌相比非周边取代酞菁锌具有较低的荧光量子产率、较长的叁线态寿命及较强的T-T吸收。4、在研究标题配合物上述光物理性质基础上,测定了它们的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1O2)和光敏化氧化氨基酸底物的能力。探讨了它们的组成、结构对其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的影响。证实了当配合物中的中心金属离子具有闭壳层电子结构、取代基含较大共轭体系并位于非周边位置时具有较强的光敏化作用。5、对上述研究中初步筛选出的具有较强光敏化作用的物种进行了光动力灭活肿瘤细胞试验,考察了它们的光动力活性。结果表明,具有较强光敏化作用的物种中虽然因其与细胞亲和力有所差异,使其光动力活性略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含氮芳氧基取代酞菁锌是一类有开发前景的PDT用光敏剂。

刁娜[9]2013年在《氨基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金属酞菁化合物具有大环π电子共轭体系。酞菁类化合物在1907年被发现,其生产成本低、耐酸耐碱、抗腐蚀、着色力高、且稳定性极好,主要被用作染料和颜料,发展到到今天已经被用在各种高科技领域。其优异的光学、电学等性能使之用于超导材料、液晶显示材料、非线性材料、高效催化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尖端技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酞菁的难溶解性及其特殊的分子构型很难合成,使其在研究和应用上很大程度受到了限制。本文以合成出多种功能不同的溶解性好、具有特殊性质的金属酞菁衍生物为目标,来满足多方面的应用要求。从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出发,合成出四氨基金属酞菁,产品产率高,在DMF等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之后对四氨基金属酞菁进行大量的成盐改性研究。具体包括氨基酞菁与溴代烷、脂肪羧酸、以及磺酸的成盐反应。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vis)、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质子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H-NMR)对酞菁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失重分析(TG)对所有酞菁衍生物进行了液晶织构和热性能的表征;采用电导率测试仪和介电常数测试仪对酞菁衍生物进行了电学性能的表征;采用扫描电镜对酞菁衍生物进行了表面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酞菁衍生物都具有较好的电学性能以及较好的极性。本文研究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为进一步研究酞菁的衍生物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逯贵广[10]2010年在《水溶性双核酞菁钴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平面双核金属酞菁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催化氧化性能等,已成为功能材料、催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绝大多数无取代金属酞菁在水中或有机溶剂中难以溶解,限制了其研究应用;目前,工业上轻质油品脱臭所用催化剂主要为聚酞菁钴(CoPPc)和磺化酞菁钴(CoSPc),但由于水溶性、碱溶性较差,严重影响其催化活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合成了水溶性双核酞菁钴,并考察了其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主要内容如下:以偏苯叁甲酸酐(偏酐)、均苯四甲酸二酐(均酐)、尿素、六水合氯化钴为原料,以钼酸铵为催化剂,分别通过固相法和液相法(室温离子液体BPBF_4为溶剂)合成六酰胺基双核酞菁钴,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其收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固相法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尿素):n(均酐)=60,n(CoCl_2·6H_2O):n(均酐)=2.5,T= 200℃,t = 4h;液相法的最佳合成条件为:V(BPBF_4)= 60mL,n(均酐):n(尿素)=50,T=200℃,t=2h。以六酰胺基双核酞菁钴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六羧基双核酞菁钴;通过考察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和碱质量分数等对水解收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的水解条件为:T=100℃、t =12h,w(KOH)=40%。同时,建立了单双核羧基金属酞菁分离方法,通过柱色谱方法将所合成产物进行了有效分离,通过UV-Vis吸收光谱、IR光谱、~1H-NMR、元素分析等仪器分析手段,结合金属含量、羧基含量等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液-液法和固定床法考察了六羧基双核酞菁钴、双核磺化酞菁钴等水溶性酞菁钴的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并与工业脱硫醇催化剂进行对比,筛选出最佳脱硫醇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多胺类锌酞菁及其水溶性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王傲.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2]. 八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光敏活性的对比研究[D]. 林东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 氨基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的研究[D]. 丛方地.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4]. 邻羟基苯亚甲基胺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性质的研究[D]. 陈冬菊.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5]. 含酞菁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D]. 张琪. 长春理工大学. 2014

[6]. 含氮烷氧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王怀敏. 福州大学. 2003

[7]. 1.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 2.一种苯并吲哚二碳菁染料的合成及晶体结构[D]. 杨智媛. 西北大学. 2014

[8]. 含氮芳氧基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光敏活性研究[D]. 薛金萍. 福州大学. 2005

[9]. 氨基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刁娜. 东北大学. 2013

[10]. 水溶性双核酞菁钴的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 逯贵广. 中国石油大学. 2010

标签:;  ;  ;  ;  ;  

氨基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