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强闪烁论文_刘航,卢麟,朱勇,吴传信,张宝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强闪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湍流,大气,光束,光学,指数,阵列,激光。

光强闪烁论文文献综述

刘航,卢麟,朱勇,吴传信,张宝富[1](2019)在《光强闪烁对空间激光授时抖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相位屏原理并利用功率谱反演法,建立了光强闪烁对脉冲到达时刻抖动的影响模型,仿真研究了不同接收孔径和不同传输距离条件下脉冲到达时刻抖动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孔径接收条件下,脉冲到达时刻抖动呈正偏态分布;采用大孔径接收天线可有效抑制脉冲到达时刻的抖动;与近地端相比,传输距离的变化对远地端脉冲到达时刻抖动的影响较小。搭建了大气湍流引起的脉冲到达时刻抖动的实验平台,采集了经过湍流信道传播的秒脉冲波形,利用门限检测法确定了脉冲到达时刻。实验结果表明,脉冲到达时刻抖动分布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琦,崔朝龙,黄宏华,朱文越,饶瑞中[2](2018)在《内尺度对光强闪烁激光雷达测量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Kolmogorov谱、修正Hill谱和Rytov改进模型叁种大气湍流功率谱模型,得到了光强闪烁激光雷达探测路径上闪烁指数与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内尺度下大气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与不考虑内尺度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合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内尺度对光强闪烁激光雷达在探测大气湍流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内尺度的取值变化范围内,采用修正Hill谱时,理论上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与不考虑内尺度时折射率结构常数的比值可达9,实验中传输距离为1020 m和2040 m的传输路径上两者最大偏差为0.4和0.1个量级;Rytov改进模型下,理论上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与不考虑内尺度时折射率结构常数的比值可达6,实验中同样传输路径上两者最大偏差为0.6和0.3个量级。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测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不考虑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且影响程度与激光传输距离和内尺度的大小有关。因此,在光强闪烁激光雷达的大气湍流探测过程中,必须考虑内尺度效应。(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加安,王馨兰,郭林炀,车英,尹鹏[3](2017)在《艾里光束的光强闪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ytov方法并采用von-Karman模型对艾里光束的光强闪烁进行了分析。根据接收器接收面上光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提出了艾里光束的面光强闪烁模型,推导了艾里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面光强闪烁的表达式。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光束宽度一定时,相同光束传播距离下指数截断因子越小,光强闪烁越小;当传播距离为3km、指数截断因子为0.2时,艾里光束的宽度约为1.6cm,光强闪烁最小。此外,光源强度和接收光强相同时,将艾里光束与高斯光束进行了对比,发现艾里光束的光强闪烁小于高斯光束的光强闪烁。(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鲁强[4](2017)在《基于LCOS的Airy光束阵列生成及其光强闪烁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iry光束阵列(Airy beam arrays)作为一种新型的无衍射光源阵列,结合了Airy光束自身抗波前扰动的特性和空间分集技术的优点,能够有效的抑制大气湍流造成的光强闪烁效应,有利于提高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激光武器等激光大气传输系统链路功率的稳定性。本论文基于补偿后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的高精度波前模拟,研究了基于Fresnel全息透镜法生成Airy光束阵列的方法,对不同闪烁强度下Airy光束阵列的光强闪烁特性,以及Airy光束阵列内部光束的相干性对闪烁抑制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Airy光束阵列的数学模型,仿真了4-Airy光束阵列的动态传输过程,研究了Airy光束阵列的光强闪烁特性,采用闪烁因子(Scintillation index)来评价Airy光束阵列光强闪烁的强弱,比较了Airy光束阵列闪烁因子的叁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确定采用基于LCoS的实验方法来研究Airy光束阵列的光强闪烁效应。(2)研究了基于Fresnel全息透镜法生成Airy光束阵列的改进方法,基于补偿后的LCoS生成了不同数目的Airy光束阵列,具体包括:a)从薄透镜的相位变换原理出发,推导了Fresnel全息透镜法的相位平面和像平面的光学变换关系,证明了像平面的光强是严格的相位平面复振幅的傅立叶变换的平方;b)仿真研究了像差对Fresnel全息透镜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引入3λ球差时,Airy光束的衍射效果就增大1.9倍,严重影响Airy光束的传输轨迹和光强分布。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CoS相位调制曲线测量方法,以此为基础,采用多区域校正的方式,对LCoS固有的波前畸变像差进行了补偿,使LCoS的平面波前模拟精度达到0.14λ(PV值);c)基于补偿后的LCoS,通过对Airy光束相位膜片的中心移动和整体旋转,生成了不同数目的Airy光束阵列。(3)利用功率谱反演法数值模拟了湍流相位屏,搭建了能够模拟强、中、弱闪烁强度的大气湍流动态模拟系统,基于该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闪烁强度下的Airy光束阵列的光强闪烁特性。结果表明:Airy光束阵列相比单Airy光束光强闪烁抑制效果更好,强、中、弱闪烁情况下,4-Airy光束阵列的闪烁因子分别下降到单Airy光束的46%、29.8%、30%。(4)从部分相干理论出发研究了相干和非相干Airy光束阵列,通过扩展光源光谱宽度和增加空间光程差的方式,生成了相干和非相干2-Airy光束阵列,研究了Airy光束阵列的光束相干性对闪烁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强、中、弱闪烁情况下,非相干Airy光束阵列的闪烁因子分别下降到相干Airy光束阵列的90%、83%、71%,说明降低Airy光束阵列的构成光束之间的相干性能进一步抑制光强闪烁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3-01)

卢芳,赵丹,刘春波,韩香娥[5](2016)在《非Kolmogorov大气湍流对高斯阵列光束光强闪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采用Rytov方法推导了径向分布高斯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大气中传输时的光强闪烁指数表达式,分析了径向半径r0、光束个数N、广义指数α及传输距离L对轴上和离轴闪烁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轴上和离轴闪烁指数随着α的增加均先增大后减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r0光束的闪烁指数达到极大值所对应的α略有不同,轴上闪烁指数随着r0的增大达到极大值所对应的α呈减小趋势,而离轴闪烁指数随着r0的增大达到极大值所对应的α呈增大趋势;光轴附近各阵列光束的闪烁指数小于高斯光束的闪烁指数,随着px的增大阵列光束闪烁指数将大于高斯光束闪烁指数。当r0相同时N越大闪烁指数越小,当N相同时闪烁指数随r0的增大非单调变化,而是存在一个极小值。(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07期)

卢芳,赵丹,韩香娥[6](2015)在《径向分布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中的光强闪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采用Rytov方法推导了径向分布高斯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大气中传输时的光强闪烁指数表达式,分析了径向半径r_0、光束个数N、广义指数α及传输距离L对轴上和离轴闪烁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轴上和离轴闪烁指数随着α的增加均先增大后减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r_0光束的闪烁指数达到极大值所对应的α略有不同,轴上闪烁指数随着r_0的增大达到极大值所对应的α呈减小趋势,而离轴闪烁指数随着r_0的增大达到极大值所对应的α呈增大趋势;光轴附近各阵列光束的闪烁指数小于高斯光束的闪烁指数,随着xp的增大阵列光束闪烁指数将大于高斯光束闪烁指数。当r_0相同时N越大闪烁指数越小,当N相同时闪烁指数随r_0的增大非单调变化,而是存在一个极小值。(本文来源于《国防光电子论坛空间光信息与组网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0)

柯熙政,张宇[7](2015)在《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闪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修正Rytov方法为基础,利用部分相干高斯-谢尔(GSM)光束模型并结合Andrews的唯像闪烁模型,研究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闪烁效应。推导出适用于不同湍流情形的部分相干光对数光强起伏方差表达式,系统分析了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起伏方差。结果表明:在同等的湍流环境下,部分相干光比完全相干光的光强起伏方差要小;光束相干性越差,光强起伏越小,抗湍流能力越强。在不同大气湍流情形下,光源相干性、大气折射率常数等参数对光强起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锐[8](2014)在《多束部分相干光抑制光强闪烁效应的仿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抑制激光大气传输过程中引起的闪烁效应,本文围绕照明光束相干性与闪烁指数关系展开研究。首先,明确闪烁效应产生机理,建立与光束相干性相关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偏振分光元件将出射激光分为4束,并破坏其相干性。在此基础上,以随机相位屏为核心元件构建大气湍流仿真实验装置,评估不同光束相干性条件下的远场光斑闪烁指数。实验结果表明,4束光照明的光斑闪烁指数比单光束照明降低了75%。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均证明了多束部分相干光在抑制光强闪烁效应方面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崔朝龙,黄宏华,陶宗明,饶瑞中[9](2013)在《光强闪烁激光雷达的背景噪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光强闪烁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中背景噪声的分类,通过某次实验中实验条件的变化,获得了采集卡本底噪声、放大器本底噪声、PMT本底噪声、自然背景光噪声和散粒噪声等不同背景噪声迭加在一起的大小和方差信息,以及不同噪声各自本身的方差信息。通过不同噪声之间的比较,发现在未接收激光大气散射回波信号时,放大器本底噪声占主导,自然背景光噪声相对于其他噪声是小量;在接收散射回波信号时,近距离内(低层通道2 km,高层通道4 km)散粒噪声占主导,远距离上处于弱势。实验结果确定了不同噪声对总背景噪声的贡献程度,为光强闪烁激光雷达从散射回波信号中提取大气湍流信息提供了依据,也为消除噪声对有效信号的影响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崔朝龙,黄宏华,梅海平,朱文越,饶瑞中[10](2013)在《探测大气湍流的光强闪烁激光雷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残余光强闪烁理论,分析了与大气湍流探测有关的激光雷达各项硬件参数并获得参数的优化范围,据此研制了一台用于大气湍流探测的光强闪烁激光雷达。背景基线、线性特征等性能测试表明,激光雷达各硬件工作正常,数据获取可靠。实验测量中获得了水平方向上闪烁指数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随探测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闪烁指数在450~2000m探测距离范围内由0.001逐渐增大至0.350左右;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基本保持水平均匀性,在1.0×10-16~1.0×10-15 m-2/3范围之内;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在10:00~21:00时间内大致呈现上午上升、下午下降、晚上上升的变化趋势,具有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实验结果与理论和常规测量较为相符,表明光强闪烁激光雷达能够获取大气湍流的探测距离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信息。(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3年05期)

光强闪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Kolmogorov谱、修正Hill谱和Rytov改进模型叁种大气湍流功率谱模型,得到了光强闪烁激光雷达探测路径上闪烁指数与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内尺度下大气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与不考虑内尺度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合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内尺度对光强闪烁激光雷达在探测大气湍流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内尺度的取值变化范围内,采用修正Hill谱时,理论上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与不考虑内尺度时折射率结构常数的比值可达9,实验中传输距离为1020 m和2040 m的传输路径上两者最大偏差为0.4和0.1个量级;Rytov改进模型下,理论上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与不考虑内尺度时折射率结构常数的比值可达6,实验中同样传输路径上两者最大偏差为0.6和0.3个量级。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测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不考虑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且影响程度与激光传输距离和内尺度的大小有关。因此,在光强闪烁激光雷达的大气湍流探测过程中,必须考虑内尺度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强闪烁论文参考文献

[1].刘航,卢麟,朱勇,吴传信,张宝富.光强闪烁对空间激光授时抖动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9

[2].赵琦,崔朝龙,黄宏华,朱文越,饶瑞中.内尺度对光强闪烁激光雷达测量结果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8

[3].王加安,王馨兰,郭林炀,车英,尹鹏.艾里光束的光强闪烁研究[J].光学学报.2017

[4].鲁强.基于LCOS的Airy光束阵列生成及其光强闪烁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

[5].卢芳,赵丹,刘春波,韩香娥.非Kolmogorov大气湍流对高斯阵列光束光强闪烁的影响[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6].卢芳,赵丹,韩香娥.径向分布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中的光强闪烁研究[C].国防光电子论坛空间光信息与组网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5

[7].柯熙政,张宇.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闪烁效应[J].光学学报.2015

[8].王锐.多束部分相干光抑制光强闪烁效应的仿真实验研究[J].发光学报.2014

[9].崔朝龙,黄宏华,陶宗明,饶瑞中.光强闪烁激光雷达的背景噪声分析[J].量子电子学报.2013

[10].崔朝龙,黄宏华,梅海平,朱文越,饶瑞中.探测大气湍流的光强闪烁激光雷达[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

论文知识图

不同类型光束光强起伏方差图2-4为不同...按平面波光强闪烁方差模J叫仿真...光强闪烁率的对比一】光强闪烁的日变化下行链路光强闪烁系数作为天顶...按平面波光强闪烁方差模型仿真...

标签:;  ;  ;  ;  ;  ;  ;  

光强闪烁论文_刘航,卢麟,朱勇,吴传信,张宝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